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什麼是覺知?就是知道、清楚;就是專注觀察當下?覺知在哪裡生起?是否自己即可檢查,自己便能知曉?是否專注而警覺的心就是一種覺知?人的「覺」從來沒有消失過,可惜常略而不察或識之不清。本期封面專題從覺知察環境的角度,切入自然的植物與動物,切入人文的家族與社會,希望喚回我們對環境覺知的敏銳,把心拉回到當下……
《生態台灣》季刊,一份來自民間也始終保有理想性與反思性的環境生態刊物,宛如為台灣山林一般,用多元多樣的根系保有島嶼的無窮生機。根植此理念,本期多篇紮實、精彩好文,期待與您分享。
作者簡介:
【第82期作者群簡介】
陳玉峯 臺灣自然保育、文化改造的代表性人物。畢業於臺灣大學植物系,臺灣大學碩士,東海大學理學博士。先後任教臺大、逢甲、東海、靜宜大學,曾任靜宜大學副校長、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於2020年1月底退休,2021年重任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同時為「山林書院」負責人、台灣生態研究中心負責人。
王筠婷 藝術創作者,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長期關注流浪動物議題,以影像、生命書寫與藝術行動,試圖為流浪狗尋找與社會對話的可能性,進行兩者之間的關係修補。過去展覽包含《慣性遺忘》、《黑色》、《路徑的延續》、《小石造山》。
劉麗榮 高雄人,東海中文系畢業,從事文字採訪工作數年,拍完家庭紀錄片《爺爺沒說的話》、《回家的路上》後,2021年搬回高雄與家人一起生活。開始學習藝術、能量治療,現正攻讀高師大跨領域藝術所。
楊淯緹 從事藝術創作與幼兒藝術陪伴,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長期關注海洋與船員文化、人的遷移、在生活中尋找裂縫、從大敘事與個人史中尋找節點。
蔡嘉陽 英國 Durham 大學生物系鳥類生態學博 士,長期致力臺灣生態人文與社會運動,在彰化海岸研究海岸生態二十多年,台灣第一位研究鷸鴴科水鳥的研究者,也是彰化環保運動的主力戰將之一。曾獲「2011 社運風雲人物」獎,在反國光石化運動中貢獻卓著,目前致力環境社會運動與彰化縣西南角保護與再生運動。
張允慧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曾任苗栗苑裡「華陶窯」營運總監、高雄市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營運執行長、高雄市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執行長。身為岡山眷村文化協會創始會員與常務理事,積極保存再興眷村文化。
蔡宜珊 雲林人,目前就讀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環境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陳月霞 長年從事攝影、寫作及兩性、親子、社區、環保、自然教育等工作。曾任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理事、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台中市文藝作家協會理事、台灣生態學會常務理事、外交部國內女性攝影家海外巡迴展評審委員,現為台中市社區婦女成長協會理事長。著有《植物之美》、《聰明母雞與漂亮公雞》、歷史長篇小說《阿里山物語》等。
陳品嘉 政大地政系碩士班畢業,現為臺大城鄉所博士班三年級。在台海飛彈危機那年出生,成長於東北季風吹拂、整年潮濕多雨的宜蘭。大學至碩士都與有點冷門,卻又不算冷門的地政學科為伍。後來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先是認識了地理學,再了解社會學,又摻雜了一點文化研究,最終成為一位非主流的都市規劃學徒。碩士論文研究全台第一座都市公共食物森林,隨後就與新竹結下緣份,繼續在都市裡種菜、餵雞、看蝙蝠。
張天 1983年生。Bachelor in Fine Arts- St.Ambrose University, Davenport, Iowa, U.S.A,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在讀中。展覽經歷:Triple Feature,Scott Community College Library. Bettendorf, Iowa. Fall, 2007/ 2008.;黑暗告解室(Solo Exhibition)海空間/ 旗津公有市場(高雄市旗津區大關路十四號);Dark Confessions II: In between Psychedelic and Reality(Solo Exhibition) 胖地(台南市中西區南門路21號) 等。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陳芯宜導演在2007年的電影《流浪神狗人》中,以三組人物與敘事,多線交織出島嶼的不安與荒涼。在臺灣這個看似豐沛生猛的社會裡,所有舞動的華麗、物慾的增長,步步潛藏著隨時踩空的危機。上一秒才被吹捧的神、狗與人,瞬間即可能被丟棄。在諸多棄的故事裡,拆解掉情節的起承轉合後,在核心與根源處,往往是自我放棄。
生界萬物,本有其棲居存有之道,是因緣俱足,亦是奇蹟。陳玉峯老師在本期專輯「環境覺知與行動」的首篇文章〈奇蹟——覺知不覺〉裡,提示了一種在自然中知與不知、覺與不覺、見與不見間的時時警醒與全觀思維。在如此破題後,何謂對環境的覺知?如何以行動回應覺知之困境?王筠婷〈橋下的狗與人:信念與拼湊作為的生存法〉與劉麗榮〈家的回與迴——身在何方,家的空間與身體感知〉這兩篇文章,分別從她們所在意的生命與家園中,以疑惑但不游移的姿態,奮力求索,將自己投放在不被社會的目光在意的田野與議題裡,在世界的邊緣中覺知,在被遺忘的空間與被遺棄的生命中,用她們所有可能的技藝與裝備,留住一切親愛的。
本期尚有許多位第一次在刊物中出現的作者,楊淯緹、張允慧與張天,他們與王筠婷以及劉麗榮,都是來自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年輕藝術家,他們有著這樣共同的問題意識與關懷:創作必須從田野出發,藝術必須回應田野的提問,田野不僅是引發靈感的對象,田野即是目的,創作者的思維、方法、再現方式與行動都在田野中醞釀與胎動。楊淯緹〈永恆的復中輪〉一文,試著從火焚的大船中,拾起家族壓抑、哀傷與記憶的灰燼,以書寫縫合遺忘;張天藉由《人類世》這場展覽,反思了藝術介入環境議題的侷限與困境;張允慧〈眷村的遠見〉則是借道社造,試圖藉由公民參與的方法讓眷村的保存不只是流於觀光與喧嘩。剛到英國深造的蔡宜珊,則以〈英國公民參與的啟示〉一文,讓我們看到,當影響深遠的公共政策與環境問題,需要民眾參與其中時,要如何不流於形式,該如何細膩與深入的操作,實屬不易,他山之石,本該攻錯,這條公民社會的民主之路,臺灣還很漫長。
最後有幾篇壓軸的文章,邀請本刊讀者對正在發生之事持續關切、共同參與。蔡嘉陽老師〈從國土計畫來看東南櫟林農地開墾的爭議〉一文,從一個比較大的尺度關注東南櫟林保育的制度性問題;陳月霞老師的父親陳清祥先生,見證了阿里山的百年風華,他走過的足跡在近年轉化成精彩的圖像,〈世紀風華〉是這場畫展的深刻導讀與引言,歡迎大家於展覽期間(2024.1.19-2.18)至嘉義市文化局共襄盛舉。陳玉峯老師即將出版的一本大書《李岳勳先生外傳》,可說是其在台灣文化與隱性禪思想之探索的集大成之作,本期刊物先摘錄其中篇章,一饗讀者。此書可看作是兩位思想家的深沉對話與冥思紀錄,更是臺灣這塊土地,萬千山林中迴盪的聲響。大音希聲,安靜的力量。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報告】
陳芯宜導演在2007年的電影《流浪神狗人》中,以三組人物與敘事,多線交織出島嶼的不安與荒涼。在臺灣這個看似豐沛生猛的社會裡,所有舞動的華麗、物慾的增長,步步潛藏著隨時踩空的危機。上一秒才被吹捧的神、狗與人,瞬間即可能被丟棄。在諸多棄的故事裡,拆解掉情節的起承轉合後,在核心與根源處,往往是自我放棄。
生界萬物,本有其棲居存有之道,是因緣俱足,亦是奇蹟。陳玉峯老師在本期專輯「環境覺知與行動」的首篇文章〈奇蹟——覺知不覺〉裡,提示了一種在自然中知與不知、覺與不覺、見...
目錄
【封面專題 環境覺知與行動】
奇蹟──覺知不覺
文│陳玉峯
橋下的狗與人:信念與拼湊作為的生存法
文│王筠婷
家的回與迴──身在何方,家的空間與身體感知
文│劉麗榮
【島嶼故事】
台灣隱形禪──《李岳勳先生外傳》節選
文│陳玉峯
永恆的復中輪──海洋像是船員的第二個家鄉,靈魂掉落的地方
文│楊淯緹
【環境與生界議題:紀實與反思】
從國土資源規劃來看東南櫟林農地開墾爭議
文│蔡嘉陽
眷村的遠見──樂群村聚落建築群保存與再發展文化論壇
文│張允慧
英國公民參與的啟示
文│蔡宜珊
【自然小徑:環境教育與生活美學】
世紀風華──阿里山陳清祥百年足跡畫展
文│陳月霞
徒步於山海之間:頭城石城里沿海地帶的地景敘事
文│陳品嘉
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展覽《人類世》後的深思
文│張天
【封面專題 環境覺知與行動】
奇蹟──覺知不覺
文│陳玉峯
橋下的狗與人:信念與拼湊作為的生存法
文│王筠婷
家的回與迴──身在何方,家的空間與身體感知
文│劉麗榮
【島嶼故事】
台灣隱形禪──《李岳勳先生外傳》節選
文│陳玉峯
永恆的復中輪──海洋像是船員的第二個家鄉,靈魂掉落的地方
文│楊淯緹
【環境與生界議題:紀實與反思】
從國土資源規劃來看東南櫟林農地開墾爭議
文│蔡嘉陽
眷村的遠見──樂群村聚落建築群保存與再發展文化論壇
文│張允慧
英國公民參與的啟示
文│蔡宜珊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