佛教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教人往內心求,希望人人都能開悟成佛,但成佛並非談禪論道即能成就,還是要透過實修才有可能成就菩提道。兩千六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也是透過不斷精進的禪修,最終在菩提樹下成就佛道,因此,悉達多太子的成就正鼓勵著我們,透過嚴謹的一套禪修方法,不斷努力精進,一步一步去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終能到達那不可思議的境界。
邁向成佛的境界有各種途徑,但是本書是以「安那般那」為基礎,再通過「大乘禪」的訓練,令六根覺性完全恢復後,才依於「法界三觀」,透過「海印三昧」的呈現,將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證得的境界,依《華嚴經》的標準,完全展現出來。
本書先簡單介紹禪修是什麼,先培養自己有顆對周遭事物保持懷疑的心,接著再讓讀者了解心的運作,心並非大家想像的如此簡單,因此進入禪修訓練前,先了知「心」與「念」如何造作變化。接著就進入禪修正行的準備工作。
作者簡介:
海雲繼夢
海雲和上一九五0年生,一九八九年依夢參老和上披剃,自一九八0年即已弘揚華嚴思想,一開始弘法即在台灣,佛教界以異軍姿態出現,引領華嚴思潮進入另一境界,隨即引發台灣教界的華嚴法門展開,至今講筵已逾兩萬小時,足跡遍及海內外二十餘道場!
海雲和上以承傳華嚴思想為宗,以踐履華嚴行法為依歸,故於新時代中以實踐作倡導,推動新古典華嚴思想。海雲法師致力於提倡新時代佛教的教理、教義、教制、教學等學制及教學系統的建立與規劃,並致力重建僧才、僧倫、僧制等僧伽教育,尤其行法中「禪觀」的體驗如何培訓,乃至「心法」的教育與「心行」的指導。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禪修的指導是本書最主要的核心精神,透過海雲繼夢和上多年帶領華嚴禪的指導講記,將以觀察出入息的主的禪修法,有次第、詳盡的帶領大家,將獨到的見解以適切的方式呈現,不僅提供了禪修的方便之門,還將明確規畫出修行藍圖,讓行者能時時檢視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確,也能提醒行者時時觀照自身修行的盲點。這些禪修法看似簡單,卻是非常重要的「大乘禪」基礎,亦是華嚴入法界禪修法門的重要根基。
佛法不是只存在於各中心道場,而是日常生活的修行心要。禪修非一蹴可幾,是需要耐心的打好根基,有善知識的帶領,更能讓個人修行逐漸進入核心法門,尋求生命覺醒,轉凡成聖。希望讀者在本書的引領下,行者能在禪修功夫上有所助益,為未來的禪修奠定穩固而無誤的基礎,穩定的邁向正覺菩提的成佛大道。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禪修的指導是本書最主要的核心精神,透過海雲繼夢和上多年帶領華嚴禪的指導講記,將以觀察出入息的主的禪修法,有次第、詳盡的帶領大家,將獨到的見解以適切的方式呈現,不僅提供了禪修的方便之門,還將明確規畫出修行藍圖,讓行者能時時檢視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確,也能提醒行者時時觀照自身修行的盲點。這些禪修法看似簡單,卻是非常重要的「大乘禪」基礎,亦是華嚴入法界禪修法門的重要根基。
佛法不是只存在於各中心道場,而是日常生活的修行心要。禪修非一蹴可幾,是需要耐心的打好根基,有善知識的帶領,更能讓個...
章節試閱
參禪──先養成懷疑的習慣
有人說「釋迦牟尼佛規定出家人要剃頭」,所以出家人就一定要剃頭嗎?「為什麼出家人要穿這樣的服裝?」假如把它反著穿,長衫穿裡面,短褂穿外面,也許會說這很好玩。短褂一定穿在裡面,長衫一定穿在外面嗎?為什麼不能倒著穿?修行人要很實際地活在生活裡,很真誠地向自己負責,不是虛妄的。所以要開始「養成懷疑」的觀念,誰都不能替代,師父沒辦法替代你,釋迦牟尼佛也沒辦法。
想參禪,第一個工作,先養成懷疑的習慣:為什麼早上起來,一定先刷牙、洗臉?誰規定的?不刷牙、洗臉可不可以?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有沒有問過自己?還是都生活在慣性裡?有隻狗看到另一隻狗不吃屎,這隻狗一定說牠有問題;早上起來不刷牙、洗臉,所有的人都會說這個人有問題。但知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找不出理由。即使有,也都是學校老師教的,雖然它只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是否曾經問過自己呢?
為什麼要學佛,學佛後為什麼要參禪、如何參?真正做過的人會發現,提一個懷疑,就要一直鑽,一個又一個懷疑會一直冒出來,「到底是每一個都對呢,還是只有一個對?」過程中,相信這些情形都會經歷過。剛開始會冒出很多懷疑,但要去找出「那一個」。那一個是怎麼形成的?不是自己選擇,喜歡、不喜歡的問題,會構成一套簡單的思惟模式。
譬如是參「念佛是誰」,過去的大德已經把模式告訴我們:「念佛是我念,還是他念?」「當然是我念!」à「我念是心念,還是口念?」à「假如是口念,晚上睡覺時嘴巴也可以念,為什麼不念?若是心念,心永遠存在,可以一直念,念到死了後又該怎麼辦?又,若是心念,能二十四小時都念嗎……?」類似這些思惟模式,一層一層地剖析。
若能找到:「好像是心念,心念應該怎麼念」,這時,就開始去探討「心念」,到底心是如何念,它會一直下去;應是心念,心念到底如何念?慢慢的一直往下挖、一直挖進去,每次打坐都會到達這一點,然後每次打坐又會往前進一點,一層一層地探進去……。雖然要挖到何時無人能確定,但已經有一個通路、一個雛型了,這就是所謂的「照住」。
思考的部分,到底是什麼無須管它,因為這答案,不完全是用邏輯推理;即使是用邏輯推理,也不是知識累積出來的那套邏輯,是禪坐中的一種淨化,會隨著心的不斷地沉靜深入,一直把其他的東西丟掉。若坐在那裡,用的是像搜尋那套邏輯,就不是參禪,要留意!
初禪定──觀照的基礎
佛陀尚未成就時,印度就普遍盛行著精進修行的風氣,與現今社會普遍存在的暴戾、功利主義導向的風氣截然不同,所以當時修行有成就的人很多,佛陀就是其中的大成就者。
悉達多太子當初修行的背景:第一,當時的人都很認真的修行。換言之,當時修行的人都已具備某種基礎條件,這些條件都是現代人所沒有的;例如,當時的人都具有禪定基礎,對於善知識的指導是絕對的服從,而且保持著不跟人起衝突的基本條件。反觀現代社會,現代人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跟人起衝突」,在這情況下,一切修行可說是白費。就像想要生意成功一樣,但如果每位進來店裡的顧客,你都要跟他大吵一架,這樣做生意會成功嗎?修行就是要修正、調整自己,常跟人起衝突,要怎麼修行呢?
悉達多太子及當時的修行人都具足了「不跟人起衝突」的條件,而悉達多太子還特別具有另一個出眾的能力——自我反省。
參禪──先養成懷疑的習慣
有人說「釋迦牟尼佛規定出家人要剃頭」,所以出家人就一定要剃頭嗎?「為什麼出家人要穿這樣的服裝?」假如把它反著穿,長衫穿裡面,短褂穿外面,也許會說這很好玩。短褂一定穿在裡面,長衫一定穿在外面嗎?為什麼不能倒著穿?修行人要很實際地活在生活裡,很真誠地向自己負責,不是虛妄的。所以要開始「養成懷疑」的觀念,誰都不能替代,師父沒辦法替代你,釋迦牟尼佛也沒辦法。
想參禪,第一個工作,先養成懷疑的習慣:為什麼早上起來,一定先刷牙、洗臉?誰規定的?不刷牙、洗臉可不可以?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推薦序
緣起
2016年2月26日午間,由大華嚴寺導師海雲繼夢和上與眼科醫生詩人陳克華於榮總進行對談。
陳克華醫師累積行醫與創作數十年,從理性與感性中醫治了患者生理上的病痛,但卻也發現了他們心理上的痛苦。在一次因緣際會下,陳醫師接觸了大華嚴寺導師海雲繼夢和上,進而促成了這場美好的盛會。
民國79年間,和上因為疑似肝病至台北市榮民總醫院就診,在住院長達一個月期間,先後被診斷出「肝硬化」、「大動脈腫瘤」與「淋巴血管癌」等症狀。手術中切除脾臟、膽、肝(部分)等器官,而至於影響身體最劇、包覆大動脈的腫瘤,則因為手術風險太高而滯留體內。手術後,由於主要腫瘤尚未切除,因此醫生宣判和上僅存三週的生命。如今二十五年過去,海雲和上將身體苦痛與煩惱放置一旁,從佛學的指導中分離「生命」與「身體」的依存關係,從當年病危的在家居士,成為了今日綻放生命能量的靈性導師。
陳克華醫師從醫生的立場,向海雲和上提問:煩惱是如何產生?海雲和上提到病是煩惱之一,病的成因來自於「責任心」,因為要「用心」去完成任務,所以才會生病。「責任心(感)」來自於目標,當目標能完成時,自然沒煩惱;但是若目標無法達成,遇到挫折時,煩惱就會產生了。因此目標加上挫折,就會產生煩惱。
要如何解決煩惱呢?在我們所處的環境四周,到處都有苦的存在,要不要接受呢?只要我們使用大腦,就會接受苦。當設定目標後,因為責任心而在意目標,若奮鬥之後未能達成目標,就會產生挫折,就會受到打擊,這就是「(苦)受」。試問自己是否能在奮鬥後不在意成敗?受或不受要看各自的人生觀豁不豁達,是否能夠「成也無所謂」、「敗也無所謂」?在相上,仍要照著自然定律走,但思維上卻要「不受」。舉例來說,就算面臨失敗,得到懲罰,是否能接受失敗的局面,再把失敗的情緒放一旁,心裡不要「受」呢?心裡不要去接收那些情緒,這樣就不會有苦受,沒有苦受,也就不會有煩惱。
講座最後,海雲和上提到我們活在世上,仍要積極、正面的面對人生,只是當遇到各種突發狀況,比如親人突然死了,能不受嗎?或者用畢生積蓄買的股票,一連十多天都跌停板,導致即將傾家蕩產,能不受嗎?這些都是很現實的狀況,理論上要知道應該如何做,慢慢培養這些不受的觀念,才能在有朝一日境界來臨時,有能力處理壓在心頭上的苦受。當煩惱產生時,因為煩惱源於大腦,所以就不能用大腦來處理,若不用大腦,要如何解決煩惱?唯有透過禪修的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緣起
2016年2月26日午間,由大華嚴寺導師海雲繼夢和上與眼科醫生詩人陳克華於榮總進行對談。
陳克華醫師累積行醫與創作數十年,從理性與感性中醫治了患者生理上的病痛,但卻也發現了他們心理上的痛苦。在一次因緣際會下,陳醫師接觸了大華嚴寺導師海雲繼夢和上,進而促成了這場美好的盛會。
民國79年間,和上因為疑似肝病至台北市榮民總醫院就診,在住院長達一個月期間,先後被診斷出「肝硬化」、「大動脈腫瘤」與「淋巴血管癌」等症狀。手術中切除脾臟、膽、肝(部分)等器官,而至於影響身體最劇、包覆大動脈的腫瘤,則因為手術風險太...
目錄
第一章 認識禪修
禪,如何參?
參禪──先養成懷疑的習慣
照住
初禪定──觀照的基礎
第二章 認識心性
心性的運作
如何將「相」導回「心、性、念」?
修行的資糧──掃變異念、去善惡念
第三章 禪修前行
定慧力莊嚴
修禪初機
壹、具足外緣
(一)、環境具足緣
(二)、種族具足緣
(三)、身相具足緣
(四)、念慧具足緣
(五)、世事具足緣
貳、呵欲棄蓋
參、持戒調和
日常生活的調理(外調一)
臨坐前的注意事項(外調二)
第四章 如何禪修
七支坐相
(一)、結跏趺坐,三點鼎立
(二)、雙手定印,姆指相觸
(三)、頭正、頸正
(四)、脊直、肩平
(五)、眼平視,開合自然遮光
(六)、舌抵顎,口水自然下流
(七)、收下顎,頭頂向正上方
內調
(一) 調身
(二) 調息
(三) 調心
置心一處,使心不亂
第五章 安那般那
一、數法
二、隨法
三、止法
四、觀法
五、還法
六、淨法
第六章 修行是生命的核心
內外道
外內道
淨識到初果的修行軌跡
初果到四果的修行軌跡
海雲繼夢和上新書文稿目錄
第一章 認識禪修
禪,如何參?
參禪──先養成懷疑的習慣
照住
初禪定──觀照的基礎
第二章 認識心性
心性的運作
如何將「相」導回「心、性、念」?
修行的資糧──掃變異念、去善惡念
第三章 禪修前行
定慧力莊嚴
修禪初機
壹、具足外緣
(一)、環境具足緣
(二)、種族具足緣
(三)、身相具足緣
(四)、念慧具足緣
(五)、世事具足緣
貳、呵欲棄蓋
參、持戒調和
日常生活的調理(外調一)
臨坐前的注意事項(外調二)
第四章 如何禪修
七支坐相
(一)、結跏趺坐,三點鼎立
(二)、雙手定印,姆指...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