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要有光
因為雜誌參展藝術巴黎藝術博覽會而前往了一趟法國。
每次到巴黎,總會被巴黎的美、巴黎的藝文氣息感動,這座城市的魅力似乎永遠沒有絲毫的減少。帶著《焦點藝術》創刊號前往巴黎,在會場上結識了不少新朋友,能受到專業人士的肯定,對我來說已是莫大滿足,也對未來充滿更多希望。每一個支持的聲音,在心中化為前進的動力。
離開台北時,立法院的人潮尚未散去,這事件讓我對自己所處的社會與環境產生了非常多的反思。抵達巴黎後,3月26日在前往大皇宮布展的途中,傳來朱德群逝世的消息,原本打算前往探訪的念頭,頓然成為了一次遺憾。想像當年朱德群離開中國、離開台灣的心境,如今時代變遷迅速,一場在巴黎舉行的藝術博覽會首次以中國做為主題國家,顯露出他們欲聚焦中國的態度。身為參與者,同時也是旁觀者,他們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認識與我們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認識顯然有滿大的差距,尤其在學術與市場這兩方面的不一致,若非親眼所見,實在難以想像。據聞原本主辦方也熱情地邀請了台灣畫廊參展,可是礙於政治立場,台灣政府最後取消了該項補助案。
離開巴黎,前往中部的法國友人家。主人曾經在台灣學習中文,始終關心台灣,這次流露出他對台灣的擔憂。他問我:台灣怎麼了?面對這樣的問題,令人無從回答起,內心也愈加沉重。回到台灣後不久,林義雄的禁食反核行動引發群眾再度走上街頭發聲。我們深知,台灣已不同於以往;我們深知,某些更潛在的東西被觸動了。
透過此次的專題,放下批評、放下憤怒與情緒,讓無聲的影像與你心底的聲音進行溝通。我們不知道你會怎麼想、會怎麼做,會支持還是會反對,但希望能在你們心中點燃一絲絲渺小的光與熱,「如果你從沒體驗過心中的光與熱,就算希望在眼前,你也不知道那就是希望。因為你無法看見希望,也聽不到希望」。心中有光,才能看到希望之光。
by editor-in-chief_Li Yiyi|總編輯_李依依
如果離開了大眾,藝術剩下什麼?
這不是一本討論政治的刊物。但是望著北美館氣度恢宏的徐冰作品、此次藝術巴黎藝術博覽會精彩萬千的中國專題,我們不是更應該審慎檢視台灣藝術環境的相對貧弱嗎?
如果能放下檯面的人我是非,近期在台灣不斷生發的社會事件或許可以立即成為我們思考的著力點。我們可以想見當年年輕的日本攝影家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像條狗似地(如他所說)走上街頭拍攝學生抗爭,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在二戰後的各地闖蕩時成立了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相形之下,兩岸三地偌多的攝影作品都顯得保守與虛假了。
做為一個最直接描述時空與環境的創作——攝影,龐畢度中心展出的布列松特展標題引用了他說的一句話:「攝影將頭腦、眼睛與心串連在同一條線上。」也正因為如此,跟總編輯幾經討論後,我們很高興推出這一期與紀實攝影有關的「黑色專輯」。
藝術作品做為一種人類生存狀態的描述與反思,關於信仰、價值、環境,甚至更多。這正是藝術之於人可貴的地方。
雖然力量尚顯單薄,但是關於眾人的事——藝術,沒有立場缺席。
by director_Liu Yao|總監_劉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