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家寫給大眾閱讀的中國史
宮崎市定是日本漢學界的權威之一,世上早有定評。他對中國歷史認識極為深厚,具宏闊的視野,能從上下古今通盤考察中國歷史的走向。宮崎市定是漢學界的多面手,舉凡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之研究均能發他人所未發。本書凝聚了宮崎市定多年來研究中國歷史的種種心得,行文淺白但不失活潑,見解亦十分精煉。
可以說,此書是一本雅俗共賞的中國通史。
作者簡介:
宮崎市定(1901-1995),生於長野,是日本漢學界權威。1922年進入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師從內藤湖南等,專攻東洋史。1936年往法國留學。1944年起任京都大學教授。宮崎市定亦是東洋史學會會長。重要著作有《科舉》、《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國史》等。
作者序
序言
大正十四年1,我自京都大學東洋史專業畢業後,先後執教於京都府立一中、第六高中、第三高中,之後回到京都大學,直到退休,前後凡四十年,講授中國史概說課程不下幾十回。這十來年間,因不帶學生,所以亦不復授課。這次,岩波書店約我撰寫《中國史》,欲收入「岩波全書」,我便將這本書的讀者當作我的學生,執筆時彷彿給久違的學生授課。但面對讀者,絲毫沒有覺得自己有甚麼了不起。
最開始,我的講授當然是現學現賣前輩諸賢的高論。不過,也要努力沿着過去研究積累山脈的最高山脊走下去。雖然如此,我還是時常遇到未敢苟同之處或疑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只有自己進行個別的研究,別無他法。這是我最後得出的結論。這意味着概說研究並非單純的整理工作,而是一種可稱為基本研究的事實發現。
我大學畢業前後,研究室聚集着博學無比的大學者。他們學問的深度與廣度是我難以估測的,對我而言那是偉大的未知數。我的初期論文就是專為呈請這些先生過目的。我不揣淺陋,一心努力向學,同時也潛藏着探求偉大未知數之數值的願望。結果卻發現未知數是全然的未知數,因為我連目標都未能設定。幸運的是,老師們以其未知數之偉大,給予我巨大的包容。
儘管我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但方程式還沒解完,老師們就已相繼辭世。在我身邊再也沒有像未知數那樣的大家了,我的研究發表與研究方法也必須相應一點點改變。我也覺得,必須以用將來的未知數取代過去的未知數,作為我面對的方向。
拙作亦是如此,但我最近發表的東西,並非呈給當世出色的學者大家的。天性使然,我並不對這些已知數感興趣。我想給年輕的一代講解學問,一心向學的年輕人本身也是難以估量的未知數,這一點引起了我的興趣。
與此同時,對這些全新的未知數,我不能不深感責任重大。我重複講解的長篇大論仍沒有令未知數滿足,但以甜言蜜語慣說着未知數,更是必須避免的吧。若藉着甚麼理論推薦半桶水的歷史學,恐怕會招致貽害未知數的結果。不能對潛藏着偉大生長可能的未知數有所啟發,豈非幫着培育矮小、萎縮的盆栽?這些擔心之前我也屢屢論及,但為了戒己戒人,即便重複多遍也不嫌太多。
宮崎市定
1977年6月
----------------------------------------
1 即1925年。書中沒有特別意義的日本年號紀年已改為西曆。
序言
大正十四年1,我自京都大學東洋史專業畢業後,先後執教於京都府立一中、第六高中、第三高中,之後回到京都大學,直到退休,前後凡四十年,講授中國史概說課程不下幾十回。這十來年間,因不帶學生,所以亦不復授課。這次,岩波書店約我撰寫《中國史》,欲收入「岩波全書」,我便將這本書的讀者當作我的學生,執筆時彷彿給久違的學生授課。但面對讀者,絲毫沒有覺得自己有甚麼了不起。
最開始,我的講授當然是現學現賣前輩諸賢的高論。不過,也要努力沿着過去研究積累山脈的最高山脊走下去。雖然如此,我還是時常遇到未敢苟同之處或...
目錄
序 言 vii
凡 例 ix
總論 001
1 何謂歷史 002
歷史的個性 002
何謂時間 003
距離的評價 004
詞語邏輯 006
事實邏輯 007
時間與空間 007
世界史簡略年表 008
東洋的近世 010
最近世 011
中國與日本的情況 012
歷史的地域 014
世界史的立場 014
現代史 015
歷史與人同在 016
資訊與選擇 017
歷史與記憶 018
方法的選擇 018
歷史學的功用 019
歷史學的中立性 020
權力與歷史 021
2 時代區分論 022
三分法之一 022
三分法之二 023
三分法之三 026
四分法 028
我的四分法 029
3 何謂古代 030
古代史的發展 030
都市國家 031
爭奪霸權 032
領土國家 034
古代帝國 034
古代的景氣 036
戰爭的作用 037
商業資本 038
政治與經濟 038
4 何謂中世 040
中世史的發展 040
不景氣的時代 041
對土地的投資 042
莊園的興起 043
分裂傾向 043
中世的唐王朝 044
異民族與中世 045
封建制與貴族制 046
貴族制的本質 048
中世的社會 049
佃戶不是農奴 050
部曲與農奴 050
均田制與莊園 051
5 何謂近世 053
中國的文藝復興 053
貴族的沒落 054
科舉官僚 055
中世之前的武力國家 055
財政國家 056
好景氣時代的再來 057
新文化的興起 058
宋文化與西亞 059
中國與歐洲 060
中國文化的停滯 061
景氣的變動 062
景氣的週期 063
近世的統一 064
近世民族主義 065
6 何謂最近世 066
最近世的發展 066
自然科學的時代 067
工業革命文化 068
日本的開國 069
共和制中國 069
第一篇 古代史 056
1 三代 072
古代史研究法 072
夏殷時代 073
甲骨文 074
考古學 075
殷周革命 075
周的封建 077
都市之神的系譜 078
周的東進 078
疑古派史學 079
2 都市國家的時代 081
都市國家的起源 081
都市的城郭 082
氏族制度 083
士與庶民 085
持有武器的權利 086
階級鬥爭 087
都市與君主制 088
奴隸制 089
官僚制與孔子 090
孔子與儒教 091
對孔子的評價 092
孔子與歷史學 093
春秋時代 094
五霸是甚麼 095
向領土國家的過渡 096
3 戰國時代 097
從春秋到戰國 097
將軍的出現 098
三晉與齊 098
秦的崛起 099
燕與日本 100
戰國的王權 101
領土國家 101
都市的改觀 102
市的繁榮 103
政治與學問 104
學派的產生 105
孟子 106
老子 107
有用之學 107
荀子 108
法家 109
古代帝王的系譜 110
七國爭霸戰 110
合縱連橫 111
統一的進展 112
騎兵戰術 113
秦的強盛 114
4 秦 115
始皇帝即位 115
韓趙的滅亡 116
魏的滅亡 117
楚燕齊的滅亡 118
皇帝制度 119
郡縣制 120
對外政策 121
強化統一政策 122
階級制度 123
法治主義 124
古代帝國的理念 125
始皇帝之死 126
項羽與劉邦 127
5 前漢 130
從秦到漢 130
一治一亂 132
姑息政治 133
親族封建制 134
匈奴政策 134
高祖其人 136
惠帝與呂后 137
文帝的政治 138
吳楚七國之亂 140
武帝完成統一 141
年號制 142
對匈奴的戰爭 144
積極的對外政策 145
張騫出使 146
西方貿易 147
財政政策 148
《史記‧貨殖列傳》的世界 149
昭帝 150
宣帝 150
元帝、成帝 151
王莽的登場 152
經學集團 153
王莽的執政 154
新王朝 156
王莽的失敗 157
6 後漢 159
光武帝即位 159
前漢與後漢 160
後漢的衰落 162
黨錮 163
鄉制的崩潰 165
豪族與莊園 166
太平道運動 168
五斗米道 168
黨人的本質 169
宦官的誅除 170
天下大亂 171
第二篇 中世史 056
1 三國 174
中世禪讓的開始 174
正統論 175
不景氣的潮流 176
客與部曲 177
飢餓的時代 178
戒嚴令下的時代 179
九品官人法 180
村制的流行 181
都市的變質 182
異民族的內遷 183
屯田 184
不安定的政治 185
三國國力的比較 186
蜀漢滅亡 187
2 晉 188
晉興吳滅 188
八王之亂 189
貴族的奢侈 191
異民族的暴動 192
西晉的滅亡 193
晉的南渡 194
五胡強盛 194
3 南北朝 197
北魏興起 197
孝文帝的漢化政策 198
東晉衰微 199
劉裕興宋 200
南朝的側近政治 202
從南齊到梁 203
北魏的衰微 204
北魏分裂 206
東西魏的滅亡 207
侯景之亂 208
北齊北周的滅亡 210
隋的統一 211
中世統一的意義 212
隋文帝的事業 214
煬帝的命運 214
4 唐 217
唐王朝的性質 217
課戶的身份 219
太宗的業績 220
唐室內訌的背景 221
則天武后 222
玄宗朝的榮華 223
安史之亂 226
變質為財政國家 226
黨爭之弊 228
宦官專權 230
黃巢之亂 231
5 五代 233
最後的分裂時代 233
軍閥的合併 235
契丹的興起 236
民族紛爭 237
名君後周世宗 238
第三篇 近世史 056
1 北宋、遼 242
宋的統一 242
宋代的政治機構 243
與遼的關係 246
貨幣經濟的隆盛 247
大運河時代 249
東京開封府的繁榮 251
大眾傳播時代 253
西夏的建國 256
民族主義的時代 259
財政的僵化 262
濮議 266
神宗與王安石 267
均輸法 269
青苗法 270
市易法 271
募役法 272
保甲、保馬法 273
舊黨 275
新法的復活 278
徽宗與蔡京 279
政治的崩壞 282
金的興起 284
北宋的滅亡 286
北宋的文化 288
2 南宋、金 290
南宋的中興 290
宋金和議 292
南宋政權的性格 294
孝宗的政治 297
朱子學的創立 299
宋金的和戰 302
物價與景氣 304
蒙古的興起 306
蒙古的西征 310
賈似道的時代 312
元的統一 315
歷史的反覆 317
3 元 319
元代的政治 319
元代的社會 322
征服王朝 324
諸汗國的叛亂 326
元王朝的中國化 327
仁宗的政治 329
帝位繼承的內訌 330
順帝的即位 332
叛亂紛起 334
朱元璋的活動 338
元王朝的弱點 340
4 明 342
宋與明 342
太祖的政治 344
苦命天子建文帝 346
成祖永樂帝 348
元世祖的後繼者 350
威服南海 352
專制還是獨裁 354
宦官的專權 356
英宗的失敗 358
英宗的復辟 361
明全盛期的文化 363
陽明學的形成 366
歷史的週期 367
南倭北虜之患 369
萬曆的政治 373
圍繞三案的黨爭 376
後金國的興起 378
明亡於內亂 380
5 清 383
清朝的統一 383
康熙帝的武功 386
元與清 388
清朝鼎盛時期的開始 391
雍正帝的內治 393
乾隆的政治 395
清代的文化 397
廣東的英國貿易 400
鴉片問題 402
中國的港口開放 404
太平天國 406
中國的開國 407
清朝的衰亡 409
第四篇 最近世史 056
1 中華民國 002
辛亥革命 414
新文化運動 417
孫文與三民主義 419
中國人對異文化的包容 421
2 國民政府 422
孫文的活動 422
國民黨的改組 424
國民政府的北伐 426
日本與美國 428
抗日戰爭 43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 433
整風運動 433
文化大革命 435
批林批孔運動 436
中蘇之爭 438
中國的現狀 441
結語 443
自跋 445
附錄1 中國史年表 459
附錄2 參考文獻解說 464
序 言 vii
凡 例 ix
總論 001
1 何謂歷史 002
歷史的個性 002
何謂時間 003
距離的評價 004
詞語邏輯 006
事實邏輯 007
時間與空間 007
世界史簡略年表 008
東洋的近世 010
最近世 011
中國與日本的情況 012
歷史的地域 014
世界史的立場 014
現代史 015
歷史與人同在 016
資訊與選擇 017
歷史與記憶 018
方法的選擇 018
歷史學的功用 019
歷史學的中立性 020
權力與歷史 021
2 時代區分論 022
三分法之一 022
三分法之二 023
三分法之三 026
四...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