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片不只是有台語發音或國台語雙聲,收藏家李志銘提到台語片的「混血歌」:「其來源不僅僅包括日本演歌,就連當時流行的上海國語老歌、美國鄉村歌曲、義大利民謠、拉丁情歌、東南亞民謠,甚至是較罕見的以色列民歌等,都曾陸續被翻唱為台語歌曲」,《Fa電影欣賞》這期以文夏與大衛鮑伊為封面人物,就是像上述這些混血精神致敬。
反觀,近年來以運用台語出名的一些賀歲電影,卻是髒話連篇,在影評人鄭秉泓看來,那些下流的屎尿笑話及密度過高的性雙關語,成為挾持本土、綁架本土的典型例子。本土、在地,很有可能成為狹窄定義的偏激詞彙,也可能充滿著華洋雜處甚至是龍蛇雜處的基進可能性。台語片如此,強調在地經驗的黑幫電影也是如此,《Fa電影欣賞》另外策畫了「黑色電影˙各自表述」特輯,探討了中國、香港乃至於世界上的黑社會電影,如何接上社會風俗的地氣、如何懷抱政治自覺的意識,又如何在資訊社會中與時俱進。
作為大眾消費的電影,地方與全球,已經雜揉在世界的景觀之中。強調在地經驗與本土性格的早期台語片與當代黑幫片,在文化雜處地帶看這些電影的我們,看的並非純種的國族、純正的口音或是單聲道的發言位置,而是混種、混音、混語的新視線與多聲道。邁向一種混雜性(Hybridity),就從視聽文化的重新定位開始。
作者簡介:
《Fa電影欣賞》自1983年發行以來即為國內最重要的電影期刊之一,提供國內外電影資料、影人訪談、電影評論和專題論述,已然成為國內當下少數具歷史厚度與知識深度的電影評論刊物,獨立延續國內電影書寫的命脈。
為了向讀者呈現更多元、更豐富且深刻的電影文字,《Fa電影欣賞》於2014年春季號全新改版,將過去既有之《電影欣賞學刊》(半年刊)併入季刊每期的「學術論文」單元之外,另新闢有多種單元欄目,開放投稿,舉凡影人訪談與口述歷史、臺灣電影新視角、影史縱橫、深度影評、影像思維、媒材跨界、影壇產業動態、票房現象觀察、書評書介等相關文章盡皆歡迎,供各界先進與電影寫手在此發表。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2016年是台語片的60周年,在這年的下半年,國家電影中心在全台各地策畫了許多的台語片放映,也與台北中山堂合作推出「台語片文物展」,在這些活動當中,有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修復版的重新放映,讓更多人發現到這部台語片的先聲,不僅在形式上是來自傳統歌仔戲曲形式的翻拍與攝製,在內容上還有在客家地區發行的客語配音版本;而在「台語片文物展」中,也大量展出了當年台語片的電影原聲唱盤,也發現到這些歌曲,有許多「混血歌」的翻唱。本次《Fa電影欣賞》的「混血台語片」專題,就是試圖找到更多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電影工作者,看他們如何投入在台語片的生產中,擴大台語片的地理幅員和文化意涵。
雖然就如孫越先生在訪談中所說的:「台灣應該有自己的母語可以講出來的時候,可是政府為了讓大家說話彼此能夠懂、能夠了解,所以就推行國語。」國、台語兩種語言似乎各自有著不同的命運,但這並不意味著各異的語言和省籍背景就會造成文化隔閡。1950年代台灣影圈中最「篤定」賺錢的人,是作曲家周藍萍,這位被老影人認定是「台灣國語流行歌曲的開創者」,但沈冬發掘的資料顯示,一年作品高達二十部的他,國、台語通吃,也曾積極參與了台語片的黃金時代。而在資深影評家黃仁口中是「推動台語片的外省人」白克導演,自從1955年於台製廠完成第一部國台語雙聲帶電影《黃帝子孫》,1956年至1962年六年內執導了十部電影,1964年因白色恐怖而終止了創作的生命。我們也知道,1968年受邀到台灣來拍《神龍飛俠》、《月光大俠》、《飛天怪俠》三部台語電影特攝片的,則是日籍導演、「粉紅色電影」的開創者:小林悟。這些不同語言背景的創作者,都曾經在台語片中有重要的位置。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2016年是台語片的60周年,在這年的下半年,國家電影中心在全台各地策畫了許多的台語片放映,也與台北中山堂合作推出「台語片文物展」,在這些活動當中,有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修復版的重新放映,讓更多人發現到這部台語片的先聲,不僅在形式上是來自傳統歌仔戲曲形式的翻拍與攝製,在內容上還有在客家地區發行的客語配音版本;而在「台語片文物展」中,也大量展出了當年台語片的電影原聲唱盤,也發現到這些歌曲,有許多「混血歌」的翻唱。本次《Fa電影欣賞》的「混血台語片」專題,就是試圖找到更多來自於不同文...
目錄
編輯室報告
003 華洋雜處的在地電影
明星研究
004 飾演‧大衛鮑伊:從《迷幻演出》到《噬血戀人》的詭態外來生物∣謝育昀 作
010 那時候比較困難的就是語言上:訪孫越先生談《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川瀨健一 採訪;侯瀕潔 整理
專題∣混血台語片
012 台語片時代曲:兼談我所收藏台語電影歌謠黑膠唱片∣李志銘 作
020 「篤定賺錢」:由一則新發現的史料看周藍萍與台語電影∣沈冬 作
024 空白真相的顯影:「白克導演的一生特展」重探白克∣王振愷 作
032 是毒藥還是春藥?從《紅衣小女孩》的台語五字經到《大尾鱸鰻》的連篇台語髒話∣鄭秉泓 作
學術單元
037 辛奇電影中的地理參考與次帝國意識∣梁碧茹 作
053 重訪台語片的興衰起落:黑白底片進口與彩色技術轉型∣蘇致亨 作
065 「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的形象建構與行銷策略:從周杰倫的電影與音樂談起∣蘇妍穎 作
當代華語電影∣【黑色電影,各自表述】特輯
076 黑色電影新論:風格還是類型?∣郝建 作
088 香港有個黑社會:香港黑幫片中的政治意識∣李展鵬 作
094 魔鬼理性的古惑:評《選老頂》∣林建國 作
096 現在的黑社會不一樣了:專訪男主角杜汶澤、導演邱禮濤和編劇李敏∣徐明瀚 採訪、撰述;王馨誼 整理
100 科技的架座與作為少數的叛離者∣高俊宏 作
媒材跨界
106 鬼魂與作者:許哲瑜《麥克風試音:致信黃國峻》∣言叔夏 作
112 動態影像的社會行動:「脫口罩!找藍天」影展評介∣李道明 作
當代亞洲電影
118 肚臍眼與敘事者的消逝:王穎的《女人沉睡時》∣湯以豪 作
124 在記憶抵觸時:重訪越南的征戰及離散∣武洪章臺(Võ Hồng Chương-Đài) 作;鄭文琦 翻譯
136 緩步於夢境和現實間的造夢者:阿比查邦《華麗之墓》∣謝以萱 作
書評書介
144 引人入勝的緩慢:評林松輝《蔡明亮與緩慢電影》∣蔡佩真 作
147 重新尋找那些創傷的痕跡:訪《痛史》作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徐明瀚 訪問、攝影;李虹儀整理
156 法國《電影筆記》「怪異」專題∣林心如 作
158 加拿大《180度》「在路上─文溫德斯的:電影創作旅程」專題∣沈孟潔 作
鄭秉泓專欄:台灣電影變幻時
160 黑色電影在路上:鍾孟宏《一路順風的》的Bromance
林木材專欄:筆像攝影機一樣
164 重探綠色小組
國家電影中心動態
166 2016年7-12月活動回顧
168 新進圖書
174 Table of Content
編輯室報告
003 華洋雜處的在地電影
明星研究
004 飾演‧大衛鮑伊:從《迷幻演出》到《噬血戀人》的詭態外來生物∣謝育昀 作
010 那時候比較困難的就是語言上:訪孫越先生談《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川瀨健一 採訪;侯瀕潔 整理
專題∣混血台語片
012 台語片時代曲:兼談我所收藏台語電影歌謠黑膠唱片∣李志銘 作
020 「篤定賺錢」:由一則新發現的史料看周藍萍與台語電影∣沈冬 作
024 空白真相的顯影:「白克導演的一生特展」重探白克∣王振愷 作
032 是毒藥還是春藥?從《紅衣小女孩》的台語五字經到《大尾鱸鰻》的連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