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集體過勞的藝術世代
自由港側的新群落 上海西岸藝博會
里昂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 現場直擊
未曾抵達的光州 亞洲文化殿堂啟用
《策展簡史》何以成「史」?
COVER STORY
何杰
封面故事
集體過勞的藝術世代
長期以來,「藝術勞動」因其過程中特殊的非典型模式與大量非物質性產出,而一直有著難以被明文規定、計算的狀態。而當我們持續關注與討論藝術家勞動狀態的同時,同在藝術經濟體中同樣付出大量勞力、時間,但少有等價回報的其它工作者,在協助完成展覽與作品之餘,其工作權益往往被推至更邊陲的位置而少有討論。為數不少的策展人、藝術行政甚至文字工作者,在此長期擔負著身為臨時工、自由業者、派遣工等非正規經濟式的職業風險,在藝術市場與展覽需求的持續擴張下,相關補助機制與職業規範卻未與時俱進地保障這些專業工作者,逼近貧窮線收入的現象也成為產業常態。
本次「集體過勞的藝術世代」專題中,王聖閎〈供養的體系:從藝術圈中間層工作的消失談起〉一文以高橋哲哉(Tetsuya Takahashi)《犧牲的體系》的邏輯,思考藝術體制中的隱形結構,而在近期數則國內外新聞所顯示的人文學科危機,也指向了高校系統與產業難以銜接及碎裂化問題。陳韋臻〈藝術勞動價值的復返:全面非典化與世代不正義〉則以2011年,《你們是否工作過量?後福斯主義、臨時特約工,以及藝術勞動》(Are You Working Too Much? Post-Fordism, Precarity, and the Labor of Art)一書所論為引、佐以大量訪談,提出藝術圈在產業結構下,大量非典勞動的層層剝削問題;林怡秀〈做為常態的非典型:藝文工作者的勞動〉則以近期多起藝術罷工的案例,重新觀察藝術專業工作者勞務不平等現象,以及在藝術成為一項職業的前提中,相關工會如何思考「職業類別」的問題;高愷珮〈當藝術勞動成為國家預算補助的例外〉專訪了「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俊裕,分析為何藝術工作者需要接受補助,以及當前補助機制與文化政策法令為何無法深入觸及從事抽象勞動工作者的勞動權益。(策畫│林怡秀)
◎特別感謝提供相關資訊與建議的鄭美雅、郭昭蘭、陳韋晴、朱汝慧、簡子傑,與協助專題構成、共同反覆討論的王聖閎、陳韋臻。
作者簡介:
《典藏.今藝術》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為我們的終極關懷,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沈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EDITORIAL
分眾化的藝博會時代
文│高子衿
上個月在南台灣高雄,由文化局自主舉辦了「高雄漾藝術博覽會」,不同於一般藝博會以畫廊做為展出單位的型態,漾藝博主打尚未有畫廊經紀約之年輕藝術家為參展對象,由藝術家的小型個展串連成大型的聯展樣貌。會場設在駁二藝術特區的蓬萊倉庫,門票則包含於園區的套票當中,故而許多參觀者是順道入內一探究竟的遊客,也是第一次接觸藝博會的新族群。文化局長史哲指出,「藝術創作需要交易市場來支撐,藝術產業才能穩定發展」,為了提升高雄的藝術產業市場,文化局故而親上火線;而由於提供多項優厚的展出條件,也吸引了許多年輕藝術創作者前來參與。
由視盟主辦的「台灣藝術家博覽會」,即將於台北花博公園爭艷館舉行,做為已有14屆歷史的資深藝博會,除了基本的展出形式不變:以個別藝術家而非畫廊為單位,立基於視盟本身為台灣藝文環境努力與服務的成立宗旨,多年來亦嘗試在博覽會的平台上開發與整合更多可能的資源,例如本屆新增邀請國內外替代/另類機構參與,以及提供台灣新興策展人實際演練的舞台。而在明年5月,視盟亦將與新苑藝術首創「ART BI-BLE」畢業展博覽會,規畫「大學畢業生展區」、「研究所畢業生展區」及「同校畢業生跨系所展區」等三大展區,為經常受到場地限制或是缺乏宣傳管道的傳統畢業展,提供另一個能夠彼此觀摩學習、匯集學術、群眾與市場交流平台的新選項。
在今日繁多的文化活動中,藝術博覽會急起直追,全球各地的老牌或新興藝博會越來越多,甚至有些讓人目不暇接。一方面,如同前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in Hong Kong)亞洲總監、本身也是藝術史專業出身的Magnus Renfrew所說,「學習藝術要靠觀賞藝術品,而藝博會恰恰提供這樣一個平台,讓藝術愛好者在短期內觀賞大量的作品。」從藝術家、畫商、收藏家、策展人、媒體到基金會、美術館,藝博會的經濟模式提供了一個讓藝術品、藝術從業者以及觀眾,各種領域的群眾近距離進行交換、交流與學習的場域。另一方面,全球類型相似的藝博會成千上百,面對持續增加的數量,如何吸引藏家、參展畫廊與參觀民眾,競爭亦日趨白熱化,而倉促設置或是千篇一律的作品,呈現出一套制式的參展套路,卻也時有所聞。
如何聚集優異的畫廊與質精的藝術作品,進而提高競爭力,成為決定藝博會生存的關鍵。與香港同為國外藝博會首選試驗場的上海,本年度的「西岸設計與藝術博覽會」和「上海藝術影像展」(Photo Shanghai)甫風光落幕,緊接著還有定位為國際性精品藝博會的「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ART021)與飯店型的「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即將到來。面對眾多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如何能技壓群雄?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幾個藝博會的負責團隊在藝博會的型態上,進行著周詳的思索,例如採取小而精的策略來確保當代藝術氛圍,或是對於市場的細緻分眾進而贏得業內更多的關注等,一如西岸設計與藝術博覽會的藝術總監周鐵海所指出,「博覽會多,不是問題。每個博覽會的定位、性格和市場都不盡相同,把自己的藝博會品質做好,才是重點所在。」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EDITORIAL
分眾化的藝博會時代
文│高子衿
上個月在南台灣高雄,由文化局自主舉辦了「高雄漾藝術博覽會」,不同於一般藝博會以畫廊做為展出單位的型態,漾藝博主打尚未有畫廊經紀約之年輕藝術家為參展對象,由藝術家的小型個展串連成大型的聯展樣貌。會場設在駁二藝術特區的蓬萊倉庫,門票則包含於園區的套票當中,故而許多參觀者是順道入內一探究竟的遊客,也是第一次接觸藝博會的新族群。文化局長史哲指出,「藝術創作需要交易市場來支撐,藝術產業才能穩定發展」,為了提升高雄的藝術產業市場,文化局故而親...
目錄
EDITORIAL編輯手記
90 分眾化的藝博會時代∣高子衿
COLUMN今專欄
92 財產,抗爭與共同使用∣黃孫權
GLOBAL VISION國際視野
94 《美術手帖》∣岩切澪
96 《英雄,大屠殺與自殺》│詹育杰
NEWS焦點新聞
98 國際.中國.台灣
SPECIAL REPORT特別報導
112 近一世紀的神隱 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道路》現身日本│陳湘汶
FEATURE專題企畫
114 集體過勞的藝術世代│(企畫)林怡秀
116 供養的體系 從藝術圈中間層工作的消失談起│王聖閎
120 當藝術勞動成為國家預算補助的例外 訪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俊裕
│高愷珮
124 藝術勞動價值的復返 全面非典化與階級不正義│陳韋臻
128 做為常態的非典型 藝文工作者的勞動│林怡秀
REVIEW深度評論
132 隱娘的耳目:長鏡頭之外│李建璋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136 上善若水 蕭勤的藝術能量美學│高愷珮
141 普世之情,宇宙之愛│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
142 張恩利:在生活當中不斷尋求尋常之物│高子衿
FORUM藝術論壇
146 赤燄.游擊.藝術交陪 「新台壁.相對論1」論壇紀要│(整理)施淑萍(校閱)李思賢
SPOTLIGHT藝壇注目
150 何謂現代?誰之生活?第13屆里昂雙年展│余小蕙
153 「現代生活」關注的是此時此刻 訪里昂雙年展策展人羅格夫│余小蕙
154 暴力後的餘波錯亂 吉米.高迪在Dismaland│郭書瑄
158 鹽水-思想型態的理論 第14屆伊斯坦堡雙年展│胡忻儀
160 我們揹著的這具屍體 造動-2015亞洲藝術雙年展│張玉音
164 白紙非紙 劉建華書寫可感知的溫度│周婉京
166 在成為一些什麼之前及之後 關尚智個展│鄺鎮禧
OBSERVATION藝點觀察
168 2015年第一季全球藝術市場報告│artprice(翻譯)陳文瑤
170 人造地獄的雙重亞洲視域:朝向一個未曾抵達過的光州│龔卓軍
174 藝博會化身「互相借勢」的藝術群落 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周婉京
177 熱浪再襲!持續挑戰中國品味 第二屆「上海藝術影像展」│李素超
CROSSOVER跨界視野
178 《策展簡史》何以成「史」?│呂佩怡
180 新世界的發現或北印度群島的描述(八) 來自未來的女人│張碩尹
SNG展覽直擊
182 國際.中國.台灣
ART SCENES展覽選介
214 構築新視野 藝術無邊界 ART TAIPEI 201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王焜生
218 當下的真心 閱讀余宗杰、王董碩與廖震平的作品│孫曉彤
220 「太虛」與「客形」 林順孝畫作的「氣化」美學│路況
CALENDAR展覽快訊
222 展覽月報│編輯部
EDITORIAL編輯手記
90 分眾化的藝博會時代∣高子衿
COLUMN今專欄
92 財產,抗爭與共同使用∣黃孫權
GLOBAL VISION國際視野
94 《美術手帖》∣岩切澪
96 《英雄,大屠殺與自殺》│詹育杰
NEWS焦點新聞
98 國際.中國.台灣
SPECIAL REPORT特別報導
112 近一世紀的神隱 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道路》現身日本│陳湘汶
FEATURE專題企畫
114 集體過勞的藝術世代│(企畫)林怡秀
116 供養的體系 從藝術圈中間層工作的消失談起│王聖閎
120 當藝術勞動成為國家預算補助的例外 訪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俊...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