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地震速報,趴下、掩護、穩住
網路上出現一則梗圖短故事,玻璃杯裝著半杯水,樂觀的人:「我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我只剩下半杯水」,最近的臺灣人:「這杯水是不是在晃?」是頭暈?還是地震?臺灣地處環太平洋斷層帶,地震頻繁。2024年4月3日,上午7:58在花蓮外海發生規模7.2地震,震源深度為15.5公里,全臺感受到明顯搖晃,之後一個月間累積超過一千個地震,震到懷疑是日日有餘,於是便有了「半杯水」此共鳴的莞爾一笑。
現時有科學數據紀錄,早期臺灣則有詩歌為憑。1848年12月3日,彰化大地震,林占梅〈地震歌〉記錄:「天朗氣清日亭午,閒吟散食步廊廡。耳根彷復隱雷鳴,又似波濤風激怒。濤聲乍過心猶疑,忽詫棟樑能動移。頃刻金甑相傾碎,霎時身體若籠篩⋯⋯地平踏穩相欣告,眾口一時同喧噪。老者無策少者疑,從此夜眠心不怡。東南雖缺地無縫,豈有妖物簧鼓之?自是乾坤氣吞吐,世人哪得知其故。幸哉淡水尚安全,可憐嘉彰成墟墓。試問既震何重輕?消息茫茫歸劫數⋯⋯」
地震的親身經歷感受古今無別,然而古人們認為地震是怎麼來的?「妖物簧鼓之?乾坤氣吞吐?」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李孟學執筆〈動物.神靈.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及中日地震神話〉,整理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地震神話傳說,古人如何從有限的理解去解釋地震發生的原因,以及背後所反映的文化脈絡。
臺灣民俗研究者張靖委〈地震島臺灣─地牛神話與震災中的神〉聚焦我們所在的臺灣島,既梳理原住民與漢人文化系統中如何交織出地牛傳說,更一一細數清代以來各式各樣「救災神蹟」:洩漏地震天機而被天庭禁閉「坐牢百年」的茅港尾媽祖、地震天災前會「落鼻示警」的淡水清水巖蓬萊老祖、為竭力防護更大災害而「捨身倒地」的松柏嶺受天宮看地石將軍等。
除了靠天界的神明捨身救苦救難,人世間的科學家們當然也有所作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館員林德祺〈山嶽翻騰乾坤醉─中國古代地震觀測與應對〉綜觀古代中國數千年歷史,文獻有載之地震約三千次,達八級以上地震有廿次之多,遂發展出觀測天象徵兆之術,以及傳說中能神奇預測地震來襲的地動儀。而重大震災發生時,歷代皇帝又如何作為?且看文章一一解密。
說完神話與傳說,宗教與歷史,我們當然也關心文物保護的實質問題。編輯部林玥彤〈當代博物館防震實踐〉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台灣碗盤博物館,從博物館自身的建築物避震結構、文物展櫃陳設防護措施與典藏庫房儲存包裝,乃至於地震發生當下的疏散應急等,各館防震妙招一次看。
編輯部還隱藏有小彩蛋。還記得2021年夏天大旱,本刊「天佑甘霖」祈雨專題,邀請正牌道士王凱平分享苗栗後龍普玄壇祖壇的祈雨科儀;這回邀他再度登場,為讀者繪寫《道法會元》中的抗震符咒;同場還有編輯部江采蘋整理出藏傳佛教「唐東嘉波防地震咒輪」,據說攜帶張貼此符可減免地震之災。
地震誠屬難測天災,符咒防震無非增強自我信念。信念如何增強?於平時做好防災準備,發生時沉著應變「趴下、掩護、穩住」,在每次地震中累積經驗和記錄資料以拓展研究。開頭的半杯水故事不只是幽默,經醫生囑託大地震後會有人有假性地震感症狀,放半杯水來作為是否真地震的判斷,若暈眩較頻繁者,可讓眼睛看向較遠的地方,或是喝些溫熱水調整神經感覺。與地震共存之,居吾樂土免煩憂。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地震速報,趴下、掩護、穩住
網路上出現一則梗圖短故事,玻璃杯裝著半杯水,樂觀的人:「我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我只剩下半杯水」,最近的臺灣人:「這杯水是不是在晃?」是頭暈?還是地震?臺灣地處環太平洋斷層帶,地震頻繁。2024年4月3日,上午7:58在花蓮外海發生規模7.2地震,震源深度為15.5公里,全臺感受到明顯搖晃,之後一個月間累積超過一千個地震,震到懷疑是日日有餘,於是便有了「半杯水」此共鳴的莞爾一笑。
現時有科學數據紀錄,早期臺灣則有詩歌為憑。1848年12月3日,彰化大地震,林...
目錄
◎Editorial 編輯手記
10 地震速報,趴下、掩護、穩住|藍玉琦
◎Note 藝文
16 藝訊板塊|編輯部
◎Special Report 專題
20 地震速報|編輯部
22 動物.神靈.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及中日地震神話|李孟學
28 地震島臺灣──地牛神話與震災中的神|張靖委
34 地震當前,神祇護佑──佛道信仰中的防震符咒|江采蘋、王凱平
36 山嶽翻騰乾坤醉──中國古代地震觀測與應對|林德祺
42 當代博物館防震實踐──故宮、史博館、碗盤博物館防震措施專訪|林玥彤
◎Seasonal Story 季節故事
48 九蓮菩薩的誕生|江采蘋
◎Close-up 特寫
50 宋代李嵩〈花籃圖〉的隨類賦彩|林淑女
◎Remembrance 紀念
54 嶺南派大宗師歐豪年逝世,文化大學「御風而行」紀念展|藍玉琦
◎Exhibition 展覽
58 鳳凰故國──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青銅時代曾楚藝術」特展|張帆
66 喜馬拉雅藝術之門──美國魯賓博物館巡迴展|Elena Pakhoutova
72 溫故知新──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重新開館紀念特展|小林仁
78 一道秦嶺淮河線,兩種藝術風情──大和文華館「中國南與北的藝術」|瀧朝子
◎Keywords for Database 雲端關鍵字
84 日本佛龕的特殊別名──厨子/zushi|王怡文
◎Brushwork 畫品
88 線條轉向:皴法的演進|何炎泉
◎Reading 開卷
92 解析〈大威德金剛曼荼羅〉──屈志仁、華安娜《絲貴如金:古代中亞與中國的絲織品》|屈志仁、華安娜
◎Events 動態
97 在青春與萬古之間──「衡山風華.魏嘉瑩」、「荊關氣象.顏安立」甲辰繪畫展|藍玉琦
98 字裡莊嚴,華麗冒險──敦煌藝術中心「華枝春滿─李默父個展」|藍玉琦
100 埃斯卡納齊「文房清翫」夏季展|林逸欣
◎Auction 拍賣
102 紀念吳昌碩誕辰180週年──泰山殘石樓組印:吳昌碩與高邕的金石印緣|西泠印社拍賣
◎Calendar 展訊
104 本月展訊|編輯部
◎Editorial 編輯手記
10 地震速報,趴下、掩護、穩住|藍玉琦
◎Note 藝文
16 藝訊板塊|編輯部
◎Special Report 專題
20 地震速報|編輯部
22 動物.神靈.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及中日地震神話|李孟學
28 地震島臺灣──地牛神話與震災中的神|張靖委
34 地震當前,神祇護佑──佛道信仰中的防震符咒|江采蘋、王凱平
36 山嶽翻騰乾坤醉──中國古代地震觀測與應對|林德祺
42 當代博物館防震實踐──故宮、史博館、碗盤博物館防震措施專訪|林玥彤
◎Seasonal Story 季節故事
48 九蓮菩薩的誕生|江采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