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冑〈高原子弟兵〉
中國嘉德 2014秋拍鉅獻
文∕中國嘉德
〈高原子弟兵〉創作於1962年10月,適時黃胄剛剛從北京軍委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室調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任美術創作員,由於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從事美術宣傳工作的經驗,加之以前創作的數幅作品,使他能夠駕輕就熟地處理好大畫的構圖,妥帖地安排眾多人物。1962年,黃胄奔赴中印邊境,作為隨軍記者在邊境線東段採訪,〈高原子弟兵〉即創作於此行之後。
〈高原子弟兵〉是一件巨幅主題性創作,在正式動筆之前,黃胄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寫生準備工作。可以想像,在正式創作這幅〈高原子弟兵〉時,黃胄對裡面所有的人物是非常熟悉的,這種熟悉來源於他對當地軍民的寫生,這樣的寫生,黃胄當時畫了很多,不斷地畫,不斷地改。
素材整理全備,便需要設計適合主題的構圖,尤其是創作〈高原子弟兵〉這樣的巨幅作品,需要不斷地修改調整,在形象準確、主題分明的前提下,布置主次人物的位置和道具背景等,這絕非一張兩張畫稿能解決的。畫面左方人物安排地很滿,主要就是身著藏袍的藏族婦女和一位身著大衣的戰士,一手抱著藏族孩子、一手接過孩子遞過來的茶碗,表情和藹可親,而右方只安排一位少女,提著茶壺正走過來,恰好與主要人物手中的茶碗形成故事上的連接,也與大部分畫面相呼應。整個構圖虛實映照,體量敦厚,畫面結構的勾連安排非常巧妙。
(全文未完,詳情請見《典藏.古美術》)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Rediscovery
文∕廖堯震
還記得三年前(2011)台北故宮「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上,長僅50多公分的〈剩山圖〉與其前、後達數公尺的引首及題跋一同展開的空前盛況嗎?特別是畫卷中段出現一大段貼有攝影影本的圖像,更是令人嘖嘖稱奇。那可是知名畫家兼鑑藏家吳湖帆在購得〈剩山圖〉後,為了替這件破損不堪、沒有名款的殘卷驗明正身,遂突發奇想地以當時先進的攝影術,複製出原畫縮小55%的模樣,再將前、後段分離的畫卷黏接起來,以利其鑑定研究之用。其實,若仔細研究吳湖帆的日記或書信,也能發現他經常借助攝影照片或傳真度極高的珂羅版印刷來臨習古畫,創新其繪畫風格。
在20世紀的中國畫壇上,吳湖帆一向被視為保守派領袖,遭改革派抨擊為阻礙時代進步的藝術家,然而他卻也是將西方新科技運用在書畫鑑定與創作、開拓中國藝術視野和道路的先鋒。如此之反差,不禁引人思考起是否應重新理解與評價其人之成就?時值吳湖帆120週年誕辰、相關紀念展陸續登場之際,本期專題也特別由「精鑑、集古、創作」等主題出發,為讀者紙上導賞了正於澳門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梅景秘色─故宮、上博珍藏吳湖帆書畫鑑賞精品展」,並深入探索吳湖帆如何透過審查故宮書畫之機會,擴大其創作及鑑定視野;此外尚有吳氏夫婦之書齋「梅景書屋」動人的收藏故事,以及拍賣市場出現吳湖帆臨石濤名蹟的過眼錄。盼能從不同之側面,勾勒吳湖帆如何成功扮演新時代文人畫家及開啟購藏中國古書畫眼界之鑑藏家等多重角色。
由不同的觀看角度出發,除了能更立體地重塑如吳湖帆等藝術家之其人其藝全貌,也能助使我們由多元的面向趨近及定位範圍更廣闊的文化面貌。如本期「展覽」單元便介紹了凡爾賽宮收藏的中國工藝品,從「他者」的角度理解清帝國如何透過藝術、科技與外交和世界接軌,開啟近百年中法藝術文化交會的輝煌歷史;也講述了日本伊萬里(IMARI)瓷如何技術轉移中國景德鎮的製瓷樣式,繼而行銷歐洲建立其瓷器品牌的故事。以上兩例,皆說明中國在全球化貿易市場所扮演的舉足輕重角色。
然而,一個讓人既焦慮又為之著迷的現象是:藝術創作的內涵、價值或影響力等,經常隨著時空背景與條件之不同,而不斷經歷重新認識與評價的過程。如在「特寫」單元所報導的台北故宮古文物分級施行成果中,我們便看到了現代典藏、研究、展覽、教育、推廣、行銷等各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如何微妙地反映在一件文物的分級變化上。此外,作品現正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張大千,過去對其創作之認識多偏重於山水、人物,而輕忽其花鳥畫成就,本期「焦點」單元特刊出張大千畫藝全盛期的工筆花鳥鑑賞,亦是企圖深入瞭解大千多元藝術面貌的努力。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仇英,向來被視為「臨筆能奪真」之畫家代表,但除了臨古的本事,他的藝事是否還有其他值得深究或引發共鳴之處?亦有待讀者們於10月隆重登場、作為台北故宮「明四大家特展」壓軸的仇英展上一探究竟了。
覺得太陽底下已經沒有新鮮事了?換個眼鏡、換個腦袋,也許就能在老風景裡重新發現哈利波特的斜角巷。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Rediscovery
文∕廖堯震
還記得三年前(2011)台北故宮「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上,長僅50多公分的〈剩山圖〉與其前、後達數公尺的引首及題跋一同展開的空前盛況嗎?特別是畫卷中段出現一大段貼有攝影影本的圖像,更是令人嘖嘖稱奇。那可是知名畫家兼鑑藏家吳湖帆在購得〈剩山圖〉後,為了替這件破損不堪、沒有名款的殘卷驗明正身,遂突發奇想地以當時先進的攝影術,複製出原畫縮小55%的模樣,再將前、後段分離的畫卷黏接起來,以利其鑑定研究之用。其實,若仔細研究吳湖帆的日記或書信,也能發現他...
目錄
編輯手記Editorial
Rediscovery 廖堯震|94
新聞News
走進多寶格-台北故宮「集瓊藻─院藏珍玩精華展」 王怡文|100
集滿張大千!-史博館「萬里江山頻入夢─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紀念展」 王怡文|102
新觀點.新挑戰-大英博物館「明:皇朝盛世五十年」特展 林逸欣|104
來雙溪雅集!-台北故宮「兩岸三院同人書畫交流展」 鄭婷婷|106
法國漢風吹拂-巴黎吉美博物館「漢風:中國漢代文物」特展 林逸欣|108
藝文Note
藝訊板塊 編輯部|110
專題Special Report
梅景秘色.吳湖帆 編輯部|116
〔展覽〕精鑑、集古、創作──澳門藝術博物館「梅景秘色─故宮、上博珍藏吳湖帆書畫鑑賞精品展」導賞 鄭婷婷|118
〔鑑識|摹古〕摹古、鑑識,梅影秘色二題──吳湖帆的摹古創作及其鑑識觀 王耀庭|124
〔器物收藏〕祖孫緣牽器物情──吳湖帆家族的古器物收藏 王怡文|134
〔書畫收藏〕愛畫入骨髓的吳湖帆──記梅景書屋四件書畫名跡的收藏因緣 廖堯震|136
〔市場見聞〕費兩小時之功形神完備──吳湖帆臨石濤〈奇峰怪石〉卷過眼錄 馬成名|142
筆記Essay
〈嘉語錄〉中國藝術,在科技世界示現真理 鄭又嘉|146
展覽Exhibition
臨筆能奪真,何必古人──國立故宮博物院「明四大家特展—仇英」 許文美|148
伊萬里─裝飾於歐洲宮殿的日本瓷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特別展 小林仁|156
中國藝術品味的先導──法國「凡爾賽宮中的中國—18世紀的藝術與外交」特展 林逸欣|162
特寫Close-up
寶物太多的難題──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發言人金士先談故宮古物分級 鄭又嘉|170
焦點Focus
黃天才憶述大千自畫像點滴──從張葆蘿捐贈張大千〈七十自畫像〉談起 黃天才.藍玉琦|174
青城回夢舊林丘──張大千工筆花鳥畫的全盛期 吳日曦|180
素描Sketch
大千筆蹤在日本──聽東京筆墨莊玉川堂、喜屋話當年 藍玉琦|188
鑑賞Connoisseurship
遣興與自娛──傅抱石晚年繪畫創作的生動面向(下) 萬新華|194
千年古文明拼圖──吳哥外一章:高棉王朝科克藝術風格略述 朱仕甄|204
動態Events
第四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滬城登場──專訪祝君波談華人收藏家大會 李欣葦|212
傅申、何懷碩、李德斌、張天健聯展 藍玉琦|216
佛像、當代水墨聯袂登場──Eskenazi雙特展11月倫敦發威 游智淵|218
2014年倫敦亞洲藝術週預覽 林逸欣|220
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 2014 編輯部|223
于右任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展──上海復旦大學舉辦 劉永耀|224
2014香港「齊鳴-中國藝術品展」璀璨登場 編輯部|226
封面Cover Report
中國嘉德|228
拍賣Auction
紐約2014秋拍結果報導 游智淵|238
北京保利|241
北京翰海|242
日本美協|246
東京中央|248
香港萬昌斯|250
北京銀座|251
台北宇珍|252
台北門德揚|258
台灣富德|262
台北藝流|263
台北正德|264
中信國際|266
台北易拍好.台北帝圖|267
香港佳富|268
考古Archaeology
考古紀事 劉榕峻|269
展訊Calendar
本月展訊 編輯部|274
編輯手記Editorial
Rediscovery 廖堯震|94
新聞News
走進多寶格-台北故宮「集瓊藻─院藏珍玩精華展」 王怡文|100
集滿張大千!-史博館「萬里江山頻入夢─兩岸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紀念展」 王怡文|102
新觀點.新挑戰-大英博物館「明:皇朝盛世五十年」特展 林逸欣|104
來雙溪雅集!-台北故宮「兩岸三院同人書畫交流展」 鄭婷婷|106
法國漢風吹拂-巴黎吉美博物館「漢風:中國漢代文物」特展 林逸欣|108
藝文Note
藝訊板塊 編輯部|110
專題Special Report
梅景秘色.吳湖帆 編輯部|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