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后大埔、前大埔及噍吧哖附近目籌測圖
關於本集
他們是白晝之前,隱微的星火,竭力放盡自身的能量,交換普世光明。有時將濃重雲層當作蔽護,聚合個體的鋒芒,逆反世界的經緯,以智識相搏的,向死而生的,足以劃開一個時代,讓晨曦照入,讓未來到來。
常被後世定焦於宗教迷信的光譜彼端,噍吧哖事件作為臺灣最後一次的農民武裝抗爭運動,以及總督府開始嚴禁民間/宗教結社的重大節點,應可視為,當被殖民者中的廣大基層人民,其生存方式全面遭受否定、壓迫,試圖衝破處境,那般民族集體意志的凝縮。而事件中富有神祕色彩之處,除了宗教力量與領袖魅力,地方保甲的「選邊站」,預料之外地左右結局。
日本執政當局在噍吧哖事件落幕後,則透過重修孔廟、內地延長等施政方針的轉向,消弭殘酷形象,拉攏臺灣民心;臺灣人民在懷柔同化的保護傘下,借力使力。如臺南官紳慷慨捐獻孔廟與祀典武廟的修築費用,事實上是培植社會運動的據點,廟中碑記如同臺灣文化啟蒙史的紀念碑,銘刻那段,臺灣知識份子與其社群,在近代國家機器的監控系統之下,如何維繫臺灣文化命脈與政治權益。
溯及清領時期,漢人、客家人、原住民等臺灣「諸民」對於一元威權的反叛,族群之間的複雜競合關連,彷彿象徵惡兆的雨雲,始終在帝國的遠景好夢之上集結盤旋。若特寫清代渡臺墾拓的移民,基於保護利益的現實需求,或聚集為地緣聚落,或結拜為異姓幫會,日治至戰後的臺灣地下社會,即本土角頭、外省掛兄弟、執政當局的角力場。
臺灣文化的角力場,發生在江湖,亦在舞台上演。日治時期有臺灣第一京班之稱的廣東宜人園(宜人京班前身)、電影界首席名辯士詹天馬所成立的天馬映畫社與天馬茶房,以同步海內外的文藝脈動,開啟了觀眾的眼界。然而,席捲時代的煙塵令人無所立足,曾經意興昂揚的身影,盡皆無聲遠去。
日治時期的在野政治/文化社群,應以臺灣文化協會最為活躍,並取得較多成果。對比孤魂聯盟未能實踐無政府主義理念,獻身藝術創作與社會工作的多位成員,人生後半場亦如孤魂般飄零,卻為日後的社運方向立下指標。仿若波特萊爾dandy作派的劉吶鷗,身兼作家與導演,出資創辦的第一線書店因盤查取締而夭折,而他於三十五歲遭槍擊身亡,死因成謎—以他為首的《無軌列車》,仍疾馳在左派思想與現代文學的前線。
現代文學社群的發展遭逢抑止,傳統漢詩社群反而因當局欲塑造太平氛圍而重振,當帝國的「教化」之風,吹入民間,所幸仍有詩社自詡為輿論中介,將吟會活動視為社會參與的重要形式。日治時期的西洋畫會亦是一片蓬勃榮景,可概分為臺籍畫家為主的臺陽,以及日籍畫家所主持的臺灣美術聯盟、創元美術協會等,從對立到交流,在臺灣特有的暖融色調中,被國境撕裂的歷史情境,被祕密所包藏的黑暗之心,終能修復。
薰風編輯部
目錄
關於本集 (編輯部)
【專欄】
臺灣土木建築協會 現代風貌的造就及文化記憶的存續 (凌宗魁)
永遠的在野 記那年彰化文史團體的衝鋒陷陣 (陳建融)
【特集】
噍吧哖事件 彰化縣大村鄉的參與者 (邱正略)
臺南文武廟碑記所呈現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政治迴旋 (陳文松)
在帝國的邊區結群 橫越界域內外的諸民與眾魂 (梁廷毓)
江湖流變 地下秩序的集結及消長 (鍾秀雋)
臺灣京劇史外記 第一京班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 (徐亞湘)
無聲的你與無影的他 (林太崴)
孤魂聯盟 曇花一現的日治臺灣無政府主義團體 (陳飛豪)
一九二○年代,印刷廠裡一個廢稿的故事 (徐禎苓)
最後的風情 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 (黃美娥)
日本人畫會活動在臺灣 從臺灣美術聯盟到創元美術協會 (劉錡豫)
【文藝】
都市傳說大搜祕 島內最早的怪奇音聲錄 (林太崴)
旬味著時 消暑清涼 (張琇媛)
從小市街到大都會 日本時代的臺灣都市計畫 (陳坤毅)
關於本集 (編輯部)
【專欄】
臺灣土木建築協會 現代風貌的造就及文化記憶的存續 (凌宗魁)
永遠的在野 記那年彰化文史團體的衝鋒陷陣 (陳建融)
【特集】
噍吧哖事件 彰化縣大村鄉的參與者 (邱正略)
臺南文武廟碑記所呈現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政治迴旋 (陳文松)
在帝國的邊區結群 橫越界域內外的諸民與眾魂 (梁廷毓)
江湖流變 地下秩序的集結及消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