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Special Report
大千腕底偏多美婦人
四川博物院藏張大千1943~1946年美人圖賞析
文∕廖堯震
在近現代畫壇上被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張大千(1899~1983),可說是一位全能畫家,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畫,無所不精。然而,在這些繪畫題材中,最受大眾歡迎的,則非仕女畫莫屬了。據說張大千中學時,便經常在課堂上偷畫美人作為消遣;到了30多歲,即已遍習唐寅、仇英、陳洪綬、改琦、顧洛、任伯年等明、清諸家的仕女畫風;42歲起赴敦煌臨摹壁畫之後,其人物畫功力更上一層樓。在他筆下,無論是古裝仕女,抑或經過他理想化的時裝美女,無不色彩華美、妍麗動人,為他博得了「張美人」的稱號。
本次所展出的四川博物院藏仕女圖,多半為張大千1943年自敦煌歸來後的作品;其中,又以繪於1943年的〈翠樓遠望仕女〉年代最早,由此可一窺張大千仕女畫由明、清上溯唐代,逐漸形成個人工筆重彩美人畫風的轉變歷程。(全文未完,詳情請見《典藏.古美術》)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敬那些開拓者們
文∕廖堯震
「張大千」一名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國畫大師徐悲鴻都盛讚他是「五百年來第一人」之書畫奇才。有關張大千的事蹟和藝術成就,數十年來已有無數論述,其中尤以他在1940年代遠赴甘肅臨摹敦煌壁畫,於書畫中注入唐宋魂,以及在1960年代改以潑墨潑彩創作,達成變古革新的目標,最為人所津津樂道。張大千雖身處政治社會的歷史變局,卻能跳脫大時代之限制,透過廣泛的交遊、閱歷及收藏,集古人藝術於大成,將中國繪畫千年傳統革新為20世紀現代水墨,誠為藝術轉承關鍵的樞紐人物,至今仍無出其右者。
時值張大千逝世30週年之際,台北歷史博物館盛大舉辦了一場展覽,匯集該館及四川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所藏超過300件(組)、涵蓋張大千早、中、晚三階段的書畫精品,恰可做為張大千一生藝術創作之最佳註腳。本期《典藏?古美術》為此特別策劃「三千大千世界」專題,邀請策展人專文介紹此三大博物館典藏大千繪畫之特色,並針對大師各時期畫風的演變做一概略性說明,尚有透過大千描繪中晚年居所之「八德園」冊、及1940年代所繪美人圖的作品賞析,帶領讀者深入瞭解其畫與其人,值得仔細品賞。
甫於8月3日辭世的收藏家安思遠(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1929~2014),也是中國藝術收藏圈內叱吒風雲的傳奇人物。安思遠對於收藏的興趣,源起於「從小喜歡埋首在垃圾箱裡翻尋寶藏」;隨著年齡增長,他又不斷透過自我研習藝術以及與當時重要收藏家、古董商或知名藝術史學者建立深厚情誼,開拓其對中國瓷器、家具、書畫及亞洲藝術的寬闊視野與鑑賞能力。在收藏與買賣古董之餘,他也幫助美國重要博物館建立其亞洲文物典藏,對於推動美國收藏亞洲藝術之風氣具有至為關鍵的影響。本期「特寫」單元所聚焦的便是這位享譽國際的古董收藏家,從其一生不平凡的際遇與華麗精彩的收藏心路,回眸20世紀中葉以來攸關中國藝術收藏的那段精彩歷史。
再看看19~20世紀時代轉折點上的一群中日文人藝術家。他們的地域、出身雖各不相同,卻同樣關注文化交流、藝術傳承等議題,生命於此交會。首先是清末金石僧六舟(達受),將用以忠實記錄金石文物的「全形拓」與花卉圖畫相結合,跨越媒材界限,賦予古老物件新生命。時代稍晚,同樣醉心金石學的趙之謙,則努力鑽研臨摹北魏碑石,集碑學之大成,進而以雄偉的「北魏書」風靡日本,對當地書壇產生影響。日本的富岡鐵齋,則又是另一種文人藝術家典範,他一生不斷訪求中國書畫和古籍,將收集得來的文物加以吸收轉化,為日本近代文人畫注入新風貌。至於另一位與鐵齋時代重疊的清末文人楊守敬,則是因緣際會在派駐日本期間蒐購許多珍罕舊籍,攜回中國,使後人得以見證漢籍輸往域外,數百年後重又回傳的流動歷程。這些人物的故事,都可在「展覽」單元中一窺究竟。
九月了,無論校園、展場或拍賣場上,都將再度熱鬧沸騰起來。本期厚厚的《典藏?古美術》,也收錄此際精采豐厚的藝術活動。看看那些古今藝壇人物走過的軌跡,在這新階段的開始,你是否也決定了自己的新方向呢?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敬那些開拓者們
文∕廖堯震
「張大千」一名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國畫大師徐悲鴻都盛讚他是「五百年來第一人」之書畫奇才。有關張大千的事蹟和藝術成就,數十年來已有無數論述,其中尤以他在1940年代遠赴甘肅臨摹敦煌壁畫,於書畫中注入唐宋魂,以及在1960年代改以潑墨潑彩創作,達成變古革新的目標,最為人所津津樂道。張大千雖身處政治社會的歷史變局,卻能跳脫大時代之限制,透過廣泛的交遊、閱歷及收藏,集古人藝術於大成,將中國繪畫千年傳統革新為20世紀現代水墨,誠為藝術轉承關鍵...
目錄
編輯手記Editorial
敬那些開拓者們 廖堯震|76
新聞News
何香凝美術館「移動的心景─何香凝山水畫的風格、觀念與世變」 鄭婷婷|82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吳學讓教授一門師生水墨展」 藍玉琦|84
台北長流美術館「畫壇巨擘─林玉山逝世十週年紀念展」開幕 廖堯震|86
藝文Note
藝訊板塊 編輯部|88
專題Special Report
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編輯部|94
萬里江山頻入夢─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紀念展──
由吉林.四川.台北三博物館之典藏看張大千繪畫分期發展
I吉林省博物院大千早年之文人水墨逸寫風格
II四川博物院大千盛年精麗描繪之敦煌壁畫摹本
III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大千晚期之寫意畫風與現代潑墨風格
巴東|96
*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收藏張大千書畫 廖堯震|105、111
源自故鄉的風景──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張大千〈八德園小景〉 周妙齡|118
大千腕底偏多美婦人──四川博物院藏張大千1943?1946年美人圖賞析 廖堯震|121
筆記Essay
〈嘉語錄〉市場真正的春燕 鄭又嘉|124
特輯Highlight
六舟的一八四六 王屹峰|126
六舟與〈芸窗清供圖〉 俞珊瑛|133
展覽Exhibition
趙之謙藝術在日本的傳布──「趙之謙書畫與北魏書─悲盦逝世130週年」特展介紹之一 富田淳|138
為中國書畫注入北魏魂──「趙之謙書畫與北魏書─悲盦逝世130週年」特展介紹之二 味岡美玲|143
日本頗得舊本,余有搜羅放佚之志──專訪故宮圖書文獻處許媛婷、曾紀剛談「院藏楊守敬圖書特展」
鄭婷婷|148
畫中唐寅──跌宕中的生命感知與認同 鄭淑方|154
書法的蛻變:從習古到自我完成──唐寅〈跋宋王詵江山疊翠圖〉卷賞析 陳建志|162
喫粥九十年,文藝滋味長──史博館粥會九十年粥賢手劄展 藍玉琦|166
富岡鐵齋與近代日本的中國趣味──日本大和文華館特別企劃展 植松瑞希|172
特寫Close-up
獨領風騷半世紀,安思遠華麗謝幕──中國古董教父在美國的一生傳奇 鄭又嘉|178
憶安思遠先生 張子寧|184
人物Portrait
草地鑼鼓.意象台灣──中華文化總會「鄭善禧創作展」 藍玉琦|188
經典Classic
〈學術精讀〉對唐三彩與甄官署之關係的考察 謝明良|193
鑑賞Connoisseurship
龍遊千里──從龍紋看15、16世紀中國與朝鮮的青花瓷交流 王明彥|196
龍生千年,始為翼龍──古代器物上的神獸紋飾研究 李理、白文麗|202
遣興與自娛──傅抱石晚年繪畫創作的生動面向(上) 萬新華|208
收藏Collection
探訪叢林祕境的佛國──法國吉美博物館典藏的高棉藝術品 楊芳綺|216
動態Events
芝加哥亞洲藝術文化的嶄新里程──傳統亞洲藝術博物館正式啟動 吳樹安|222
中國獅子王季則夫.台灣首展「翰墨抒懷」──台北國父紀念館開幕 梁悅詩|226
封面Cover Report
香港佳士得2014秋拍 香港佳士得|228
拍賣Auction
名物巨構齊出籠,紐約秋拍有看頭 游智淵|230
香港蘇富比秋拍預報 廖堯震|234
中國嘉德(香港)|240
保利香港|242
北京翰海|248
東京中央|250
台北宇珍|252
羅芙奧香港|258
台北帝圖|259
台北易拍好.台北藝流|260
考古Archaeology
考古紀事 劉榕峻|261
展訊Calendar
本月展訊 編輯部|266
編輯手記Editorial
敬那些開拓者們 廖堯震|76
新聞News
何香凝美術館「移動的心景─何香凝山水畫的風格、觀念與世變」 鄭婷婷|82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吳學讓教授一門師生水墨展」 藍玉琦|84
台北長流美術館「畫壇巨擘─林玉山逝世十週年紀念展」開幕 廖堯震|86
藝文Note
藝訊板塊 編輯部|88
專題Special Report
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編輯部|94
萬里江山頻入夢─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紀念展──
由吉林.四川.台北三博物館之典藏看張大千繪畫分期發展
I吉林省博物院大千早年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