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7月手記
新設計-景的想像
「景觀都市主義」這個議題首次出現在《ta》已是在兩年之前,之後隱約感受到台灣在面對國際化競爭的過程中似乎已經覺悟,台灣不應該再跟隨著其他國家追逐「奇觀建築」,而是應該是在投資在綴補我們城鄉中過時、碎化以及失效的空間,而能讓居住其中的人們更能體會生活之美。2016年起,中央政府前瞻計畫中的「城鎮之心」計畫,便隱含此項戰略目標;它期待投資於城鄉中值得提升的生活空間,並以有效的景觀設計提供空間品質升級、美學加成,或是發展出連續化的生活軸線、設施以及區域。
IFLA(國際景觀建築師協會)今年七月將在新加坡舉辦年會,其主題為「Biophlic City – Smart Nation, Future Resilience」,好一個誘人的標題!主題的核心在於建造一個新的城市系統,一個不是依賴過去大型建築,而是以生物包容性建造國家未來的想像。2017年於蒙特婁舉辦的國際設計大會中發表的設計八宣言:「設計是一種讓我們創造在更加進化的科技及物質文明中,並在面對人類幾乎更加已經失去抵抗的全球化發展下,創造一種更加可具柔軟、彈性、緞塑性(malleable)的物質、空間、以及視覺新經驗。」這宣言暗示設計思維的建立以及善用正確的設計策略,應該成為各國面對頻臨失控的社會、經濟、文化及生態危機的積極策略。它堅定的結語中,人類只有積極面對時代的困難,並訴諸行動,人類才有機會得以在崩解的危機中得以脫身。
蒙特婁的設計八宣言的想法如下:1.設計是動力、2.設計是媒介、3.設計表達文化、4.設計增加價值、5.設計強化改變、6.設計引介智慧的城市樣貌、7.設計顯明了韌性以及管理風險、8.設計強化新的發展性。其中第五項論述在面對時代變化的挑戰-人口問題、社會問題、財政困難、服務性統變化等,也唯有透過設計,才能進行改變,並引導出一個更好的生活狀況。第三項則論述在全球化的壓力下,唯有透過好的設計才得以扮演積極的進行重塑、保護、涵養以及提供強化文化價值的功能。
是怎樣的設計才具有能提引國家面對改變的想像及成果呢?由新加坡的「Biophlic City」戰略中,清楚地以建立「Smart」以及「Resilience」國家作為戰略願景。這不是口號,而是新加坡已經逐步落實在各項成果。Bio-生物,作為一個可被熱愛的元素成為核心設計介入的議題-由新加坡政府承諾將打造全世界最綠化的城市開始,許多綠技術政策已經落實(2008年起實施)。於是灣邊城市新開發必須滿足百分之百綠地的失去回饋,在建築物的屋頂、壁面、陽台都被要求要有植栽;此外在公共空間中,政府建造大量綠地,植物園,以及進行連接綠/水設施的系統動線,並以各種有關綠的活動-花園展、花展,作為將生活帶入以「生物」之景聯通的城市想像。在這樣一個採取高密度的國家,新加坡清楚自己唯有堅定地採取以「生物之愛」(bio-philic)的策略,國家一方面以此成為綠/水規劃產業(建築/城市/管理)的輸出國,也是確保人民在生活的水平中可以不斷的提升。
景觀作為這一份「生物之愛」的工具之一,新加坡的景觀規劃產業年增30%,景觀設計公司在整個亞洲增加了30~40%的經濟項目,而且景觀設計的內容在設計中的預算已提升了5~15%。這整體的提升也說明一個時代的新趨勢,後工業時代的城市以及基礎建設已經逐步地往另一個方向移動。
然而台灣的城鄉面貌總還呈現在上一個世代的價值,儘管偶有先驅之士的號召以及偶有建設的佳作,但整體政治經營的思維還是陳舊及保守,對於大興土木的熱情還是倍數於對於現有已經失去魅力空間的修補、整備以及介入。在許多權力者的眼光中,建設只能是拔地而起的巨大,那些改善空間的景觀重塑,只是小菜一疊,不值大書特書。或許,就在這時代的轉向中,我們失去了許給人民一個真正幸福的機會。
總編輯褚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