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人生勝利組 洋蔥與菠菜
卜派的女友奧莉薇正默默流著淚。
不是因為幫卜派作三明治切洋蔥時被嗆得流淚,她早知道切洋蔥時,會破壞洋蔥的細胞組織,使一種蒜胺酸物質被釋放出來,而洋蔥所含揮發性油脂中的硫化物質經由它的作用,產生的揮發物質會刺激眼睛的神經末梢,因而出現流淚的現象,溫度高或切得愈小塊揮發更快;但只要冰鎮過後或泡進水裡再切就可以避免。
她的淚是發現自己好傻好天真,誤信了卜派的「鐵質」manpower──在1870年,Dr. E. von Wolf的一本著作中,將菠菜鐵含量的小數點寫成了逗號,於是菠菜鐵含量數字成了十倍,直到1937年才被訂正。
所謂樹大招風人紅招忌,洋蔥和菠菜這兩道餐桌上的紅牌也有被誤解與流言纏身的困擾,洋蔥不能配蜂蜜、洋蔥太辛辣傷胃、菠菜吃太多會結石、菠菜不能配海鮮……但,這些以訛傳訛絲毫無改洋蔥和菠菜都是人生勝利組食材的事實!
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和血液黏稠度,及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功效;所含的半膚氨酸,能延遲細胞衰老,同時抗氧化,減少發生癌症的機率。而菠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蛋白質、礦物質、鈣、鐵等營養。一個人一天只需吃100克菠菜就可滿足身體對維生素C的需要。
只要經由正確的處理、烹煮,就能吃出洋蔥的甜、吃不出菠菜的澀,男的吃了不再是會消風的卜派,女的吃了不再是只會尖叫的奧莉薇。
※ 水果主打星:金柑
臺灣金柑種類以長果與圓果兩種為主,長果金柑外型如其名,像棗子一般呈長橢圓形,故又名金棗。祭祀祖先有習俗稱「拜金棗,年年好。」果皮光滑,鮮橙色且味甜,果肉則酸澀,加工製品例如蜜餞或金棗茶、金棗醬、糕餅等。圓果金柑又稱金橘或金桔,果皮略帶苦味,果肉較酸,金桔茶飲中常見圓果金柑蹤影,玲瓏討喜的圓果金柑,吉祥的含義及結實纍纍的型態很受歡迎。
俗諺「竹風蘭雨」形容新竹多風而宜蘭多雨的地理現象,位於臺灣東北部的宜蘭縣三面環山且東面向太平洋,這樣背山面海的地形特別容易生成地型雨,每年東北季風時雨量更是豐沛,因而冬雨不斷的宜蘭縣非常適合栽種喜溫耐溼的金柑,尤以鄰近山區的礁溪鄉和員山鄉為最,其受歡迎的程度幾乎是遊客造訪宜蘭必嚐的水果,在林立的特產伴手店裡,都可見其金黃的身影。
本期造訪林美村,不止有聚焦的「礁溪金棗文化節」,還有十年有成的林美石磐步道,帶大家認識溫泉、浪花之外的宜蘭風貌。
※ 料理良伴&飲君子:
大蒜與蔥、薑、韭、薤合稱五辛,是烹調料理不可或缺的香辛佐料。大蒜在莖葉柔軟時稱為青蒜(俗稱菜蒜),花梗稱為蒜苔,由鱗瓣集合成的鱗莖稱為蒜球;除作為新鮮調味蔬菜外,配合消費者及加工業之需求,已開發各式各樣的大蒜加工產品,舉凡大蒜傳統製品如糖漬蒜、鹽漬蒜或蒜酒等,到現代製品的蒜醬、蒜汁、蒜粉、脫水蒜片、黑蒜頭、蒜油及蒜素膠囊等產品。國產蒜頭品質優良,蒜香辛辣味濃,適合國人口味,向為國人所喜好偏愛,為進口蒜頭所不及。
國產大蒜要看乎清認乎明,快來看看有哪些分辨及保存的小撇步!
※ 樂活食刻:
醬就好──古坑最引以為傲的咖啡豆加上素食調味專家調製而成的「咖啡醬油」,捨棄陶甕釀製的黑豆醬油,改以黃豆及小麥釀製的醬油做基底,帶著微酸與核果韻,來嚐老醬廠的新醬味。
飲食趨勢──「昆蟲」脂質含量低,蛋白質與礦物質含量高,從環保的角度來看,養昆蟲會產生的廢棄物也比傳統家畜家禽低得多,是值得關注的新興營養來源。
食在分析──酸化劑添加物:順丁烯二酸與反丁烯二酸,哪個才正派?
無毒生活讓我們一起利用有問題的食用油品來作清潔小道具。
「山窗內外」省思過多的選擇反而降低了選擇後的滿足感、生命頹唐而無所事產,往往不是因於清窘,而是因於富裕。粗茶淡飯也許才是實在的過活感。
新專欄「寶島海岸線」說討海人的故事、說產期最新鮮的魚,讓漁業也有產銷履歷。
※ 你農我農:
因日治時期屏東在空軍的特殊定位,眷村也以空軍總部列管為大宗,是南臺灣眷村建築群保留最多地區。阿亮茶臺灣到「清營巷」看茶文化深耕在臺灣最南端,與眷村文化一起發光發熱。
劉克襄行看臺灣嚐孤島裡的花生。
方梓談玫瑰:「玫瑰就是女人!不管是東方的徘徊花、離娘草、刺客,或是西方的愛情、智慧、希望,都適合做為現代女性的象徵,豔麗、勇敢、獨立而又聰慧。」
半農半X教大家如何承租市民農園,分享都市俗第一次下田有多驚!
鄉鎮走訪訪八煙聚落因落實「人與環境、地景、農作互動」的《里山倡議》成功加入聯合國里山倡議會員,並與「英田上山梯田團」締結為姊妹梯田,傳為佳話。
再關注藏身於臺北公館鬧區旁的山城聚落「蟾蜍山」,2000年都市計畫將土地撥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作為校地,聚落保存運動讓這個寧靜的山頭不再繼續隱匿於都市的喧囂。蟾蜍山聚落是臺北市民的歷史資產,也許這裡得以擁有不同於素地開發的規劃;但,也可能只剩最後一眼。
社區學習看太巴塱部落,阿美族發源地之一,與馬太鞍同為臺灣東部最大的阿美族聚落,頗具歷史份量。這個深具傳統的部落,在現代化的衝擊之下文化遭逢凋零,他們力圖振作的方式是先穩固好部落經濟,等到銷售打下一定的基礎之後,再逐步恢復部族文化,這種「先農業、後文化」的方式,是一種頗值得參考的部落轉型模式。
作者簡介:
鄉間小路:農業生活月刊
好農 好食 好安心---
四十年來,鄉間小路踏實地在寶島上生活,持續記錄在生活裡所遇見的美好事物,始終抱持「人人日進三餐,能說農業無關?」的生活態度,每月定期和讀者分享當令農作滋味與在地生活智慧。
《鄉間小路》關心日常生活,報導依節氣生產的食材,蒐集圍繞在餐桌旁的隨意言談和深刻記憶,想像彼此共同的、可實踐的未來。一路抱持著 If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 的理念,以軟性又親近土地的筆調,以發掘台灣各地樸實認真又可愛的好人、好物、好風景為使命,以節令蔬果、養生保健、環境生態、農業新知、生活園藝及鄉村旅遊為主要內容,向消費者推薦高品質的三生農業;讓農業與生活結合,讓城鄉更為親近。
網站:http://countryroad.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ages/鄉間小路/31443845526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