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那弦,彈奏著永恆的詩歌
◆封德屏
越有年紀,越珍惜隨時間歲月沉澱的那些人、那些事。
《文訊》創刊以來,專題內容,往來作家,屬詩人最多,這現象頗符合台灣文壇狀況。詩人熱情、活躍,舉凡創作發表、詩社創立、詩刊經營、詩歌雅集,各擅勝場。然而說到出版,詩集素有市場毒藥之稱,因此誰也不敢奢望,有哪個詩社、詩刊,能辦多久,能辦出什麼規模來。詩壇上,風來雨去,此消彼逝,大家都已司空見慣。
而1992年創辦的「台灣詩學季刊社」,25年來,卻走出一條愈見寬闊的大道!
詩社由八位詩人、學者合資創立,出版評論、創作兼具的「季刊」,40期後,2003年5月,變成純正學術論文的「學刊」;加上由蘇紹連主持的「詩社網路創作版」,不久網站易名為「吹鼓吹詩論壇」,供網友發表各類型詩作,同時具備網路該有一應俱全的功能;2005年9月,紙本《吹鼓吹詩論壇》隆重出版,開創了台灣新詩史上,同時發行高規格「學刊」與充滿青春活力的「吹鼓吹」雙刊同人集團。不僅出版雜誌也出版叢書,結合年輕詩社共同舉辦詩展、詩劇、詩舞等活動,範圍也橫跨海峽兩岸與華人世界。
「台灣詩學季刊社」現有36位志趣相投的同人,是一個高效率的有機組合。為首的幾位關鍵人物:李瑞騰的發想及行政長才,蕭蕭對現代詩學的精準觀察,白靈的創意、實踐力及任勞任怨的續航力,蘇紹連利用網路無遠弗界的深挖廣織、如山似海的默默累積……;適時與台灣這塊土地,各個世代,密切銜接,每位成員在自己專職工作之餘,仍繼續發揮、貢獻他們的才華與詩的養分,也迎來今日詩的繁花盛景,真心的祝福他們。
‧
9月9日在紀州庵,與麥田出版共同舉辦《月河三部曲》套書發表會。李永平親自出席,一小時後提前離席赴台大急診,當晚出院;9月11日赴台大接受第一次化療,9月14日化療結束回淡水家,9月17日中午送淡水馬偕急診,化療後原本孱弱的心臟及各器官,急遽惡化,進入加護病房,9月22日敗血症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於淡水馬偕醫院。遠從馬來西亞古晉緊急前來奔喪的弟妹、姪子,因不能久留,協助安排趕在兩天內進行移靈、火化、告別式,辦完相關手續,送他們離台。
像一場不真實的夢,快速換景,幾乎沒有時間喘息。一切靜止後,才發覺永平真的走了,離開我們了,此刻才真正體會永別的傷心。幾位一直陪在永平身邊的朋友,刻意將追思會時間隔遠,讓心緒平靜,讓悲傷抒解。12月10日,在台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辦「見山又是山──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台大,是永平與台灣聯繫的臍帶及起點,也是孕育他成為小說家的溫床。2016年永平獲頒台大傑出校友獎,在台大辦追思,像重回母親溫暖的懷抱。希望識與不識的朋友,一起來向這位創作一生,紙筆陪伴病榻,壯志未酬的勇者,表達一點誠摯敬意。
‧
從鄭清文老師素雅的靈堂,到他女兒谷苑的座車裡,鄭夫人、女兒、女婿,述說著種種關於鄭老師溫馨、有趣,卻刻骨銘心的往事……。我輕聲對著清文先生的照片說:感謝您,在《文訊》獨立後這十幾年,關心我們,和我們親切往來,給我們稿子,無論是邀稿或投稿;尤其近幾年,幾乎每年參與「文藝雅集關懷列車」,陪我們一起探視更資深或身體有恙的作家……。谷苑直率的說,她曾半開玩笑對爸爸說:「喔,這是國民黨的!」爸爸回說:「現在不一樣囉!」告訴女兒《文訊》做了很多事,特別提到我們安排幾位朋友,去看終年寂寞,住在養老院,幾乎被文藝界遺忘的廖清秀,這件事令他十分感動。
我知道悲傷不能一直延續,但思念、鬱結的心,久久仍無法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