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週年,買一送一★
►買10月號即贈最新旅遊特刊「地球上最後50個美麗祕境」PART1。
►全套系列共三本,請密切鎖定10月~12月號。
本期精選
10月隨刊附贈拉頁海報
◆霸王龍,讓開!地球上最兇猛的掠食者
白堊紀巨獸
霸王龍,讓路!棘龍才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凶惡的肉食動物。
1912年,德國古生物學者恩尼斯特‧史特諾姆在埃及的綠洲中發現了一個白堊紀巨獸:那是一隻身長比暴龍還長的肉食性恐龍,史特諾姆將牠命名為棘龍。三十年後,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將存放化石的慕尼黑博物館炸毀,這種可能是曾經行走於地球最大的捕食動物又面臨了二度滅絕。
幸好,史特諾姆的筆記本沒有被毀,而過去二十年來,古生物學者保羅‧索雷諾也在非洲各地找到了這種巨獸的新的化石殘片,還幫牠取了個暱稱為「超級大顎」Superjaws。
兩年前,一隻少年棘龍的骨骼從摩洛哥被偷渡到義大利米蘭的一間博物館,索雷諾和他的團隊隨後展開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古生物重建工作之一,利用史特諾姆在20世紀初留下的筆記和圖畫,他們自己的化石發現,以及電腦斷層掃描技術,在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室中打造實際大小的棘龍模型。
本篇報導將聚焦在這種巨大恐龍如何、又為何演化出奇特的身體構造,甚至可以在水中行動,讓牠們得以捕食水中動物。本文也帶有偵探小說的趣味,記述索雷諾的學生如何循線找到當初發現少年棘龍化石的貝都因人,因而得以確認化石出土的正確地點。
◆基因改造食品與下一次綠色革命
2050年即將增加的20億人口,有超過半數都會誕生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還有30%會出生在南亞與東南亞,但這些地區也將會是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地方。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也警告,全球的糧食供應系統已經受到危及,並指出過去20年來稻米、小麥與玉米的作物產量成長率已經減緩,在有些地區甚至完全停滯。
為了在2050年還能餵飽全世界人口,我們將需要另一場綠色革命。而這場綠色革命究竟該如何發生,則有兩種互相競爭的說法:一種說法指出綠色革命將受高科技驅動,透過現代基因科技培育出抗病、耐旱的作物種類,讓農業更有生產力也更能抵禦環境變化,而其代表性的科技,就是極為成功但也備受爭議的基因改造作物。
然而另一派人主張,現代農業已經太過依賴人工肥料與殺蟲劑,不僅小農無法負擔其費用,這些化學物也會汙染土地、水源與空氣,因此對他們來說,選擇很清楚: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更小心對待土地與生態資源的農耕系統,我們可以透過有機農業等其他農法,找到更好的方式來抵禦害蟲、增加作物產量;簡而言之,他們認為綠色革命必須經歷一次典範轉移。
本文作者實地走訪正分別透過這兩種方法努力提升作物產量的農人、科學家、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尋找下一場綠色革命的動力來源。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今年10月正式掛牌成為台灣第九座國家公園的「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包含澎湖望安鄉的東嶼坪、西嶼坪、東吉、西吉以及鄰近的數個小島。南方四島具有壯闊玄武岩地質景觀、豐富如大堡礁的珊瑚生態系,以及因時制宜的菜宅、洋樓老屋…等都是澎湖南方四島最珍貴的資產。民國六十年左右,島上居民陸續遷離,四個島嶼成了幾乎被遺忘的小島,西吉甚至成了無人島。每年廟會,成了當地人一年一度返鄉大聚會。對於海洋國家公園的成立,居民有很大的期待,但也擔心面臨保育與漁業的衝突。寧靜的南方四島,正從沉睡的時光中逐漸甦醒。
◆斯瓦內提:喬治亞中古世紀山村
斯瓦內堤位於喬治亞共和國的高山中,高山所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得這裡數百年來與世隔絕,不僅保留了豐富的喬治亞傳統,也發展出獨特的語言與風俗,包括混和了基督教與異教信仰的宗教儀式。然而隨著道路與水壩的建造,這裡的地貌與人文風光已經開始改變,逐漸降低的犯罪率也讓觀光業開始發展。本篇是國家地理最經典的報導風格:記錄變遷中的傳統文化與壯闊的遙遠地貌。
◆車諾比的意外遺產:核能觀光
核反應所釋放的力量,可能是自人類發現火以來最重要的發現。人類曾經夢想透過核反應來提供便宜的電力,讓世界不必再依賴化石燃料。半個多世紀之後,這個願景已經黯淡:許多技術問題(成本、安全、核廢料)仍待克服,還有心理層面的問題:一度代表進步與科技的核能標誌,現在成了死亡的象徵,在人們心目中與冷戰和核災聯想在一起。
奇怪的是,以核能為主題的觀光活動卻日益興旺。每年春天都有訪客前往美國新墨西哥州南部的Trinity核試驗場,這裡是第一顆原子彈引爆的地方,美國在廣島與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也源自這裡。而內華達試驗場的觀光行程也已經排滿至今年底;冷戰期間,在這裡試爆的核彈有將近一千顆。另外還有「核災觀光」:1986年發生大規模核災的車諾比在2012年開放觀光,每天都有從基輔搭乘巴士專程前來的觀光客,想親眼目睹核能脫離人類掌握時所產生的後果。
最終,這是一篇有關人類與核能的關係的思索──是哪裡出錯了?我們的恐懼是否永遠封閉了我們大規模利用核能的可能性?抑或我們可能從錯誤中學習、重拾信心繼續往前走?這些都是本文要探討的議題。
《地球上最後50個美麗祕境》特刊簡介
全系列共分成三個Part
Part 1:溫帶地區、乾燥地帶
Part 2:乾燥地帶、海岸地帶
Part 3:赤道地帶、極區
特刊內容:
洗去塵俗的絕美之境
隨著地球上的人類開發愈來愈密集,人跡未至的美麗角落也愈來愈少。但這些純淨的地方可以洗滌和振奮我們的心靈,因此國家地理學會致力於透過雜誌、書籍、電影與電視節目,將這些令人讚嘆的景色呈現在閱聽大眾面前。
學會自1888年成立以來,始終集中心力於探索各種偉大地貌與創新想法,而且這樣的題材永遠不虞匱乏。在接下來的頁面中,我們將帶著各位旅人前往中國雲南省,在翻天覆地的地質變化後,那裡就像時光停駐的孤島;還有委內瑞拉的平頂山,那兒陡峭的山壁激發了著名小說家的靈感,幻想有恐龍住在那裡;前往酷熱與濃密叢林讓人類難以進入的恩多奇森林,還有因為嚴寒而同樣令人卻步的南極半島。
我們將地球分為五區,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地區獨享所有美景。無論是溫帶、赤道帶、乾燥區、極地或海岸地帶,每一種地域都擁有純淨的角落,提醒我們地球上仍有讓人驚奇的美景存在。
在每個章節中,我們都為讀者提供了體驗這些地區的方式,以及該如何幫助它們保持原貌的建議,唯有如此,這些美景才能永遠洗滌並振奮地球居民的心靈。
作者簡介:
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y Society)
「國家地理學會」是世界上最大的非營利科學與教育組織之一,成立於1888年,以「增進與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致力於激發大眾關愛地球。125年來,學會在世界各個角落贊助了1萬件以上的研究、探索與保育計畫—羅伯‧巴拉德(Robert Ballard)的鐵達尼號沉船尋獲;珍.古德(Jane Goodall)的黑猩猩行為研究;理察‧亞當斯(Richard Adams)對馬雅部落的考古學研究……。
《國家地理》雜誌是「國家地理學會」所發行的學會會刊,以英文及其他39種語言發行,每月有6000萬讀者閱讀。自創刊以來一直以精采絕倫的攝影,嚴謹真實的文字,精密準確的地圖與生動的插畫,將國家地理學會的第一手發現,送到全球讀者手中。
網站:http://www.ngtaiwan.com/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g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