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當代藝術串門
今年3 月份,在台新藝術獎初選入圍記者會上,幾位入圍藝術家(團體)陸續上台,在聽完吳尚霖簡報他在台南與楊佳璇共同策展的「微光─亞洲當代工業圖景,台日韓協力計劃」後,以個展「莫拉克」入圍的台南藝術家陳伯義,雖然已上台談過自己作品,由於基地同在台南的蘇育賢因故缺席,於是便拿起麥克風,一方面描述了《花山牆》是如何透過台南藝術家共同參與的整個創作過程,再者,他也提到「微光」計畫與台南藝術社群間的緊密連結。
聽完這一席話,我轉頭跟同事說「陳伯義講的真好」,這個「好」在於言語間流露著他(們)自覺地身為「台南藝術家」的熱情渲染,某種攸關集體記憶或認同卻不至令人感到威脅的感性,我和同事在吸收了這些熱情後,決定「我們應該來做一個『台南.當代藝術串門』專輯」。
當然,媒體有限的目光不可能照見整個大台南曾經且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但我們仍希望透過這個專輯的五篇文章,得以權宜地提供一種關於台南當代藝術的行走「路徑」—名之為路徑,恰恰是因為一定有別條路徑,在諸多路徑間才能交錯出一個實際上難以測量並概括的全景,就讓我們從〈(沒)有地圖的城市〉開始吧。(策畫∕簡子傑)
作者簡介:
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從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藝術市場……等等,都是持續關注的重要項目。在選樣上,國內藝術生態是我們的終極關懷,由此推衍至華人藝術及國際藝壇的宏觀視野與觀察,也成為實質上呈現的多元面貌,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提供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也希望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藝術世界的橋樑。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流動的美術館
文│高子衿
「為何美術館令人如此感到無聊?」這一個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文化資源學教授木下直之(Naoyuki Kinoshita)的提問,想必會讓許多擁戴美術館的衛道人士頗不以為然,特別是這篇「唱反調」的文章還是為了一本雜誌的美術館特輯所寫。在本期的雜誌中,我們除了獲得日方授權、轉載這一篇來自美術館領域業內另類觀點的文章,更由資深作者黃姍姍以此為起始點,策劃了當今日本美術館∕博物館如何思考與因應現代社會觀眾所帶來之挑戰的小專題。
日本是台灣鄰近國度中,在美術館∕博物館領域相對成熟與發展繁盛的國家,如同黃姍姍所指出的,除了奠基於皇室收藏品的國立博物館,或是企業家收藏的私立美術館,由於將美術館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工程,故而各層級之行政區域多設有轄下的美術館。然而在美術館遍布的情況中,其時常必須面對的,卻是典藏或經營方向不被重視,關注的焦點反倒落在著名建築師對於館舍的硬體設計之上。對於此種現象,日本國內不乏自省的聲音,專題內介紹的另一位東京大學教授西野嘉章(Yoshiaki Nishino)所提出的「行動的博物館」便是一例,為了解決日益僵化的博物館體質,他認為應該將原本巨大的主體打散為數個小規模的機構或計畫,甚至走出館舍,採用「持續進化成長」的方式調整展覽內容,以進入到更多不同質性的空間當中,而原本僵化笨重的博物館結構便能流動於不同場所,有著輕盈而具延展性的可能。
來自日本嘗試與摸索後的美術館新經營觀點,恰巧亦可與本期由資深主筆簡子傑所策畫的專輯「台南國:當代藝術」互為觀照,至今尚未設置公立美術館的台南,擁有一種區別於其他城市的藝術生態:受到珍視的長久文化歷史疊層,形塑出該地的深厚人文底蘊,卻也十分包容開放地接受當代藝術新能量一同生長,近年來樣態不一的眾多藝術空間在城市巷弄間萌芽蔓延,如同簡子傑提到的,台南以一種密切關聯於地方性的感知型態,「讓空間逃離了對其持續進行量化的現代性都市格局」,而成為獨特的「關係空間」,而其正與陪伴南下編輯團隊的在地藝術人無意間所分享的觀點相仿,「如果我們將分布於城市場域當中、這些原已相互連結的藝文空間以網絡狀態視之,說不定正是最適合台南、且獨具生命力的美術館型態。」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流動的美術館
文│高子衿
「為何美術館令人如此感到無聊?」這一個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文化資源學教授木下直之(Naoyuki Kinoshita)的提問,想必會讓許多擁戴美術館的衛道人士頗不以為然,特別是這篇「唱反調」的文章還是為了一本雜誌的美術館特輯所寫。在本期的雜誌中,我們除了獲得日方授權、轉載這一篇來自美術館領域業內另類觀點的文章,更由資深作者黃姍姍以此為起始點,策劃了當今日本美術館∕博物館如何思考與因應現代社會觀眾所帶來之挑戰的小專題。
日本是台灣鄰近國度中,在美術館∕博物館領域相對成熟...
目錄
EDITORIAL編輯手記
42 流動的美術館∣高子衿
COLUMN 今專欄
44 我好奇的不是蔡國強的作品│黃孫權
46 再發現。翠玉白菜的美|野島剛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48 ArtReview│李怡詩
NEWS焦點新聞
50 國際.中國.台灣
64FEATURE專題企畫
65 (沒)有地圖的城市──味覺與記憶的城市圖景│林怡秀
70 台南中西區.藝術串門│簡子傑.張玉音.吳樹安
74 台南.城市精神──在獨立發聲與連結共振之間│賴依欣
78 當「交工」成為內容:微光下,台南當代藝術|簡子傑
82 台南好人──杜昭賢與台南(人)風景│簡子傑.吳樹安
REVIEW深度評論
84 看不見的身體,不安定的檔案:廢墟島上的形骸│郭昭蘭
86 藝術家如何重返敘事:蘇育賢與高俊宏│王聖閎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90 微觀是另一種激進──談趙露的「覆膜世界」系列繪畫│王春辰
93 衝破層層隔膜,趨近真實世界──專訪趙露│徐嘉文
96 韋嘉:在孤寂處通向未明│高子衿
102 水墨畫不等於水墨──張羽水墨實驗的當代表達│高子衿
ART TALK 藝術相談室
104 能使記憶再歌唱嗎?──阿席斯.南地:相信人民,他們從未忘記│(翻譯、校訂)丘延亮(整理)林怡秀
SPOTLIGHT
110 光之幻象The Illusion of Light│林怡秀
114 在揚起的煙塵底下──丹尼斯.霍珀:失落的專輯│陳慧盈
118 香港疫年那全球化的他者│楊天帥
122 捏我,看我是不是在做夢──一場風暴後的華麗冒險│王馨梨
124 墜落到何時才見底?ALL THAT FALLS│詹育杰Marcuj Chan
OBSERVATION藝點觀察
駐足與轉身──轉變中的日本當代美術館
126 回顧戰後美術館建築發展──《美術館與建築》│黃姍姍
128 博物館經營機制的變革實踐──西野嘉章《行動的博物館?21世紀的文化經濟論》│黃姍姍
130 為何美術館如此令人感到無聊│木下直之(翻譯)黃姍姍
134 土魯斯國際藝術節──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辯證互動中的蛻變與重生│余小蕙
138 東亞連帶的重新締結──「絕對不純粹」東亞論壇台南東京交流計畫│楊佳璇
CROSSOVER跨界視野
140 烏布王──威廉.肯特里奇的政治藝術│耿一偉
142 一個尋找機器的女人──《機器造人》│鄭文琦
144 類比與數位(三)──「數位美學」的想像與想像的「數位藝術」│李立鈞
146 婁燁電影──文學與繪畫的邂逅│楊詩涵
148 如何看見搖滾樂(二十四)│顏峻
SNG展覽直擊
152 國際.中國.台灣
ART SCENES展覽選介
176 自我的社會學│朱朱
179 旅程──介乎舊金山與洛杉磯間的藝術探查│吳樹安
180 陳建大明作品《超連結》與其內在蘊含的無限性│林小雲
182 每段時間的溫度──論畫家李檬及其藝術分期│安懷冰
184 城市進行曲──傳統與新聲的合諧共奏│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CALENDAR展覽快訊
185 展覽月報∣編輯部
EDITORIAL編輯手記
42 流動的美術館∣高子衿
COLUMN 今專欄
44 我好奇的不是蔡國強的作品│黃孫權
46 再發現。翠玉白菜的美|野島剛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48 ArtReview│李怡詩
NEWS焦點新聞
50 國際.中國.台灣
64FEATURE專題企畫
65 (沒)有地圖的城市──味覺與記憶的城市圖景│林怡秀
70 台南中西區.藝術串門│簡子傑.張玉音.吳樹安
74 台南.城市精神──在獨立發聲與連結共振之間│賴依欣
78 當「交工」成為內容:微光下,台南當代藝術|簡子傑
82 台南好人──杜昭賢與台南(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