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取於林野、回歸青山的咖啡:賴建忠
執意前行的孤獨樹人
「台灣樹王」人稱賴桑的賴倍元,傳奇事蹟蜚聲中外。出生於台中大雅區,年輕時在商場閱歷廣博,同時也累積到一筆充盈的財富;年屆而立放下了家族管理的龐大貨運事業,退居各項營運幕後,心無旁騖地投入了種樹造林之中。深切感受到台灣林木面積減少,經濟產業迅速發展造成對樹木的濫墾、濫伐;引發全球暖化、溫室效應、土石流、天災不斷,與童年記憶的樣貌已截然不同,當時賴桑毅然決然買下數甲地,而隻身走入的大雪山可說是一片荒山窮水。
拾起賴桑的背影,化作灌溉的光源
賴桑近乎是做傻事般地投注了自己全數的時間與財富,從起初的數甲地開始,他選擇用背影來面對家人親友的不諒解,那時也只有在一棵棵日漸高拔的樹與樹之間能迎上傾瀉的光源,作為堅定信念的支持。爾後植林計數的方式,也從地的面積到幾座山頭,所植樹木有台灣肖楠、台灣櫸木、台灣紅檜、五葉松、雪松、九穹、牛樟樹、櫻花等各式樹種。而現在賴桑更立下了在他回去之前,要留下五十萬棵森林大軍的宏願;時值今日,環保意識抬頭,眾人也漸漸能理解這行之有年的種樹「傻事」。大兒子賴建忠在退伍後,感念父親的終生志業不該歇止,決心幫助賴桑,同時也幫助種樹這一美好信念能夠持續,不會因為你我的離開而必需告終。為此,他思索以咖啡為起點,在林場裡開始培植,堅持不撒農藥、不施肥的咖啡樹,而後即是賴建忠為我們娓娓道來關於雲道咖啡的現在與未來。
經過數餘年網路販售咖啡豆而累積奠定的消費群眾,在考量能固守賴桑對林場不開放的初衷,同時又能藉由咖啡來分享森林裡的美好味道,進而拉近人與大自然的距離,賴建忠決定開設雲道第一家實體店面,作為推廣的空間。而雲道咖啡最為人稱誦的便是「你喝咖啡,我種樹!」的計劃,將從消費方賺取的95%盈餘,提撥作為賴桑永續植樹造林的基金,提倡大家在享受美味咖啡的同時也為地球的環保付出一份心力。對於這個計劃,父子倆也有屬於自己的堅持,那便是屏絕外界的金錢或是利益援助,他們要鼓勵的是大家都來種樹的實際行為,並非有錢便能做環保的取巧心態,他們始終相信如果有人受到鼓勵而種下第一棵樹,那將絕對不會是他種下的唯一一棵,這份善念的苗會從此在心中深根茁芽。
以小樹養大樹
曾經有學者來到賴桑的林場,看見了這種在高大的喬木之間培植低矮的灌木咖啡,大大稱讚了這樣的模式,並說自然的生態本是需要這樣多樣物種相依共存。無心插柳的美意其實是賴建忠致力推行的綠循環概念,透過咖啡樹產生的收益再度投入賴桑的種樹志業,這樣以小樹養大樹的循環才能讓這件美好的事情永續發展。而雲道所販售獨一無二的牛樟咖啡,即是植栽於海拔高度 1200m~1600m 牛樟林下,肖楠咖啡也是同樣的概念進行培育,許多人都十分好奇種植於不同的樹種下,真能因此造就不同的味覺香氣嗎?這個答案他笑而不應,反倒是直接邀請大家來到雲道咖啡自己品嚐。
以咖啡作為鑰匙,開啟通往森林的任意門
談起賴桑的林場,賴建忠的眼神堅定而熱切;如此跟隨爸爸的腳步,踏進「種樹」這條不歸路,他說那是因為他親眼見證到大自然的美與好。最初一片光禿枯槁、杳無生機的大雪山,他目睹了由黃轉綠的景貌變化;感受過在沒有大樹涵養水分之時,山頭上連風吹來都是悶熱的不舒適,最讓他感到不可思議的,便是原本的旱土也在山與山的交界處出現了自然的水源,賴桑更是以這無中生有的奇蹟引以為傲,關於森林的美好,我聽見了他口裡說的是山、是水,更是他們執著而溫柔的守護。然而,或許也正是這份對森林的情感,讓他成立了推廣信念的間──雲道咖啡館,也讓每個第一次踏入的訪客能感受到的第一個氣味,除了咖啡香也是舒心的森林味。
老派的細膩,舊式進步-華美服裝有限公司
圖、文》蘇茵慧
熱鬧的金華路三段、四段,是臺南市眾所皆知的美食小吃街區,從中午開始到深夜凌晨,這一帶的店家攤販聚集,抬頭望去,一列列的招牌上分別有著牛肉湯、碗粿、海產粥、鮮魚湯、八寶冰……等等,絡繹不絕的車潮與人群,味蕾渴望著美味的食物,溫暖著人心與脾胃。
然而,從金華路上的協進國小旁巷子彎入,有別於喧囂的大馬路,順著鋪上紅地磚的路面,來到轉角一棟綠色外觀的大房子,簡樸卻不失氣勢的招牌掛著「華美服裝有限公司」,這裡的一樓是服裝公司的辦公室,二樓則是住家,三樓則為服裝工廠,標準的住商合一。
坐在辦公室裡的姜財福,出生於一九四八年,今年已經六十六歲了,從事西服成衣工作有二十餘年的時間,這工作自父親手上傳承下來,從最早期還在神農街尾搬到現在的大新街,許多情景還歷歷在目。
一九七一年,華美服裝有限公司離開神農街的祖厝,將公司與住家搬到現在的大新街,姜財福回憶起這附近的環境,笑著說:「當初這兒根本遍地是魚塭,哪有什麼住家,我們算是很早在這買地蓋房子,很難想像現在這裡的房價已經水漲船高嘍!」
姜財福就坐在老舊的辦公桌前,一邊翻閱著報紙,一邊慢慢地述說著,那種七、八零年代的商業人士的獨到氣質,在他身上不難查覺。話鋒一轉,他說起了西服行業的變化:「以前穿西服,大家都覺得很進步,現在穿西服的場合少,市場凋零得差不多,早期臺南光是做西服成衣的公司,幾十家都跑不掉;現在恐怕只剩三間,這個市場萎縮得太厲害了,想接下去做的人根本沒幾個。」
西服成衣最好的光景,大概是在臺灣開放大陸探親的年代,那時候的臺灣人到大陸去,總是會帶上好幾套西裝當作見面禮,大概就是覺得不管是穿西裝或是送西裝,都是體面的行為吧!
爬上位在三樓的工廠,諾大的空間裡擺上十來架的縫紉機臺,足見這兒曾經有過的風光,而目前只剩下兩位師傅在工作。其中一位師傅是阿明叔,從退伍後就到這兒來工作,看上去大約四、五十歲的年紀,乍聞這歲數也是中年,可是對於西服成衣這種傳統產業來看,卻已經算是可接手的後輩,足見老行業裡斷層得厲害。
阿明師正手持著裁布機,一手穩穩地按住西裝布,一手俐落地裁出漂亮的線條,一分不差的尺寸歸功於長年以來的經驗,另外則是版子的準度。桌面上攤開了好幾張厚紙板,這都是西裝褲的紙板,各個尺寸與樣板都有,從二十多腰開始、窄版、一般西裝褲版都在這,對於成衣工廠來說,這些紙版可都是生財工具。
樓梯口放著一臺舊型的熨斗和熨馬,看著眼熟,似乎是奶奶、母親年代會出現的嫁妝,早期每戶人家中都會有的家電用品。阿明師表示,每件製作好的褲子,在出廠前都會由專人再仔細檢察,多餘的線頭、拉鍊的流暢度、腰褲的尺寸標示,都不能馬虎,最後則再經由這熨斗燙平,整齊地折好放入紙盒中。
別小看這熨斗跟熨馬,雖然現在熨馬通常都與燙衣板結合,不過在早期熨馬對於燙西裝褲的功用可是很大呢。阿明師打開熨斗開關,接著將上頭的水源打開,透過電熱冒出的水蒸氣,溫度頗高。他隨手取過一件西裝褲,將熨馬放在褲子臀部的位置,微微弧度的熨馬與臀部的褲型貼合得很好,原來熨馬是專門設計給在有弧度的衣褲使用。
西服成衣雖然不像手工作訂製服,以個人量身訂作為主,但同樣講究樣版的準確,也同樣注重西服的細節,例如西褲口袋的縫紉,除了裁出兩片裡布外,還得另外裁出細長的布條,將三者結合使用特殊機臺縫紉,這樣的方式才能將口袋縫得緊密而不容易脫線破洞。
華美服裝有限公司專以西服成衣起家,特別是在西裝褲的部份,早期多以一般店面、華洋百貨公司為主,曾經也入駐知名百貨公司專櫃,而現在最大宗的通路則來自大賣場,同時還要面對大陸工廠的便宜削價,在消費人口與市場的轉變下,華美仍然堅持著西服成衣的作工,紮紮實實地完成每一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