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懷瑾先生禪學鉅著最新校訂版問世!詳加考證歷年版本還原經典原著本意,習禪解禪必讀大作。
【本書簡介】
◎本書最初成於飽受戰火洗禮的年代,南懷瑾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素養為基礎,以禪宗為主幹,廣論禪學哲思,以實際行動保衛民族文化。
◎南先生辭世後,其弟子們有鑑於本書流通已久,各種版本謬誤漸多,不願瑰寶蒙塵,於是齊心考證加以修正,盼此明珠能再次照耀山河。
◎登琨豔設計封面,以民國四十四年成書當年作者三十六歲照片為封面,追憶歷史情懷並紀念作者初心;內頁全新編排,簡潔明瞭,方便現代讀者細細品味。
◎本書以半文言形式寫成,又旁涉諸多領域及典故,建議參酌經南先生審閱的《禪海蠡測語譯》以提升研讀效率。
立說於禪宗,不止於禪宗,
淨土法門、西藏密教,諸法匯通、直指究竟。
肇論於佛教,不拘於佛教,
儒道並提,西方哲學、古今中外,互相闡發。
本書於民國四十四年初版至今不斷修訂再版,至今已成為習禪解禪必讀經典,作者從禪宗之演變說起,將其教理宗旨、公案語錄乃至禪宗最著名的「參話頭」之法等一一剖析,帶領讀者一窺禪宗本來面目。
另論禪淨雙修、顯密優劣、佛道之辯、理學淵源、西方哲學,甚至於現代科學,以禪海之無涯,納千川於咫尺。
最後闡明修定之法與參禪法要等具體法門,為參禪之人指出明路,願世人皆得證菩提。
「蠡」是一支瓢,以一瓢海水去測禪海,既是作者著書當時自謙之語,也意喻禪宗學問之博大精深難以探究得透徹。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058858.pdf
作者簡介:
南懷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出版有儒、釋、道等各家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植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歷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O一二年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出版說明
六十年前在臺灣,南師懷瑾先生撰寫了這本《禪海蠡測》,當時的先生,只有三十六歲。但是這本書,經過歲歲月月,早已公認為是中華文化的傳世經典之作。
蠡測是什麼?蠡字令不少讀者卻步,對內文美不勝收的這本書,因而失之交臂。其實蠡是一支瓢,用一瓢海水去測禪海,這只是先生自謙之辭。
禪宗源自印度,但先生曾說,在魏晉南北朝時,中國已經有禪,就是誌公禪。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後,經中華文化的沃土培育,與中國禪,孔孟老莊及諸子百家等,交融互通,而開花結果,枝繁葉茂,光芒四射,為世界所公認的中華文化。
這本書首於一九五五年面世,由自由出版社出版,定價二十元新台幣。在書的背面,印有「為保衛民族文化而戰」的字樣。因為經過多年的戰亂,文化像一片沙漠,所以先生要為保衛民族文化而奮鬥,而且,終身努力不懈。
此書在出版後十八年,先生曾略加修訂,重新出版,四十年又過去了,此書經過不斷的印行流通,不知何故,卻有不少誤差。或字體分別不清,或標點令文意模糊,或一字之差變成錯誤等。一本流通六十年之久的書,其間有盜印,改印,魚目混珠,在所難免。
現在,先生仙去已近兩載,回憶先生的教化,特聚三五同學同好,細心檢閱流行版本,並參酌原始一九五五年版本,再加訂正。除用字加以統一化外,有問題處亦已根據經典修正,並加標明,另版面排列也略加調整。但吾等因才學所限,只能盡力而為,企盼有方便於讀者而已。
又,為紀念先生的初心,封面封底仍援用最初文字,並附先生三十六歲時照片,以追懷當年之壯舉。
劉雨虹 二○一四年六月
名人推薦:出版說明
六十年前在臺灣,南師懷瑾先生撰寫了這本《禪海蠡測》,當時的先生,只有三十六歲。但是這本書,經過歲歲月月,早已公認為是中華文化的傳世經典之作。
蠡測是什麼?蠡字令不少讀者卻步,對內文美不勝收的這本書,因而失之交臂。其實蠡是一支瓢,用一瓢海水去測禪海,這只是先生自謙之辭。
禪宗源自印度,但先生曾說,在魏晉南北朝時,中國已經有禪,就是誌公禪。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後,經中華文化的沃土培育,與中國禪,孔孟老莊及諸子百家等,交融互通,而開花結果,枝繁葉茂,光芒四射,為世界所公認的中華文化。...
章節試閱
禪宗之宗旨
佛法十宗,各有教典可據,依教奉行,可證果地。唯禪門一宗,既不據於教典,又無軌則可循,摒棄文字,壁立萬仭,如一個鐵饅頭,叫人無下嘴處。諸方浩浩,商榷宗旨者,終如寒潭月影,撈摝無踪。雖然如此,而其文彩亦自然而彰,如旃檀刻佛,唯妙唯肖矣。宗旨之難言既若此,今欲強言之,亦若佛頭著糞,罪過無比。嘗言此事必至臻「手揮五絃,目送飛鴻」之妙,方有少分相應。否則,如在「冰稜上走,劍刃上行」,一有放浪,即喪身失命矣。
宗門之始,即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滴髓一脈,永傳慧命。言其理則,佛說三藏十二分教,皆為所依。推其極致,則一字不立,揚眉瞬目,已是第二義事矣。故佛說一大藏教,如僧繇畫龍,鱗甲爪角畢具,栩栩欲動。宗門工夫,則如雙睛一點,立即破壁飛去。故靈山一會,世尊以不說而說,尊者以不聽而聽,無上甚深之旨,盡在默然中矣。
今世學者,有言禪宗者,極盡幽默譏諷之能事,例如謂:「打即不打,不打即打。」是禪門之宗旨。噫!是何言歟!若認此為禪宗者,譬如有一盲人,問人曰:白色者何狀?答曰:如白雪之白。盲人又曰:白雪又是何狀?曰:如白馬之白。盲人復曰:白馬何狀?曰:如白鵝之白。盲人再曰:白鵝何狀?答者無奈,取盲人之手而比畫之曰:白鵝者,其頭頸細長而能伸曲,有兩翼,其鳴也呷呷然。盲人乃曰:汝何不早說?如此,我已知乎所謂白者,頸細而長,有兩翼,其鳴呷呷。客之所謂禪宗者,亦猶是耳!安可相與論禪?昔聞某教授論禪曰:禪宗乃冥想之極則耳。因笑謂曰:公之論禪,猶村里小兒,論廟堂中事,何能不作門外語哉!
達摩東來,傳吾佛心宗以外,並付《楞伽經》以印心。但此經非禪宗獨據之內典,大乘各宗亦祖述之。理賅三藏,微妙幽深。《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然則,佛之心畢竟如何?恐雖析須彌以為筆,蘸四大海水以為墨,盡大地微塵以為舌,亦難以言語文字明之矣。既不可明,自然無門可入此心法之宗,祇此千迴萬轉,無路可通,無門可入,即可入得此門。一彈指間,開見彌勒樓閣,即有無數無量之彌勒,一一彌勒各坐寶閣中,重重無盡,放大寶光,轉妙法輪。故佛曰:「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又曰:「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既不可說,又不可妄想執著,皆是無門可入。即此無門,是為法門。無以明之,且畫其影曰:「滿地江湖難放棹,漁郎何得下金鈎?」茲簡禪宗古德之略言宗旨者如次:
達摩祖師謂神光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三祖僧璨作〈信心銘〉有曰:「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惟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印宗法師問六祖惠能:「黃梅咐囑,如何指授?」祖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祖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又曰:「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又立無念為宗。復曰:「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且引經明無念之旨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黃檗禪師曰:「我此禪宗,從上相承以來,不會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道,早屬接引之辭。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卻是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處,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初期禪師之言宗旨者,大抵如此。有曰:靈山會上,佛告迦葉:「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法門。」此之數語,即為心宗禪門之宗旨。持此說者,約分二途。其一謂:「正法眼藏」一句,即為全提。而且著重在「眼藏」二字,若能將此雙眼,藏於無相實相之境,則涅槃妙心自然現前。並取密宗之「看光」、「觀空」,及習用之「回光反照」等用工之事相法門為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法執深固,如靈龜掃跡,愈掃而跡愈彰,於直指心性之門,不覺愈馳愈遠,終至向外馳求,不自知其落於窠臼。豈吾佛心宗之的旨乎?
玄沙禪師曰:「西天外道,入得八萬劫定,凝神寂靜,閉目藏睛,灰身滅智,劫數滿後,不免輪迴。蓋為道眼不明,生死根源不破。」其二謂,此之數句,非關用工之相事,乃標至理而明宗。所謂「正法眼藏」者,乃稱佛之正法,祇有此心法為正。眼者,如人有目之為至尊至貴。藏者,若如來藏性之無盡無際。質言之,如其云此為無上第一正統,別無遺蘊。然而「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之說,豈純為言理?須知理極即事,事顯其理。祇如此說,了無實義;豈吾佛亦說口頭禪,作門面語乎?誠然,此之數語,於心宗要旨,已開其門。悟之者,是則全是,非則全非。若不明見此心,洞達法性,皆為墮負之言耳。故後之禪門大德,捨此不言,唯以「麻三斤」、「庭前柏樹子」等句,全提正印,要君自肯。所謂「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誠為大機大用,無上慈悲;否則,終日說禪論道,論理則細析玄微,行證則妄心龐雜,烏足以語乎此。
自馬祖以後,參宗之徒,皆以究問「祖師西來意」為尚。此之所稱祖師,即指達摩初祖而言。問「祖師西來意」,即與問「佛法大意」是同一目的。若明乎祖師西來意旨,宗門心法之要,可以釋然自得。而諸禪師之答此問者,咸以一無義味語句,令彼自參。此非故弄玄虛,神祕莫測。如語人寶藏在彼,不指方向,僅示一鎖鑰之形,由當人自製自尋,必須歷盡萬苦千辛,一旦豁然覓得,方知原是自家故物。苟不歷盡此中艱苦,縱饒辯若懸河,義窮淵海,仍是承虛唼響,終至流為口頭禪。故曰:「莫將閒學解,埋沒祖師心。」
迨乎百丈臨濟以後,五家宗派興盛。如臨濟有三玄三要、四料簡、棒喝等機要,各標一門宗旨,稱為綱宗。學者透不得綱宗,終似「透網金鱗猶滯水」、「猿猴化去尾難逃」。不能透脫般若,法身難圓。有曰:綱宗之興,實為禪門病態,舉一賅萬,若佛之言教,祖師之開示,無一而非綱宗,何待別立綱宗,豈非頭上安頭之舉?殊不知禪宗至唐宋間,天下善知識如林,大匠處處皆是,「言前薦得,終是滯殼迷封,句後精通,猶復觸途成滯。」禪門活法,至此已成死語。故諸家宗祖,不得不別標心法,以勘驗學人,錘鍊其知見。雲居戒禪師有言曰:
五家宗法,各有門庭,各有閫奧。玄關金鎖,百匝千重。陷虎迷獅,當機縱奪。如陰符太公之書,不可窺也。如五花八門之陣,不可破也。不如是,不足以斷人命根,而絕人知解也。不如是,則學家情關未透,識鎖難開,法見不消,而通身窠臼也。豈佛祖正法眼藏也哉?或曰:所貴乎禪者,以不立文字,不涉名言,超然獨脫也。今綱宗一立,則名相紛繁。楷成格則,是增人情識,益人知見,而有實法可求也。聰明者,必穿鑿,愚魯者,益懵懂矣。真悟道者,何貴於此乎?曰:諸祖所以立綱宗者,正為此也。主人公禪,自謂無情識,而渾乎情識也。自謂絕知見,而純是知見也。自謂無實法,而認定一機一境,恰墮實法也。有臨濟七事,五宗宗旨,用妙密鉗錘以鈎錐之,料揀之,剗削之,而知見始消,情識始破,實法始忘矣。窮盡萬法,而不留一法,是真直捷。透盡諸門,而不滯一門,是真孤峻。徹盡大法小法,一切綱宗而罷除綱宗,是真獨脫。而豈守繫驢橛,倚斷貫索,弄無尾巴猢猻之謂哉?譬之行路者,歷九洲四海,徧名山大川而仍歸本處,忘盡途中影子,是真到家矣。又譬之廣學者,窮盡二酉,蒐盡四庫,貫穿天祿石渠之藏,而胸不留一字,是謂博通矣。使足未離跬步,而眼空四海,毀天下之行遠者,目未涉經書,而空腹高心,呵天下之讀書者,雖三尺童子,亦知其背謬矣。但重根本而疑綱宗者,為葛藤,為知見,為實法者,何以異是哉!夫抹去綱宗者,不但自己宗眼不明,一當為人,動便犯鋒傷手。機境當前,而不知踞頭收尾。節角訛,而不知抽爻換象。掠虛弄滑,而不能勘辨。到對打還拳,而無法剪除。徒恃鑑覺,以為極則。法門窠臼,不可言矣。(《禪門鍛鍊說‧第九》)
觀乎此,禪門之宗旨,與夫諸祖之所立綱宗者,如掣電吹毛,犯之即喪身失命。如漫天帝網,處處漏洞,處處條貫。若執一端實法以為無意義,以為是幽默,徒成其井蛙之見耳!禪宗為佛法畫龍點睛心髓之學,而所謂宗旨者,猶為畫龍而非點睛之事。如龍牙遯禪師頌曰:
學道無端學畫龍 元來未得筆頭踪
一朝體得真龍後 方覺從前枉用功
有謂禪宗者,以「無念為宗」。獨取六祖一語,標為極則。誠哉!「一句合頭語,千古繫驢橛。」設以無念為吾佛心法宗旨,直教大地平沉,活埋無數蒼生矣。石頭瓦塊,棺內眠屍,皆無念也。豈皆已明心見性而成佛耶?永嘉不云乎:「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曰:非謂此也。謂此心寂靜,對境無心耳。然則,寂靜與無心者,唯以我對待外境而言,但使外不入內,心不外馳,固能若是,境仍自境,心仍自心,人法二執,依然如故,云何得謂無念哉?《楞嚴經》云:「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此內守寂靜無心者,非即法塵緣影耶?昔在昆明,遇月溪僧,亦曰:「涅槃為究竟,證得涅槃,即不再起生緣。」乃請問曰:《楞伽經》云:「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古德復有言:「涅槃生死等空花。」乃至「不畏生死,不住涅槃」等法語,又何說耶?事隔十年,橛棒如故,自稱禪德,褒貶諸方,諍心未止,我見難除,抑何可嘆!此所謂涅槃,所謂無念,如出一轍。有曰:初祖云:「汝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此可證也。曰:初祖所謂,乃示神光入室之徑耳,非極則事也。依語論義,其末句曰:「可以入道。」謂苟能如此,可以入道矣。六祖亦自釋無念之意云:「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此解無念之說,為合二義於一的,猶未可執名著相也。百尺竿頭,希更進步,一翳著目,終至失明。執無念,不起分別,無生之賢,尤當猛省。永嘉曰:「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然則,無念、無分別、無生者,皆非乎?曰:孰可云非,第未達耳。茲錄同安察禪師二偈,以備參考:
心印
問君心印作何顏 心印誰人敢授傳
歷劫坦然無異色 呼為心印早虛言
須知本自靈空性 將喻紅鑪焰裡蓮
莫謂無心便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祖意
祖意如空不是空 盡機爭墮有無功
三賢尚未明斯旨 十聖那能達此宗
透網金鱗猶滯水 回塗石馬出紗籠
殷懃為說西來意 莫問西來及與東
以上內容節錄自《禪海蠡測》南懷瑾◎講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058858.pdf
禪宗之宗旨
佛法十宗,各有教典可據,依教奉行,可證果地。唯禪門一宗,既不據於教典,又無軌則可循,摒棄文字,壁立萬仭,如一個鐵饅頭,叫人無下嘴處。諸方浩浩,商榷宗旨者,終如寒潭月影,撈摝無踪。雖然如此,而其文彩亦自然而彰,如旃檀刻佛,唯妙唯肖矣。宗旨之難言既若此,今欲強言之,亦若佛頭著糞,罪過無比。嘗言此事必至臻「手揮五絃,目送飛鴻」之妙,方有少分相應。否則,如在「冰稜上走,劍刃上行」,一有放浪,即喪身失命矣。
宗門之始,即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滴髓一脈,永傳慧命。言其理則,佛說三藏十二分...
作者序
時輪劫濁,物欲攫人,舉世紛紜,鈍置心法,況禪道深邃,尅證難期;余以默契宿因,嗜痂個事,覓衣珠於壯歲,慮魔焰之張狂,故不辭饒舌,綴拾斯文。然投滴巨壑,吹毫太虛,沉沉無補時艱,復將廿載。頃者,莘莘學子,驚顧域外之談禪,攘攘士林,欲振中華之墮緒,再請重鑄斯編,冀復燃燈闇室;固知舊鉛新槧,盡同夢裡塵勞。唼響撩虛,等是狂思玄辯,禪非言說,旨絕文詞,拈花微笑,能仁已自多餘,渡海傳衣,少室徒添滲漏,五家七派,無非自碎家珍,萬別千差,透徹何勞豎指,斯編之作,為無為,何有於我哉!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仲夏南懷瑾再序於臺北
時輪劫濁,物欲攫人,舉世紛紜,鈍置心法,況禪道深邃,尅證難期;余以默契宿因,嗜痂個事,覓衣珠於壯歲,慮魔焰之張狂,故不辭饒舌,綴拾斯文。然投滴巨壑,吹毫太虛,沉沉無補時艱,復將廿載。頃者,莘莘學子,驚顧域外之談禪,攘攘士林,欲振中華之墮緒,再請重鑄斯編,冀復燃燈闇室;固知舊鉛新槧,盡同夢裡塵勞。唼響撩虛,等是狂思玄辯,禪非言說,旨絕文詞,拈花微笑,能仁已自多餘,渡海傳衣,少室徒添滲漏,五家七派,無非自碎家珍,萬別千差,透徹何勞豎指,斯編之作,為無為,何有於我哉!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仲夏南懷瑾再序於臺...
目錄
出版說明
再版自序
初版自序
禪宗之演變
印度原來情形
中國初期情形
唐宋間之發展
元明清之趨向
與中國文化因緣
對佛教之功績
禪宗之宗旨
公案語錄
機鋒轉語
證悟知解
祖師禪與如來禪
三關與頓漸
閉關與打七
宗師授受
參話頭
神通妙用
幻境相似神通之錯誤
正定所發之通明
生死之間
中陰身略述(即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了生脫死之簡說)
臨命終時
中陰身緣起
生死決疑
了生脫死
醒與夢
禪宗與教理
由教入禪
禪須通教
禪宗與禪定
禪定之學
禪宗與禪定之間
禪宗與淨土
淨土究竟論
禪宗究竟論
禪淨雙修調和論
禪宗與密宗
西藏佛學淵源
西藏佛法之崛起
西藏後期佛法及派系
西藏之顯教
西藏之密法
藏密之特點
顯密優劣之商榷
禪宗與丹道
周秦時代之道家
漢晉南北朝之道教
唐宋元明清情形
道教之經籍
丹道之類別
佛道優劣之辨
禪宗與理學
理學之先聲
北宋理學之崛起
佛化儒家之蹤跡
禪宗與理學之淵源
理學與禪宗之異同
佛道儒化之教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論
心法與力學
心法與聲音
心法與光
心法與電磁
心理與生理
佛法與西洋哲學
希臘哲學初期心物之諍
希臘盛時心物之諍
希臘末期哲學
希臘哲學合論
歐洲中世紀哲學
阿拉伯哲學
近代哲學之變革及影響
西洋哲學之批判
修定與參禪法要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
定慧影像
參禪指月
跋/張無諍
禪海蠡測賸語/蕭天石
出版說明
再版自序
初版自序
禪宗之演變
印度原來情形
中國初期情形
唐宋間之發展
元明清之趨向
與中國文化因緣
對佛教之功績
禪宗之宗旨
公案語錄
機鋒轉語
證悟知解
祖師禪與如來禪
三關與頓漸
閉關與打七
宗師授受
參話頭
神通妙用
幻境相似神通之錯誤
正定所發之通明
生死之間
中陰身略述(即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了生脫死之簡說)
臨命終時
中陰身緣起
生死決疑
了生脫死
醒與夢
禪宗與教理
由教入禪
禪須通教
禪宗與禪定
禪定之學
禪宗與禪定之間
禪宗與...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