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我們需要怎樣的社會住宅
文/廖慧燕
國內近年來房價高漲,造成剛入社會的年青人及經濟弱勢族群「城市居、大不易」,因此中央及地方縣市政府均致力於社會住宅的興建,尤其台北市政府,這幾年興建只租不售的社宅數量顯著增加,市府更以質量並重自許,打破過去公有住宅品質不佳的印象,建構外觀優美、設備及建材均媲美民間住宅,同時落實「社會照護」考慮居民互動連結、營造共融社區的美好生活環境。所以社宅底層多規劃提供附近鄰里共同使用的公共設施如托幼、托老、社區活動中心等,且為加強社宅內各種不同特性的使用者達到混居共融,除在硬體環境考慮居民共同使用交流的需求外,在軟體部分也配合創設青創戶制度,希望以青創戶為種子在社區帶動交流互動共創新生活文化,為了解這些軟硬體的努力成效;居住者的真正感受,市府與「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合作辦理用後評估系列活動,以木柵安康及青年社宅為對象透過實地走訪、焦點座談等探討社宅規劃設計者與使用者的觀點,做為後續推動社會住宅規劃設計之參考。
本期專輯報導相關活動並邀請專家學者及住戶代表等撰稿,感謝OURs秘書長彭揚凱先生及協會相關同仁協助企畫及邀稿,專輯包括彭秘書長整理撰寫的社宅用後經驗議題與討論,認為社宅已成為都市包容文化和社會互動經驗實驗的基地,並綜合提出住宅單元、公共空間等論點及建議;住戶代表連俊傑先生及吳曉萍小姐探討社宅公共空間,均認為管理及設計宜更有彈性,使公共空間可有更多樣互動模式及創新使用的可能性,以發揮更大功能;設計青年社宅的張清華建築師提出社宅應具有永續文化,強調不只要多而快,更要美而優;曾光宗老師從學術觀點探討社宅的前期規劃與後期評估,並詳細介紹日本公營住宅經由用後評估所做的轉變與驗證;北市都發局黃局長提出社宅後續精進政策,包括優化社宅租金訂定、建立社宅規格化標準、成立行政法人加強社宅營運管理及彙整相關經驗撰寫叢書等,專輯中我也提供一篇探討住宅單元設計應更有彈性,以適應不同使用需求的文章。
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的經典名句「生活永遠是對的,只有建築師才會犯錯」,強調建築應以滿足使用者之需求為原則;用後評估是有效的驗證方式,以使用者為調查對象,藉由系統的、嚴謹的調查方式來檢視建成環境,作為日後設計參考。本次社宅用後評估系列活動非常有意義,獲得之結論亦具參考價值,惟因參加者為住戶代表,恐有以偏概全之疑慮,期望本次活動只是個開端,未來或可進一步進行系統性調查,以更精確掌握使用者的意見,並經由檢討修正,讓社宅的規劃設計更符合使用需求。
成立於1983年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在歷經38年的使用下,展覽、典藏、教育及觀眾服務等空間皆面臨不足之困境,新園區預定於2022年採統包方式招標,為探討各界對新藝術園區的期待,特別刊載北美館辦理之新園區座談會紀錄,同時轉載蘇喻哲與簡學義先生對本案的看法與建議;北美新園區的推動箭在弦上,但是目前看來在規劃、招標方式、工期等均尚有不少疑義,首都美術館無論就文化、藝術、建築層面均具指標性意義,期望大家共同努力找出最合適的方案,一起邁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