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鴻鴻透視十年詩壇新人
27冊十年精選青年詩集
4本十年愛讀新發詩刊
王志元、鄭聿、印卡 .
十年最佳青年詩人全面解析
何亭慧、波戈拉、潘家欣、羅毓嘉、李雲顥、任明信、林達陽、林禹瑄、陳允元
詩迷必知十年注目新銳詩人
葉覓覓、夏夏、吳俞萱
藝術家詩人的幻象詩集裝置
喵球、崔舜華、楊書軒
不為他知的奇行詩人生活片斷
陳夏民、宋尚緯、謝三進、沈嘉悅、蔡仁偉
熱血現代詩工作者深度啟蒙座談
特輯
40,000首詩的激鬥
飲冰室茶集藝文館情詩大賞決審紀實
當月作家
鍾曉陽 文壇傳奇復出
文學生活
林達陽 散步是我浪漫的方式
名家別冊
李黎 最新長篇散文〈印度之旅〉一次刊完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蔓延:青年詩人的十年之旅》
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一個世代可能寂靜,也可能翻江倒海。在台灣的七年級後詩人們,面對的是各種世界潮流衝擊、產業結構轉型、青年貧窮化、更多的社會對話與激盪,因此眾說喧嘩的不只文字,還有更多媒材運用。無論剪紙、印章、底片、舞蹈、音樂、影像……資訊時代擴展想像,內裡卻也可能敦促人們回望更樸素的詩歌根源。於是這次,《聯合文學》雜誌邀請三位詩人及其夥伴,以他們具有詩意的創作方式,搭配十月號「台灣當代青年詩人軌跡」專輯,回顧台灣十年來具代表性的青年詩人與作品。彷彿所有詩人邀請你來這裡,用不同方式接近詩集、翻開詩集、重新看見詩集。於是或許,你也是寫詩人,可以在此看見自己的十年,又或許你從未接觸詩,但可以就著此處光影,寫下你的第一行詩句。
〈曲目未定〉
創作詩人:夏夏
出生於高雄。曾獲時報文學獎「人間新人獎」。著有長篇小說《煮海》、《一千年動物園》、詩集《鬧彆扭》、《小女兒》。最新作品為長篇小說《狗說》。
創作夥伴:陳佳慧
主修舞台設計,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喜歡冒險、無語言的溝通,曾遊牧海外一整年。 擅長空間、視覺設計,作品涵蓋舞台設計、空間裝置、造型、戲偶設計、影像動畫、繪本與物件表演。現在關注與泥土、環境、自然、生活彼此相關的事物。
〈瑪雅幽谷裡的9首跫音〉
創作詩人:葉覓覓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創作藝術碩士。專注於夢世界更勝於醒世界。有時拍攝影像詩,有時被影像拍成詩。著有詩集《漆黑》與《越車越遠》。
〈裂縫〉
創作詩人:吳俞萱
台東人。大學讀文學,研究所唸電影,在日本學舞踏。著有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電影文集《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
創作夥伴:陳有德
1.首先將驕傲剝去外皮切絲備用。取深鍋,水煮天真至滾沸,加1匙鹽至八分熟時撈起。3.熱鍋,倒入適量的微笑,放入作法1與2的驕傲與天真,最後以鹽、胡椒、巴西里碎末調味即成。
主辦:聯經出版、《聯合文學》雜誌 協辦:學校咖啡館、《海星》詩刊
時間:9/24-10/31
地點:學校咖啡館B1空間(台北市青田街一巷六號)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蔓延:青年詩人的十年之旅》
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一個世代可能寂靜,也可能翻江倒海。在台灣的七年級後詩人們,面對的是各種世界潮流衝擊、產業結構轉型、青年貧窮化、更多的社會對話與激盪,因此眾說喧嘩的不只文字,還有更多媒材運用。無論剪紙、印章、底片、舞蹈、音樂、影像……資訊時代擴展想像,內裡卻也可能敦促人們回望更樸素的詩歌根源。於是這次,《聯合文學》雜誌邀請三位詩人及其夥伴,以他們具有詩意的創作方式,搭配十月號「台灣當代青年詩人軌跡」專輯,回顧台灣十年來具代表性的青年詩人與...
章節試閱
互相交流的方向
七年級後詩人創作與行動備忘錄
◎鴻鴻
每個時代的年輕創作者都有所抵抗,即使後來後悔了也不能抹消這一點。「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裏掛起一盞燈」?鄭愁予的〈野店〉精準地指出,詩是一盞燈,抵抗著黃昏,以及即將來臨的更黑的黑暗。只是,那黑暗是什麼?對戰後世代的人而言,或許是對環境的改變(國家的墮落、社會的壓迫、故鄉的消失……)無能為力,以及(尤其是)語言的表達權被剝奪。失語,造成詩語之必要。詩,讓人可以保持誠實——即使只是自我安慰式的誠實。
詩,主要是語言的戰爭。奪回語言的自由,剝除那些冠冕堂皇的濫調套語,讓語言可以更鋒利,即使這鋒利對大多數人而言,有點陌生。語言當然是詩人最重的武器,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武器有點不夠使了?
這不足之感不是忽然出現的。有人想要把詩放在雕塑上,放進繪畫裡。周鼎和許多人都寫過詩劇,羅青提倡過錄影詩學,商禽的詩一度跟許博允的音樂一起變成了林懷民的現代舞,陳秀喜的詩則透過李雙澤,變成了台灣的地下國歌。黃昏的那盞燈下,透過窗戶,有光影在晃動。
但是那個時代已遠。
七年級後的詩人,張眼看見的是夏宇的《備忘錄》,短小率性的詩句放在手工質感的小冊子裡,相得益彰。接下來的剪貼簿《摩擦.無以名狀》、印在透明膠片上的機器翻譯集《粉紅色噪音》,一再革新詩的創造與發表方式,且內容與形式密合無間,是藝術大家手筆,而非餘興遊戲而已。同時,九○年代初,陳克華開始寫他的《欠砍頭詩》,肛門與陰道齊張,直接幫詩和詩人剝掉最後一層遮羞布。並非巧合地,這兩位詩人,正是一九八○年代起,與流行音樂界合作最密切的作詞人,創作出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詩的跨界,早在無須任何宣言的行動中發生了。
二十一世紀伊始,迎接進入青春期的七年級後詩人的,是一個全新的時代。詩的口語表達、私密書寫,已是無須奮力抗爭的自然環境。跨界不是革命,而是必然。這一時期,他們對抗的,看似文學傳統意義的嚴肅性,其實是把文學束諸高閣的傳播方式的嚴肅性。二○○六年阿翁主編《現在詩》第四期「行動詩學文件大展」,就曾大幅展示所有從詩出發的行動;事實上,二○○三年《現在詩》第二期,夏宇主編的厚厚一大本「來稿必登」,早已直接挑戰篩選機制含藏的文學標準;夏宇更於二○○八年在當代藝術館策畫「劃掉。劃掉。劃掉」,彰顯詩的成立不在書寫技術,而在藝術眼界。現代藝術的合作性、參與性和民主性,在詩的行動中也浩浩蕩蕩地開展起來。
二○○三年創刊的《壹詩歌》,由漫畫詩人可樂王領航,成員更為年輕,內容也更不羈,連素人自拍都上了陣。雖然或由於全彩印刷造價太高,出了兩期便無疾而終,卻也樹立了一個標竿,風氣一開就再也回不了頭。不以刊物而以行動集結的「玩詩合作社」,成員包括林德俊、許赫、阿讓、劉哲廷、小強、瞇等人,利用新興的創意市集為舞台,以創意小品作為詩的發表載具,主要活躍於二○○五到二○一○年。同一時期,夏夏以個人手工製作了一系列「轉蛋詩」、「打印店」,並與臺北詩歌節合作「活版自由詩」徵件,開啟了詩與生活直接介入的多元想像。強調批判現實取向的《衛生紙》詩刊創立於二○○八年,從中崛起的諸多素人寫作者撤銷了「詩人」的專利證照。許赫甚至在二○一二年發起了「告別好詩」運動,以絕決語言推動詩的庶民化,爭議迄今未息。
時代並未朝我們想像的方向前進。就像網路初興之際,許多人積極實驗的數位詩,如今看來只如曇花一現。網路帶來的是發表與轉貼的便利,也讓詩與意外讀者的相遇更為頻繁。過往詩人追求的里程碑式長詩,以及大報文學獎容易拔擢的新文藝腔,也在網路傳播中,逐漸成為負義辭。直爽的語言、毫不迴避的觀點、一語中的的犀利見解,成了當前的「時代精神」。但時代精神的變異並不拘一格。隱匿和羅毓嘉邊緣遊走的生活微觀,葉青、阿米、吳俞萱對愛與憂鬱的無底墾掘,蔡仁偉和eL對社會結構的剖析,許赫和沈嘉悅對底層人生的逼視,廖偉棠、黃粱對古典語彙的全新轉化,任明信、廖啟余、胡家榮節制而迷人的意念攻防,陳允元、潘家欣捕捉現實怪獸的奇特能耐,鯨向海、葉覓覓以語言遊戲喻示內在與世界的隱密連結,唐捐和廖人將砂石珠玉消解重組成驅魔的符咒,還有母語詩理直氣壯地摸索發聲。更多繁星不及備載,但這樣多元交響的時代,確實是前人所難以預想。前行代詩人在「傳統與現代」間的掙扎於今不再是問題,對音韻近乎執迷的追求,也被更自由的呼吸所取代。
然而,就是在這個只需一鍵「分享」,連多按幾鍵「複製」、「貼上」也不必的虛擬網交時代,「在場」的重要性反而與日俱增。若說當代詩人最值得印記的一種現身,莫過於搭到捷運淡水線底站的有河book,去寫一次玻璃詩,然後在一週後或一個月後,擦去並被另一首詩覆蓋。或是現身在某次快閃行動中,邊做體操邊念詩。或是在群眾運動現場,讀一首剛寫出來的抗議詩。或是,拿起手機拍一段影像,和自己的詩互文,並立即上傳youtube。或是拿起一把烏克麗麗,把幾行飄過腦海的文字、或剛讀到一首感動的詩,唱個幾遍,並發表在下週某個咖啡店的表演當中。「詩的復興」真的無須政府文化單位推廣,早就遍地開花。最糟的是公車或捷運詩文,不管名家或新人,不知為何,被放上去的都有點不合時宜的一臉尷尬。
官方只要不亂貼詩,大方補助還是很受歡迎。於是出一本詩集,尤其是第一本,變得容易。不過好詩還是一聞就香。好些詩人只靠一本,就揚名立萬,粉絲之熱情不下於當年《夢土上》或《孤獨國》的傳奇。然後在街角開一場發表會。雖然詩人開的咖啡店不堪虧損地關了一間又一間,不過聽說新的又在籌備了。
是誰掛起的這盞燈啊
曠野上,一個矇矓的家
微笑著……
有松火低歌的地方啊
有燒酒羊肉的地方啊
有人交換著流浪的方向…
家不見得只能取暖,更重要的是,可以交換流浪方向。有人從哪裡進詩裡來,有人從詩裡抬起腳步又去了哪裡。不管在隱形的網路、轉角的咖啡店、或騷動的街頭,詩人在場。
鴻鴻
本名閻鴻亞,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及時報文學獎。著有詩集《與我無關的東西》、《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黑暗中的音樂》、《土製炸彈》,散文集《過氣兒童樂園》、《可行走的房子可吃的船》,小說《灰掐》,及劇本、劇評等數種。曾任《表演藝術》、《現代詩》、《現在詩》主編,並為唐山出版社主編「當代經典劇作譯叢」系列書籍。電影導演作品有《3橘之戀》、《人間喜劇》、《空中花園》、《穿牆人》和紀錄片《台北波希米亞》、《夏夏的聯絡簿》等。
互相交流的方向
七年級後詩人創作與行動備忘錄
◎鴻鴻
每個時代的年輕創作者都有所抵抗,即使後來後悔了也不能抹消這一點。「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裏掛起一盞燈」?鄭愁予的〈野店〉精準地指出,詩是一盞燈,抵抗著黃昏,以及即將來臨的更黑的黑暗。只是,那黑暗是什麼?對戰後世代的人而言,或許是對環境的改變(國家的墮落、社會的壓迫、故鄉的消失……)無能為力,以及(尤其是)語言的表達權被剝奪。失語,造成詩語之必要。詩,讓人可以保持誠實——即使只是自我安慰式的誠實。
詩,主要是語言的戰爭。奪回語言的自由,剝除...
作者序
即日起,在學校咖啡館有「蔓延」詩集裝置藝術展,免費參觀。
王聰威 /文
今天讀到一則新聞,報導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有項新規定,將原本民眾入住的年齡上限,從未滿四十五歲改為未滿四十歲。我大學時代到處旅行,都是住一個人一、兩百元的小旅社,不然就是搭帳篷,第一次有錢住青年活動中心,進去一看,設備新穎,環境乾淨舒適,心裡還碎碎念:「這麼貴又豪華,根本不是給青年住的啊。」如今即使有錢想去住也沒辦法,我連「青年」這個資格也搆不上了。
之前幾日,因為這次專輯企劃,我坐在永康街的NEXT DOOR餐廳地下室,聽著沈嘉悅、宋尚緯、蔡仁偉、謝三進、陳夏民五位年輕的詩人、文學工作者與出版人,熱烈地討論現在青年詩人們是如何啟蒙、如何看待詩人前輩的美學觀、他們喜愛與深惡痛絕的事物,以及不明確的未來。服務生來問我們要喝什麼飲料,幾乎在場的人都點了咖啡,輪到我時,我說我要喝櫻桃可樂,不騙您,大家一瞬間一致轉頭過來看我,我忽然也有點不好意思,只好小聲地說:「因為很久沒喝了,所以想喝喝看,不覺得很復古嗎?」沒有人回答我。
坦白說我覺得他們很陌生,(他們大概也覺得我很陌生)這幾年詩寫得少、讀得少,熟識的年輕詩人更少,最近為了工作才在書桌上堆了他們的作品讀,(還好同樣年輕的執行編輯葉佳怡非常熟悉這世代詩人的脈絡)正如他們的發言一般,有些他們喜歡的我也喜歡,他們痛惡的我也痛惡,但有些我的想法跟他們不同,或者我認為事實上不是他們說的那樣,或者像他們那樣做的話恐怕會行不通。這裡頭的差異,到底多少是跟我個人的脾性有關,有多少是世代認知的不同,有多少是因為社會歷練的落差,甚至有多少是利益分配的問題,我想多半都摻雜在一起了,究竟如何,要請您自己讀讀座談的精彩紀錄。
我看著他們盡可能誠實開放,並使用邏輯一致的論理,大方陳述自己的意見,回想跟他們同樣年歲的青年時光,我和朋友也曾經在公開場合咬牙切齒地痛陳不公平的文壇現象,嘲弄某些不思長進,只會牽弄人脈的傢伙。包括這次專輯所介紹三十歲上下的詩人,他們並不比過去的青年來得客氣,卻也不比過去的青年來得對誰不敬,更重要的是寫作本身所成就的,他們過去十年讓自己成長為眾所期待的新銳,然後在未來十年,他們其中有人會蛻變成跨越世代的佼佼者,使那些他們厭惡的事物自然看起來蒼弱可笑,無法避免的,也將有人離開永不與詩相關,等到他們跟我一樣,沒辦法去住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時,心裡必定會有另一番屬於他們自己的「中年」感想。
即日起,在學校咖啡館有「蔓延」詩集裝置藝術展,免費參觀。
王聰威 /文
今天讀到一則新聞,報導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有項新規定,將原本民眾入住的年齡上限,從未滿四十五歲改為未滿四十歲。我大學時代到處旅行,都是住一個人一、兩百元的小旅社,不然就是搭帳篷,第一次有錢住青年活動中心,進去一看,設備新穎,環境乾淨舒適,心裡還碎碎念:「這麼貴又豪華,根本不是給青年住的啊。」如今即使有錢想去住也沒辦法,我連「青年」這個資格也搆不上了。
之前幾日,因為這次專輯企劃,我坐在永康街的NEXT DOOR餐廳地下室,聽著沈嘉悅、...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