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
「偶—定格,當代動畫實驗甦生術」
Puppet-Stop motion, Contemporary animation experiment renewal
專題主編|林巧芳
【專題企劃】
文|林巧芳
長久以來「偶」是庶民的藝術,象徵祈福平安且具有除煞與驅邪功能。今日從偶戲延展出來的是古老的表演藝術,凝結生命力與草根性,並屬於祭儀、民間及眾人的創造力。在動畫中,偶—定格動畫(puppet stop-motion-animation )展現賦予各式物件具生命力之操作手段,也藉由動畫師掌握偶動作的表演,以此彰顯偶的情緒及情感,不只形塑現代動畫之豐富樣貌,同時與偶戲具有緊密的連結關係。
面對這條特殊的路徑,我們首要追問的是何謂偶—定格動畫?首先,我們先藉由一段專訪日本動畫家川本喜八郎的創作理念,來觀看偶與動畫師之密不可分的關係。川本認為:「偶動畫是承襲電影而來,使用的是電影語言,唯一不同的是在動作上的表演。偶的生命是動畫師所賦予的,藉由動畫師的操作,讓偶表演出生命,不像電影那樣可以用活生生的演員來演出。」【註1】基本上,川本強調偶動畫的關鍵在於以偶演出,至於如何掌握偶動作的思考,就成為動畫師個人獨特風格的美學底蘊。他甚至更進一步指出動畫師之於偶的觀點:「我認為偶的活動雖然是靠動畫師的操作,但是偶本身是有靈魂的。杰利・川卡(Jiri Trnka)曾說:『偶是有生命的』,日本在木偶戲上有很悠久的歷史,傳統藝術如『能劇』、『歌舞伎』等都給了操偶的動畫師許多養分和靈感,再加上服裝和道具的應用,能夠讓偶的內在性格與情感突顯出來。」【註2】
正因如此,所以川本以佛教、日本民間故事改編《鬼》(1972)【圖1】、《道成寺》(1976)【圖2】、《火宅》(1979)等作品時,可見到他透過日本傳統文化「能劇」和「狂言」的精華,結合日本傳統戲偶的精緻設計及優雅造形,並在影片中巧妙地掌握偶的姿態、動作、情感及電影語言節奏,細膩生動地刻劃出戲偶的內斂情感。承上觀察,筆者認為川本的偶動畫作品在於提出一種以傳統文化結合傳統戲偶,再經由定格動畫重新注入新生,藉此催生出日本民情風俗、鬼神傳說的幽微曲折和質樸深幽的玄祕哲思,因而造就川本的偶動畫美學達到「詩」的意境。
再者,動畫家巴瑞.普維斯(Barry Purves)則是感受到定格動畫帶給動畫家的奇幻魔力。他說:「我喜歡這種創造『生命』的遊戲,形形色色的物件在真實的空間中游走,富有質感的表面不時反射出意料之外的光感,好像一場通靈的薩滿儀式,充滿神秘奇幻,又不失純真童趣。」【註3】動畫家正因為曾經歷如此深刻的體驗,當我們觀察到川本喜八郎和普維斯談動畫創造實踐的概念時,他們都在這之中意識到:偶—定格動畫的核心是奠基在「如何創造生命的思想、觀念和定義」,因此,動畫家的工作是在偶的身體、操作影像的手與定格技藝儀式之間的往返運動。今日不論以儀式作為主體的傳統偶戲,或是在動作詮釋上做不同想像創造的現代偶戲,就動畫家而言,在偶戲與偶動畫之間保留以「手」作偶、以「手」操偶的技藝,可邁向一種更深層、更幽微的經驗——蟄伏於偶及動畫家之間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我們知道它(偶)動起來時,其實你會知道它(偶)裡面好像有一個你看不到的靈魂在裡面,我知道有的人懼怕這種東西。」【註4】對此現象,或許就是面對偶現身的動畫家、製偶師、操偶師都曾經驗到的人偶同步、人偶合一之境界。
基本上,偶創作和偶動畫都涉及創造力本質或作品創生的開端和起源,而偶的存在最終還會牽涉展示(exposition),因為通過展示才能汲取偶存在的意識,於是偶與動畫家的關係,是關於生命的創造、人偶合一、透過展示獲得創造生命的意義。以此看來,動畫家在操作偶的過程中是他們意欲將偶的內在思考推向敞開的世界,但顯然在這之間卻存在某種無法觸及的現場、時間與身體意識,導致這一切無從獲得更為具體的對話、轉譯或詮釋。
本專題即是基於這樣的前提下,為了獲得更進一部深究偶與動畫家之間不存在的現場,試圖從奠基「偶—定格」之基本命題中,以動畫家的視域,透過七場專訪。本次訪談對象為:捏麵手藝生成偶動畫—旋轉犀牛、當代懸絲偶製偶師傅—黃憲章、戲偶陶偶家—吳其錚、現代偶戲實驗—飛人集社劇團、傳統懸絲偶—錦飛鳳傀儡戲劇團、推動定格動畫教育—「AnimEDU臺灣國際兒童暨青少年影展」、看見動畫創造力—「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同時以五篇專文一起加入探究本次專題。
這是首次我們嘗試以「偶」作為專題核心,以討論及對話的方式,從中敞開一條「類複調式」的對話場域,作為重新觀察傳統手藝何以植入動畫視聽媒介之中,以及當代製偶師如何塑造獨樹一格賦予韻味的戲偶,進而再追問現代與傳統偶劇如何活化復甦古老的手藝,最後,透過動畫影展視察臺灣動畫的創造力。記得在專訪對談中,筆者始終好奇的是觸及傳統與現代偶戲的製偶師、操偶師及動畫師,今日是否有可能在各自領域的創造力催生中,相互激盪、交會並交換彼此的立場,使交織出一場關於「偶—定格,當代動畫實驗甦生術」的思辨之旅,並於每場對談中繼續演繹偶戲—當代動畫實驗場的曼妙舞姿。最終,本次專題就在相互激發的火光中誕生。
【本期專題】
「偶—定格,當代動畫實驗甦生術」
Puppet-Stop motion, Contemporary animation experiment renewal
專題主編|林巧芳
【專題企劃】
文|林巧芳
長久以來「偶」是庶民的藝術,象徵祈福平安且具有除煞與驅邪功能。今日從偶戲延展出來的是古老的表演藝術,凝結生命力與草根性,並屬於祭儀、民間及眾人的創造力。在動畫中,偶—定格動畫(puppet stop-motion-animation )展現賦予各式物件具生命力之操作手段,也藉由動畫師掌握偶動作的表演,以此彰顯偶的情緒及情感,不只形塑現代動畫之豐富樣貌,同時與偶戲具有緊密的連結關係。
面對這條特殊的路徑,我們首要追問的是何謂偶—定格動畫?首先,我們先藉由一段專訪日本動畫家川本喜八郎的創作理念,來觀看偶與動畫師之密不可分的關係。川本認為:「偶動畫是承襲電影而來,使用的是電影語言,唯一不同的是在動作上的表演。偶的生命是動畫師所賦予的,藉由動畫師的操作,讓偶表演出生命,不像電影那樣可以用活生生的演員來演出。」【註1】基本上,川本強調偶動畫的關鍵在於以偶演出,至於如何掌握偶動作的思考,就成為動畫師個人獨特風格的美學底蘊。他甚至更進一步指出動畫師之於偶的觀點:「我認為偶的活動雖然是靠動畫師的操作,但是偶本身是有靈魂的。杰利・川卡(Jiri Trnka)曾說:『偶是有生命的』,日本在木偶戲上有很悠久的歷史,傳統藝術如『能劇』、『歌舞伎』等都給了操偶的動畫師許多養分和靈感,再加上服裝和道具的應用,能夠讓偶的內在性格與情感突顯出來。」【註2】
正因如此,所以川本以佛教、日本民間故事改編《鬼》(1972)【圖1】、《道成寺》(1976)【圖2】、《火宅》(1979)等作品時,可見到他透過日本傳統文化「能劇」和「狂言」的精華,結合日本傳統戲偶的精緻設計及優雅造形,並在影片中巧妙地掌握偶的姿態、動作、情感及電影語言節奏,細膩生動地刻劃出戲偶的內斂情感。承上觀察,筆者認為川本的偶動畫作品在於提出一種以傳統文化結合傳統戲偶,再經由定格動畫重新注入新生,藉此催生出日本民情風俗、鬼神傳說的幽微曲折和質樸深幽的玄祕哲思,因而造就川本的偶動畫美學達到「詩」的意境。
再者,動畫家巴瑞.普維斯(Barry Purves)則是感受到定格動畫帶給動畫家的奇幻魔力。他說:「我喜歡這種創造『生命』的遊戲,形形色色的物件在真實的空間中游走,富有質感的表面不時反射出意料之外的光感,好像一場通靈的薩滿儀式,充滿神秘奇幻,又不失純真童趣。」【註3】動畫家正因為曾經歷如此深刻的體驗,當我們觀察到川本喜八郎和普維斯談動畫創造實踐的概念時,他們都在這之中意識到:偶—定格動畫的核心是奠基在「如何創造生命的思想、觀念和定義」,因此,動畫家的工作是在偶的身體、操作影像的手與定格技藝儀式之間的往返運動。今日不論以儀式作為主體的傳統偶戲,或是在動作詮釋上做不同想像創造的現代偶戲,就動畫家而言,在偶戲與偶動畫之間保留以「手」作偶、以「手」操偶的技藝,可邁向一種更深層、更幽微的經驗——蟄伏於偶及動畫家之間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我們知道它(偶)動起來時,其實你會知道它(偶)裡面好像有一個你看不到的靈魂在裡面,我知道有的人懼怕這種東西。」【註4】對此現象,或許就是面對偶現身的動畫家、製偶師、操偶師都曾經驗到的人偶同步、人偶合一之境界。
基本上,偶創作和偶動畫都涉及創造力本質或作品創生的開端和起源,而偶的存在最終還會牽涉展示(exposition),因為通過展示才能汲取偶存在的意識,於是偶與動畫家的關係,是關於生命的創造、人偶合一、透過展示獲得創造生命的意義。以此看來,動畫家在操作偶的過程中是他們意欲將偶的內在思考推向敞開的世界,但顯然在這之間卻存在某種無法觸及的現場、時間與身體意識,導致這一切無從獲得更為具體的對話、轉譯或詮釋。
本專題即是基於這樣的前提下,為了獲得更進一部深究偶與動畫家之間不存在的現場,試圖從奠基「偶—定格」之基本命題中,以動畫家的視域,透過七場專訪。本次訪談對象為:捏麵手藝生成偶動畫—旋轉犀牛、當代懸絲偶製偶師傅—黃憲章、戲偶陶偶家—吳其錚、現代偶戲實驗—飛人集社劇團、傳統懸絲偶—錦飛鳳傀儡戲劇團、推動定格動畫教育—「AnimEDU臺灣國際兒童暨青少年影展」、看見動畫創造力—「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同時以五篇專文一起加入探究本次專題。
這是首次我們嘗試以「偶」作為專題核心,以討論及對話的方式,從中敞開一條「類複調式」的對話場域,作為重新觀察傳統手藝何以植入動畫視聽媒介之中,以及當代製偶師如何塑造獨樹一格賦予韻味的戲偶,進而再追問現代與傳統偶劇如何活化復甦古老的手藝,最後,透過動畫影展視察臺灣動畫的創造力。記得在專訪對談中,筆者始終好奇的是觸及傳統與現代偶戲的製偶師、操偶師及動畫師,今日是否有可能在各自領域的創造力催生中,相互激盪、交會並交換彼此的立場,使交織出一場關於「偶—定格,當代動畫實驗甦生術」的思辨之旅,並於每場對談中繼續演繹偶戲—當代動畫實驗場的曼妙舞姿。最終,本次專題就在相互激發的火光中誕生。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