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走進編輯室
#Taiwan Can Help
COVID-19疫情至今仍然是各國的挑戰,而日前部立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讓維持多日的本土零確認破功。所幸在全民的努力之下,部桃的群聚事件順利畫下句點,社會對於疫情的恐懼稍稍降溫。不過,即使臺灣防疫有成,在疫情結束前所有人都不能掉以輕心,大家還是要乖乖戴上口罩,並做好該有的防疫措施。
臺灣的疫情相較於其他國家和緩的同時,本土的科學家們依舊鍥而不捨地進行相關研究,想方設法戰勝疫情。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許多研究團隊從各個面向尋求突破,不論是開發疫苗與藥物、加強病毒的檢測、利用科技協助醫療體系,或是擬定防疫策略等,我們都可以看到臺灣科研團隊的努力。
在開發藥物方面,有團隊從「蛋白質修飾」、「小分子冷光系統」及「蛋白酶抑制劑」等方法下手,不只在病毒抗體、快篩及疫苗開發等方面都能有所貢獻,也能開發出藥物篩選系統,甚至找出具有治療COVID-19潛力的老藥。如果是檢測病毒,則能使用結合酵素免疫分析法與質譜儀的ELiMSA、可抗細菌與病毒的生物晶片與奈米塗層技術,以及應用拉曼光譜等方法。
此外,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也能助醫師一臂之力。包括模仿人類嗅覺的電子鼻及胸部X光攝影,在結合深度學習及演算法後,不只應用於疫情初期的篩檢,甚至能幫助醫師診斷,並達成精準醫學。最後,藉著改進教育模式、建立防疫的資訊平台與加強科普傳播等,都有助於全民一同對抗疫情。
本期的《科學月刊》防疫專輯,帶你一起了解來自臺灣的各個科學團隊如何運用自身的專業,幫助我們挺過COVID-19的威脅,以及為世界所做出的貢獻!
主編 謝育哲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走進編輯室
#Taiwan Can Help
COVID-19疫情至今仍然是各國的挑戰,而日前部立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讓維持多日的本土零確認破功。所幸在全民的努力之下,部桃的群聚事件順利畫下句點,社會對於疫情的恐懼稍稍降溫。不過,即使臺灣防疫有成,在疫情結束前所有人都不能掉以輕心,大家還是要乖乖戴上口罩,並做好該有的防疫措施。
臺灣的疫情相較於其他國家和緩的同時,本土的科學家們依舊鍥而不捨地進行相關研究,想方設法戰勝疫情。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許多研究團隊從各個面向尋求突破,不論是開發疫苗與藥物、...
目錄
News Focus
04 要如何飛得翩然?實驗找出蝴蝶飛行的奧義
05 新型原子鐘誕生,量子糾纏幫我們更精準定義時間/發現一顆高齡100億歲的超級地球
06 鱷魚是不是忘記演化了?
07 從抑制酵素下手!新型抗生素可望消滅更多病原菌
封面故事
08 封面引言
10 封面故事一:病毒蛋白、藥物篩選與老藥新用 臺灣的疫情研究現況/曾柏諺
16 封面故事二:病毒現形吧!未來還有哪些檢測病毒的「新招式」?/陳亭瑋
22 封面故事三:AI與深度學習也能成為防治疫情好幫手/謝育哲
28 封面故事四:從疫情防堵到全民皆兵,科學為我們服務了什麼?/郭羽漫
顯 影
34 亞洲水牛/游崇瑋
36 裸子植物的種實/植業病
科學出走
38 海和天為什麼是藍的?/張之傑
思辨之評
40 學測數學怎麼考?分程度測驗或許是正解/張鎮華
專 欄
42 數不勝數:從數學解析愛情 用向量内積計算感情契合度!/林家妤Shark Lin
46 格物致知:弱交互作用與費米理論/張峻輔
52 生生不息:像鍬形蟲又像天牛 神祕的擬鍬形蟲真面目/胡芳碩
56 潛移默化:從原子學說看近代科學的運作/蔡蘊明
62 物換星移:放眼系外行星的新一代望遠鏡:HabEx太空望遠鏡/林彥興
精選文章
66 蝙蝠該怎麼分類?是大翼手小翼手?還是陰蝠陽蝠?/鄭錫奇、周政翰
70 不只3萬6千平方公里!利用斜率丈量臺灣本島表面積/羅翊銓
74 科學需要科學哲學的理由之一:釐清科學概念/葉筱凡
78 書 摘:《香氣的科學》
80 訂閱單
News Focus
04 要如何飛得翩然?實驗找出蝴蝶飛行的奧義
05 新型原子鐘誕生,量子糾纏幫我們更精準定義時間/發現一顆高齡100億歲的超級地球
06 鱷魚是不是忘記演化了?
07 從抑制酵素下手!新型抗生素可望消滅更多病原菌
封面故事
08 封面引言
10 封面故事一:病毒蛋白、藥物篩選與老藥新用 臺灣的疫情研究現況/曾柏諺
16 封面故事二:病毒現形吧!未來還有哪些檢測病毒的「新招式」?/陳亭瑋
22 封面故事三:AI與深度學習也能成為防治疫情好幫手/謝育哲
28 封面故事四:從疫情防堵到全民皆兵,科學為我們服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