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以賽亞書的僕人之師展開序幕,帶我們走過耶穌的一生,勉勵我們要有撒瑪利亞人的愛心和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服務精神,希望每一位讀者成為小小的僕人型彌賽亞。
作者簡介:
周聯華
1920年生,浙江慈谿人。
滬江大學企管學士、美南浸會神學院道學士、美南浸會神學院哲學博士、普林斯登神學院博士後研究學者、牛津大學研究學者、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退休)、凱歌堂牧師、懷恩堂牧師。
從1948年參與文字工作至今已過一甲子,陸續有五十餘本著作問世,內容包括研經、註釋、宣教、慕道、靈修等多元創、譯作。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舊約的預言
壹‧前言及彌賽亞的預告
教會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眾說紛紜,但是五旬節的時候,門徒因為聖靈的感動,在第一天就能吸引三千人歸主卻是不爭的事實。那天的奇蹟是聖靈的工作,但是彼得當天的講道(參閱徒二14-36)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在歷史的記載中,清楚顯明主藉著這篇道感動了許多人。
這篇道曾經過許多學者再三的研究,一致認為是早期的模範講章,也是永恆的最佳傑作。除了主的感動,沒有第二種解釋。事實上,當我們研究同觀福音的結構大綱時發覺它們竟然和彼得在使徒行傳的第一篇講章那麼相像,都是以聖經開始。
我們再看另一位使徒保羅,他的背景與彼得完全不同。當他要對福音二字下定義的時候,我們讀到下列的記載:
我是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羅;上帝選召我做使徒,特派我傳他的福音。這福音是上帝在很久以前藉著他的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內容有關他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從身世來說,他是大衛的後代;從聖潔的神性說,因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示他是上帝的兒子。(羅一1-4)
從上面的兩段記載看來,它們異曲同工地推崇聖經,也都提到先知。因此,我們不得不對聖經及先知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一、甚麼是他們所說的聖經?
彼得、保羅所說的聖經是耶穌的聖經,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舊約。當年因為還沒有新約,也就沒有所謂的舊約了。新舊二字本來是相對的;沒有新約之時,何來舊約?早期的基督徒無條件地接受那本聖經,認為它是有權威的。那本聖經可能是希伯來文的聖經,也可能是今天所稱的《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 LXX)。相傳在亞歷山大的圖書館要把「猶太的Torah」譯成希臘文,就正式委請耶路撒冷的大祭司Eleazer派人去翻,他在十二支族中的每一族中推派六人,一共七十二人。集合他們在一個叫Pharos的島上,花了七十二天就完成了。這近乎神話,但在亞歷山大東征以後,整個希羅社會都說一樣的語言卻是事實,而《七十士譯本》的流行也是事實。一般把《七十士譯本》訂為主前第二世紀的產物。
所以,在耶穌的時代人所引用的聖經可能是希伯來聖經(透過各人自己的翻譯),也可能是《七十士譯本》,它們都是有權威的。
二、甚麼是先知?甚麼是預言?
早期中文的譯名是不精確的,一提到先知,就令人想到未卜先知,或是算命的;認為他們講的話就是預言了。如果以這樣來定義,就大錯特錯了。英文有所謂先知(prophet),他們說的話就是預言(prophecy)。這些字不能從字面上解釋,更不能以字典來決定你的了解。英文有一句話,就是先知不是預先說出來(fore-telling),而是有話直說(forth-telling)。先知是上帝的代言人;他們是那樣地親近上帝,所以上帝要他們把在他面前領受的話說出來。因此,先知書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上主說」、「上主如此說」,或「上主如此宣佈了」。這些上帝的話就是「預言」。
為了這緣故,彼得和保羅都尊重聖經(也就是我們的舊約)和先知的話。
1. 彌賽亞的盼望
以色列早期是神治的,最好的例證是在士師時代,但是百姓不滿足,認為一定要有一個王才能治理國家。撒母耳記上清楚地記載,他們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一個王。
人民……回答說:「不,我們要王治理我們!這樣,我們才會像別國的人民有自己的王治理我們,領我們上戰場打仗。」撒母耳聽了他們的話就向上主陳訴。上主說:「照他們所要求的給他們王吧!」(撒上八19-22a)
對這件事上主早說了,人民不是厭棄撒母耳,而是厭棄上主。(參閱撒上八1ff.)後來,撒母耳拿一瓶橄欖油,倒在掃羅頭上,說:「上主膏立你作他子民以色列的統治者。」(參閱撒上十1ff.)掃羅許多地方不能如上帝之意,上主又要撒母耳膏立大衛為王。(詳見撒上十六1ff.)
雖然這種膏立儀式也膏立祭司(參閱出廿八41;四十15),有時也稱先知為受膏者,如歷代志上十六章22節;詩篇一○五篇15節。這裡所說的「受膏者」,用希伯來文的音譯就是「彌賽亞」。這一名詞的希臘文是「基督」。
大衛授位給所羅門,也許這是國家的全盛時代。不過,同時也種下了分裂的根。在一個大有為的國王手裡,開疆闢土,經濟豐富,建造聖殿;百姓自然能夠服氣。不過到了繼承人的手裡,既不能幹,又要作威作福,人民就會反叛,這件事記載在列王紀下十二章1-17節。一個國家在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的手中分裂為二:北國以耶羅波安為主,擁有十個支族,稱之為以色列;南國以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為主,擁有兩個支族,稱之為猶大。最後北國在主前七二二年被亞述王征服,整國滅亡,全部分散。南國在主前五八六年淪陷,被俘到巴比倫去。當波斯打敗巴比倫後,改變殖民政策,把猶太人送了回來。
猶太人回歸以後有三個覺醒:一是他們的神是獨一無二的上帝(參閱賽四十1~四十一29);二是上帝的法律(Torah-teaching)有無上的權威;三是將來必有黃金時代,由彌賽亞掌管。這些是猶太人的信念,也是他們的夢。
2.彌賽亞的預告
創世記三章15節
創世記一開始的悲劇就是始祖的犯罪,與這件事相關的每一方面都受到懲罰。第一個懲罰是對蛇的。
於是,主上帝對那蛇說:「你要為這件事受懲罰。在所有動物中,只有你受這詛咒:從現在起,你要用肚子爬行,終生吃塵土。我要使你跟那女人彼此仇視,她的後代跟你的後代互相敵對。他要打碎你的頭;你要咬傷他的腳跟。」
(創三14-15)
根據傳統的解釋,這是第一個有關彌賽亞的教導。女人的後代是指唯一的、真正的「後代」,未來的彌賽亞。蛇的後代仍是蛇,是魔鬼,是撒旦。他們互相敵對,我們了解。最後彌賽亞要打碎蛇的後代的頭,也就是完全征服;而蛇要咬傷他的腳跟,是指女人的後代稍有損傷。
以賽亞書七章14節
主要親自賜給你們一個記號:有閨女要懷孕生子,並要給他取名「以馬內利」。
這段經文是在亞哈斯作猶大王,爆發戰爭十分緊張的時候,上主安慰他,要他放心,要他信心穩固,所告訴他的一段話。這可能發生在任何時候,任何緊張的關頭,但不要忘了,那時一定會有大的神蹟作為記號。這裡的關鍵點當然是「閨女懷孕生子」和「以馬內利」。「以馬內利」是希伯來文的音譯,其意義為「上帝與我們同在」。每當讀到這句子的時候,讀者一定為「閨女懷孕生子」感到不可思議,其實「以馬內利」更加不可思議。但是每一個人都在前者的子句裡轉圈子,忘了後者才是真正的應許。
在當時兩者都不可能,「閨女懷孕生子」是經驗上的不可能,是聞所未聞的;但「以馬內利」則是想都不敢想的。上帝是大而可畏的,他若跟人同在,那還得了!上帝降臨西奈山的時候,百姓以為可以都看見他,結果根本沒有看到,所看到的僅是「火」,「煙像窯裡冒出來的濃煙」,聽到的僅是「雷電交加」,好像「號角聲大響」,人民都「發抖」,「猛烈顫抖」,山腳下劃線為界,凡超越的必定死亡。誰還敢「與上帝同在」?(參閱出十九9-25)記得護送約櫃的隊伍浩浩蕩蕩地……
當他們來到拿康的打麥場,拉【約櫃】車的牛差點絆倒了,烏撒就伸手扶住上帝的約櫃。主上帝因烏撒的冒犯發怒,擊殺他。他就死在上帝約櫃旁邊。(撒下六6-7a)
為此,大衛嚇得不敢把約櫃請回耶路撒冷去了。幾經轉折才「把上主的約櫃抬來放在大衛預備好的帳棚裡。」(撒下六17)
這些事情對以色列人是記憶猶新的,閨女懷孕生子可以當作新聞談論,但是以馬內利是談「神」色變,絕不可能的事。
但是這些事在耶穌誕生的時候都發生了。根據馬太福音的記錄,似乎是馬太的觀察和結論:「這一切事的發生是要應驗主藉著先知所說的話:『有童女將懷孕生子,他的名字要叫以馬內利。』」(太一22)一是閨女,一是童女,馬太認為前後呼應是毫無問題的。
這裡還有兩個不能解決的問題:一是童女生子,二是前後的兩句話不相符合。前者是有違常識,根本沒有可能;後者是文字上的差異,難道譯經者不懂得修飾一下嗎?對第一個問題,所謂神蹟就是不可能的成為可能的。以每一個個人的經驗來說要信主,實在困難;突然神蹟在自己身上出現,就沒有不可能的事了。有關第二點,譯經者是忠於原文。以賽亞書譯的是「閨女」,原文的重點是在「待字閨中,尚未出閣」的女子;而新約用的是《七十士譯本》,它的文字著重在「童貞女」上。所以,明知前後不符,而干犯不協調的文筆是為了忠於原文。
以賽亞書九章6、7節
有一個嬰兒為我們而生!
有一個兒子將賜給我們!
他要來統治我們。
他將被稱為:
「奇妙的導師」,
「全能的上帝」,
「永恆的父親」,
「和平的君王」。
他的王權將繼續增長;
他的王國永享和平。
他要繼承大衛的王位;
他以公平正義為統治的基礎,
從現在直到永遠。
上主──萬軍的統帥決意要成就這一切。
上面已經介紹先知之所以為先知,是因為他那麼親近上帝,他就是上帝的代言人,好像在說了「上主──萬軍的統帥決意要成就這一切」之後,就更增加了這段話的權威。另一方面這當然是預言。這是詩體,現代本以詩的方式呈現,就更能凸顯希伯來詩之美。希伯來的詩體之美在它的對仗。開始的兩句說的是一件事,就是將來會在猶大生一個孩子,長大以後會是猶大的統治者:這就是彌賽亞的教導。這裡有四個頭銜,每一個都有獨到一面的。
a.奇妙的導師
猶太人是一個尊師重道的民族。耶穌在世的時候的稱謂也不過是老師,導師似乎比普通老師又親一層。我國對師的形容有名師,有良師,但是這位未來的嬰兒是奇妙的導師,或者像註解中所列的賢明,還有人格的教導。
b.全能的上帝
根據人類學的研究,人的宗教信仰常出於人的無力感。當人遭遇到不可抗力的巨風、洪水、無情的猛火的時候,他一定會轉向超自然的神,因此全能是人所要追求的,可以解決人一切的問題。
c.永恆的父親
在我國的文化中,父親乃是最親近,是一切需用的供給者。當人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的時候,就已表示父親不可能永遠在人的身旁;父親會年老,會離世而去。永恆的父親是超越時空,永遠在我們旁邊的父親。
d.和平的君王
在我國的倫常中,有天、地、君、親、師的人際關係,以上面的片語中,五佔其三,而天地是不在人與人關係之中的。假如和平或平安是個人和社會最需要的,那麼人所要的一位君王就是能供給人們和平的。當以色列人想要一位國王的時候,希望國王能帶領他們打仗,這就說明了兩件事情,一是人類好戰的天性,另一是人要求以戰爭來結束戰爭。基本上,他要和平。
餘下的信息是人需要賢明的王來統治他們,他們仍迷戀著大衛王朝的盛世和那時的興旺。他們只希望大衛王朝的再臨;黃金時代是「以公平和正義」作政治的基礎。
舊約中有許多有關彌賽亞的應許,我們不可能一一地介紹,下一段要特別著重彌賽亞教導的一方面,就是僕人的角色。
貳‧舊約的預言──僕人
在上一段中,我們曾提到猶太人從巴比倫回歸以後有三大覺醒,其中之一是:未來他們會享受黃金時代。這一段要介紹的「僕人」觀念就是回歸以前,猶太人中對彌賽亞的期待;上帝藉著以賽亞所教導他們的預言,知道彌賽亞的角色。
在聖經研究的學術界中,一般認為以賽亞書可以分兩個,甚至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是包括預言以賽亞書七章14節及九章6-7節的在被擄以前一至卅九章的信息;第二單元是在以賽亞書第四十章以後的材料,反應了在被擄期的思想和所領受的啟示。第三個單元我們從略了。
「僕人之詩」就是在這時期的作品。這是了不起的突破,作今日「民主之風」的前導。在以賽亞書第二單元中的彌賽亞之僕人之詩共有四首,分別記載於:賽四十二1-4;四十九1-6;五十4-9;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基督教把這四首詩當作彌賽亞之歌,它們要在耶穌身上應驗。那是以賽亞預言以後好幾百年,至少要五百多年,等到耶穌復活升天以後門徒們往回看,越看越覺得這幾首詩簡直就是在寫耶穌。但是以賽亞在寫作的時候,他是那麼親近上帝,寫的就是上帝的啟示;他也是指出彌賽亞是僕人的典型,但只是預言有一個人而已。這四首詩中最特出的是第四首,拯救必須藉著痛苦,是令人百思不解的。後來猶太教學者的了解就意見分歧了:有的認為是在講希西家王,有的認為是在講以賽亞,或者是耶利米。認為是耶利米的臆測相當有依據,因為他一生坎坷。最具說服力的認為這位受苦的、僕人般的彌賽亞是「理想的以色列」。上帝要藉著受苦的僕人以色列來救贖萬國萬民。推行這說法的學派很容易說服人,就是以色列人雖然眾多,而文本上的僕人是單數,但這是集合名詞(collective noun)的用法,以單數來指眾多的以色列人。此外,以色列的歷史除了很短的一段、「大衛和所羅門之治」的時代,其餘都活在驚風駭浪的痛苦之中。
門徒們活在耶穌復活升天以後,往回看的時候,他們認為耶穌就是以賽亞所預言的「受苦的僕人」;也就是說,耶穌應驗了以賽亞受苦的僕人的預言。
一、以賽亞書四十二章1-4節:
上主說:
看哪,我的僕人,我扶持他;
我揀選他,喜愛他。
我以我的靈充滿他;
他要為萬國帶來正義。
他不喊叫,也不喧嚷;
他不在大街上大聲宣講。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
將熄的燈火,他不吹滅。
他要給人類帶來持久的正義。
他不失望也不沮喪;
他要在地上伸張正義;
群島的人仰望他的法則。
這首詩中說出了很多僕人的特色,也就是聖經所介紹的彌賽亞的要點:
1.僕人
「看哪」不是真正要看,而是引人注意的一個表達而已。在這驚歎詞以後,開門見山就是「我的僕人」。僕人是上主所扶持,揀選,喜愛的。這三者實際上是一體的,可能揀選是最基本的。揀選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不在本段的討論範圍之內,故暫從略。既然被揀選,一定是所扶持,也是被喜愛的。
2.靈的充滿
在舊約時代,聖靈沒有像耶穌升天以後,上帝差遣他在五旬節以後,永駐人間。摩西是上帝的靈與他同在,所以他能擔起治理百姓的責任;上帝也可以把這靈分給七十個長老,他們也就可分擔責任了(參閱民十一17、25、26、29等)。約書亞因為有靈,才能作摩西的繼承人(申卅四9)。士師時代,俄陀聶、基甸、耶弗他、參孫等人都因為有上帝的靈才有能力(士三10、六34ff.、十一29ff.、十三26等)。掃羅、大衛等王沒有一個不是因為有上帝的靈才能治國。當時的人既然期待一位人君,一定也盼望是聖靈充滿的。
3.謙卑遜讓
猶太人既是宗教立國,職業的宗教人員一定充塞市上,囂張跋扈,使一般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為此,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彌賽亞一定是謙卑遜讓。「他不喊叫,也不喧嚷;他不在大街上大聲宣講」。他既然是僕人,豈能在大街上耀武揚威?這也說出了以色列人心裡的盼望。
4.愛心關懷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
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
這是舊約中最美的言論之一。巴勒斯坦有許多蘆葦,長在約旦河的兩岸和路邊上,是一種看上去挺美,卻是百無一用的植物。一陣風吹過,它們隨風而倒沒有自己的個性,像草一般的東西。一輛大車經過,車輛的輪子就會壓傷了倒在地上的蘆葦。蘆葦是很賤的植物,沒有人理會它,過一會兒,它又挺直了起來。可是壓傷的蘆葦卻再也直不起來了,它們散鋪地上,僅僅討人厭而已。有人走過,還會牽絲絆藤地礙了行人的腳步,唯一的方法是把它們折斷就算了。原本它就沒有什麼用途,更遑論被折斷了的蘆葦,就更沒用處了。
將殘的燈火也是一樣,發生不了作用。只是使人討厭而已。巴勒斯坦人與其他的古人一樣,用的是油燈,燈油很足的時候,固然能照明;但是等到油盡燈枯時,不但光圈漸小,光度也更微弱,善於體諒的人只要再加些油,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但對世事人情來說,適時提拔的人少,打落水狗的人多,而人間偏偏多的是壓傷的蘆葦和將殘的燈火。這兩句話道盡了世態炎涼,而僕人型的彌賽亞深知人心,他不雪上加霜,他不折斷壓傷的蘆葦,也不吹滅將殘的燈火。
5.伸張正義
上面的兩句話是相當負面的,世人多半喜歡看到倒楣的人苦惱無奈,但這位僕人不像常人一樣冷漠而心硬。而是正面的,「他要為萬國帶來正義」,「他要給人類帶來持久的正義」,「他要在地上伸張正義」。在這短短的幾節經文中就提到了三次「正義」。「正義」在舊約中是一個大而重要的字;原文著重上帝的審判。當上帝審判的時候,他是公正無私的。那些像「壓傷的蘆葦」般的人,像「將殘燈火」般的人,都會在上帝公平的裁決下,獲得平反。
正義是人所期盼的,但是彌賽亞的正義的時間有多長?空間有多寬?以賽亞知道人會問這問題,或者更確切的是上帝深知人心,他知道,這是人所要知道的。在這段經文中早就回答了。以時間來講是「持久」,以空間來講是普及「萬國,……地上,……群島」。這裡的伸張正義也就等於「仰望他的法則。」「法則(Torah)」是更重要的一個名詞了;它可以解釋作「五經」、「整本『舊約』聖經的內容」,或是在這裡指上帝的教導。
二、以賽亞書四十九章1-6節:
諸海島的人哪!你們來聽!
遠方的人哪,你們都聽我吧!
我出生以前,上主已經選召我;
我未出母胎,他已指名呼喚我。
他使我的話銳利如劍;
他親手保護我。
他把我造成像尖銳的箭一般,
隨時可以發射。
他對我說:以色列啊,你是我的僕人;
大家要因著你而讚美我。
我說:我努力工作,可是毫無效果;
我用盡力氣,仍然一事無成。
但是我可以信賴上主為我伸冤;
上帝會照我的行為獎賞我。
在我出生以前,
上主已經指派我作他的僕人;
我要領回他的子民雅各,
領回四散各地的以色列人民。
上主賜給我光榮;
上帝是我力量的來源。
上主對我說:
我的僕人哪,我給你一項重要的任務:
我要你復興雅各的各支族,
領回以色列的子孫。
我還要你成為萬國之光,
使我的救恩普及天下。
這首僕人之詩是使得猶太教的學者認為僕人是理想的以色列的角色最主要的原因,因為這裡非常清楚地指出:「以色列啊,你是我的僕人。」我們來看這首詩的內容。
1.僕人是以色列
本詩的開端僕人要「諸海島的人」和「遠方的人」都來聽,聽僕人的特殊身份。他要全世界的人都聽到他的使命和前途。他的名字是以色列,這是毫無疑問的;在第二節說得非常清楚。但是這名字雖然是他們的國號,但最初的時候是一位祖先的名字。當雅各從寄居之地回家的時候,他在邊境上,渡過了雅博河,有一個人來與他摔角,這搏鬥當然確有其事,但是他也必須對他的過去有一個總決算。這一個爭戰象徵著內心的掙扎,他不能以他過去欺騙的伎倆繼續度他的一生。經過了這番內心的爭戰,他學到了功課,因此,他成了「上帝的心肝寶貝」。現在個人的名字成為集體的國家名字了,他有否完成他的使命?
以色列有否完成僕人的使命?至少到耶穌出來公開傳道的時候,它沒有完成僕人使命的絲毫蹤跡,而在耶穌的教導中,我們處處聽到,因為以色列沒有盡上本分,而這份榮譽,或說責任已經交給能完成使命的人了。這些教導可以在詛咒無花果樹(太廿一18-22),兩個兒子的比喻(太廿一28-32),壞佃戶的比喻(太廿一18-22)中讀到(在第九章中將詳細的詮釋)。保羅更直接了當地把教會看為新的,或心靈上的以色列。
他是在「未出生以前」,「未出母胎前」已經被選召,指名被呼喚。假如我們認為僕人就是耶穌的話,能否在這幾句話中肯定以賽亞是在介紹基督的先存性呢?這未免太過敏了。這些句子是詩意,是文學的誇張,雖然我們絕對信基督是史前的,是在宇宙沒有被造以先已經存在的。作者這裏要介紹的僅是僕人的「生」和他的「名」。
2.僕人的口
僕人的口是重要的,因為口要說上帝的話。作者以兩件武器來形容他的口:「銳利如劍」,「像尖銳的箭一般,隨時可以發射」。雖然如此,他仍需要「上主親手保護他(也可譯為「他把我『藏』在他箭袋裡」)。僕人既然用的是口,他一定比任何的先知更能代表上帝說話,或者說的話更為有效。但是這位僕人失敗了,因為他說:「我努力工作,可是毫無效果;我用盡力氣,仍然一事無成。」
3.僕人的任務
上主指派他做僕人,任務非常明顯,就是:「領回他的子民雅各,領回四散各地的以色列人民,……」這一點只是部分成功,因為波斯立國之初,在塞魯士的時代,他的確讓以色列的子孫回歸故鄉。但是他沒有復興以色列各支族,四散在各地的、北國的十個支族根本完全失蹤,無法再回歸了。
但是假如這以色列是心靈的以色列的話,在基督裡,四散的以色列人民早已在教會的大團契中回歸了。這位僕人已成為「萬國之光」,「上主的救恩普及天下」。
三、以賽亞書五十章4-9節:
至高的上主教我該說的話,
使我能安慰憂傷的人。
每天清晨,他喚醒我,
使我渴望聽他的教導。
至高的上主使我領悟;
我不反叛,不違背。
我任憑人鞭打我的背,
拔我的鬍鬚,
吐唾沫在我臉上,
我忍受人的侮辱。
但他們的侮辱不能傷害我,
因為至高的上主幫助我。
我勇敢地忍受一切,
知道我不至於蒙羞。
因為上帝在我身邊,替我伸冤,
有誰敢來控告我?
我們一齊上法庭好啦!
他儘管控告我!
至高的上主要親自為我辯護;
有誰能證明我有罪呢?
控告我的人都要消逝,
像破舊了的衣服被蟲吃掉。
在第三首僕人之詩一開頭就說明這僕人的使命和他以受苦來完成他的任務。
1.僕人的口和耳
上主啟示人是藉著他的代言人、先知,所以作他僕人的一定要有信息來宣講。因此,僕人每天清晨被喚醒,教他說「該說的話」。什麼是該說的話?它是安慰憂傷人的話;這和第一首詩中的「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前後呼應。上主是願意教導人的,但是僕人要「渴望聽他的教導」才能完成交通,也才能有效。
2.僕人的受苦
僕人的另一個翻譯是「奴隸」,所以他受苦和被欺負也是意料中的事。「他(我)任憑人鞭打他(我)的背,拔他(我)的鬍鬚,吐唾沬在他(我)臉上。」鞭打背是痛,拔鬍子是受侮辱大過於痛,吐唾沬是髒大過於痛。這一切都是侮辱。僕人的命運就是受苦。
3.上主為僕人伸冤
儘管僕人受盡侮辱和痛苦,但卻無人能傷害他;因為「至高的上主幫助他。」儘管有人把他拉到法庭,他也不怕,因為上主親自為他辯護。上主好像辯護律師那樣地在公堂上為他伸冤,他不懼怕,因為他根本沒有犯罪。控告他的人都要消逝,「像破舊的衣服被中蟲吃掉一樣」。
四、以賽亞書五十二章13節至五十三章12節
本詩才是真正「受苦的僕人」之寫真。曾有一位舊約的教授在講道時,請會眾在朗誦經文時,把全詩每一個「他」字都讀為「耶穌」。除了「『他』的子民」(五十三1)、「『他』的僕人」(五十三2)以外,和合本本來就沒有這兩個「他」字,所以讀來非常生動。但是舊約的教授能請會眾如此讀嗎?也許其他科目的教員為了生動,增強效果,而勉強用這方法,但舊約教授應知道這文本在寫作之初雖為預言,仍是針對被擄的猶太人而說的。它們有自己的意義,說這些教導是預言尚可,而認為這些章節是為了耶穌而寫,並不恰當。
本詩剛好每三節為一小段,段落非常分明。
這些都是我們該受的,他卻都承當擔負了。尤其原文中所用加強語氣的說法,和合本所說的「誠然」,英文的surely,是「絕對如此」的,現代本譯「但是」是十分準確的,也把加強的語氣說了出來。在五十三章5a節中無論是和合本及現代本都用「為我們」,而英文的AV和RSV的for our都是肯定的說法。本節中每句的代名詞「他」和「我們」的對照十分鮮明。
第一章
舊約的預言
壹‧前言及彌賽亞的預告
教會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眾說紛紜,但是五旬節的時候,門徒因為聖靈的感動,在第一天就能吸引三千人歸主卻是不爭的事實。那天的奇蹟是聖靈的工作,但是彼得當天的講道(參閱徒二14-36)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在歷史的記載中,清楚顯明主藉著這篇道感動了許多人。
這篇道曾經過許多學者再三的研究,一致認為是早期的模範講章,也是永恆的最佳傑作。除了主的感動,沒有第二種解釋。事實上,當我們研究同觀福音的結構大綱時發覺它們竟然和彼得在使徒行傳的第一篇講章那麼相像,都是以聖經開始...
作者序
自序
每一次在讀經、靈修的時候,讀到「耶穌周遊各市鎮鄉村,在各會堂裡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並治好民間的各種疾病。當他看見一群群的人,動了惻隱之心;因為他們孤苦無助,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太九35-36)我總試著想像上帝的兒子,世人的彌賽亞,以僕人的型態出現,走在加利利湖的邊上,與漁夫、村婦們閒話家常。我愛看他在天不亮的時候就起來,獨自去禱告。我愛看他到了湖邊,同情漁夫們勞累了通夜,卻打不到一尾小魚,經耶穌指導後,他們滿載而歸,西門‧彼得目瞪口呆的傻樣子和耶穌告訴他們從今以後,他們要得人了。我愛看耶穌在前面走,後面跟著一群小孩子,牽著他的手,拉著他的衣服;耶穌為他們祝福的情景;……太多太多這些感人而溫馨的場面,在我腦海中不斷像電影似地閃過。
我從第一個工作服務於全國青年會邊遠地區大學服務中心開始,協助廣西大學和它的學生撤退至貴州榕江,抗戰勝利再回歸廣西柳州,都是以僕人的姿態工作。在做教會工作時,也不忘記耶穌的教導,「非以役人,乃役於人」。最近在國際、台灣、香港世界展望會(香港稱為「宣明會」)當義工,也常到世界各地及中國的雲南、貴州、甘肅、寧夏等地,我一直在想耶穌,我希望能有億萬分之一耶穌僕人的形象。
耶穌是「僕人型的彌賽亞」,這形象從我做神學生起就在我的心中「藏著」,而把這主題內容從聖經中整理出來,是因為台北浸信會懷恩堂有需要。我用八個月時間,以教師的名義,每月一週,每週六小時的時間,再加了一星期的受難節,全部講完。在講的過程中,每次都寫好完整的講義,所以預備課程完即可集結出書。為能在2003年的復活節前出版,特將受難節的資料提早寫完。
有人聽了我的課後,問我:「你能把這樣的材料跟信徒講嗎?」我不懂這句話的意思,是內容太學術化?或太批判性,所以不適合一般信徒嗎?但我總認為信徒比我們想像的聰明。現在的信徒才有智慧呢!我向來把深的材料對信徒講,期使他們能聽得懂我講的話,這是我要學習的本領;我向來對神學生講普通的東西,而普通的材料能引發他們思想,似乎很具學術性,這也是我要學習的本領。教學的經驗中,我發覺神學老師與神學生中有鴻溝;神學生畢業後當傳道,他和信徒之間也有鴻溝。也許中間的距離是難免的,但我希望鴻溝變成小小的「空隙」。這樣,教會中才能互相溝通。
溝通以後,就要採取行動。我的希望和禱告是每一位讀者都能成為小小的僕人型的彌賽亞。
本文所有經文都用《現代中文譯本》,必要時也用其他版本,包括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謹此聲明。
周聯華
費 序
自序
每一次在讀經、靈修的時候,讀到「耶穌周遊各市鎮鄉村,在各會堂裡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並治好民間的各種疾病。當他看見一群群的人,動了惻隱之心;因為他們孤苦無助,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太九35-36)我總試著想像上帝的兒子,世人的彌賽亞,以僕人的型態出現,走在加利利湖的邊上,與漁夫、村婦們閒話家常。我愛看他在天不亮的時候就起來,獨自去禱告。我愛看他到了湖邊,同情漁夫們勞累了通夜,卻打不到一尾小魚,經耶穌指導後,他們滿載而歸,西門‧彼得目瞪口呆的傻樣子和耶穌告訴他們從今以後,他們要得人了。我愛...
目錄
自序4
費序6
一、舊約的預言9
二、基督降生的宣告41
三、基督的降生63
四、彌賽亞的先鋒91
五、彌賽亞就任的準備121
六、彌賽亞的任務141
七、彌賽亞的宣認179
八、受苦的僕人199
九、受難週209
十、復活與大使命259
附錄─簡易希律家族表285
希律和其家族之版圖286
自序4
費序6
一、舊約的預言9
二、基督降生的宣告41
三、基督的降生63
四、彌賽亞的先鋒91
五、彌賽亞就任的準備121
六、彌賽亞的任務141
七、彌賽亞的宣認179
八、受苦的僕人199
九、受難週209
十、復活與大使命259
附錄─簡易希律家族表285
希律和其家族之版圖286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