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講座臺灣民族主義比爾蓋茲黃仁勳張忠謀楊双子吉本芭娜娜讀冊選讀AI工作術東京都同情塔獨裁者聯盟手機成癮枡野俊明蔡璧名最透明的故事文學關鍵詞讀書共和國75折起
暫存清單

換日線 秋季號/2017:背包裡的地球

評價
6收藏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9 NT$ 116 NT$ 129

本商品已絕版

限量贈品
買了這本雜誌的人也買了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一生必去一次的壯遊提案
遍佈全球
24位作者「壯遊」,其實源自於 17 世紀的 Grand Tour ” 一詞,原意指的是歐洲貴族階級,利用年輕的歲月,進行為期數月到甚至數年的長途旅行──除了親身接觸、吸收不同國境內的藝術、文化、科技、社會甚至哲學土壤,藉此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拓自己的人脈之外,拉高自己看待世界的視野與格局、深化自己探討人生意義的思考,更是「壯遊」風行當時上流階級的關鍵原因。

到了 18 世紀中葉,「壯遊」隨著工業革命、中產階級興起,更在英國和歐洲新富階級中蔚為風潮,根據文獻紀載,當時的歐洲固然有藉著壯遊「炫富」、「縱情玩樂」的風氣存在,但同時,更多人認為「有能力出國長期旅居者,也有義務分享其所見所聞,作為改善國內環境的參照」。後世不少分析者也認為,日漸普及中上階層的「壯遊」思想,促進了當時的「國際民間交流」,成為締造西歐各國多年盛世的基礎之一。

時間來到我們身處的現代──隨著資訊、交通技術的進步,跨越國境藩籬的旅行,早已不再是貴族與富人的特權與專利。以台灣來說,近年出國旅行的人數快速成長,在 2016 年,已接近一千五百萬人次大關(14,588,923),媒體上,更不乏年輕世代一輛單車、一張廉航機票甚至船票,「窮遊列國」的報導。

然而,「旅行」是否等於「壯遊」?甚至,在無遠弗屆的網路資訊鋪天蓋地、唾手可得之下,實際踏上異境、度過或長或短的時光,除了休閒娛樂,或者如某些工商大老所批評的「拍照打卡小確幸、徒然浪費金錢與時間」之外,是否還有更深刻的涵義?

答案,恐怕只有實際「在路上」的人們,才能夠回答:

史丹佛博士後研究員、任職美國矽谷專利智財公司的 Elaine,在被醫師診斷出罹患罕見疾病,導致視力可能日漸衰退後,辭去高薪正職、領出所有存款,和南美的友人駕著小帆船,一路航行到南極──

她想在雙目仍清晰的時候,親眼望盡過去嚮往、但忙碌工作中未曾下定決心造訪的美麗風景,卻在被鯨魚圍繞著的南太平洋上,強烈地體會到大自然的浩瀚,與自己過去所執著的事物,如今看來是如此渺小。
更多壯遊人生故事,請見換日線秋季號《背包裡的地球》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雜誌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