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主標:
再議物派
HIGHLIGHT標題:
林茲電子藝術節
「文化現前」的物質性
林鉅
賴志盛
書脊標題:
美術館資金的道德難題
「境派藝術在伊通」座談
喬治·巴塞利茲"
再議物派
本期專題在回望物派之濫觴時,也以藝術評論、藝術史論述為基底。除收錄旅居美國的日本藝術史學者富井玲子(Reiko Tomii)的綜論〈物派的六點矛盾〉,以及本阿彌清著作《物派的起源》(2016)中關於關根伸夫(Nobuo Sekine)《位相-大地》這件公認的物派藝術創始之作的論述節選之外,也包括本刊特約作者陳飛豪專訪本阿彌清的專文〈物派再考與根植日本的「當代藝術」〉,闡述本阿彌清近年來對物派起源之再研究中獲得的新觀點;而筆者也撰文整理由針生一郎(Haryu Ichiro)在1960年代提出、近年來再由富井玲子進一步論述和發展的「國際同時代性」(International Contemporaneity)之觀察,希望能為本專題作出一點1960年代物派於日本生成前後的藝術史補充;Artprice.com則對物派藝術的市場表現做了全局觀察,在不同藝術家之間發現了巨大落差,引人思考。在專題的最後一部分,我們精選這個夏秋之交於台北先後登場的幾檔物派展覽,分享於也趣藝廊、亞紀畫廊、Hiro Hiro Art Space呈現的這些物派名家新、舊作,以及這幾家畫廊在物派藝術方向上的經營思路。
作者簡介:
《典藏.今藝術&投資》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以及藝術品投資動態……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與藝術市場的生態發展為我們的關注的面向,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沉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評論,這世界無論如何都需要
文 ︳嚴瀟瀟
在為本期雜誌的物派專題做前期研究時,不禁感慨藝評人在這一藝術運動中的重要性。藝術家在各自所處的時勢環境中創作,實踐自己的靈感、理念與美學追求;評論家或藝術史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則是在觀察、辨析、品味、歸納等過程中作出自己的評論與總結,細微至某位藝術家的某件作品,宏觀至某一時代甚至跨時代時空範圍內的整體論述,更理想者,則是在提綱挈領地作出觀察後振臂一呼,為推動乃至開闢新的理論方向做出貢獻,甚至為同時代的創作者提供方向性指引。要做到後者無疑是不易的,不僅需要具備敏銳的時代嗅覺、跨界的游刃有餘、博覽天下的學識與氣魄,也不能缺乏對評論使命的高度自覺,以及實踐這種自覺的自由和勇氣。
我們回憶起身兼藝術家與評論家的李禹煥(Lee Ufan,1936-)、藝術史家峯村敏明(Toshiaki Minemura,1936-)等人在1960、1970年代之交整個世界文化的風起雲湧之中,如何接力藝評家中原佑介(Yusuke Nakahara,1931-2011)等人在1960年代這一「現代美術的轉換期」中所作出的批判式觀察,及時而準確地抓住了包括關根伸夫(Nobuo Sekine)在內的幾位日本藝術家間出現的創作觀念轉向,憑自己的哲學與美學素養,奠定了「物派」的理論根基,其敏銳程度,甚至一開始連被歸為「物派」的藝術家中間都對此有不同意見。儘管「物派」理論始終未能為其找到最合適的名字——後世幾乎所有關於「物派」的論述,都必須強調這一藝術運動所關注的並非「物」本身、而是「物」的狀態與它們之間的關係,更難以從名字上體現出藝術家們所欲表達的實驗精神——,時至今日,也鮮有人質疑這一與時代密不可分的美學創作方向及其激發出的論述之重要性。
類似地,我們也可憶起,法國著名藝評家皮埃爾•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1930-2003)如何在1960年與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等8位藝術家一起發出著名的「新現實主義宣言」,乃是根基於他對藝術創作發展的深刻觀察。抑或是,1954年楚浮(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於《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的撰文,是如何成為影響迄今的「作者論」之濫觴。這些身體力行的評論者、甚至也是創作者,傳遞出的是一種他們自身與時代及時代的藝術創造之間,同呼吸的密切關係。
在獨立評論風氣日益於藝術行業式微、又難脫「利益共同體」之困的今日,我們始終面臨一個「突圍」的課題。近期在一場名為「境派藝術在伊通」的座談會上,可以觀察到某種發軔於先前一系列「境派藝術」展覽、圍繞台灣當代藝術總體概念進行思考的論述自覺,尤其是將以「南台灣新風格畫會」為代表的地方性藝術史也納入論述範疇,可見某種基於對台灣主體性之呼喚的行動趨向。本刊將這次在評論家、學者與藝術家之間展開的初步討論記錄並刊載,期待能為未來的台灣美術史立論留下基礎的足跡。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評論,這世界無論如何都需要
文 ︳嚴瀟瀟
在為本期雜誌的物派專題做前期研究時,不禁感慨藝評人在這一藝術運動中的重要性。藝術家在各自所處的時勢環境中創作,實踐自己的靈感、理念與美學追求;評論家或藝術史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則是在觀察、辨析、品味、歸納等過程中作出自己的評論與總結,細微至某位藝術家的某件作品,宏觀至某一時代甚至跨時代時空範圍內的整體論述,更理想者,則是在提綱挈領地作出觀察後振臂一呼,為推動乃至開闢新的理論方向做出貢獻,甚至為同時代的創作者提供方向性指引。要做到後者...
目錄
COLUMN 80 作為新聞業的當代美術 耿一偉
82 美國博物館一再賣館藏 洪三雄
84 議術藝術 姚謙
86 南韓秋季藝術活動 曾文泉
88 行政院拍板「藝術零稅賦」 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90 「地方色」到「生活色」:簡綽然的後台展人生 盧穎
OBSERVATION 92 錢從哪裡來?美術館資金的道德難題 朱貽安
96 不惑與危機
走進四十,跳出框架的林茲電子藝術節 沈伯丞
100 以水為引的空間穿刺術
關於賴志盛近作中的若干調校 嚴瀟瀟
104 永續共生的創作實踐一:
「文化現前」的物質性 詹育杰、古睖・久古(林友達)
COVER STORY 108 2019 ART TAIPEI
光之再現 展現華人傲人的實力
專訪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鍾經新理事長 陳意華
ART STORY
藝遊
114 經營畫廊一馬當先
藝術推手薩德斯.侯巴克 簡秀枝
117 大象與蚊子
巴塞利茲個展「時間」 簡秀枝
FEATURE 120 再議物派 嚴瀟瀟
122 物派的六點矛盾 富井玲子
128 物派的藝術家們,其實從來沒有自稱自己是物派
訪藝評人本阿彌清:物派再考與根植日本的「當代藝術」 陳飛豪
132 本阿彌清論關根伸夫《位相—大地》 本阿彌清
134 1960年代的「國際同時代性」與物派之濫觴
富井玲子相關研究概述 嚴瀟瀟
136 物派藝術家的市場何在? Artprice
138 物自身
也趣藝廊物派藝術大展「無物」 朱貽安
142 「反界結端」綜覽菅木志雄的創作內核
亞紀畫廊統整亞洲抽象的價值脈絡 楊椀茹
146 物派與後物派 Hiro Hiro Art Space 收藏展 陳飛豪
SPECIAL REPORT 148 也趣畫廊紮根德國
當代藝術的交流正式啟動 王焜生
150 大院子的「古宅新生」
首展開幕:鄭麗雲個展 柯舒寧
154 印尼富商翁瑋光成立MACAN美術館
接軌國際 為藝術教育生根作努力 何鎮盈
SPOTLIGHT 156 「繪畫與存在」中日韓抽象藝術巡迴展 楊椀茹
158 ""如風輕颺的畫語與錯譯
林鉅個展「九節拂風」 朱貽安
BOOK 160 從生態哲學,到藝術,到集體行動
哲學家莫頓的生態哲學和新書《生態地存在》 詹育杰
FORUM 162 從境派藝術透視台灣當代抽象藝術發展
「境派藝術在伊通」座談會紀要 王稚雅
SNG 166 倫敦.香港.台灣 編輯部
ART SCENES 187 繁花似錦見水墨 綺麗鬥豔覓自我
林伯禧個展 蔡舒帆
191 前進佛羅倫斯雙年展
林佳鴻的《蛋花的綺思》 丁雯靜
192 如何走在「之間」上? 劉星佑
COLUMN 80 作為新聞業的當代美術 耿一偉
82 美國博物館一再賣館藏 洪三雄
84 議術藝術 姚謙
86 南韓秋季藝術活動 曾文泉
88 行政院拍板「藝術零稅賦」 簡秀枝
MISSING PIECES 90 「地方色」到「生活色」:簡綽然的後台展人生 盧穎
OBSERVATION 92 錢從哪裡來?美術館資金的道德難題 朱貽安
96 不惑與危機
走進四十,跳出框架的林茲電子藝術節 沈伯丞
100 以水為引的空間穿刺術
關於賴志盛近作中的若干調校 嚴瀟瀟
104 永續共生的創作實踐一:
「文化現前」的物質性 詹育杰、古睖・久古(林友達)
COVER...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