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社會住宅與循環經濟
文/曾光宗
在臺灣以「只租不賣」為主的社會住宅,乃是從2011年頒布「住宅法」之後才有了正式的法定位階,這時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對應著社會大眾極為迫切的居住需求,開始大量地興辦社會住宅。雖然從時間上來看,臺灣的社會住宅發展相較於其他國家而言實為較短,至今僅約有十多年而已,但是在推動社會住宅政策及興辦社會住宅的歷程中,初期除了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與做法外,在過程中我們同時也在逐漸探索並累積「社會住宅的台灣模式」;本月號的焦點即放置在社會住宅及其關聯的循環經濟議題上。
首先在作品的部分,完整地報導了「廣慈博愛園區」內的所有建築作品。廣慈博愛園區可謂一個大規模、區域型、複合性的以社會住宅為核心之複合性公共設施的集合體,其中除了大量的社會住宅及中繼住宅外,還包括了廣慈社會福利大樓—內含多功能的照護機構、長照服務設施、社區門診、復健中心、身心障礙中心、托嬰中心、親子館等,以及廣慈行政中心—內含區公所、警察局、圖書館等。收錄的建築作品有蕭力仁建築師事務所的「廣慈博愛園區行政大樓及社福大樓A、B區」、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C區」、陳裕益建築師事務所的「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D區」、以及徐維志建築師事務所的「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區」。此種將社會住宅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多樣化福祉設施與公共設施複合在一起之開發模式,如與鄰近的日本公營住宅相較,是極為獨特的做法。
其次在特輯的部分,於去年5月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辦了一場「明日家園:社會住宅導入循環經濟」論壇,於論壇中匯聚了國內外在建築領域導入循環經濟的實踐經驗,其中並聚焦在規劃設計、營建施工及維護管理等三大面向加以探討。基於目前的社會住宅政策,同時考量興辦社會住宅為一長時間的持續性工作,未來社會住宅的數量應會十分龐大,因此於現階段將循環經濟的觀念與做法導入社會住宅之中,即有其迫切性與必要性。致使本月號製作了「社宅導入循環經濟」特輯,期間十分感謝基金會陳惠琳執行長的協助,邀請了參與前述論壇的專家學者進行撰稿,另外我們也再邀請了很早就開始推動將循環經濟納入於社宅中的桃園市政府,共同完成了此特輯。
於此特輯中,循環台灣基金會開宗明義地闡述了社宅導入循環經濟,對於推動建築營建產業升級的重要性。鄭長芳資深永續顧問說明了循環經濟設計原則的內涵,以及將社宅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對象,對臺灣2050淨零目標的貢獻。林洲民前局長以其擔任臺北市都發局局長任內的經驗,陳述了臺北市對於循環經濟的政策規劃與行動,以及在廣慈社宅及南港機廠社宅的具體實踐。邱奕聖副處長等以桃園市為例,介紹了社會住宅「循環經濟永續發展」藍圖,以及以租代買服務導入、維護作業及運離服務與績效評鑑等做法,另也提出了未來展望。陳冠翰副處長以「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聚落」為例,分享了台糖在實踐循環建築理念過程中所面對的五大課題及因應對策。謝佶燁董事長從營造和社會住宅兩個面向,提出了臺灣建構資源循環型社會住宅的關鍵作為和執行策略。楊詩弘助理教授介紹了日本「長期修繕計畫制度」的機制與內容,並以其作為社會住宅長期修繕計畫的方法論,藉以提升臺灣社會住宅之性能。陳重仁顧問以建築產業轉型之觀點,提出了臺灣建築業可能的循環營建原則。最後於循環台灣基金會的一文中,則強調社宅導入各式服務,成為淨零生活的熱點與場域後,將可逐步實現低碳永續「明日家園」目標。
另外於本月號的「建築思潮」中,孫全文名譽教授以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家中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的海德格,於1954年發表的《建築、居住、思考》論文為核心,說明該文主要從人類存在的意義,探討人生最密切的居住和建築問題之原意。進而闡述「任何事物並非單獨存在,而與其他物件發生關係。任何建築與事物皆連結各種關係。人類忽略了此種物件(Ding)原理,而失去思考一切事物本質的機會」之價值;此篇為一值得細讀與深思的文章。
同時從本月號開始連載莊雅典執行長的「建築師商業學」專欄,這次為第一篇創業篇—「建築師創業備忘錄」,相關理念適合建築師執業及開業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