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一年多的醞釀,這個專題的形成,可以說是《藝術觀點ACT》在2018年夏季號「野根莖:台灣當代藝術的野生捕獲」的迴響,是「當代藝術與高山流水」系列探索的延續,也是籌備中的「人類世實驗學院」平台的共學共創備忘錄。從2018年高雄寶來山區的吉丁蟲之夏和原民藝術探索,跳躍到2020年人類世的台灣巨木森林活化石、千里步道、野溪身世、後莫拉克、蚵類養殖、塑膠海廢、構樹種子和考古再現等等議題,我們在這個專題想要提出一個當代藝術的後自然問題:如何透過當代藝術的嶄新的大地製圖術與測量之眼,對應著當世充滿衛星航照、考古探測等等不同空間、時間尺度的視覺技術,開展出某種新型態的接地藝術協商姿態?
這個專題的內容,包括台灣土地的山林、步道、野溪與災難測量,包括養殖、塑膠生活、海洋汙染測量,也包括大地的測量製圖術和考古歷史的測量再現術,希望回應2014年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中缺乏在地環境議題內容的缺憾,並預備和即將到來、由拉圖(Bruno Latour)策展的2020年台北雙年展開對話。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的合作支持下,我們藉由藝術家與策展人的觀點,試著提出一種「南方」視野的當代藝術關懷,從最為古老的地史與原民的靈性經驗出發,與山海、與溪流、與工業化、災難和汙染的環境交流踏查對話,這是一個蓋婭政治的論述實踐,也是未來行動者網絡的初步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