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躁動與困頓交織的日常,更要探求人生的當行之路。
以穿越歷史和人性的智慧,直指眾人內心鬆懈的惰性,說出自我磨礪精進的棒喝。
讓人生減少不幸福、獲得幸福的《論語》智慧。
孔子並不承認自己是聖人。他傳授的道理,處處流露出普通人在逆境中的感悟和屢敗屢戰的呐喊,對身處變革社會中的現代人每有鼓勵與棒喝之效。
《論語》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日常交流的實錄。本書以現代人的經驗和感悟,發掘經典《論語》中的智慧。每一頁都是一段簡短曉暢的小品,打破古文的限制,跨過經典註釋的藩籬,讓《論語》中淺顯易懂又意味深長的話在讀者心中產生共鳴。尤其是其中包含著的人生中如何減少不幸福、獲得幸福的生活理論,對每一位普通人都有會心的啟發。
《論語》不是腐朽、保守的書籍,而是衝擊性的、前衛的革命之書—
「他人不了解自己」並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自己不了解自己」才是大問題。
「學習是危險的行為。」何出此言呢?因為會出賣自己的感覺。直到努力把所學化為己有之時,才能找回自我。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因為小人不敢與人對立,所以不論是甚麽意見、規則,都能與之協調。這種協調無法持久,最終會互相背叛。
1. 用《超譯尼采》的方式解讀《論語》,用現代人的經驗和感悟來再發掘經典《論語》中的智慧;
2. 每篇簡短,便於攜帶閱讀,適合都市人通勤或睡前短閱讀。
作者簡介:
安冨步
生於1963年。京都大學經濟學部畢業後,一度在住友銀行工作。獲得京都大學研究生院碩士後,曾任京都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助手、名古屋大學情報文化學部副教授、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情報學環副教授。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著作包括《求生的論語》、《生存技法》、《核電危機與「東大話法」》、《不要再被「東大話法」欺騙》、《逃出幻影》、《起航經濟學》、《求生的經濟學》、《貨幣的複雜性》及《「滿洲國」的金融》等。
沙亮
生於1982年。清華大學工學博士畢業,業餘從事外文翻譯工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先秦經典大都經過很長時間,逐漸形成定型。《論語》也不例外,自孔子在世時眾弟子記住孔子言行起,經過數百年時間逐漸形成內容有出入的眾多文本,上世紀七十年代出土的定州漢簡是其一例。至西漢末劉向、劉歆整理古籍,始將這些文本歸納為《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三種。東漢末的鄭玄,以《魯論語》為本,校以《古論語》、《齊論語》,編撰一種釋義加校記的《注》,於是《論語》文本基本定下來,《古論語》、《齊論語》均被淘汰。鄭玄《注》影響很大,後世所有《論語》文本均以鄭玄校定的文本為祖本。但鄭玄的釋義不僅牽扯自己的以《三禮》為主的經學理論,也結合上下章內容確定解釋,不太好理解。三國魏時,何晏等人認為鄭玄《注》將原本相當廣泛的《論語》語義,解釋為十分具體、限定的含義,太過拘泥,於是另撰《集解》。《集解》務求簡單,盡量不要限定含義,往往看到《集解》所言幾乎在重複《論語》原文而已,實際上並無解釋。《集解》的出現,等於給後來的讀者開放了《論語》解釋權。晉代出現五花八門的眾多解釋,正以《集解》的存在為前提。雖然如此,由於大部分學者一致推崇鄭玄的經學尤其禮學,鄭玄《論語注》長期傳習不衰,所以敦煌、吐魯番出土的《論語》注解中,鄭玄《注》與《集解》數量相當。直到唐代後期,鄭玄經學、禮學的地位逐漸下降,鄭玄的《論語注》也開始減小影響力,北宋朝廷未嘗校定刊行鄭玄《注》,南宋以後遂至失傳。
宋代學者基本都是朝廷官僚,非常關注政治理念、政治道德,自然不滿足於鄭玄那一類經學。鄭玄他們研究經書文本,探討經文應該如何理解,經書是出發點,同時也是終點。宋人的眼光越過經書,投到聖人本義。他們認為經書不過是文獻,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聖人的思想和道理,這才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從這角度看傳統經學,不得不感覺拘泥經書、經文,有失偏頗。儘管說《五經》經過孔子編訂,然基本內容在孔子之前已經存在,也不無後世竄改的因素,不如《論語》直接傳達孔子、孔門的言行重要。南宋朱熹總結北宋以來的研究,以《四書》為核心經典,解釋《五經》也要以《四書》傳達的聖人思想為標準。朱熹的《四書集注》,後世奉為經典,元明清三代學子都要熟讀背誦,影響極其深刻。我們今日講傳統文化,與古代文化有所區別,從古代一貫相傳到現在才是傳統。我們所謂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在明清時期形成,民國時期繼續沿襲。而明清到民國,《四書集注》一貫是規定文化本質的核心因素。所以要了解、學習傳統文化,熟習《四書集注》是必不可少的功課。讀《論語》,朱熹《集注》是不二選擇。
清代中期以後,「漢學」盛行,收錄不少漢人注解的何晏《集解》也開始重新受到關注,出現了不少相關研究。但研究歸研究,朱熹《集注》作為文化核心的地位從未受到絲毫動搖,那些專攻「漢學」的學者,也無不例外都是讀《四書集注》長大的。從研究古代文化的角度,保留更多早期學說的《集解》比朱熹《集注》更有價值,但作為《論語》的解釋還是朱熹《集注》最合適,這應該是當時學者的共識。所以黃式三撰《論語後案》並錄何晏《集解》與朱熹《集注》,然後附案語述己見。後來劉寶楠撰《論語正義》,以《集解》為本,而參考清代諸家論說,擇善而從,因為缺乏明確的標準,顯得雜亂無紀。如今劉寶楠書流傳較廣,黃式三書不受重視,鄙意讀《正義》不如讀《後案》。
總之,歷代《論語》注釋,具有經典意義的只有三部:鄭玄《注》、何晏等《集解》、朱熹《集注》。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朱熹《集注》,是今日大家都應該熟讀的書。鄭玄《注》其實非常有意思,但那是研究經學史的樂趣,畢竟是宋代以後失傳的書,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沒有直接的關係。何晏《集解》幾乎沒有自己的思想,雖然在經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今日看來十分乏味。對絕大部分讀者來說,《論語》就要讀朱熹《集注》,其他書都可以不看。
安冨教授的《超譯論語》并不是《論語》的注釋,這一點需要請讀者明白。筆者曾與安冨教授共事,了解她是一位博學精敏的學者。她的研究涉及經濟、經營、倫理、歷史、社會等眾多學科,通過她的多種著作可以感覺到,她有明確的追求,而且說來或許有點不好意思,她在追求幸福。我們如何才能活得更好,更幸福,在筆者看來,這就是安冨教授探索的目標。一個學者進行學術研究,能夠以大家的幸福為目標,按道理很自然,實際上十分難得。每一門學術都有自己一套邏輯,為學術而學術,曲線貢獻,是通常的走向。安冨教授翻越學術的藩籬,仍然秉持嚴格的學術良心,探索減少大家不幸福的方法,筆者衷心喜歡這樣一個人物。安冨教授也一直反覆閱讀《論語》,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很多啟發,寫過多篇文章和專著。這部《超譯論語》是她直接用「超譯」版《論語》的形式,將心得與廣大讀者分享,相信讀者也會受到很多啟發。這裡面包含著減少不幸福、獲得幸福的生活理論,有直接的效用,相信大家看了之後不會後悔。
安冨教授和譯者沙亮先生都擔心本書對《論語》的解釋往往不符合傳統解釋,從早接觸《論語》的讀者恐怕不容易接受。筆者以為當今讀者的文化水平都不低,有買書習慣的讀者不會排斥本書。想想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演講,經常引用《聖經》,而他們引的《聖經》是經過翻譯的,並不是古代語言。他們實際上只是引用故事內容,然後在此內容上發揮演義。漢語經典是古代語言,直接引用很容易,但問題在如何解釋。歷代學者的解釋都有自己一套方法論,我們的經學史會分析討論這些解釋方法。安冨教授並不是經學史專家,也不是經學家,她的解釋方法無所謂家法。為何如此?筆者認為,安冨教授祝願大家的幸福,與神父、牧師無所區別。她講《論語》,猶如神父、牧師用《聖經》演講。只是《聖經》已經有現成的翻譯,神父、牧師只需要發揮,而《論語》是古代文本,需要解釋,所以發揮演義不得不意味著新的解釋。安冨教授從古代文本,越過解釋,直接發揮演義,表述出來又是一種翻譯,這就是「超譯」。鄙見未必得安冨教授的本意,僅供讀者參考。
最後,學習安冨教授的精神,恭祝讀者各位生活愉快!
喬秀岩 謹識
(本名橋本秀美。曾任東京大學副教授,現任北京大學教授。)
名人推薦:先秦經典大都經過很長時間,逐漸形成定型。《論語》也不例外,自孔子在世時眾弟子記住孔子言行起,經過數百年時間逐漸形成內容有出入的眾多文本,上世紀七十年代出土的定州漢簡是其一例。至西漢末劉向、劉歆整理古籍,始將這些文本歸納為《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三種。東漢末的鄭玄,以《魯論語》為本,校以《古論語》、《齊論語》,編撰一種釋義加校記的《注》,於是《論語》文本基本定下來,《古論語》、《齊論語》均被淘汰。鄭玄《注》影響很大,後世所有《論語》文本均以鄭玄校定的文本為祖本。但鄭玄的釋義不僅...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危險的學習
─—學而篇
學習是危險的行為。
何出此言?因為會出賣自己的感覺。
然而,不斷努力把所學之物轉化為己有的話,總會有那麼一刻,能夠理解事物的本來意義,此刻,所學就變為自己擁有的了。
只有所學之物成為自己所有時,才能找回自己的感覺。
這就是「習」的含義。這難道不就是真正的愉悅麼?
(學而第一1—1)
學習的愉悅感倒不是那麼重要
學習的愉悅,不正像是久未聯絡的老友突然從遠方來訪那樣的快樂麼?
這種愉悅感對人來說卻並非那麼重要。
(學而第一1—2)
不知道學習的愉悅的人
懂得學習的快樂的人,見到不懂得的人,往往會想:「真是不可救藥的人啊。」
然而,恰恰是此時仍舊內心平靜的人才是君子啊。
(學而第一1—3)
父兄之愛與對父兄之愛緊密相連
有子說──
成長在父兄之愛中的人,也會發自內心地愛父兄。並且自然而然地做到孝悌,珍重對待父兄,溫順遵從父兄。正因為如此,這樣的人對父兄才不會懼怕,不會畏縮,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說老實話。
(學而第一2—1)
對父兄老實表達自己想法的人是──
有子說──
人做到對父兄的孝悌,就能老實表達自己的想法,進入社會後,對長輩說話也不會歪曲自我、舉止失禮。
但遺憾的是,這種人很少。
(學而第一2—2)
第一章 危險的學習
─—學而篇
學習是危險的行為。
何出此言?因為會出賣自己的感覺。
然而,不斷努力把所學之物轉化為己有的話,總會有那麼一刻,能夠理解事物的本來意義,此刻,所學就變為自己擁有的了。
只有所學之物成為自己所有時,才能找回自己的感覺。
這就是「習」的含義。這難道不就是真正的愉悅麼?
(學而第一1—1)
學習的愉悅感倒不是那麼重要
學習的愉悅,不正像是久未聯絡的老友突然從遠方來訪那樣的快樂麼?
這種愉悅感對人來說卻並非那麼重要。
(學而第一1—2)
不知道學習的愉悅的人
懂得學習的快樂...
作者序
當初寫作本書時,我並未想到要譯成外語出版。然而,先是被譯成韓文版,如今又以中文版付梓。對作者來說,真是意外之喜。
毋庸贅言,《論語》是構成中華文明基礎的經典。《論語》對日本的影響,同樣非常深遠,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意識當中;儘管如此,還是無法與之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相比較。能夠讓文明圈的各方都能讀到本書,我感到無上的喜悅。
對《論語》產生真正的興趣,是在我著手研究非線性科學領域之時。這個領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的理論教導我們,簡單決定論的方程式,卻可能預示著完全無法預期的結果。我知曉這個道理後發現,近代的理論是以事先設計的規則和計劃來統治社會,本質上持有絕對的局限性。
我在實際生活中對《論語》進行的解讀,受到影響最深的,是源於中國陝西省北部的黃土高原上居民的生活方式。我曾參加大阪大學深尾葉子副教授率領的調查團,歷經十年,每年都去拜訪楊家溝村的馬智慧、常菊花夫婦所築的窯洞。特別是在二○○三至二○○四年間,曾在這個窯洞中生活了半年以上,所學良多。
另一方面,為了黃土高原的綠化奉獻出畢生精力的榆林市植樹技師朱序弼高級工程師,堪稱真正的「君子」,我從他的生活方式學到了真正意義的智慧。通過與他交往,我認識到,迄今很多我想當然的東西,是完全錯誤的,我的思想受到巨大的衝擊。
從以他們為代表的黃土高原的人們的生活哲學中,我感受到《論語》的思想源遠流長、生機勃勃。我的《論語》研究,很多地方是以這種感覺為依據的。楊家溝村窯洞的主人馬智慧先生,已於二○一三年末突然辭世。他未能見到本書中文版面世,真是遺憾啊。
最後,我想對正確而感情真摯地翻譯本書的沙亮先生表達感謝。比起日文版,我更為重視中文版,能得到先生的援助,實感榮幸。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安冨步
語言易逝。
很多語言甚至瞬間消散。
我的言論要是能引起誰靈魂的共鳴,並不斷地與之共存,真是不容易啊。
這種言論我究竟迄今何時發表過呢?
如果我的言論能留諸後世,並反覆影響後人,那真是難上加難啊。
這種言論我此生中可曾說過一句?
這種言論我此生中可能說出一句?
我的言論即使能流傳後世,又能否代代相傳?
如果靠口耳相傳,尚可百年不絕,真乃奇跡。
但有時,或有此等奇跡。
不,還有比這更為奇跡之事。
例如,《論語》。
距今兩千多年前,有個名叫「孔丘」的人,就創造了奇跡。他的言論,觸及多少人的靈魂?其影響超越生死。
不僅如此,超越百年後,其言論仍垂於竹帛。
其書不單純是以書之形式流傳,更引發無數人心之共鳴。
其共鳴流諸千年,流諸異域,終成東亞人民的共同聲音。
真是完全無法想像的奇跡!
奇跡因何而來?
那是因為,孔子的言論,直達人類的真實。
可言傳的真實與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真實,共同直指人心。
要想從《論語》的言論體會人類的真實,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客觀的方法。
這種方法基於文獻和考古學的資料,推定兩千多年前孔子時代是何種風貌,並進一步將《論語》作為資料來研讀。
然而,這種方法無法確定《論語》中言論的意義。
這是語言固有之特性。
不僅古代語言,現代語言也是如此。
例如,我前文所說的「語言易逝」,究竟是何意義?
僅讀這一句,誰都無法理解其本意。
就算是剛發此言的我,在發言的瞬間究竟是何想法,後來也未必想得起來。
人在互相交談間就更難體會到對方的本意了。
從此來看,要想客觀確定孔子所言之本意,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使如此,客觀的方法也有巨大價值。
價值之一是能夠明瞭言論中沒有表達甚麼。
例如,「忠」這個詞現在表示「對君主或國家無保留地盡義務」。但「無保留地盡義務」是後代的含義,在孔孟的時代,「忠」不是這麼使用的。不了解這個歷史事實的話,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孔子的「忠」的概念。
價值之二是能夠明瞭言論本來的意義。
例如,「恕」這個字,上「如」下「心」。「如」在甲骨文中表現為「巫女」和「祭器」的組合形態,根據白川靜(一九一○至二○○六,中文學者)的研究,這是喻示巫女接受神諭的姿態。從這裡(文字的結構)就能找到言論更為合理的解釋方向。
這就是客觀方法的重要價值。
通過客觀方法無法把握的言論意義就必須利用主觀的方法了。
這種方法要將言論中隱含的真意,以人的心理去揣摩,將心比心,得到體會。
更進一步來看,其實這種言論正是期待著我心的共鳴。
實際上,要體會語言的本意,沒有其他的方法。
當然,藉助很多客觀的知識是有必要的,不僅如此,讀者不自問的話,也無法得到共鳴。
本書就是作者本人為了追求在世間生存的道理,而體會到的《論語》言論的共鳴,並筆之於書的。
《論語》,是跨越兩千多年直達我本人的奇跡之書,一定能夠引發大家的共鳴。
我為了體驗這種共鳴,一面不斷積累知識,一面多方求教。
我想用本書把我的共鳴傳達給大家。
當然,本書既是徹底的客觀,同時也是徹頭徹尾的主觀作品。
因此,本書的言論,請務必不要囫圇吞棗地接受。
每一條言論,有用就接受,沒有用就請拋棄。
要想判斷《論語》是對誰想說甚麼,就務必追溯原文,我的共鳴能否成為讀者的共鳴,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果體會有所不同,此即為君之《論語》,務必珍而重之。
本書不過是為實現此種目的的手段而已。
* * *
以我來看,《論語》的思想,有以下幾個重點。
將「學習」的概念作為人類社會秩序的基礎。
《論語》的開頭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認為,這句話就是《論語》全部思想的基礎。
人總有想學習甚麼的好奇心。憑著這種好奇心,即使人從外部獲得了知識,也不會立即成為自己的本領,豈止如此,甚至還有可能被知識所駕馭、佔有。
但經過反覆修煉,總會有那麼一瞬間,領悟到所學完全是自己的東西了。此時,人就擺脫了被知識駕馭的狀態,而回復了主體性。這就是「習」。
此時人得大喜樂。人就是此種生物。我認為,對孔子來說,這種「學習」的快樂就是人的尊嚴與人類社會的秩序的根源。
學習電路開通狀態為「仁」,得仁者稱為「君子」。
如此進行的「學習」狀態就是「仁」,能為之者稱為「君子」。君子把自身直面的困難當做學習的機會來接受、挑戰。犯錯誤也會立刻反省、改正。通過這樣的學習獲得成長,就是君子的當行之道。
自然而然地,君子也能夠寬容他人的過錯,並從中汲取教訓。但社會往往把人嵌入固定的模式,作為「器」來使用,施加巨大的壓力。背負壓力的人,最終變成固定的「器」,關閉學習的電路,也就不再是君子了。「君子不器」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君子要不屈服於壓力,「勇」就是必要的。不管身處甚麼狀況,哪怕生命受到威脅,也不能迷失自我,要堅守學習的過程,心中「忠」字長存,保持自我,不做作虛偽,這就是「恕」。能保持「忠恕」的狀態,君子面前的前進道路就非常寬廣,無須被迫面臨道的「選擇」。在這條道上前進,見到當為之事,這就是「義」。
「仁」的基礎是「孝」,「孝」的基礎是雙親給予子女的「三年之愛」。
能夠得「仁」的人,就是內心平安的人。沒有對自己的信賴是做不到的。人要能夠信賴自己,年幼時雙親給予的無條件的「三年之愛」是必要條件。如此一來,子女也自然愛雙親。這就是「孝」。因此可以說「孝」是仁的根本。
「孝」是以雙親給予子女的慈愛為基礎,並從中自然產生的感情,所以「孝」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如果雙親不愛子女,子女就無從行「孝」,社會秩序就會崩潰。沒有「孝」的感情基礎,就算硬是去行孝,也不過是裝模作樣而已,這樣的事怎能維繫社會秩序的基礎呢?
「學習」電路開通的同志之間的溝通才能成立。
當對話者雙方的學習電路都處於開通狀態時,雙方才能互相學習,共同成長。達成這種調和狀態稱為「和」。達到「和」的狀態,才能開始真正意義的溝通。此時,雙方行為的方式才配得上稱為「禮」。這就是「禮之用和為貴」的意思。
反之,學習電路關閉的人,不管行動多麼符合禮儀的要求,也只不過是「殷勤無禮」,不能稱為「禮」。洋溢著「禮」的場合,人們的發言才不會虛偽,才能與各自的心一致。心口如一的狀態才是「信」。
君子實現「和」,才能互相友愛,決不是和誰都能友愛。君子要厭惡、乃至毅然對抗關閉了學習電路的人。因此,君子友愛的是善人,厭惡的是惡人。
君子不憚於與他人的意見產生對立,哪怕引起激烈的「亂」,也會以「義」為根本從容應對。以這種方式尋求最終與對方的心相通,產生更高層次的「和」。
關閉學習電路的狀態就是「惡」,這種人稱為「小人」。
《論語》中,不能存「仁」、斷開學習電路的狀態稱為「惡」。而關閉學習電路的人就與君子相反,稱為「小人」。
小人收集信息時沒有別的念頭,拼湊信息、知識不過是明哲保身而已。在小人身上無法看到「道」,所以總是在選擇項中挑選最合適的而已,這稱之為「惑」。然而,對於自身最合適的選項,卻無法被他人理解,必然心生膽怯,行動偏激,一意孤行。本人尚且不自信,往往過於在意風評,與他人攀比。
君子知錯能改,小人不然,或尋藉口,或事隱藏。小人往往受到強者嚴酷的操縱而無從抵抗,就刻意隱忍,轉而將腹誹向弱者發洩。小人不敢與人對立,懼怕「亂」的狀態。因此無論是甚麼口號、意見、形式、規則,都能與之協調,防止「亂」的發生。這就是「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這個意思。這種協調是無法持久的,最終會產生裂痕,小人會互相背叛。這就是「盜」。
我想,上述《論語》中的思想,其實無意間全盤否定了在現代日本社會中被認為是「正確」的眾多觀點,提出了完全不同的倫理體系。《論語》不是陳腐保守的書籍,而是衝擊性的前衛的革命之書。
《論語》中的這些思想,已經在拙著《求生的論語》(ちくま新書)中詳細闡述;我又進一步將引發的思想在《生存技法》(青燈社)中體系化。本書秉承這樣的觀點重讀《論語》,沿著這個方向,將讀到的各部分觀點收集在一起。對我來說,《論語》已是將過去我自己的人生感悟,形成體系、一以貫之的作品了。本書的「超譯」就是凸顯這種一貫性而為之的。
然而,從另一面說,本書也就沒有將《論語》全部包含在內。究其原因,就是要刪掉不能體現前述思想、偏離這個方向和與之矛盾之處。因此,本書不是系統介紹《論語》思想之作品。惟其如此,才能將活在當下的作者從《論語》中獲得自我共鳴之處傳遞給讀者。惟其如此,我才更相信讀者諸君能夠為了生存而自行體會《論語》的真諦。
譯者的話
能夠成為安冨教授的大作《超譯論語》的譯者,非常榮幸。應邀在全書前撰寫一篇譯者的話,本來應該介紹一下作者,再導讀一下全書。不過既然是「超譯」,我也想改變思路,先建議讀者們「不應當」怎樣閱讀這本書。
一是不應當帶負擔。
記得小時候的語文課,講到有限的《論語》章節,如今的記憶恐怕只有那一頁密密麻麻的注釋了。這一點相信華語圈的讀者都有同感。《論語》的語言本來是優美的、道理是深入淺出的,但對於剛剛開蒙的我們,這些語言和道理卻被繁瑣的注釋和考據稀釋了、乃至污染了。好似一個年輕健美的小姑娘,非要濃妝豔抹、鳳冠霞帔地打扮起來,反而讓人退避三舍。
自然,這也不能全怪教科書的編者。中國歷來就有以傳注經的傳統。不到二萬字的《論語》原文,古代的注釋卻是汗牛充棟。歷來的大儒要是沒寫過一本《論語》的注疏都不好意思出來混。這還得追溯到孔子本人,他自己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注解古代經典、傳承周文化為己任。在這個文化背景下,今天市面上不論是多麼義理嚴明、語言精當的《論語》類著作,都少不了條分縷析的大段闡釋,現代讀者難免產生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雖鄴架巍巍,終束之高閣。
安冨教授的這部《超譯論語》令人耳目一新。翻開這本書,每一頁都是簡短曉暢的一段現代漢語譯文,讀者一定會注意到,連簡短的《論語》原文都沒有載入。我理解她的良苦用心,就是要讀者直接體會,直接感悟,「得意而忘言、得象而忘意」。打破一切藩籬、直指人心。從這個出發點來看,倒是非常契合禪宗的道理。《楞嚴經》中以指月為喻,月即佛法,指即佛經,得月而忘指,不可見指而忘月。惟其如此,才能拋下一切負擔,領會《論語》的真意。用作者的話說,就是用主觀的方法,引起跨越千年的「共鳴」。
二是不應當掉書袋。
我相信讀者中,一定有很多朋友古文功底扎實,其中更不乏名家,對《論語》造詣精湛、早有獨到的見解。在閱讀本書過程中,一定會發現有部分文字、義理上的闡釋與歷代注疏有差別、甚至大相徑庭,本能地有些排斥,以致降低了對全書的評價。
其實譯者也經歷了同樣的心路歷程。我非專業人士,不過對古典也有愛好,曾讀過一些相關的書籍,在經年的學習中,形成了「定式」的理解。在翻譯的過程中,案頭也擺放了多家闡釋的著作,每有分歧,立不揣冒昧,就教於作者。使我驚訝的是,安冨教授同樣有獨特的考據,思考深刻,自圓其說。能夠寫出如此流暢簡明的《論語》譯文,同樣能夠旁徵博引,辯才無礙。於是,譯者心悅誠服,放棄了以注解提示讀者的企圖,將這部《超譯》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各位面前。
更重要的是,譯者向作者學習她治學的態度,那就是不泥古。相信歷代名家的注疏,作者一定都有涉獵(安冨教授中文水平當不在我輩之下,古文造詣猶有過之),但能夠堅持己見,獨立思考。這種態度本身就是作者想引導讀者接受的理解《論語》的方法。查其著書思路,可見其書的真意。她真正做到「毋寧、毋必、毋固、毋我」。譯者也請讀者朋友,放下成見,先從譯文出發,深入思考,也許您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
退一步而言,作者也不希望讀者全盤接受作者的理解,而要站在自己的閱歷上,以譯文為線索,自覺地體會《論語》的內涵,「是其是、非其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將「學」和「思」結合起來,開通學習的電路,求同存異,做到「君子和而不同」。
三是不應該忘梳理。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著作,既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其眾家弟子的言論,而其記錄者有親傳弟子,也有再傳弟子。而經歷了秦末之亂,依靠漢儒的記憶和孔壁藏書整合,更加支離漫漶,很難從中整理出一個脈絡來。其實,這一點困擾的不止國人。黑格爾說的明白,「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說他戴著有色眼鏡的我們,恐怕也很難從內心中徹底反駁吧。究其原因,孔子提出並詮釋的那些概念,全都是通過與弟子的對話閃爍透露的,而且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有時似乎自相矛盾。甚麼是「仁」?甚麼是「君子」?沒有我們今人讀書時開宗明義的定義,產生困擾在所難免。
過去,《論語》是聖人之言,不可動一字。如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就認為,《論語》每條語錄之間都有聯繫,連順序都不可更動;今天,這種觀點被認為是過於機械了,國內也有學者嘗試通過概念的梳理,打破原書的順序,如李零先生的《去聖乃得真孔子》、錢寧先生的《新論語》等,做了有益的嘗試,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參看。
在這兩方面,安冨教授取得了平衡。她在「超譯」中並未打亂原書的順序,但做了兩點改變。一是在原版序言中為我們整理出一種解讀《論語》的思路。這篇序言非常精彩,將十幾個概念貫穿一起,推薦讀者朋友們認真閱讀。二是根據其所得領悟作了篩選,今本《論語》共四百九十二則,而作者僅「超譯」了其中二百二十五則,不到一半,只選取了有效體現了核心思路的部分。(這部分選取的原文,以附錄的方式附於書後。)相信讀者在理解作者序言中的思路後再閱讀正文一定會有效地祛除原書的破碎感,找到「一以貫之」的感覺。同時,讀者也變被動為主動,拿譯文與自己的感悟互相印證,不斷總結,這可能是解讀本書的金鑰匙。
說了那麼多「不應該」,現在該談談「應該」怎樣讀。
如今的時代是「快閱讀」的時代。為甚麼年輕人偏愛在手機上看東西?因為手機上的新聞也好,微博也好,都是又新又短,適合坐車、飯間乃至無聊時打發時間,甚至還有所謂「電梯演講」的說法,要求坐電梯的一段時間內闡述完一套觀點。根據譯者的觀察,在這個時代,紙質的出版物越來越難以生存,連在素來以讀書為風尚的日本,年輕人也幾乎都在玩手機。那麼,出版物怎樣放下高貴的架子,走下神壇,適應今天的讀者?可不可能既適應這種碎片時間的閱讀趨勢,同時又能拿出更加高雅的閱讀內容,奉獻給讀者既容易消化又富含營養的閱讀大餐呢?這是個非常嚴肅深刻的話題。
《超譯論語》為我們開了個好頭。每一頁都很簡短易懂,非常適合短時間內理解,同時我推薦讀者朋友拿一支筆,在頁邊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思考所得,特別是聯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觀察,這樣日積月累,一本《超譯論語》,您就是作者之一,是送給未來自己的最好禮物。
須知,孔子也是個落寞的普通人。子貢稱他是聖人,他不承認。隱士說他是「累累若喪家之狗」,他點頭。他周遊列國,推銷自己,不但處處碰壁,而且絕糧於陳蔡,被圍困於衛,晚年回到故國,又迭遭親子愛徒之喪:可謂失意人的縮影。他傳授的道理,處處流露出普通人在逆境中的感悟和屢敗屢戰的吶喊,對我們身處變革社會中的普通人每有振聾發聵之效。安冨教授也是發揚心學「格物致知」的道理的踐行者,十餘年間深入陝西民間,從普通人身上體悟《論語》的真諦,傾注於本書。從孔子和安冨教授兩位的經歷,我相信讀者和譯者一樣,會感同身受,體會到生活中的《論語》精神。
最後,因譯者水平有限,又是在詮釋知名學者解讀至聖先師的大作,難免力有不逮,文責自負,請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沙亮
乙未新春於深圳西麗湖畔
當初寫作本書時,我並未想到要譯成外語出版。然而,先是被譯成韓文版,如今又以中文版付梓。對作者來說,真是意外之喜。
毋庸贅言,《論語》是構成中華文明基礎的經典。《論語》對日本的影響,同樣非常深遠,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意識當中;儘管如此,還是無法與之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相比較。能夠讓文明圈的各方都能讀到本書,我感到無上的喜悅。
對《論語》產生真正的興趣,是在我著手研究非線性科學領域之時。這個領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的理論教導我們,簡單決定論的方程式,卻可能預示著完全無法預期的結果。...
目錄
中文版推薦序
中文版序
原版序
譯者的話
第一章 危險的學習
第二章 甚麼是「知」
第三章 美好的「仁」
第四章 去享受吧
第五章 任重而道遠
第六章 不可奪其志
第七章 正直的人
第八章 無暇批判他人
第九章 不思考的人沒法教
第十章 有益的朋友、有害的朋友
本文對應原文
中文版推薦序
中文版序
原版序
譯者的話
第一章 危險的學習
第二章 甚麼是「知」
第三章 美好的「仁」
第四章 去享受吧
第五章 任重而道遠
第六章 不可奪其志
第七章 正直的人
第八章 無暇批判他人
第九章 不思考的人沒法教
第十章 有益的朋友、有害的朋友
本文對應原文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