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樹》全套五冊的出版計畫,前後歷時五年,基本上分為生物與非生物兩大類。
其中,一、二、三冊與生物相關,四、五冊則與非生物相關。
大致而言,第一、二冊介紹與人及身體器官相關的漢字, 第三冊介紹與動植物相關的漢字,第四冊介紹文明器物及房舍的漢字,而本書第五冊則演繹為「天地萬物本於一」,既側重於人的精神活動所創造出來的漢字,如數字、神靈及祖先,也介紹了自然界中的日、月、山、川、水、火、土等。作者廖文豪教授打破部首的限制,根據漢字構件之間的關係,重新建立樹狀圖,也讓中文的使用者、學習者有了一種新的觀看角度與認知空間。
作者簡介:
廖文豪
長期任教於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歷經電腦中心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務,鍾情於古漢字研究,鑽研甲骨文近二十年,自行開發出完整系列圖象字及漢字樹系統,且已獲得相關專利。退休後,創立中華圖象字教育有限公司,擔任執行長,所著《漢字樹》系列皆已發行中文簡體版、韓文版多年。
章節試閱
一到十的數字衍生「再」──又一個
從「一」衍生出的漢字
再(ㄗㄞˋ )──又「一」隻「鱉」(冉)
鱉是貪餌的動物,容易釣獲。《焦氏易林》:「魚鱉貪餌,死於網釣。」《韓詩外傳》:「魚鱉厭深淵而就乾淺,故得於釣網。」「再」引申為第二次,又一個,相關用詞如再次、再版等。甲骨文代表已經有「一」隻「鱉」(冉),接著又有「一」隻。
從「二」衍生出的漢字
互(ㄏㄨˋ )──將「兩」物「勾連」在一起
引申為兩者之間、彼此,常用詞如互相、互助、交互、互動等。
些(ㄒㄧㄝ )──「靠近身邊」(此)的這「兩」個(二)
中國人以「兩」代表少數的幾個。口語上的「一兩個」,往往就代表「一
些」。「些」引申為不確定的數目。
輛(ㄌㄧㄤˋ )──需要「兩」個人或兩匹馬拉的「車」
「兩」個人或兩匹馬同拉一部「車」是古代常見的車子構形。「輛」引申
為車子或車子的計量單位。
從「三」衍生出的漢字
「三」──三個
珍(ㄓㄣ )──「三人」都想要的寶「玉」
引申為人人都喜愛的、稀有的寶物,常用詞如珍貴、珍惜、奇珍異
寶、珍禽異獸、山珍海味等。
滲(ㄕㄣˋ )──有「水」「參」與進來
引申為液體慢慢浸透或漏出。常用詞如滲透、滲漏、滲入、滲出等。
趁(ㄔㄣˋ )──「三個人」奔「走」追逐爭勝
一看見獵物,獵人便一擁而上,看誰能拔得頭籌。在古籍中,「趁」代
表許多人在追逐一個共同目標,如《梁書》:「常與少年數十人澤中逐
獐鹿,每眾騎趁鹿,鹿馬相亂,景宗於眾中射之。」《後漢書》:「突騎趁擊。」「趁」引申為把握時機,常用詞如趁機、趁虛而入、打鐵趁熱等。
彭(ㄆㄥˊ )──「連續」(彡)擊「鼓」(壴)所發出的震盪聲音
「彭」的本義為鼓聲,引申為眾多、盛大。《說文》:「彭,鼓聲也。」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朱駿聲說:「彭,從壴從彡,會意,彡即三也,擊鼓以三通為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出《左傳》)。」
從「四」衍生出的漢字
「四」──四個
駟(ㄙˋ )──拉著同一輛車的「四」匹「馬」
在周朝,四匹馬拉一輛馬車,稱之為一乘。所謂的「千乘之國」或「千駟之國」就是擁有一千輛馬車的大國,如《論語》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俗話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可見,四匹馬拉的車,速度是非常快的。《說文》:「駟,一乘也。」
從「五」衍生出的漢字
吾(ㄨˊ )──「說」出(口)「有條理」(五)的話語
「吾」是「語」的本字。語言是有系統、合邏輯的表達方式。金文以層層堆疊的「兩個五」代表一層層整齊編列之物,代表有條理的說話。「吾」的本義是說出有條理的話語,引申為「我」,可見古人認為清楚表達自己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唯有如此才能呈現「自我」。
語(ㄩˇ )──「有條理的說出」(吾)一套「言」論
金文是由「言」及兩個「五」所組成,代表有條理地論述,常用詞如國語、語言、論語等。《說文》:「語,論也。」
网(ㄨㄤˇ )──將動物「罩住」(爻)的網子
古人織網以捕鳥獸的技能或許是從蜘蛛學來的,《新序》說:「昔蛛蝥作網,今之人循序。」网的甲骨文代表網子,「网」是「網」的本字。在所有甲骨文中,网(或網)大多用於捕獵鳥獸,如羅代表張網捕鳥。
刈(ㄧˋ )──揮「刀」「整治」(乂)
「刈」的本義是割除雜草,引申為斬除、割取、鐮刀,如《論衡》:「山野草茂,鉤鐮斬刈,乃成道路也。」《墨子》:「刈其禾稼。」
從「六」衍生出的漢字
「六」──茅屋
圥(ㄌㄨˋ )──有茅「草」(屮)蓋頂的「茅屋」(六)
「圥」又寫作𡴆,是「屮、六」的合體字,本義為茅草屋,引申為草菇、地蕈。《雜字韻寶》:「地蕈曰菌圥。」
陸(ㄌㄨˋ )──在「堤防」邊的「土」地上搭建「茅草屋」(圥)
陸的本字是坴。海與陸有何差異呢?海上不能蓋房子,只有陸地才能蓋房子。遠古先民沿著河岸居住,陸的金文、代表在堤防邊的「土」地上搭建「茅屋」。本義是能蓋房子的高地,《爾雅》:「高平曰陸。」引申為突出水面的高地,常用詞如登陸、陸地、大陸、陸海空、陸續等。
睦(ㄇㄨˋ )──在同一塊「土」地上搭建「茅屋」(圥)的人們互相「看顧」(目)
居住在同一塊土地的人必須守望相助,彼此看顧,以防範盜賊。尤其是住在河邊的人更要彼此警戒,一旦發現有淹水危機,就要迅速通報。「睦」的本義是守望相助,引申為與人和平相處。《尚書》:「九族旣睦。」《說文》:「睦,目順也。一曰敬和也。」
從「七」衍生出的漢字
「七」──從中切開
七(ㄑㄧ )──將「橫木」從中間切開
「七」是「切」的本字。
切(ㄑㄧㄝ )──用「刀」將長木棍「從中砍斷」
從「八」衍生出的漢字
「八」──左右分開
半(ㄌㄨˋ )──將一隻「牛」從中「分」(八)開
引申為二分之一、在……中間,常用詞如半數、半夜、半路、減半等。
公(ㄍㄨㄥ )──尊長開「口」(厶)「分」(八)配財物
公的甲骨文及金文是「八、囗」的合體字,代表「分」配「土地或物品」。(囗代表一塊土地或物品。)「公」的另一個金文是「八、呂」的合體字,代表將土地(或財物)一塊一塊地分配出去。篆體改成「八、厶」的合體字,代表開口分配財物,「厶」是發出言語或氣息的符號。「公」在周朝具有極高的地位,君王、諸侯、祖先或備受尊崇的長者都可稱之為「公」。周朝及漢朝的「三公」是最高等的三位朝廷大官,相當於宰相,地位僅次於君王。宰相所說的話必須公正無私,東漢班固《白虎通》說:「公(宰相)之為言,公正無私也。」周朝實施分封制度,而大規模的分封諸侯是在「周公」攝政時期,由此可見,「公」還具有分配國土的權責。「公」引申出三個主要意涵,一個是分配、平分,相關用詞如公平、公正,二是眾人之事,相關用詞如公家、公私,三是年紀大的男性長者,相關用詞如外公。《說文》:「公,平分也,從八從厶。」
柬(ㄐㄧㄢˇ )──將木材「分」類( 八)後再「捆紮」(束)起來
引申為挑選、分類。「柬」是「揀」的本字。《說文》:「柬,分別擇之也。」
酋(ㄑㄧㄡˊ )──芳香「四溢」的(八)美「酒」(酉)
儀狄釀造黃酒,杜康則擅長釀造高粱酒,兩人是上古時代知名的釀酒人,所釀的酒,酒香四溢。古代,大酋也是一位掌酒官,酒官之長也,周朝的《禮記》詳細紀載釀酒技術:「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麴櫱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之,毋有差貸。」可見古人深懂得以酒麴發酵造酒之六大秘訣。現今,酋多半指一族之長,如酋長。
曾(ㄘㄥˊ )──蒸煮食物時,蒸氣從「蒸屜」(田)上方「分」散(八)出來
「曾」是藉著「蒸煮」的特性來表達隔開的意涵,「曾」的甲骨文指的是蒸氣從「蒸屜」上方分散出來。由於「蒸屜」隔開了上層的「甑」與下層的「鬲」,所以「曾」就引申為隔層、隔代的意思,如「曾祖父母、曾孫」表示隔代的祖父母或孫子等,「曾經」則表示相隔了一段時間。「曾」的金文及篆體加了「口」或「曰」,表示訴說著以蒸屜隔水蒸煮的事。
浴(ㄩˋ )──「水」蓄積於「谷」中
浴是描寫兩側山脈的流水最終都蓄積於谷中,藉以表示充滿水的涵義,引申為可以洗澡了。《楚辭》及《山海經》都提到「湯谷」是太陽洗澡的地方。「湯谷」顧名思義就是滿溢著熱湯的山谷。河水聚積於山谷,卻能讓古人聯想到水注入澡盆,十分有趣。「浴」的本義是水聚積於山谷,引申為洗澡,常用詞如沐浴、浴池等。
從「九」衍生出的漢字
「九」──伸長手臂去抓取
九(ㄐㄧㄡˇ )──極度伸展的手臂
引申為窮盡、極致,常用詞如九連環、九霄雲外、九泉之下等。《說文》:「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請參見第二冊「九」的衍生字)。
從「十」衍生出的漢字
直(ㄓˊ)──內心毫無「隱藏」(乚)不可告人之事,經得起「十」隻「眼睛」(目)所檢視
「直」的甲骨文表示「十」「目」所視,金文及篆體表示內心毫無「隱藏」不可告人之事,經得起「十」隻「眼睛」所檢視。「直」是形容一個人行事正直、光明磊落,不怕眾人檢驗。直的相關用詞如直線、直達、直視、直接、正直等。
計(ㄐㄧˋ)──彙整「十」方之「言」
古代天子施政,除了聽取王公大臣的十方言論之外,也會在年終進行考核,因此,《周禮》記載:「以逆群吏之治而聽其會計。」「歲終,則會計其政。」引申為會同謀算、策略、彙整核算,常用詞如計算、會計、計謀、設計等。
斗(ㄉㄨㄡˇ )──「十」大「勺」
古代農民繳納稅租時,以「斗」為容量單位。「斗」是一個大勺子,同時也是古代容量單位。關於古代容量單位的換算,《孫子算經》記載:「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亦即一千勺為一斗。古人造字如何表達「千」的概念呢?千的甲骨文是在「人」身上加「一橫畫」,同樣的,加「一橫畫」在「勺」之上就表示一千勺,也就是一斗之量了。楷書示意圖甲骨文金文篆體構字本義勺勺子酌以「勺」取「酒」斗十大勺, 即一千勺千十組人, 即一千人。
丈(ㄓㄤˋ)──「十」隻「手」掌( 又)的寬度
古人定十尺為一丈。一尺約一隻手掌的寬度。因此,十隻手掌的寬度就是一丈。「尺」的長度各朝代不一,從早期約十六公分演變到現今約三十公分,差異可說相當大。古人所稱的「大丈夫」就是指身高約一丈的男子漢,一般認為是大約一百八十公分的身高。
傘(ㄙㄢˇ )──有「頂面」、「骨架」,可以「十」字形撐開的用具
傘是遮陽及遮雨的用具,常用詞如雨傘、陽傘等。古代的傘以獸皮為頂面,以竹或金屬條為骨架,後來逐漸改以布或油紙為傘面。
一到十的數字衍生「再」──又一個
從「一」衍生出的漢字
再(ㄗㄞˋ )──又「一」隻「鱉」(冉)
鱉是貪餌的動物,容易釣獲。《焦氏易林》:「魚鱉貪餌,死於網釣。」《韓詩外傳》:「魚鱉厭深淵而就乾淺,故得於釣網。」「再」引申為第二次,又一個,相關用詞如再次、再版等。甲骨文代表已經有「一」隻「鱉」(冉),接著又有「一」隻。
從「二」衍生出的漢字
互(ㄏㄨˋ )──將「兩」物「勾連」在一起
引申為兩者之間、彼此,常用詞如互相、互助、交互、互動等。
些(ㄒㄧㄝ )──「靠近身邊」(此)的這「兩」個...
作者序
天地萬物本於一
《漢字樹5》主要在介紹「一」所衍生的漢字。當我將這些衍生字彙整之後,赫然發現,原來先秦典籍的「萬物本於一」思想竟然如此完整地蘊藏在文字裡面!
「一」不僅是數字的開始,也代表萬物起源,因為與「 天」、「地」、「神靈」或「祖先」有關的字都具有這個符號。《禮記》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這是儒家「天生萬物」、「天生蒸民」的思想,天本為大,一切從天而來,接著是地,日、月、山、川、水、火、氣相應而生。簡單來說,「一」衍生出天地神靈,而天與地又化育出日月山川與各種生物。就宇宙起源而言,「一」蘊藏著無限大的能量,一個宇宙大爆炸,從無到有,自然界與萬物於焉誕生。由此窺知,宇宙的創造是有次序的,漢字的衍生何嘗不是如此。
第一章「天地本於一」是介紹「一」如何衍生出天、地與邊界有關的漢字。第二章「從一到完全」是介紹數字的表達,首先描寫燎柴祭天時,從一根、兩根、三根、四根木柴,再到五根交叉堆疊成一組;其次描寫匯集與分配祭物,從六合、七切、八分、九抓,最終來到十全十美。
第三章「天上神靈」介紹至高之處的概念,從高天中的太「陽」、高崖上的「泉源」,再到至高之處的「神」、與上「帝」,這些字共同之處在於都有一個代表極高之處的甲骨文符號。第四章「閃電與卜卦」論及殷商人相信閃電是天神的作為,隱含天意。他們希望從裂紋中找出端倪,然而,閃電不常有,其裂紋稍縱即逝,難以追蹤與考察,於是占卜者便發明了灼龜觀兆之術,想要從龜甲或獸骨的裂紋探求天意。
天與地之間的距離要如何表達呢?甲骨文既然以「一」代表天、地,很自然地就以「丨」來代表垂直高聳。含有此符號者,除了第三章所介紹的至高神、高空太陽之外,其餘就是第五章「高牆、山崖與河岸」所介紹垂直高聳的城牆、懸崖峭壁等地形地物。
土地與祖先都具有生養眾多的意義,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所尊敬的。土地生養五穀菜蔬,祖先繁衍出子子孫孫,使人類能生生不息。發人深省的是,「土」地、與「祖」先的代表符號都是從甲骨文(丄)開始,都具有從根基往上不斷發展的意義。這是第六章「土地與祖先」所彰顯的精神。此外,第七章「山丘」的字根也具有從地「土」向上發展的符號與意義。在構字裡,大山稱為「山」,小山稱為「丘」,都是以尖聳地形來描寫。
古人觀察天體,無論太陽、星星或「月」亮都是圓的,於是以圓孔的玉琮或圓形的玉璧祭天,這種形狀也反映在太陽、星星與月亮的象形字之中。第八章「太陽與月亮」,首先介紹了古人的晨昏作息與氣候節氣都是以太陽為依歸,太陽散發熱力與光芒,是一切能量的根源,因此,「日」所衍生的字非常繁多,可見其重要性。隨後介紹了月亮的陰柔與多變,甲骨文「肖」像一彎新月,或稱眉月,代表微弱的月光,「夕」是弦月,代表夜晚,而「月」則是半圓的月亮,代表月亮。此三字的甲骨文符號呈現出月亮由朔轉望的逐步演變。
在自然界中,除了天體與地貌之外,影響人類至深的當屬「火」與「 水」了。人的日常生活總離不開火,第九章羅列了許多有關「火」的漢字,透過這些古文圖像,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火來烹煮食物、製作照明設備,又如何以火取暖、祭天,甚至以火治療疾病。《韓非子》記載古代先祖懂得鑽木取火,教導人民吃熟食,免於疾病,被尊為「燧人氏」。其人雖已不可考,但鑽木取火確有其事。《 焦氏易林》記載古人「鑽木取火,掘地索泉。」《管子》及《韓非子》也都有「鑽燧取火」記載。鑽木取火所用的細棍,是一支尖棒,古代稱之為「木燧」,是周朝人隨身攜帶的用具。更令人驚嘆的是,甲骨文圖像、也記錄了這件歷史,就考古而言也多有出土證物。
水對人類是不可或缺的,無論在生活上的各種層面都離不開水,因此,「水」的衍生字非常多(第十章)。「水」匯集成「川」,遇冷凝結後變成「冰」,蒸發後變成「气」,而气在空氣中凝結後變成「雨」降落地面,這些水的衍生字也都收錄在第十章裡。值得一提的是,水的符號不僅出現在許多日常生活用字裡,水還與上古歷史有緊密關聯,尤其是洪水氾濫有關的故事。透過這些古字,讀者將對上古史的發展有相當深刻的感受。
當我寫完最後一章時,不禁對古人的敬天精神深感佩服。由於敬天,因此古人行事講求順應自然,不破壞生態環境,遵行季節循環所產生的規律,使萬物生生不息;因為敬天,所以體悟出人一切所需都由天地自然所供應,於是懂得珍惜所有;因為敬天,所以追尋本源,進而感念前人貢獻,於是祭天之餘也同時追念祖先,漸漸培養出感恩的美德;也因為敬天,他們一方面想找出天所定的自然規律,企圖建立一個和諧模式,一方面又效法天,創育萬物,於是激發出各種智慧與創意。或許就是這種敬天懷祖的精神形塑出千年不墜的漢字文化。
漢字樹系列共有五冊,本書是最後一冊。在布局上,第一至三冊是討論有關「生物」的漢字,包含第一冊人篇、第二冊人體器官篇及第三冊動植物篇。第四冊是器物文明篇,第五冊則是大自然與神靈篇。這五冊可以說已經網羅了所有漢字獨體符號及絕大部分的常用漢字。
在開發漢字樹系統的期間,感謝各方讀者的協助與指正,使這套書能不斷精益求精。當有新證據出現,或有更具說服力的論述時,我都會重新檢討並予修正,若仍有未及修正的前幾冊錯誤,還請讀者見諒。期望在你我的耕耘之下,漢字能成為全世界的共通語言。
廖文豪
候教處(Email: liao@ntub.edu.tw)
天地萬物本於一
《漢字樹5》主要在介紹「一」所衍生的漢字。當我將這些衍生字彙整之後,赫然發現,原來先秦典籍的「萬物本於一」思想竟然如此完整地蘊藏在文字裡面!
「一」不僅是數字的開始,也代表萬物起源,因為與「 天」、「地」、「神靈」或「祖先」有關的字都具有這個符號。《禮記》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這是儒家「天生萬物」、「天生蒸民」的思想,天本為大,一切從天而來,接著是地,日、月、山、川、水、火、氣相應而生。簡單來說,「一」衍生出天地神靈,而天與地又化育出日月山川與各種生物。就宇宙...
目錄
第一章 天地本於一
第二章 從一到十全
第三章 天上神靈
第四章 閃電與占卜
第五章 高牆、山崖與河岸
第六章 土地與祖先
第七章 山丘
第八章 太陽與月亮
第九章 火
第十章 水
第一章 天地本於一
第二章 從一到十全
第三章 天上神靈
第四章 閃電與占卜
第五章 高牆、山崖與河岸
第六章 土地與祖先
第七章 山丘
第八章 太陽與月亮
第九章 火
第十章 水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