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專題「依海之人」,由兩則現場採訪串起:長期守護桃園大潭藻礁的潘忠政老師vs日本沖繩反邊野古美軍基地的浦島悅子女士,長期守護母土獨一無二的海洋及生物多樣性寶庫,因著持守「如果放棄,是對下一代不負責任」的相同理念,對被破壞的環境展開救贖,這篇專題讓兩位「依海之人」的行動,產生有意義的國際連結。
專題試閱:
藻礁保護運動十年後:潘忠政老師訪談錄
採訪紀錄 / 袁志君
2023年9月3日,臺灣-沖繩學習團在颱風天裡前往拜訪潘忠政老師,從藻礁公投認識臺灣的民主運作,作為認識臺灣的第一站。本文是當天潘老師接受訪談的重點摘錄,以下將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
回顧藻礁保護行動的初始
桃園藻礁的範圍大概是從大園觀音到新屋,約有27公里,因為觀塘工業區的開發,現在生態比較豐富的範圍只剩下5公里,政府在這裡設置了「觀新藻礁生態園區」。不過政府設立了園區之後,也僅只是補助附近的社區發展協會巡守隊,請他們協助巡守,並沒有更進一步的保育行動。
觀新藻礁生態園區延伸往北邊3公里處就是「大潭藻礁」,大潭藻礁的生態更豐富,但觀塘工業區一直未解編,2013年我們提出要把大潭藻礁也劃為保護區,但政府已經計畫要在大潭藻礁設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了,於是我們便開始展開搶救行動。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有兩個選項,我們看到的資料中呈現臺北港方案最好,但是政府決策者硬是把臺北港當成第二備選,就是替代方案。
大潭在早年也曾被中油納入天然氣接收站的選項之一,但在1994年時,他們評估這個地方環境不好:海象太差,潮差太大。這裡高潮可以到海平面上2.5公尺,低潮可以低到海平面下2.5公尺,大潮的潮差到5公尺,較不適合做港口。 於是,中油便把第二號天然氣接收站設置在臺中。但是現在要設立第三號天然氣接收站的時候,政府又覺得這個地點沒問題了。
我們提出了兩個方案,一個是設立在方案較好的臺北港,一個是從第二天然氣接收站再拉第二條海管北上,大潭電廠已經運作十幾年了,一直都是從臺中第二天然氣接收站拉海管供應的。但是這兩個方案政府都說來不及。
現在大潭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已經在做了,原本預計在2022年7月機組要運轉,後來因為改用外推方案,運轉時程延後到2025年的7-8月,但是2022年沒有運作,也沒有造成缺電啊,從這裡可以證明一切並沒有這麼急切,所以我們覺得政府一直是用謊言。
2013年中央核定在觀塘蓋第三號天然氣接收站時,還是國民黨的時代,因此在2014年鄭文燦上台時,我們都以為這個案子有希望了。鄭文燦在2014年8月14日跟我們一起開記者會,説要守護桃園27公里藻礁,並表示如果未來上台,希望能夠劃定暫定自然保留區。他上任以後開始對藻礁議題裝傻,但是他知道跟我們有承諾。
2017年環評開始,我們全力地投入,那時我們只是一個地方的小團體,但是包括學者與律師都認爲應該保護這裡,跟我們站在一起。2018年10月8號之前,藻礁已經變成是全國很夯的議題,學者進來做調查,發現這裡生態很好,但是政府的環評資料都寫這裡生態很差,藻礁的珊瑚藻不多。
被操作的藻礁公投
2021年12月要進行藻礁案公投,政府在4月時推出外推方案,意思是第三接收站可以向外推更遠,不靠近沿岸就不會對藻礁有影響,或是影響很小。這個外推方案讓一部分的環境運動團體轉而支持政府。政府公投贏了之後,外推方案開始進入環評,當天他們承認會做第二條海管,從臺中上來的第二條海管。回頭來看這些決定,都是很可惡的事情。
公投是直接民權。政府如果有錯,人民直接表達是一個最後的手段,這個直接民權的意義很大。臺灣要進行公投,有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必須去做宣傳,必須要達到連署數,例如像藻礁案,需取得超過29萬張連署同意書才能成案,案件才可以進入公投。2020年12月16日,我們被告知可以開始連署了,過了不到3個月,我們共送進去72萬張連署同意書。
藻礁公投連署期間,非常明顯有很多年輕人支持,可是公投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除了幾個綠營特別強的地方,不同意票的特別多之外,連我們努力溝通過、居民也覺得應該保留藻礁的觀音、大潭里,公投的票數也大幅落後。原因是在公投的時候,這個議題被執政黨操作成藍綠對決。那個時候選前的民意測驗我們都是贏,但是公投結果出來,7個不同的公投項目獲得的票數都差不多,這就是藍綠對決的結果,就是執政黨透過國家機器的資源去影響人民的判斷。人民原來有的思考判斷,後來被操作成抗中保臺,我們那時候都是被稱為中共同路人。
我就是他們口中的中共同路人。我去國民黨的智庫開會,提供一些關於氣候變遷的意見,這可以被寫成是秘會國民黨。我被抹黑、抹紅,直到現在都還是繼續這樣的玩法。所以,我覺得這個政黨對臺灣反而成為災難,他把人和人之間基本誠信破壞了。
我們支持巴黎協議,包括京都議定書的這些內容,就是期待我們對於暖化的地球有一點減緩作用,不會造成下一代生存的問題。天然氣其實就是化石燃料,雖然它可能比燒煤造成的二氧化碳要少一點,但它還是化石燃料,現在不下降的話,環境會變得非常不適合人生存。
2016年蔡英文總統宣布未來能源5-3-2配比。臺灣本來煤大概是佔47-48%,天然氣佔不到25%。到2025年,政府要讓天然氣達到50%,然後煤炭降到30%,綠能要提升到20%。煤炭降到30%當然是好事,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碳跟有毒物質確實是最多;但是,為什麼會把天然氣拉到50%呢!那是為了2025年要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原本佔了10-12%的核電要歸零,需要新的替補,但是燃煤又不能增加,最後就是天然氣佔50%,綠能20%,這就是5-3-2的比例。
可是現在回頭來看,幾個總統候選人都表示如果需要,電量不夠的話,核能還是要繼續保留運作。這已經打破了民進黨2016年以來的宣示。
(文未完)
作者簡介:
【各篇作者簡介】
袁志君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系畢業,在台灣從事青少年服務的社會工作,在國外參與和平反戰工作,過去服務於伊拉克、希臘,近年開始認識沖繩和平歷史,同時前往維吉尼亞與紐約就讀和平研究與基督教神學,2023年畢業。回台灣後各種打工工作,並且利用時間補充過去求學中缺乏的環境倫理與生態知識。
陳玉峯 臺灣自然保育、文化改造的代表性人物。畢業於臺灣大學植物系,臺灣大學碩士,東海大學理學博士。先後任教臺大、逢甲、東海、靜宜大學,曾任靜宜大學副校長、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於2020 年1 月底退休,2021 年重任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同時為「山林書院」負責人、台灣生態研究中心負責人。專業研究臺灣山林植物生態與分類,積約半個世紀臺灣山林研究、調查經驗,從事生態保育運動與教育、社運、政治運動、自然寫作、生態攝影、社教演講等。2003 年榮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鳳蝶獎。
徐堉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致力於鱗翅目昆蟲研究,已發表夸父璀灰蝶等14種新種、臺灣特有種及特有亞種蝴蝶及雲霧裳蛾等15種新種蛾類,曾出版多本鱗翅目昆蟲圖鑑,112年度獲頒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
趙克堅 台灣生態學會特約研究員、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博士生、大學兼任教師。長期關注台灣生態環境與永續發展議題。
梁羽楓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熱愛登山的女子。
林淑惠 現為成功大學通識中心「以科技公共化為取徑之永續農業」國科會計畫博士級研究員、成大建築所兼任助理教授。曾在公部門與民間NGO組織任職多年,長期關注環境永續、國土發展與農村適當科技。
張豐年 曾擔任臺北、臺中榮總之外科主治醫師,現任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學術委員,2020 年獲頒「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
白卿芬 臺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執行長。英國Cardiff大學新聞媒體文化研究博士,曾任倫敦國際船員權益組織(SRI)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顧問,英國Bristol大學社會政策研究學院副研究員,臺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計畫主持人。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不安的海域
文│成圓柏
十餘年前,曾在一次東京的旅行中,在街頭看到沖繩反美軍基地的紀錄片傳單與短講,演說者那激動的聲音與身體語言,深深地觸動了我。隔天,我調整了原本的行程,來到東中野的一家劇院中,進場觀看《押殺之海》這部紀錄片,由於電影沒有上外文字幕,對日文不甚熟悉的我,只能半看半猜影像要表達的意念。印象最深的事情有二,輪班坐在抗議現場的沖繩民眾,多半不是年輕人與大學生,而是當地的老人家與婦女,螳螂擋車一般地經常被自衛隊的軍人抬走,另外就是這個紀錄片承接了小川紳介拍攝三里塚農民反成田機場興建的傳統,記錄者長期在抗爭的現場陪伴,甚至跟著民眾坐在欲阻擋海上貨運補給的汽艇船中,在甚為顛簸的海面上,任憑鏡頭如波浪般的搖晃,讓觀看者也彷彿親臨現場般,一種反胃與身體的不適感強烈襲來。離開劇院後,這種複合著心智、情感與肌肉的筋攣感如影隨行,久久未能忘懷。
那是我接觸沖繩人民反美軍基地遷移到邊野古的開始,之後,有機會到沖繩旅行,看了幾個跟戰爭與當地歷史有關的博物館之後,深深覺得臺灣並不認識沖繩這個依海的民族。再後來,藉由紀錄片《反安保:藝術之戰》、高橋哲哉的《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與大江健三郎的《沖繩札記》這些文本的補課,才慢慢跨越自己過往的侷限與無知。
本期刊物封面專題的兩篇文章,即是承接自上面的脈絡與問題意識,我們需要更多對體制與國家暴力進行另類敘事的書寫與見證。謝謝長期關注與紀錄反戰和平運動的袁志君慷慨賜文,並在她的邀請下,反美軍基地的沖繩朋友們才能跟長期守護桃園藻礁的潘忠政老師產生非常有意義的國際連結。2021年的藻礁公投,因為被近年藍綠對決的選舉氛圍轄制,無法通過,臺灣近年有許多影響深遠的環境運動案例皆是落入這樣的宿命,但我們沒有逃避與悲觀的權利,如同比嘉盛順這位老者對著年輕學生所做的展示與宣告那般:「他用一個容器舀起了沙子,然後讓沙子從指縫間滑落。他對我們說:『看清楚,我們想要保護的就是這個。』」無論是桃園的藻礁或是沖繩的沙岸,都是這個星球千萬年來得之不易的生態系,豈有輕易讓渡與妥協的理由?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報告】
不安的海域
文│成圓柏
十餘年前,曾在一次東京的旅行中,在街頭看到沖繩反美軍基地的紀錄片傳單與短講,演說者那激動的聲音與身體語言,深深地觸動了我。隔天,我調整了原本的行程,來到東中野的一家劇院中,進場觀看《押殺之海》這部紀錄片,由於電影沒有上外文字幕,對日文不甚熟悉的我,只能半看半猜影像要表達的意念。印象最深的事情有二,輪班坐在抗議現場的沖繩民眾,多半不是年輕人與大學生,而是當地的老人家與婦女,螳螂擋車一般地經常被自衛隊的軍人抬走,另外就是這個紀錄片承...
目錄
【封面專題 依海之人】
藻礁保護運動十年後:潘忠政老師訪談錄
文│袁志君
堅持30年的邊野古反美軍基地行動──浦島悅子女士訪談錄
文│袁志君
【生態教室】
翻翻老照片
文│陳玉峯
綠色臺灣水青岡方舟上的乘客
文│徐堉峰
【環境與生界議題:紀實與反思】
全球氣候變遷下的環境可持續與碳議題探討
文│趙克堅
風雲再起───馬頭山斷層帶上的光電案
文│梁羽楓
城鄉共生・農福連攜 日本埼玉縣農業見學之行
文│林淑惠
以套繪取代實測? 談現行地籍測量常見失誤與建議
文│張豐年
【自然小徑:環境教育與生活美學】
認識甲烷排放與全球甲烷協定
文│白卿芬
綠色餐桌的力量──
從氣候變遷角度解析永續健康飲食的積極意義
文│白卿芬
【封面專題 依海之人】
藻礁保護運動十年後:潘忠政老師訪談錄
文│袁志君
堅持30年的邊野古反美軍基地行動──浦島悅子女士訪談錄
文│袁志君
【生態教室】
翻翻老照片
文│陳玉峯
綠色臺灣水青岡方舟上的乘客
文│徐堉峰
【環境與生界議題:紀實與反思】
全球氣候變遷下的環境可持續與碳議題探討
文│趙克堅
風雲再起───馬頭山斷層帶上的光電案
文│梁羽楓
城鄉共生・農福連攜 日本埼玉縣農業見學之行
文│林淑惠
以套繪取代實測? 談現行地籍測量常見失誤與建議
文│張豐年
【自然小徑...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