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180
優惠價: 9 折, NT$ 162
本商品已絕版
Feature
職場入門學
藝文界青貧現象 待解or無解
不是很確定對於「就業」的焦慮感,是多早萌芽在從美術班一路進入藝術學院就讀的我心中,印象很深的是同學們面對職業的游離、摸索狀況,選擇繼續留在藝術圈的人苦惱著是否要允諾畫廊的經紀約,或是躊躇著下一場展示、駐村、策展該如何著手,許多人努力過,也許因為經濟現實與條件選擇了相對安穩的教職工作,無論是真實的說服自己或是哄騙,也許因為從不想迴避聆聽真實的自我,藝術相關科系的畢業生總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才真正尋覓出關於「就業」這件事,身心的依歸。
過往也曾因父母的期許,完整的修習完教育學程,然而在實習的過程中發現自身有限的能力,並無法為30多個孩子的人生負責,雖然離開繼續以教職為職業的路徑,但對於同儕、學生的未來要如何謀生,無法放下關注與心疼,自己成為編輯後仍不停思索如何在雜誌的平台上,生產出能真正協助他們的內容。
這是第三年《典藏.今藝術》投入製作「畢業季」相關專題,除持續給予藝術相關科系畢業生在面臨「夢想」、「現實」跨出社會的那一哩路有更多的輔助與參照外,今年度比較特殊的部分,在對談部分添入更多政策方向的建議,或試著使用更量化、統計的方式,針對既有藝術界的工作選項,寄發問卷給各類藝文產業的業主,試著呈現藝文產業更明確的職業需求,當然思考過許多求職因素存在著數據無法呈現的層面,但我不希望迴避使用明確數據來給予指引的可能性,數據當然無法涵蓋事實的全貌,但它們仍真實描繪出一種可以參考的面向;相較過去以藝文產業比較既定的職業別為採訪對象,今年規劃採訪方向時某一部分受到今年3月學運的啟發,深刻感受年輕世代多元創新的能量整合在這場運動中,也許我們都輕忽年輕世代改造和創造體制的可能性,他們不再僅是尋覓舞台,甚至創造舞台本身,專題採訪六位在藝文圈非典型的工作職別,讓求生本身也成為一種「再創造」的可能性。(策畫∕張玉音)
Cover Story
畫筆下的人性呼喚
韋嘉
重探「本源」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特別報導
布希亞論攝影
中譯版獨家曝光
為何要去巴塞爾藝博會?
專訪行家Harry Bellet
編輯的話
貧困不在人,在社會
文│高子衿
今年已是本刊第三年推出「畢業季」專題,由同仁張玉音策畫的該主題系列,由於貼切了解藝文畢業生面對未來實際的焦慮與需求,一直以來都頗獲好評。專題呈現的職業別與討論對於工作的可能期待和準備,在每一次的企畫裡皆有所不同面向,今年除了介紹由具有創意的年輕世代善用創意與潛能,開創嶄新的工作類型,在競爭的社會裡找出自己的機會,更著重於了解企業主所需求的人才特質與專業能力,以及在其職場上擁有亮眼表現的達人又是如何分配工作與自我精進時間,還有他們給有志投入的莘莘學子寶貴的第一手建議。
「一位藝術與文化人的養成是充滿血淚的,然而畢業後迎接他們的又是如何惡劣的低薪環境?」這是張玉音所關注的問題意識,派遣、無保障的接案或過長的工時,新自由主義帶來世代不正義,戰後嬰兒潮佔取了政治權力與金錢遊戲,壓低年輕世代之福利與工資,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就連高等教育也無法挽回他們的就業保障,青年失業率高升,大學以上受雇者的薪資更呈現相對性的倒退。然而同時,未來年金、保險與照顧老年族群等政府財政缺口壓力,卻都會落在年輕人的身上承擔;工作前景沒有保障、買不起居住的房子,這些被嚴重剝削、懷抱著對於貧窮感惴惴不安態度的一代人,除了「不是過勞死,就是貧窮」的唯二選項之外,是否還能擁有其他的可能?
著名的「反貧困運動」發起人之一湯淺誠認為,「正因為我們選擇獨善其身地對社會上的貧困問題保持距離,才讓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溜滑梯社會』-當一個人不幸往下墜,過程中沒有任何阻礙,會一路滑到底。」有些人認為貧窮是自己必須要負責的,「誰不是窮過來的」、「不夠努力」、「像草莓族似的承受不了壓力」,這些對於陷入貧困的刻板觀念並不完全公允,也讓政府官員輕易的把社會經濟問題的責任推卸給個人。
我們不曾擁有大幅改變社會的經驗,因而難以想像我們具有這樣的潛力,但我們絕對可以依據自我的能力,拒絕我們無法接受的決定,並對這個社會多一些希望與正面的想像。除了讓政府理解人民的困境、呼籲保障從業人員的勞動條件與權益,並要求公權力的介入,自經濟政策到勞工政策,建構一套能幫助人民脫離困境的機制;另一方面,也需借重公民自發的力量,由許多背景不同、專長互異的有志者提出因應的策略,或是監督政策的訂定。雖然個別的行動效益可能只是微薄的,但透過集體覺醒與公共參與,相互串連、建構網絡,太陽花學運便是自主意識與理想性格高度展現、公民力量不容小覷的絕佳案例。而積極參與工會、提升工會組織率以影響工資與就業條件,挽救來自全球化之下勞資關係的失衡,則亦是另一個自力救濟的可能方式。
如果整個社會都沉陷,有可能獨善其身嗎?而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就一定不會有所改變。
作者簡介:
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從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藝術市場……等等,都是持續關注的重要項目。在選樣上,國內藝術生態是我們的終極關懷,由此推衍至華人藝術及國際藝壇的宏觀視野與觀察,也成為實質上呈現的多元面貌,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提供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也希望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藝術世界的橋樑。
優惠價: 9 折, NT$ 162 NT$ 180
本商品已絕版
Feature
職場入門學
藝文界青貧現象 待解or無解
不是很確定對於「就業」的焦慮感,是多早萌芽在從美術班一路進入藝術學院就讀的我心中,印象很深的是同學們面對職業的游離、摸索狀況,選擇繼續留在藝術圈的人苦惱著是否要允諾畫廊的經紀約,或是躊躇著下一場展示、駐村、策展該如何著手,許多人努力過,也許因為經濟現實與條件選擇了相對安穩的教職工作,無論是真實的說服自己或是哄騙,也許因為從不想迴避聆聽真實的自我,藝術相關科系的畢業生總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才真正尋覓出關於「就業」這件事,身心的依歸。
過往也曾因父母的期許,完整的修習完教育學程,然而在實習的過程中發現自身有限的能力,並無法為30多個孩子的人生負責,雖然離開繼續以教職為職業的路徑,但對於同儕、學生的未來要如何謀生,無法放下關注與心疼,自己成為編輯後仍不停思索如何在雜誌的平台上,生產出能真正協助他們的內容。
這是第三年《典藏.今藝術》投入製作「畢業季」相關專題,除持續給予藝術相關科系畢業生在面臨「夢想」、「現實」跨出社會的那一哩路有更多的輔助與參照外,今年度比較特殊的部分,在對談部分添入更多政策方向的建議,或試著使用更量化、統計的方式,針對既有藝術界的工作選項,寄發問卷給各類藝文產業的業主,試著呈現藝文產業更明確的職業需求,當然思考過許多求職因素存在著數據無法呈現的層面,但我不希望迴避使用明確數據來給予指引的可能性,數據當然無法涵蓋事實的全貌,但它們仍真實描繪出一種可以參考的面向;相較過去以藝文產業比較既定的職業別為採訪對象,今年規劃採訪方向時某一部分受到今年3月學運的啟發,深刻感受年輕世代多元創新的能量整合在這場運動中,也許我們都輕忽年輕世代改造和創造體制的可能性,他們不再僅是尋覓舞台,甚至創造舞台本身,專題採訪六位在藝文圈非典型的工作職別,讓求生本身也成為一種「再創造」的可能性。(策畫∕張玉音)
Cover Story
畫筆下的人性呼喚
韋嘉
重探「本源」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特別報導
布希亞論攝影
中譯版獨家曝光
為何要去巴塞爾藝博會?
專訪行家Harry Bellet
編輯的話
貧困不在人,在社會
文│高子衿
今年已是本刊第三年推出「畢業季」專題,由同仁張玉音策畫的該主題系列,由於貼切了解藝文畢業生面對未來實際的焦慮與需求,一直以來都頗獲好評。專題呈現的職業別與討論對於工作的可能期待和準備,在每一次的企畫裡皆有所不同面向,今年除了介紹由具有創意的年輕世代善用創意與潛能,開創嶄新的工作類型,在競爭的社會裡找出自己的機會,更著重於了解企業主所需求的人才特質與專業能力,以及在其職場上擁有亮眼表現的達人又是如何分配工作與自我精進時間,還有他們給有志投入的莘莘學子寶貴的第一手建議。
「一位藝術與文化人的養成是充滿血淚的,然而畢業後迎接他們的又是如何惡劣的低薪環境?」這是張玉音所關注的問題意識,派遣、無保障的接案或過長的工時,新自由主義帶來世代不正義,戰後嬰兒潮佔取了政治權力與金錢遊戲,壓低年輕世代之福利與工資,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就連高等教育也無法挽回他們的就業保障,青年失業率高升,大學以上受雇者的薪資更呈現相對性的倒退。然而同時,未來年金、保險與照顧老年族群等政府財政缺口壓力,卻都會落在年輕人的身上承擔;工作前景沒有保障、買不起居住的房子,這些被嚴重剝削、懷抱著對於貧窮感惴惴不安態度的一代人,除了「不是過勞死,就是貧窮」的唯二選項之外,是否還能擁有其他的可能?
著名的「反貧困運動」發起人之一湯淺誠認為,「正因為我們選擇獨善其身地對社會上的貧困問題保持距離,才讓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溜滑梯社會』-當一個人不幸往下墜,過程中沒有任何阻礙,會一路滑到底。」有些人認為貧窮是自己必須要負責的,「誰不是窮過來的」、「不夠努力」、「像草莓族似的承受不了壓力」,這些對於陷入貧困的刻板觀念並不完全公允,也讓政府官員輕易的把社會經濟問題的責任推卸給個人。
我們不曾擁有大幅改變社會的經驗,因而難以想像我們具有這樣的潛力,但我們絕對可以依據自我的能力,拒絕我們無法接受的決定,並對這個社會多一些希望與正面的想像。除了讓政府理解人民的困境、呼籲保障從業人員的勞動條件與權益,並要求公權力的介入,自經濟政策到勞工政策,建構一套能幫助人民脫離困境的機制;另一方面,也需借重公民自發的力量,由許多背景不同、專長互異的有志者提出因應的策略,或是監督政策的訂定。雖然個別的行動效益可能只是微薄的,但透過集體覺醒與公共參與,相互串連、建構網絡,太陽花學運便是自主意識與理想性格高度展現、公民力量不容小覷的絕佳案例。而積極參與工會、提升工會組織率以影響工資與就業條件,挽救來自全球化之下勞資關係的失衡,則亦是另一個自力救濟的可能方式。
如果整個社會都沉陷,有可能獨善其身嗎?而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就一定不會有所改變。
作者簡介:
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從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藝術市場……等等,都是持續關注的重要項目。在選樣上,國內藝術生態是我們的終極關懷,由此推衍至華人藝術及國際藝壇的宏觀視野與觀察,也成為實質上呈現的多元面貌,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提供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也希望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藝術世界的橋樑。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