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文化藝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是閱聽人,而不能單靠政府的輔助與補貼。但是過去長期以來,台灣的文化政策一直都花在補貼文化產業,獎勵作家與藝文工作者之上,生產面一直增加與充實,但在數位影音與社群網站風行後,閱讀、藝術欣賞、文化消費市場逐漸萎縮。加上台灣在家庭與教育環境中,並沒有培養閱讀與藝文消費習慣,民眾又習於看政府舉辦的免費展演,甚至不讀書已經成為常態。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帶著期待,往前行】
一直以來,《文訊》專題企畫的規模及設計,都可顯現我們對文學全方位的關注。《文訊》不僅保存重要文學史料,不斷努力將文學經典與當代閱讀連結起來,也關切在當今社會政經的變化嬗遞中,文學發展值得觀察、正視的諸多現象。
今年五月開始,《文訊》每期專題企畫的主題先由編輯部發想,之後延請一位客座主編來擔任內容的企畫,後續編輯工作則由編輯部接手執行。編輯《文訊》多年,我深深感受到對文學涵養的充實、文學譜系的認識、文學資源的運用,增長識見能力最多、最快的途徑就是透過「專題企畫」。專題企畫不僅費心耗時,也是專業度的重大考驗。我一則時間所限,再則服膺「術業有專攻」,延請客座主編,也讓年輕編輯親炙專家、觀摩學習,從而開展視野、啟發創新、激勵成長。
本期專題導論,客座主編須文蔚教授定為「傾斜的天平:正視找回讀者的文化政策」。須文蔚認為,台灣的文化政策一直著重在補貼文化產業,獎勵作家與藝文工作者,而閱讀、藝術欣賞、文化消費市場正逐漸萎縮,在家庭與教育環境中,並沒有培養閱讀與藝文消費的習慣,民眾又習於看政府舉辦的免費展演,甚至不讀書已成常態。
當文化政策偏於一端地重視文藝生產端,忽略了真正能振興文化環境的消費端,台灣的出版環境已經陷入了三大危機:文化消費的低迷不振,數位媒體的排擠效應,僅重視獎補助造成的供需失衡。
如何面對此三大危機?本期專題參與的專家、學者、出版人、作家、媒體工作者近二十人,從提升閱讀力、藝文消費人口的培養、減稅、其他國家的借鏡、建議政府投資閱讀的政策、加速電子書普及化、擴大讀者參與、補助獨立書店……等議題,思索與提出更具創意的政策與對策,讓閱讀重新回到生活,帶領人們透過閱讀跨越環境的限制,迎向世界接踵而來的挑戰。
本期人物專訪張錦忠教授。從半島到海島,從南中國海到西子灣,他以詩以小說以論述以編輯,致力創作、專研馬華文學,不僅令人耳目一新,更開啟、充實了我們對馬華文學的視野,也提高台灣文學界對馬華文學的關注。我喜歡他說的「只要存在就有路」,也經常和他以此互勉。
5月1~2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將舉辦「陽光升起的所在:台灣文學、文化與傳播暨林淇瀁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兩天的議程,有一場專題演講、六場共19篇論文發表、兩場主題座談。向陽本名林淇瀁,66歲,得到如此的尊榮、重視,實至名歸,其來有自。
向陽的專業多元,是作家、編輯,也是學者、文化推動者。近20年除專職教學外,仍創作不斷,更與時俱進將其興趣及專長,結合美術、音樂、戲劇、史料,做了以文學為核心,跨領域文化人最好的示範。
同樣,近20年來《文訊》面對時代變革,也有她的「變與不變」:文學傳播、文學典藏、文學展演,除了宗旨不變,初心不忘,無一不力求與時代接軌。
1978年前後結識向陽,往來較密則是在2003年《文訊》離開國民黨,成立「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後。18年歲月中,《文訊》的變動不小,前進的腳步顛簸,卻也堅定不移。回顧這段過程,幾篇關鍵性論述幾乎都出自向陽的椽筆:2008年7月,〈一個文學公共論域的形成——小論《文訊》在台灣文學傳播史上的意義〉、2013年7月,〈一群傻子創造了台灣文學傳播的奇蹟——文訊發刊30周年有感〉、2018年7月,〈在台灣文學的森林中不斷前進——為文訊開放「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喝采〉,這三篇文章分別發表在《文訊》25、30、35周年慶專題中。向陽論述中除了分析《文訊》前進的軌跡,肯定我們的努力外,也充滿對我們的期待。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讓我們信心勇氣十足,帶著他的期待往前邁進。
堅持方向,戮力以赴,向陽無疑是我師法的典範。在「陽光升起的所在:台灣文學、文化與傳播暨林淇瀁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舉辦之際,謹獻上對他誠摯的敬意與謝意。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帶著期待,往前行】
一直以來,《文訊》專題企畫的規模及設計,都可顯現我們對文學全方位的關注。《文訊》不僅保存重要文學史料,不斷努力將文學經典與當代閱讀連結起來,也關切在當今社會政經的變化嬗遞中,文學發展值得觀察、正視的諸多現象。
今年五月開始,《文訊》每期專題企畫的主題先由編輯部發想,之後延請一位客座主編來擔任內容的企畫,後續編輯工作則由編輯部接手執行。編輯《文訊》多年,我深深感受到對文學涵養的充實、文學譜系的認識、文學資源的運用,增長識見能力最多、最快的途徑就是透...
章節試閱
「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是以,文化政策需要經過通盤且周詳的考量與規劃,方能產生效果。台灣的文化政策長期著重在「生產端」的加強,例如各種文化產業、獎勵作家與藝文工作者的補助,讓生產端不斷增加與充實。然而,當數位影音與社群網站風行後,閱讀、藝術欣賞、文化消費市場卻逐漸萎縮。加上台灣在家庭與教育環境中,並沒有培養閱讀與藝文消費的習慣,使得各藝文團體及出版社在經營上反而愈加艱困。
當文化政策偏於一端地重視文藝生產端,忽略了真正能振興文化環境的消費端,台灣的藝文與出版環境已經陷入了重大危機。
以閱讀來說,《聯合報》「願景工程」2019年公布的台灣民眾閱讀行為調查發現,把紙本、數位閱讀、漫畫、雜誌均納入統計,有高達二成一的受訪民眾,去年一整年完全沒閱讀。若進一步限縮在書籍閱讀,更有高達近四成一的人,去年一本書都沒看過,高達六成五的人整年沒買書。也就是說,每五個台灣人中,就有兩個一年內完全沒有閱讀過任何書籍。
2021年,文化部終於通過並實施圖書免徵營業稅的政策,而購書扣抵個人所得稅的可行性也一直都在討論中,這些對於促進國人的閱讀習慣都是好現象。然而,這種「補貼經濟」的政策,具體能有多大的幫助?是否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
無論是購書抵所得稅或免徵營業稅,其實都有一個根本的問題:「有買書的人嗎?有多少人會買書?」如果書沒人買,或買書的人太少,這個產業還是振興不起來。
同樣的,藝文表演活動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
大家都喜歡走捷徑,沒有人想關注十年以後才會有改變的教育和文化,這是現實情況最悲哀的問題。首先,政府官員與立委諸公,很少有人針對台灣的閱讀教育與閱讀文化投入心力想辦法改變,因為閱讀習慣的改變很難短時間看到。過去大家都是讀教科書長大的,多閱讀何用?不閱讀又有何損失?大家看不出來!這種無用之用,很難存在於忙碌的社會。
另外,在「藝術很難理解,所以沒有興趣」的情形下,民眾是難以進行文化參與及消費的。更進一步說,如果要健全藝文生態與市場,藝文消費人口的養成絕對是關鍵,但其實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一步,要讓民眾具備欣賞與品味文化藝術的能力;完成第一步之後,才有可能讓民眾願意掏出錢來消費。如果沒有第一步,就算是送票或其他形式的補貼,也難以真正提升文化參與率。
究竟,整體出版與藝文市場萎縮是消費力的問題,還是文化衰退的問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文化衰退的問題?
要找回讀者與觀眾,不能只研究產業,必須對特定藝文消費項目的消費者行為有更具體的調查研究,才能在後續政策規畫中,提出更具有促進效果的機制規劃,以期能真的以政策帶動藝文消費,進而促進藝文產業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是以,文化政策需要經過通盤且周詳的考量與規劃,方能產生效果。台灣的文化政策長期著重在「生產端」的加強,例如各種文化產業、獎勵作家與藝文工作者的補助,讓生產端不斷增加與充實。然而,當數位影音與社群網站風行後,閱讀、藝術欣賞、文化消費市場卻逐漸萎縮。加上台灣在家庭與教育環境中,並沒有培養閱讀與藝文消費的習慣,使得各藝文團體及出版社在經營上反而愈加艱困。
當文化政策偏於一端地重視文藝生產端,忽略了真正能振興文化環境的消費端,台灣的藝文與出版環境已經陷入了重大危機...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