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和護士不是神!預防醫療疏失,你正是最後一道防線!
資深醫藥記者全嘉莉教你以正確知識與謹慎態度尋求自保的力量,讓你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從現在起,做個更聰明的病患。
隨書附贈「安心就醫醫療卡」!全面預防「看錯科、打錯針、吃錯藥、開錯刀」,一起建立醫病橋樑,減少醫療疏失!
每個進入醫療體系的人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
醫療疏失如何預防?!
什麼是醫療疏失?醫療糾紛並不等同於醫療疏失,帶你看看真實發生過的醫療疏失案例,學習有哪些方法可以遠離意外。
如何找對醫師看對科?!
詳細列出症狀所對應的科別,以及選擇醫師的指標,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醫師,踏出正確的第一步。
手術同意書怎麼簽?!
手術同意書理應由醫師交付病人,而非護士,有任何疑惑還是不了解的地方,都應請醫師說明清楚,你也有權要求先見麻醉醫師。
家屬可以怎麼做?!
幫助病患恢復健康、活著離開醫院,家屬有八大任務需要達成,保持冷靜為第一優先。
如何保護自己?!
一旦發生醫療疏失該怎麼辦?應該如何蒐集證據、釐清法律問題,理智分析有哪些解決之道。
本書不僅提供就醫相關建議,更能讓你有效避開醫療風險,讓你與家人的健康多一份保障,是現代人必備的就醫自保手冊。
作者簡介:
全嘉莉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教育部部定大學講師、資深媒體工作者,擔任報紙記者近十四年,前四年主跑政治,之後深耕醫藥新聞,獲邀衛生署任醫師再教育進修學分之講師,主講「醫病關係」,迄今已在數十家醫院演講。著有《別慣壞你的身體》、《新健康教育》、《妙手人心開藥方》等十餘本書。現於醫學院醫學系任教,傳授「健康傳播」課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五任衛生署署長強力推薦
邱文達(現任衛生署署長)、楊志良(現任亞洲大學教授)、葉金川(現任慈濟大學教授)、
林芳郁(現任榮總院長)、侯勝茂(現任新光醫院院長)
兩位醫界院長專業推薦
楊泮池(台大醫學院院長)、孫光煥(三軍總醫院院長)
【推薦序一「建立安全的就醫環境」】
侯勝茂(前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
全嘉莉小姐是位勤奮用功的醫藥新聞記者,有多年跑醫藥新聞的經驗,也有許多出名的暢銷著作。此次她以病人安全為主題,詳盡地報導醫療上可能出錯的問題,也舉出國內一些醫療疏失之案例,來提醒醫師及民眾應注意之地方,可說是用心良苦。
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均會犯錯,人類的思考及行動受到影響的因素太多了,記憶力也有其極限,但我一直深信醫療是「愛」的行業,沒有一位醫師是故意去害病人的!我們若詳細分析錯誤產生之原因,總會發現很多的錯誤,均是作業流程或系統出了問題,而不是單純的人為故意犯錯。而人類最可貴的天性之一應是學習的能力,尤其是能夠由錯誤中擷取教訓的能力,所以行政院衛生署於民國九十二年成立中央的病人安全委員會,而且各醫院也成立了病人安全委員會,在醫策會內有全國性的通報制度,進行案例的收集分析及改進方案。此書的出版正是此種分享知識的表現,希望大家能善用它,共同營造安全的就醫環境。
【推薦序二「醫病關係需要人性的關切」】
楊志良(前衛生署署長、現為亞洲大學教授)
看到嘉莉的《如何活著離開醫院》再出增訂版,心中很替她高興。我知道,要寫一本書不容易,正如我最近出版的《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不但要投入許多心力和時間,更重要的是對這份理想的堅持與熱忱。因此,要恭喜嘉莉把這份光與熱繼續燃燒傳遞下去。
我在《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中說,台灣誰最大?媒體最大,因為報紙報導什麼,立委就質詢什麼,晚上政論性節目名嘴們就討論什麼,甚至監察委員也看報辦案。政府被媒體牽著鼻子走,向名嘴請益國是,官員忙於回應各式爆料,誰有空想台灣未來怎麼辦?同樣的,醫病關係也在這樣的資訊浪濤中,經常不被人注意,而會被媒體重視和披露的時候,都是已經發生了問題、造成了不幸!這是多麼令人惋惜的事情。所以我在衛生署長任內,就特別注意醫病關係的協調,因為,在這個講求效率與價值的年代,如何保障病患權利、提昇醫療品質,除了醫學的專業,還需要人性的關切。
對嘉莉的了解,很多是來自於她的部落格,她長期關注醫病關係這個領域,也有許多論述是討論醫生與病人的互動、病人權益的自保,都讓人印象深刻。特別她也在醫學院擔任講師,我相信,透過她的教學更能夠把這樣的理念,深植在醫學院學生的心中,這或許對醫院、醫生、病患三方面來說,都是功德一件吧!
名人推薦:五任衛生署署長強力推薦
邱文達(現任衛生署署長)、楊志良(現任亞洲大學教授)、葉金川(現任慈濟大學教授)、
林芳郁(現任榮總院長)、侯勝茂(現任新光醫院院長)
兩位醫界院長專業推薦
楊泮池(台大醫學院院長)、孫光煥(三軍總醫院院長)
【推薦序一「建立安全的就醫環境」】
侯勝茂(前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
全嘉莉小姐是位勤奮用功的醫藥新聞記者,有多年跑醫藥新聞的經驗,也有許多出名的暢銷著作。此次她以病人安全為主題,詳盡地報導醫療上可能出錯的問題,也舉出國內一些醫療疏失之案...
章節試閱
摘自【前言「讓自己活著離開醫院!」】
如果你認為北城醫院打錯針事件發生後,引起衛生單位與醫界的關心及注意,從此積極推動病人安全的政策,並且納入醫院評鑑,醫院的醫療疏失(錯誤)應該因而相對減少,那就大錯特錯了!
醫療疏失醫師也遭殃
最近轟動社會的醫療疏失案例,就是南部有名曹姓知名醫師,被某大教學醫院誤診為攝護腺癌,因而赴美進行切除攝護腺手術;結果發現,原來是診斷的教學醫院將檢體「貼錯標籤」,誤將有問題的檢體貼上曹醫師的名字,衍生了一連串的不幸,包括手術後併發了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等。這是發生在民國九十四年八月的案例,於民國一百年法院判醫院賠償六百二十萬,全案仍在上訴中。自己身為醫師,而且就診的醫院正是培養他的地方,曹醫師相當感概,他由衷希望自己是最後一位被「貼錯標籤」的受害者。
事實上在北城醫院打錯針事件發生後,醫院的醫療疏失仍層出不窮,在民國九十九年六月,某大教學醫院發生了「開錯腳」的離譜疏失,引發了軒然大波,在國內手術記號運動推行了超過7年的現在,幾乎已經不再出現開錯腳的烏龍事件,卻仍在大型的教學醫院出現。
還有兩件都是在九十七年發生的案例,就醫病患在手術後,因為醫師疏於注意而導致一名病患死亡,另一名被迫截肢,兩件案例都有三名醫師遭到起訴或判刑,在在都顯現出醫療疏失(錯誤)是每天在醫療院所中不斷重複上演的情況,所以每個進入醫療體系的人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
醫療疏失——「密室的犯罪」
北城醫院打錯針的事件,讓國內對於醫療疏失有了更多認知;在此之前,醫院內的疏失,都被稱之為「密室的犯罪」。
因為醫藥是相當專業的學問,一般民眾無法挑戰專業,若出現疏失導致病人損傷,基於「傳統習慣」以及避免法律刑責,醫護人員不會自我承認錯誤,因此當發生了醫療上的問題時,民眾僅有醫療糾紛的概念,也就是對於醫護人員的不當處置提出抗議而產生的糾紛。
這些糾紛有些只是醫病關係溝通不良,醫療行為上並無疏失;而從以往的媒體報導觀察,除非法院判決有過失,否則多數都只是提出「醫療糾紛」的統計資料,就連研究醫政的學者,也鮮少有關於醫療疏失的探討。
北城醫院打錯針事件發生後,在針對醫療疏失的檢討中,有位研究公共衛生的學者指出,如果不是因為打一一九,讓媒體得知消息,這件重大的醫療疏失,可能會被掩蓋住,一般人還是不瞭解醫院裡可能存在的各種危機,會因為醫療團隊的疏忽,而發生不幸的遭遇。
北城醫院打錯針的事件尚未落幕,屏東崇愛醫院又發生給錯藥的重大醫療過失。院方將降血糖的藥當成感冒藥,當時有十四名幼童受影響,其中一名十個月的小女嬰不幸死亡。二十多名給錯藥的受害者家屬提出告訴,崇愛醫院也被衛生單位判罰十五萬元罰款並勒令停業一年。
民國九十二年元月,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將治療香港腳的藥物當成青光眼用藥,所幸病患用藥時,看到藥袋上註明是治療足癬及股癬藥物,經詢問才發現是藥局給錯藥。
民國九十四年,嘉義基督教醫院醫師開處方時錯將5c.c.糖漿打成五粒藥片,導至五歲病患吃進十倍劑量,產生藥物中毒,緊急住院治療,醫師點錯藥品的「單位」(劑量),該院的藥師又沒有察覺,因而出現醫療疏失。所幸該幼童在治療後沒有造成生命的危害。
民國九十八年七月,一名六十二歲的男性病患因小腿輕微割傷,醫師擔心有其他併發症,建議住院,羅東博愛醫院的護士卻在更換點滴(輸液)時,誤將隔壁床的藥物加入該病患的點滴裡,造成他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甚至病危,當時歷經緊急救治,仍然陷入昏迷。
民國九十九年,某教學醫院一名胸腔內科名醫,將病患胸腔X光片顯現的陰影誤判為正常,導致病患因肺癌未被盡早檢驗出而擴展至第四期,三個月後不幸死亡,台北地院依業務過失致死判刑八個月,由於雙方已經和解,因此緩刑兩年。
以往,醫藥界、法界、衛生主管單位甚至輿論界,只認知到醫療糾紛案件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卻鮮少有人重視醫療疏失的發生,因而並未投注經費研究或制定法源,以避免醫療疏失所造成的人命損失。
既然說是「疏失」,當然都是非蓄意所造成,至於如何避免醫療疏失發生在自己身上,絕大多數的民眾可能都沒有這方面的概念,因為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只相信醫師的專業,認為醫師都不會犯錯。而現在,就是現在,我們應該要了解,醫師或是護士等從事醫療行為的相關人員不是神,他們也都會犯錯,而我們要有能力幫助自己或親人,讓醫療發生的疏失與錯誤降到最低。
本書的目的就在提醒你,如何藉著自己的力量,包括知識及謹慎的態度,讓自己活著離開醫院!
摘自【PART 5 醫病關係VS.醫病溝通】
請給醫師精神層面的鼓勵
每當朋友的健康狀況出現問題,包括胸腔手術、開鼻竇、肝臟腫瘤、不孕等,我成了大家的資訊站,能夠幫朋友找回健康,我很樂意!但最怕被問到:「這個醫師要多大的紅包?」我完全沒有答案,因為聽到的價碼都不同。而我到三軍總醫總演講「醫病關係」時,提到醫謢人員提出我所遭遇的「紅包」困擾後,有位醫師希望我告訴所有人:「不要再包紅包了!醫師不會收也不能收紅包的。」
沒錯!按照法律、醫院內規以及醫學倫理,醫師是不能收紅包的,但我這些朋友從30~55歲不等,只要確定要開刀的人,都出現同樣的問題--「要包多少紅包?」每次談論這件事,我總會跟朋友說,純粹出自對醫師的感恩,買個實用的禮物,但若是怕醫師有差別心,住院之後,收紅包的醫師自然會讓你知道價碼,為了讓醫師「多關心」些,朋友們聽到的價錢絕不敢打折。
針對醫界的「紅包文化」,我承諾聽講的醫師,提出來自醫界的呼籲,請大家不要存有「包紅包給醫師」的想法及觀念,演講當天有多位醫護人員也懇切的說,要追出去把紅包退給病人,很尷尬,也造成他們的困擾,醫院規定不能收紅包,病人不必多此一舉。
良好的醫病溝通減少誤會
只有溝通才能讓彼此更了解,可惜的是,病人不敢問(怕問了醫師不耐煩或是覺得沒知識)、醫師不多講(有些醫師認為醫療專業,講了病人也聽不懂),或是醫師用太多專有名詞,病人聽不懂也不好意思問,結果,只要有一點小狀況,就可能衍生出醫病糾紛。
因此,衛生署也提供一些讓病人主動與醫師溝通的方式,希望拉近雙方的距離。
「醫病合作無間,病人安全無虞」
只有透過充分的溝通,才能縮短醫護人員與病人之間認知的差距,我們一起來學習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疏失的小秘訣。
跟醫護人員告知您的名和姓
醫院內每天有大量病患進進出出,辨識病人的正確性再重要不過了,我們一定要主動告知醫護人員自己的姓名、正在接受的治療等資訊。
主動提供辨識資料:
確保個人身份無誤,應回答全名,不要不好意思或不耐煩,舉凡所有的門診、急診、住院病人給藥、檢驗、檢查、治療、輸血、手術、解釋病情等情形,均應加以留意,並且配合醫療院所使用的方式來確認身份。
醫護人員常使用辨別病人身份的方式有:姓名、病人床號、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健保卡、電話號碼、地址、病人手圈、特別識別證等。
不論是服藥、接受檢查或進行治療,請務必和醫護人員確認身份。
就醫停看聽
保護自己,請謹記四不政策:
1. 不能只聽床號。
2. 不能只聽稱謂,如:阿公、阿嬤。
3. 不能擅自移動手圈或修改手圈內容。
4. 未確認身份或不正確前,請即時澄清。
主動溝通,醫病合作無障礙
當一個主動的聰明病人,才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醫療疏失,保障健康。
主動掌握就醫過程每項環節:
1. 看診時主動向醫師報名字,加強醫護人員辨識病人的正確性。
2. 任何檢查前詳問檢查內容、目的及副作用。
3. 手術前主動核對手術部位
4. 轉診後別忘了向新的醫師確認自己的狀況及病情
5. 就醫時多主動與醫護人員溝通,有疑問馬上提出,並在接受檢查或治療時再次確認,確保自己的就醫安全。
發現異常情形快反應:
1. 發現異常,馬上告知醫護人員 – 當您或親友接受治療時,發現身體出現變化導致不舒服或有任何不對勁的感受時,特別是突然汗流浹背或變得虛弱,應主動詢問醫護人員,以免延遲處理。
2. 環境不安全,立刻通知相關人員 – 發現醫院內環境有不安全之處,如地面溼滑或有其他危險情形,請立即提出反應。
3. 有問題多與醫護人員溝通 – 居家或住院服藥,若有不舒服現象,都應聯絡醫護人員。
摘自【前言「讓自己活著離開醫院!」】
如果你認為北城醫院打錯針事件發生後,引起衛生單位與醫界的關心及注意,從此積極推動病人安全的政策,並且納入醫院評鑑,醫院的醫療疏失(錯誤)應該因而相對減少,那就大錯特錯了!
醫療疏失醫師也遭殃
最近轟動社會的醫療疏失案例,就是南部有名曹姓知名醫師,被某大教學醫院誤診為攝護腺癌,因而赴美進行切除攝護腺手術;結果發現,原來是診斷的教學醫院將檢體「貼錯標籤」,誤將有問題的檢體貼上曹醫師的名字,衍生了一連串的不幸,包括手術後併發了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等。這是發生在...
作者序
懂得就醫,更要懂得自保
全嘉莉
「當了病人之後,才知道什麼是病人!」這決不是一句套用的廣告詞。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生病之後,才逐漸了解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也都是從看病、診療的過程中,慢慢摸索與經歷磨難,明白什麼叫做生病。所以,沒有一種職業叫做「病人」,對於就醫這件事來說,每個人都是「新手」!
然而,一旦病人進入了醫療體系,不論是人為、醫院的組織管理與制度,都有機會出現意料之外或是匪夷所思的疏失(錯誤),而且這種意外每天都在各地醫療院所發生。我曾說過,醫護人員也都是人,他們不是神,只要是人都會犯錯,因此如果你將自己的身體糊糊塗塗地交給醫護人員,那麼發生醫療疏失的機率就可能相對增加。
有許多網友、讀者或是觀眾朋友告訴我,看了「如何活著離開醫院」之後,對就醫的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除了在看診時比較會問醫師問題、懂得看藥單、注意醫療環境,也都明確知道自己才是保護自己、預防醫療疏失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唯有當病人不再害怕對醫生提出詢問,對自己的治療過程清楚明瞭,才能有效降低醫療錯誤的發生。
將近七個年頭,我以「就醫自保」、「如何活著離開醫院」為題四處演講,經由與聽眾分享資訊和心得的過程中,讓我累積了更多的能量,因此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在「如何活著離開醫院」全新增訂的內容中,加入了非常重要的「病人安全」篇及「醫病關係」篇,前者增添更多的實用資訊,讓讀者可以輕鬆的加入守護自己安全就醫的行列,後者則希望能夠改善醫病的緊張關係,讓病患和醫生一起努力對抗疾病,進而成為理想的「夥伴關係」,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快樂的離開醫院。
「如何活著離開醫院」全新增訂版的完成,要感謝醫療改革基金會提供諮詢和衛生署醫事處的協助,將該署歷年來所推動的「病人安全」技巧與方法一一傳授、提供讀者分享,這是經過了許多臨床醫師的經驗累積、公共衛生學者的調查結果,以及綜合以往的案例分析所獲得的寶貴資訊。時報出版社也很貼心的做成「安心就醫醫療卡」,例如如何提升用藥安全、安心看病五步驟、如何主動做好醫病溝通等等,讓讀者從一進入醫療院所,就開始做好自我保護的措施。
最重要也最感動的是,五位前後任衛生署長的共同推薦,要感謝邱文達署長、楊志良教授、葉金川教授、林芳郁院長,以及侯勝茂院長(按照先後任排序)的共同推薦,他們對於「如何活著離開醫院」的肯定,代表衛生署對於民眾就醫安全的重視與本書提供民眾「就醫自保」的有效性。特別是侯勝茂院長,他在本書第一版時就大力支持,還認購一百本贈送醫師參考;得知全新增訂版付梓之後,又在百忙當中為文推薦,真的非常感謝。
還要感謝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及三軍總醫院院長孫光煥,認識兩位院長的時間都超過十年,他們一直給我許多鼓勵及指導,邀請他們推薦,也是一口答應。兩位院長都認為,不論在醫學生(醫學院)的養成過程中,如何建立醫病關係的正確概念,或是對醫院管理者,如何全面提升病人就醫安全,「如何活著離開醫院」全新增訂版,的確是一本具有實用性的就醫參考書籍。還要感謝衛生署主任秘書賴進祥先生的鼎力協助,使本書得以順利完成。
最後,也將這本書獻給在天上的父親及婆婆,願他們安心自在!
懂得就醫,更要懂得自保
全嘉莉
「當了病人之後,才知道什麼是病人!」這決不是一句套用的廣告詞。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生病之後,才逐漸了解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也都是從看病、診療的過程中,慢慢摸索與經歷磨難,明白什麼叫做生病。所以,沒有一種職業叫做「病人」,對於就醫這件事來說,每個人都是「新手」!
然而,一旦病人進入了醫療體系,不論是人為、醫院的組織管理與制度,都有機會出現意料之外或是匪夷所思的疏失(錯誤),而且這種意外每天都在各地醫療院所發生。我曾說過,醫護人員也都是人,他們不是神,只要是人都會...
目錄
推薦序一 建立安全的就醫環境 侯勝茂
推薦序二 醫病關係需要人性的關切 楊志良
自序 懂得就醫,更要懂得自保 全嘉莉
前言 讓自己活著離開醫院!
PART 1台灣的醫療疏失
台灣每天可能有十三~二十七人因為醫療疏失而死。
PART 2 醫療疏失的案例分析
從真實的醫療疏失案例學習避免悲劇發生的方法。
PART 3 病人應有的權利
了解你的基本權利,以及懂得善用手術同意書。
PART 4 病人安全我參與
要想安心看病,病人安全從自身做起。
PART 5 醫病關係VS.醫病溝通
「指定醫師費」?教你如何正確的與醫師主動溝通。
PART 6 如何找對醫師?
什麼樣的醫師可以信賴?什麼樣的醫師最好迴避?
PART 7 如何保護自己
保持警覺預防醫療疏失,發生問題時又該如何自保。
PART 8 聽聽醫師的建議
醫師教你當個良好的病人和家屬。
PART 9 住院時的注意事項
要迅速認識醫院的環境、清楚了解自己接受的治療。
PART 10 手術前問清楚
不明不白的手術,千萬不要做,尤其要小心麻醉。
PART 11 家屬可以這樣做
保持冷靜,與醫護團隊密切溝通、熟悉相關資訊。
PART 12 什麼症狀看什麼科?
為你列出清楚詳盡的圖表,讓你的就醫過程更有效率。
附錄一 新版手術同意書
附錄二 常見醫療糾紛及法律責任
推薦序一 建立安全的就醫環境 侯勝茂
推薦序二 醫病關係需要人性的關切 楊志良
自序 懂得就醫,更要懂得自保 全嘉莉
前言 讓自己活著離開醫院!
PART 1台灣的醫療疏失
台灣每天可能有十三~二十七人因為醫療疏失而死。
PART 2 醫療疏失的案例分析
從真實的醫療疏失案例學習避免悲劇發生的方法。
PART 3 病人應有的權利
了解你的基本權利,以及懂得善用手術同意書。
PART 4 病人安全我參與
要想安心看病,病人安全從自身做起。
PART 5 醫病關係VS.醫病溝通
「指定醫師費」?教你如何正確的與醫師主動溝通。
PAR...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