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由於各種媒體的大量報導,人們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這個名詞可說是耳熟能詳。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類神經網路」(neuoral network)究竟是什麼樣的機制呢?人工智慧發展成智力超乎所有人類的「技術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真有可能發生嗎?而走在最尖端的科學家們究竟是如何掌握人工智慧的未來呢?本單元將利用大量插圖,從人工智慧的機制到人工智慧的應用例及其未來,進行詳盡的解說。
2016年3月,人工智慧圍棋軟體「AlphaGo」(阿法圍棋)與世界頂尖高手韓國的職業九段棋士李世乭展開五番棋對戰。賽前大家都認為李世乭將取得5:0的壓倒性勝利,然而AlphaGo最終以4:1的戰績取得勝利。這樣的結果為全世界帶來莫大的衝擊。再者,2017年4月,人工智慧將棋(日本象棋)軟體「PONANZA」擊敗現役名人佐藤天彥九段,象徵著人機大戰在將棋界也已分出勝負。
誠如上述,近年來人工智慧進步神速,許多產品上面都已搭載人工智慧,對我們的社會帶來各式各樣的影響(右邊插圖)。另一方面,「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搶走」、「人類將受人工智慧所支配」等「人工智慧威脅論」甚囂塵上(詳情請看本期48頁介紹)。人工智慧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人工智慧」這個名詞誕生於1956年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召開的研究會議上。此會議為以往使用於複雜計算和機械控制等方面的電腦,定調了未來方向將使用於「思考」。
此自1950年代就已經展開的人工智慧研究,度過二次的高峰與寒冬,現在可以說正式迎來春暖花開的氣象。其中扮演關鍵因素的就是「深度學習」(詳情請看32頁說明)這個手法。科學家將深度學習納入人工智慧的設計中,就是要讓人工智慧具備僅有人類才具備的「創造性」和「靈感」。實際上,科學家已經讓人工智慧嘗試撰寫小說、譜寫具披頭四風格的音樂、以及畫出像17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繪畫風格的畫。此外,將黑白畫像轉變成彩色畫像,或是將人類的塗鴉轉變成漂亮的完稿圖樣,對人工智慧而言皆可謂「小菜一碟」。
人工智慧究竟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呢?現在假設眼前有顆紅色的草莓。就人類而言,根本不需經過任何運算,就連加法都不會的幼稚園小朋友,只要看到草莓立即就能直呼其名。一看到草莓,我們的腦海中就會潛意識的提取「表面有顆粒」、「呈圓弧的三角形」等「特徵」,並統合這些特徵而辨識出這個東西是草莓(A)。
利用深度學習提取特徵
另一方面,若將電腦的某些特別系統拿掉的話,就無法像人類這般輕易掌握草莓的特徵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電腦擅長的是加法、乘法這類單純計算的大量運算,而人類則擅長從所見之物擷取特徵,兩者的專擅截然不同。
儲存在人工智慧中的草莓圖像被分割成非常細小的「像素」(pixel),再將該像素分成位在圖像中的哪個位置的「位置訊息」和該像素是什麼顏色的「色彩資訊」所代表的數值來處理。在電腦中,草莓的圖像僅是數字的羅列罷了。
其後,人工智慧利用特別系統對數字的羅列進行數量龐大的計算,最後提取出草莓的特徵「表面有顆粒」、「呈圓弧的三角形」(B)。
在此之前,想要讓人工智慧自己「提取特徵」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研究者必須針對「草莓是紅色的」、「草莓有綠色的果蒂」等逐一教導。但是想要將草莓的特徵完全言語化是不可能的,因此過去想要開發高精確度、能夠辨識這個世界的人工智慧非常困難。但是,現在使用「深度學習」,就能自行獲得自動提取這些特徵的規則。深度學習是使用模仿腦部結構的「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系統來取得特徵的。
在海洋中生活著許多與平時陸地所見生物顯著不同,呈現奇異形態的海洋生物。例如:有的像異形(Alien)一樣,具有可怕的面貌;有的擁有許多觸手;也有的擁有像太空船一樣的身體。讓我們一起觀賞各種生活在海洋環境中,擁有怪異形態的生物。
「Rhizophysa eysenhardtii」是一種管水母,頂端具有形狀宛如眼睛一樣,提供浮力之用的浮囊體(pneumatophore)(下面照片)。透過垂掛在浮囊體部分的擴張和收縮可在海洋中漂浮,著實非常奇妙。水母從外觀來看,明顯地就是危險的顏色,果然被螫到,非常的疼痛。伸出的細長觸手可長達數公尺,但由於是透明的,所以有時很難發覺。當被水母螫到的話,會像觸電般地刺痛。據說連小魚都不是水母的對手。
水母的身體大約90%以上都是水分,沒有骨骼等具重量的部分。在陸地上,水母無法穩定地保持外形,但因為接近水的比重,所以可以在海中輕鬆地過漂浮生活。此外,水母的觸手能在數十倍內自由伸縮。水母在水中漂浮的方式以及牠們的外形,或許可說是最適合海洋環境的。
就像海星、海膽、蟹和蝦、章魚和貝類以及珊瑚類等一樣,有許多生物的幼體皆營浮游生活,成長後,才會改變海底的棲所。由於幼體隨著海潮漂流,或者透過海流散布,因此在長時間的旅程中,有很多都不是被吃掉就是死掉,而運氣好的幼體則會到達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
許多幼體為了逃避敵人捕食,所以大部分都是呈現透明顏色。而在本頁中出現的幼體顏色,能看到的時間也只不過是瞬間而已。因為在眾目睽睽下,牠們早已一溜煙地消失無蹤了!
本期關於AI人工智慧是不是讓你對於未來世界更有認識呢?你想知道海中生物的奇妙生態嗎?歡迎購買本期雜誌繼續閱讀詳細內容!
篇篇精采的科學報導,請見《牛頓科學雜誌》2018年4月號(126期)
作者簡介:
為日本NEWTON雜誌授權繁體中文版,Newton牛頓科學雜誌是一本科普雜誌,內容有5大特色:
1. 文字淺顯,易讀易懂:文字深入淺出,將艱深知識淺顯化,可以讓對科學有興趣的人輕鬆閱讀。
2. 圖文連貫,完整概念:不但文字之間陳述連貫,圖文之間也緊密契合,將一個概念完整呈現,長期閱讀可以培養邏輯思維、組織分析能力。
3. 圖含深意,圖解詳細:圖文並茂,每張圖均深具意義,將艱深知識以圖解方式鉅細靡遺解說,可以解答讀者科學方面的問題。
4. 摘要說明,清楚解說:內容利用摘要方式呈現,閱讀、查詢均方便,可以讓讀者快速抓到重點。
5. 圖片珍貴,值得收藏:每期均有宇宙電子傳真影像、生態高密度特寫、大自然的瑰麗景致、電腦三維立體模型繪圖,每張圖照珍貴經典,值得收藏,可反覆研讀,或集結成科學工具書。
現在,由於各種媒體的大量報導,人們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這個名詞可說是耳熟能詳。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類神經網路」(neuoral network)究竟是什麼樣的機制呢?人工智慧發展成智力超乎所有人類的「技術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真有可能發生嗎?而走在最尖端的科學家們究竟是如何掌握人工智慧的未來呢?本單元將利用大量插圖,從人工智慧的機制到人工智慧的應用例及其未來,進行詳盡的解說。
2016年3月,人工智慧圍棋軟體「AlphaGo」(阿法圍棋)與世界頂尖高手韓國的職業九段棋士李世乭展開五番棋對戰。賽前大家都認為李世乭將取得5:0的壓倒性勝利,然而AlphaGo最終以4:1的戰績取得勝利。這樣的結果為全世界帶來莫大的衝擊。再者,2017年4月,人工智慧將棋(日本象棋)軟體「PONANZA」擊敗現役名人佐藤天彥九段,象徵著人機大戰在將棋界也已分出勝負。
誠如上述,近年來人工智慧進步神速,許多產品上面都已搭載人工智慧,對我們的社會帶來各式各樣的影響(右邊插圖)。另一方面,「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搶走」、「人類將受人工智慧所支配」等「人工智慧威脅論」甚囂塵上(詳情請看本期48頁介紹)。人工智慧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人工智慧」這個名詞誕生於1956年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召開的研究會議上。此會議為以往使用於複雜計算和機械控制等方面的電腦,定調了未來方向將使用於「思考」。
此自1950年代就已經展開的人工智慧研究,度過二次的高峰與寒冬,現在可以說正式迎來春暖花開的氣象。其中扮演關鍵因素的就是「深度學習」(詳情請看32頁說明)這個手法。科學家將深度學習納入人工智慧的設計中,就是要讓人工智慧具備僅有人類才具備的「創造性」和「靈感」。實際上,科學家已經讓人工智慧嘗試撰寫小說、譜寫具披頭四風格的音樂、以及畫出像17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繪畫風格的畫。此外,將黑白畫像轉變成彩色畫像,或是將人類的塗鴉轉變成漂亮的完稿圖樣,對人工智慧而言皆可謂「小菜一碟」。
人工智慧究竟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呢?現在假設眼前有顆紅色的草莓。就人類而言,根本不需經過任何運算,就連加法都不會的幼稚園小朋友,只要看到草莓立即就能直呼其名。一看到草莓,我們的腦海中就會潛意識的提取「表面有顆粒」、「呈圓弧的三角形」等「特徵」,並統合這些特徵而辨識出這個東西是草莓(A)。
利用深度學習提取特徵
另一方面,若將電腦的某些特別系統拿掉的話,就無法像人類這般輕易掌握草莓的特徵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電腦擅長的是加法、乘法這類單純計算的大量運算,而人類則擅長從所見之物擷取特徵,兩者的專擅截然不同。
儲存在人工智慧中的草莓圖像被分割成非常細小的「像素」(pixel),再將該像素分成位在圖像中的哪個位置的「位置訊息」和該像素是什麼顏色的「色彩資訊」所代表的數值來處理。在電腦中,草莓的圖像僅是數字的羅列罷了。
其後,人工智慧利用特別系統對數字的羅列進行數量龐大的計算,最後提取出草莓的特徵「表面有顆粒」、「呈圓弧的三角形」(B)。
在此之前,想要讓人工智慧自己「提取特徵」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研究者必須針對「草莓是紅色的」、「草莓有綠色的果蒂」等逐一教導。但是想要將草莓的特徵完全言語化是不可能的,因此過去想要開發高精確度、能夠辨識這個世界的人工智慧非常困難。但是,現在使用「深度學習」,就能自行獲得自動提取這些特徵的規則。深度學習是使用模仿腦部結構的「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系統來取得特徵的。
在海洋中生活著許多與平時陸地所見生物顯著不同,呈現奇異形態的海洋生物。例如:有的像異形(Alien)一樣,具有可怕的面貌;有的擁有許多觸手;也有的擁有像太空船一樣的身體。讓我們一起觀賞各種生活在海洋環境中,擁有怪異形態的生物。
「Rhizophysa eysenhardtii」是一種管水母,頂端具有形狀宛如眼睛一樣,提供浮力之用的浮囊體(pneumatophore)(下面照片)。透過垂掛在浮囊體部分的擴張和收縮可在海洋中漂浮,著實非常奇妙。水母從外觀來看,明顯地就是危險的顏色,果然被螫到,非常的疼痛。伸出的細長觸手可長達數公尺,但由於是透明的,所以有時很難發覺。當被水母螫到的話,會像觸電般地刺痛。據說連小魚都不是水母的對手。
水母的身體大約90%以上都是水分,沒有骨骼等具重量的部分。在陸地上,水母無法穩定地保持外形,但因為接近水的比重,所以可以在海中輕鬆地過漂浮生活。此外,水母的觸手能在數十倍內自由伸縮。水母在水中漂浮的方式以及牠們的外形,或許可說是最適合海洋環境的。
就像海星、海膽、蟹和蝦、章魚和貝類以及珊瑚類等一樣,有許多生物的幼體皆營浮游生活,成長後,才會改變海底的棲所。由於幼體隨著海潮漂流,或者透過海流散布,因此在長時間的旅程中,有很多都不是被吃掉就是死掉,而運氣好的幼體則會到達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
許多幼體為了逃避敵人捕食,所以大部分都是呈現透明顏色。而在本頁中出現的幼體顏色,能看到的時間也只不過是瞬間而已。因為在眾目睽睽下,牠們早已一溜煙地消失無蹤了!
本期關於AI人工智慧是不是讓你對於未來世界更有認識呢?你想知道海中生物的奇妙生態嗎?歡迎購買本期雜誌繼續閱讀詳細內容!
篇篇精采的科學報導,請見《牛頓科學雜誌》2018年4月號(126期)
作者簡介:
為日本NEWTON雜誌授權繁體中文版,Newton牛頓科學雜誌是一本科普雜誌,內容有5大特色:
1. 文字淺顯,易讀易懂:文字深入淺出,將艱深知識淺顯化,可以讓對科學有興趣的人輕鬆閱讀。
2. 圖文連貫,完整概念:不但文字之間陳述連貫,圖文之間也緊密契合,將一個概念完整呈現,長期閱讀可以培養邏輯思維、組織分析能力。
3. 圖含深意,圖解詳細:圖文並茂,每張圖均深具意義,將艱深知識以圖解方式鉅細靡遺解說,可以解答讀者科學方面的問題。
4. 摘要說明,清楚解說:內容利用摘要方式呈現,閱讀、查詢均方便,可以讓讀者快速抓到重點。
5. 圖片珍貴,值得收藏:每期均有宇宙電子傳真影像、生態高密度特寫、大自然的瑰麗景致、電腦三維立體模型繪圖,每張圖照珍貴經典,值得收藏,可反覆研讀,或集結成科學工具書。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