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陳亮恭】
長壽之簡單與不簡單
長壽的意義並不僅在於生物學層次,有品質的老年生活與快樂的精神涵養更為重要;科技與醫療發展必須兼顧整體環境的負荷能力,人類才能與地球永續生存。
人類史中99%以上的時間處於平均餘命30~40歲之間,直到19世紀才出現大幅增長,200年內人類平均壽命從40歲倍增到80歲。長壽雖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果,但也為地球永續發展帶來挑戰。
人體器官的生理功能多數在25歲左右達到高峰,之後便逐年衰退,但由於器官生理功能一般都具有很多生理儲備與代償能力,所以我們對年復一年的衰退不見得有明顯的感受,即使如此,掌控人體新陳代謝與能量儲備最重要的器官骨骼肌,自中年過後便開始加速流失,如果無法有效減緩伴隨老化出現的肌肉流失,一連串身體動作的老態將無法避免,包括行動遲緩、身高縮短、倦怠無力等,也就是老態龍鍾的樣貌。
過去科學家認為,人體組成成份的轉變是正常老化的表現;隨著年齡增長,即使體重沒有明顯變化,人體重要成份的組成比例卻逐漸轉變。整體而言,構成人體最主要的成份是水份、肌肉(主要是骨骼肌與內臟器官)、骨質與脂質。中年後骨骼肌與骨質逐年流失,年過60後更為快速,脂質還會造成肌肉功能下降,收縮能力逐漸衰退。
1980年代以來,由於平均壽命增加,科學家開始認為身體組成的轉變不能以正常老化來看待,因為這類轉變到了晚年更為嚴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這項觀念的改變,使老化研究逐漸從生理機能或疾病,轉向評估整體身心功能的退化程度。
許多研究老化的相關科學家會探索生物在老化過程中活動能力衰退的現象。陽明大學生化與藥理學家許翱麟研究線蟲老化,發現線蟲一旦過了繁殖期便開始出現活動力下降。若在適當時機以藥物刺激線蟲的活動力,便能有效延長線蟲的壽命,這是老化生物學上重要的一項發現。此外,陽明大學分子與基因醫學家蔡亭芬找到長壽基因Cisd2 ,這個基因與小鼠的衰老有關。Cisd2 基因有缺陷的小鼠,不僅壽命大幅縮短,所有器官都會快速老化;相反地,當強化Cisd2 基因的表現時,便能有效延長小鼠壽命,而且也比較不會發生器官快速老化。由於Cisd2 基因的作用與粒線體、能量代謝以及小鼠器官組織等都有關,這些因子都會影響老化速度,自然也與長壽有關。
研究人類老化很困難,因為壽命長,觀察期很長,增加長期追蹤研究的困難度。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在宜蘭縣員山鄉進行的「宜蘭老化追蹤研究」(I-Lan Longitudinal Aging Study, ILAS)是一項具創新思維的本土大型老化研究,這項研究並非針對人體單一器官的老化現象,而是探索影響台灣長者晚年整體身心功能的因子,評估衰弱(frailty)、肌少症與認知功能的整體變化,這是一項非常先進的研究設計,結果也發現許多老化的特殊現象。
ILAS發現,長者死亡風險最高的是失能,甚至是發生在失能之前的「衰弱」,就會顯著提高長者喪失健康的風險,由此可見活動能力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然而比較特別的是,ILAS的研究結果顯示,身體功能的退化會伴隨認知功能的退化,而認知功能的退化不見得一定從記憶力開始,在身體功能退化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的認知功能障礙是執行功能的退化,這與阿茲海默症的病程特徵有所不同。
身體功能先衰退的長者會先出現失能現象,此時認知功能仍正常,直至晚期才合併出現腦功能退化與失智症狀;而阿茲海默症的病程則相反,先出現記憶缺損等認知功能障礙,然後才出現身體功能退化所導致的執行功能退化與失能。而ILAS的研究結果也指出第三種老化途徑,有些長者身體功能與認知功能同時退化,這種情況的老化速度更快。
現今科學家研究老化的目標,已從過去追求長生不老轉移至提高老年生活品質。2010年義大利的老年病學家藍迪(Francesco Landi)在研究中指出,對於80歲以上的長者而言,失能對於健康的影響明顯高於疾病,也佐證了人類邁入晚年時,最重要的是維持身心功能強健,避免失能與失智。然而,人類老化不僅是生物學因素,還包括社會與心理層次,即使不論個人先天差異,各種環境風險與生活習慣的不同,使得人類晚年生活與健康樣貌這個跨越數十年的過程,無法以實驗動物來模擬。在第66頁〈挑戰120歲〉文中指出,人類合理的天命大約120歲左右,然而由於受到基因、疾病、環境與社會因素的交互影響,實際上難以活到此歲數。但生物科技與資訊科學進步快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革命性的創新,大幅提高人類的平均壽命。
社會與經濟因素也會影響平均壽命,歷史上有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是東西德人民的壽命變化:兩德統一前,東德人民比西德人民平均壽命少了將近10年,統一後,社會與經濟制度的改變,原東德人的平均壽命快速增加,接近西德。幾千年來人類追求長命百歲的夢想,從現今趨勢來看,我們離此夢想已經不遠;在人類壽命逐漸增長的過程中,我們發覺健康比壽命更為重要,因為失能與失智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甚深。
近年來一些歐美國家的老年人,失能年限已逐漸減少,人類朝著健康老化的目標努力,讓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活得健康又長壽,然而這樣就滿足了嗎?顯然不是!歐美國家發現,健康長者面對的挑戰是心靈的富足感。一些研究指出,約有1/4的健康長者感到孤獨,心靈空虛與生活乏味,讓他們開始懷疑生命的意義。心靈空虛與孤寂感將會是人類邁入長壽時代的重大挑戰,若找不到值得終生投入的志業或夢想,長壽的人生將變得沒有意義。快速進步的科技與文明讓我們往長生不老的方向邁進,人工智慧與雲端演算的進步,或許可永久保存人類的文明精華與智慧,但維持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並非依賴高科技就可達成。科技與醫學的進步或許能讓人類健康又長壽,但必須要有人文思維來豐富生命與精神內涵。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長壽的意義並不僅在於生物學層次,社會與人文心靈的挑戰是更大的議題,科技與醫學的進步必須與人文心靈的成長同步,並兼顧整體環境對於人類長壽的負荷能力,人類才能真正與地球共同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