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耶穌的誕生與早年生活
耶穌生平前30年的重要事件
「當猶太王希律的時候,亞比雅班裡有一個祭司,名叫撒迦利亞。」
路加福音1:5
耶穌的傳道工作適逢羅馬統治時期的巴勒斯坦許多重要的轉變。耶穌出生時,這個地區是一個自治王國,從公元前37年起由羅馬附庸王希律王統治。希律在公元前四年去世後,王國分裂為三個領地,各由他的一個兒子統治。加里利和比利亞(Perea)由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治理,而猶太(Judea)由他的兒子亞基老(Archelaus)統治,直到公元六年亞基老被廢位,之後猶太成為羅馬行省,由羅馬提督治理。第三個地區戈蘭高地(Gaulanitis,包含今日的戈蘭地區)則被賜給希律腓力(Herod Philip)。
加里利地區數以千計的農民家庭在殘酷的希律政權下,被迫離開他們祖傳的土地。而原本大多是猶太鄉村的加里利,也逐漸被希臘羅馬的城市文化侵襲,這可以從希律的兒子安提帕所建造的兩座大城塞弗里斯(Sepphoris)和太比里亞斯(Tiberias)得到證明。
這一切的發展使許多猶太人認為他們的生活受到威脅,事實上他們作為守律法的身分也是。有些人切身感受整個國家正墮入道德的深淵——這個感覺在公元前2世紀寫成、預言末世的但以理書中已經表達出來。人們對救贖有深切的渴望,不只是政治上的救贖,也包括精神上的。許多人相信救贖會隨著彌賽亞的來到而實現;他是大衛的後裔,將復興以色列國成為神的國度。彌賽亞要如何完成這個復興大業並不是那麼清楚。有些人相信他會藉著武力驅散羅馬和其他的敵人,有些人則認為他的到來將伴隨重大的災難。但包括施洗約翰在內的所有人,都相信彌賽亞會重建一個由上帝和摩西在西奈山所立之約治理的主權國家。
這些情況是耶穌傳道工作以及施洗約翰運動的背景;大約在公元29年,施洗約翰開始在比利亞地區的約旦河沿岸吸引大批追隨者。
第二章 耶穌的傳道工作
接下來三年,耶穌與世界分享新的福音
「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
路加福音4:18
在《希伯來聖經》中,每位士師、君王或先知在一生中,遲早會受到神的呼召去執行使命。摩西在西奈山燃燒的荊棘叢中受神的呼召,與哥哥亞倫到埃及宮殿去見法老。撒母耳原本在示羅(Shiloh)的聖殿裡服事,但非利士人奪走約櫃,以色列人就請求撒母耳為他們膏立一位君王。在以色列遭受長達三年的饑荒折磨後,神呼召躲在外約旦(Transjordan)的以利亞,命令他一舉殲滅撒瑪利亞的巴力(Baal)異教。
根據馬可的記載,耶穌是在加里利湖附近的迦百農正式開始宣教使命。某個安息日,當城裡所有猶太人聚集在會堂聆聽經文時,耶穌進到會堂裡教導人。馬可說:「他們對他的教導感到很驚奇」(可1:22)。
路加則把故事的場景搬到拿撒勒。耶穌回到加里利後,「開始在各會堂裡教導人」。他寫道:「在安息日,照他素常的規矩進了會堂」(路4:14-16)。耶穌起身要讀經時,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卷遞給他。雖然在安息日誦讀的通常是《妥拉》(Torah),有時也會輔以先知書(Nevi’im)的片段。耶穌找到了他要的段落,就引用《以賽亞書》61章1節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誦讀至此,耶穌捲起經卷還給管理人後就坐下。所有人都望著耶穌,等他解釋經文,或是說明選擇這段經文的理由。接著,耶穌以堅定的語氣說道:「你們聽見的這段經文,今天已經應驗了」(路4:21)。
傳道工作的開始
耶穌挑選他的使徒
福音書作者馬可、馬太和路加都指出,在耶穌佈道工作的起始階段,他刻意鎖定加里利的會堂來進行教導。不過一直到晚近,考古學界都認為加里利地區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之前,並沒有為特定目的建造的會堂,因為在那年之前,猶太人主要的敬拜中心是聖殿。
但是近期的發現卻大大改變了這個假設。光是在加里利地區,就有七座公元70年以前的會堂被挖掘出來,包括一座年代可能是耶穌時代位於抹大拉的會堂。因此,福音書對於耶穌刻意在各會堂中宣告使命的描述,就更可信了。
第三章 受難的故事
耶路撒冷的逾越節事件:耶穌的受苦、審判、被釘十字架與復活
「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隨他。」
路加福音22:39
想像一下將近2000年前的耶路撒冷在逾越節前夕的巨大變化。這座原本容納5萬名居民的城市,一下子湧入了成千上萬的朝聖者,擠滿了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負擔得起住宿費的就待在上城和下城的旅店和客棧,但多數的貧困家庭會到橄欖山上去,在那邊過上一夜。
到了山上,他們會小心翼翼地穿過數百人的營地,希望能找到一塊乾淨的草地或是橄欖樹下的陰涼處。夜晚時山上營火閃爍,空氣中瀰漫數百只飯鍋的香氣,和在吃飯或睡覺的大人們中間嬉戲的孩子們的叫喊聲。到了黎明破曉時,所有的人會起身,看著太陽漸漸升起,聖殿浸潤在清晨的金色光芒中。
這一個場景鋪設出福音書故事的戲劇高潮:耶穌來到聖殿,對兌換銀錢攤販爆發怒氣,以及之後對耶穌的審判、逮捕和將他釘上十字架。這些事件確切的順序難以確認,因為三本共觀福音和《約翰福音》之間有落差。但最值得信任的敘述也許是最早的福音書《馬可福音》,有些學者認為它可能是根據一個被稱為「十字架福音」的獨立受難傳統。
讓確認耶穌生命中這些事件時序更加複雜的一個因素,是猶太教對白天和黑夜的計算與我們西方慣用的方式不同。在猶太傳統中,每一天是從日落開始計算,而不是午夜。目前的一個初步共識是逾越節事件始於兩個日期其中之一:公元30年4月7日星期五,或是公元33年4月3日星期五。
聖殿的騷亂
耶穌趕出聖殿中兌換銀錢的商人
時間來到尼散月地14日逾越節的前夕。逾越節是為了慶祝以色列脫離在埃及為奴的年日,那時神要以色列人每戶殺一隻羔羊,以羊血塗在門楣上。之後神差遣的天使擊殺埃及人所有的長子,但「逾越」過塗了羊血的房屋(出12:6-7)。如今有數千名猶太朝聖者聚集在聖殿,要獻上羔羊作為逾越節的祭品。
耶穌和他的門徒也離開了貝沙奈(Bethany),跟著大批群眾進入耶路撒冷。同時,駐紮在安東尼堡(Antonia Fortress)的耶路撒冷羅馬軍隊也提高戒備。自從希律王死後,已經有數次血腥暴動。逾越節是民眾情緒特別浮動的時刻,因為這是慶祝以色列人從埃及法老的專制暴政中得自由的節日。若要把羅法皇帝想像成像法老一樣的暴君,也不是太困難的事。
(全文未完,精采內容請見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