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在逐利為圖的資本市場中,再生能源帶給農漁村可能是你存我亡的競合遊戲,但在土地永續、民主為本的社區營造路上,再生能源與農漁村的結合,成就了日照之下閃閃發亮的「鹽與光」。本期封面專題我們要談,來自屏東林邊社區營造的靈魂人物──陳錦超、吳麗珠醫師夫婦與吳武達、吳明宗父子,如何在2009莫拉克風風災後,本著社區營造的深厚培力,不約而同走入農漁村的最深處,踏上一場光農合一、漁電共生的實踐路……。
《生態台灣》季刊,一份來自民間也始終保有理想性與反思性的環境生態刊物,宛如為台灣山林一般,用多元多樣的根系保有島嶼的無窮生機。根植此理念,本期多篇紮實、精彩好文,期待與您分享。
作者簡介:
【各篇作者簡介】
陳錦超、吳麗珠 兩人皆畢業自高雄醫學大學,目前為林邊永信牙醫診所牙醫師。1997年與一群好友成立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並由陳錦超擔任理事長,從地方文史資料訪談與收集、社區營造、產業文化、到環境綠美化行動皆有參與。莫拉克風災後,深切體認到長年地層下陷在台灣西南沿海造成的傷害,協會轉向環境教育,並與屏東縣政府合作光采溼地環境與綠能教育場域,分享環境與綠電的知識。2017年起兩人實際操作營農光電,在光電板下進行香莢蘭種植,目前已有初步成果,正在銷售通路及國人認識香草莢方向上努力。自許是環境保護的學習者、觀察者、跟隨者、實踐者及解說員,期待能與同好有更深入的切磋與學習。
林淑惠 現為成功大學通識中心「以科技公共化為取徑之永續農業」國科會計畫博士級研究員、成大建築所兼任助理教授。曾在公部門與民間NGO組織任職多年,長期關注環境永續、國土發展與農村適當科技。
陳玉峯 臺灣自然保育、文化改造的代表性人物。畢業於臺灣大學植物系,臺灣大學碩士,東海大學理學博士。先後任教臺大、逢甲、東海、靜宜大學,曾任靜宜大學副校長、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於2020 年1 月底退休,2021 年重任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同時為「山林書院」負責人、台灣生態研究中心負責人。專業研究臺灣山林植物生態與分類,積約半個世紀臺灣山林研究、調查經驗,從事生態保育運動與教育、社運、政治運動、自然寫作、生態攝影、社教演講等。2003 年榮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鳳蝶獎。
劉烘昌 從小在新竹頭前溪中摸魚捉蝦,培養鍛鍊出自然獵人的身手。國中時超級厭惡生物學,立志要成為一個物理學家。高中時因觀看BBC生態影片 「活生生的地球」,重燃對生 物學的興趣並進而努力自學。大學時就讀化學系,大一時的一場演講改變了我的未來,決定改換人生跑道。1990年從「國家地理雜誌」 聖誕島紅地蟹介紹認識了「陸蟹」,1994年開始固定在恆春半島進行陸蟹研究。 2012年辭教職成為獨立陸蟹研究者,2013年起定期 前往聖誕島進行陸蟹生態研究。
賴青松 新竹人,1970生,現為慢島生活有限公司負責人。中學時期曾回臺中大雅鄉間阿公老家,度過一年牽牛種菜的鄉間生活。因輾轉城鄉之間的成長經驗,開始關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課題,大學選讀環境工程,畢業後曾投入體制外教育,綠色消費,受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推薦,赴日本生活俱樂部消費合作社實習一年,奠定集結消費力量改變世界的想法。2000年,移居宜蘭開始半農半X生活。2004年,發起穀東俱樂部,是為臺灣社群支持型農業重要案例。2013年,參與發起倆佰甲,是為民間重要新農育成平台。2019年,共同創辦慢島生活公司,為心懷田園夢想的都市人打開一條回家的路。著有《明石元二郎傳奇》、《走過阪神大地震》、《從廚房看天下》、《青松e種田筆記》、《半農理想國》等書。
簡瑛欣 出生於高雄,定居在宜蘭。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現任國立羅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歷史教師兼主任秘書。學術專長為民俗學與臺灣民間信仰研究,關注跨國網絡中的華人民間信仰議題,發表祖廟研究論文數篇。
陳清圳 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中小校長。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師鐸獎、經理人雜誌百大MVP、全國傑出生物教師等獎項,透過課程經營、走入社區、山林教學等方式,帶動戶外教育熱潮。
台灣戶外安全協會 由山域搜救人員發起,愛山人士共同組成之非營利組織。協會以作為「社會大眾之登山安全學院」為職志,發起之初即針對一般大眾策畫系統性學習登山基礎知識與技術的系列課程,邀請登山領域專家以深入淺出、實際操作的方式,提供給希望從事登山活動的新手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培養風險自負之安全觀念,以期提升台灣的戶外風險意識與行前規劃準備,減少不必要之山域意外事故的發生。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第七人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2017)在《第七人:歐洲季節農業工人》一書中,引用了匈牙利的詩人阿蒂拉・尤若夫(Atilla Jozsef, 1905-1937)底下這首詩:
當你必須戰鬥時,讓你的敵人看到七。
一個,週日遠離工作的人,
一個,週一開始工作的人,
一個,沒有報酬的教書人,
一個,靠溺水學游泳的人,
一個,成為森林種子的人,
還有一個野性祖先所保護的人,
但他們所有的招數仍然不夠,
你自己必須是那第七人。
還記得第一次觀看《約翰伯格四季肖像》這部紀錄片時,當旁白出現這首詩,心裡有著極大震動。它對這世界日常的平安、如常的運作,對自然與野性的擁護,有著毫不妥協、無可退讓的原則與底線,堅如磐石,但姿態異常溫柔,如輕輕掠過林間的風。
身為本期刊物所有文章的第一讀者,看到這些書寫的背後所連結的人與事,理解這些人與事交織出的豐富紋理、纏結的網絡與問題之後,深深覺得我們的作者們,以及文本裡出現的人民群像,無論是在哪個位置上努力與奮鬥著,山林或海洋、農場或漁村、校園或田園,他們都是「第七人」。
走在全球暖化(最新的形容是「沸騰」)的不歸路上,沒有人是局外人。在面對能源轉型、資本擴張、科技業吸納所有資源的複雜局面中,台灣為了維持國家競爭力,似乎不得不服膺淨零政治的遊戲。但是誰在制定規則?誰有能力領到這場大戲的入場卷?其實答案是不難看到的。換另一種方式提問,誰在這樣的大戲中,被消音了,被遺忘了,甚至被消滅了(不只是人,也包含生界中的所有的存在),誰還在努力地為弱者發聲?為無家者築巢?為寂靜的春天哀悼與歌唱?縱使是為必然消逝的記憶安靜地守候著,都是一種可貴的堅持與力量。
《生態台灣》願意讓這些微弱但堅毅的敘事持續集結,涓涓細流終究可以蓄積出波瀾壯闊的海洋。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報告】
第七人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2017)在《第七人:歐洲季節農業工人》一書中,引用了匈牙利的詩人阿蒂拉・尤若夫(Atilla Jozsef, 1905-1937)底下這首詩:
當你必須戰鬥時,讓你的敵人看到七。
一個,週日遠離工作的人,
一個,週一開始工作的人,
一個,沒有報酬的教書人,
一個,靠溺水學游泳的人,
一個,成為森林種子的人,
還有一個野性祖先所保護的人,
但他們所有的招數仍然不夠,
你自己必須是那第七人。
還記得第一次觀看《約翰伯格四季肖像》這部紀錄片時,當旁白...
目錄
【封面專題 鹽與光】
專題序
文│林淑惠
上帝的花園──光電下的香莢蘭
文│陳錦超、吳麗珠
走在漁電共生的棧道上──吳武達訪談錄
文│林淑惠
【生態教室】
小品
文│陳玉峯
聖誕島的紅地蟹
文│劉烘昌
流動的琥珀
文│郭彥仁
【環境與生界議題:紀實與反思】
在里山中學習──日本大阪府能勢町與京都市相樂東部見學之行
文│林淑惠
我所看見的九州塾──台日共創永續生活的學習基地
文│賴青松
【自然小徑:環境教育與生活美學】
世紀風華──阿里山陳清祥百年足跡畫展
文│簡瑛欣
里山里海──羅東高商食農地方學的課程實踐
文│陳清圳
登山危險的不是山,而是準備不足的人
文│台灣戶外安全協會
【封面專題 鹽與光】
專題序
文│林淑惠
上帝的花園──光電下的香莢蘭
文│陳錦超、吳麗珠
走在漁電共生的棧道上──吳武達訪談錄
文│林淑惠
【生態教室】
小品
文│陳玉峯
聖誕島的紅地蟹
文│劉烘昌
流動的琥珀
文│郭彥仁
【環境與生界議題:紀實與反思】
在里山中學習──日本大阪府能勢町與京都市相樂東部見學之行
文│林淑惠
我所看見的九州塾──台日共創永續生活的學習基地
文│賴青松
【自然小徑:環境教育與生活美學】
世紀風華──阿里山陳清祥百年足跡畫展
文│簡瑛欣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