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稅長女病最透明的故事從低谷突破納瓦爾寶典安寧照護矽島民防蔣勳楊双子小書痴季暢銷5折起兒童文學音樂療癒人生貓教練二手書現折5%
暫存清單
可購買時通知我

恐怖時代的哲學:與尤根.哈伯馬斯&雅克.德希達對話

Philosophy in a Time of Terror: Dialogues with Jurgen Habermas and Jacques Derrida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吉爾安娜.博拉朵莉

評價
19收藏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9 NT$ 360 NT$ 400

已售完,補貨中

圖書館借閱
二手書交易資訊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面對歷史,哲學有發言權嗎?
後911時代,關於全球恐怖主義議題的經典對話。
哈伯馬斯&德希達,首度於同一本書中思想交鋒。


後911全球恐怖主義時代,兩位當代歐陸哲學教父的思辯交鋒
偉大思想的碰撞,兩大哲學家針對當代重大事件的對決
博拉朵莉:「這是首次,哈伯馬斯與德希達同意一起出現於同一本書,
回答一系列相似的問題。本書的面市也能稱之為一個事件。」
特別收錄作者獨家中文版序言〈911之後:多元主義的毀滅與新生?〉


911是新事件嗎?什麼是「新」,什麼是「事件」?
「另一個世界」可能嗎?
如何寬容,怎麼好客?


本書與其他哲學著作不同,其構思起於特定的歷史事件--911恐怖攻擊事件。

事件發生後不久,哈伯馬斯和德希達先後訪美。博拉朵莉以訪談形式,分別就911此一特定事件與兩位哲學家對談,她的提問刻意求同,以突顯哈伯馬斯與德希達的思想歧異,有意讓它成為新的「德法思想之爭」,併置兩位哲學大師的不同觀點,也令本書張力十足。無疑,,哈伯馬斯與德希達間的異同,以及作者與哈伯馬斯、德希達三人的異同,使文本超越了個別、具體的歷史事件的範疇,引入了對於歐陸哲學傳統和人類總體歷史命運的沉思。

書題為「恐怖時代的哲學」(Philosophy in a time of terror)。顯然,前提為博拉朵莉對我們身處時代的性質認定,本書之任務即「對那些與恐怖主義攸關的最急迫問題進行哲學分析」。博拉朵莉認為,參與911事件的恐怖主義者並非一群烏合之眾或偶然聚合的個體,他們有明確的意識形態,此意識形態所反對的不只是美國霸權,更是自啟蒙運動時期以降、哲學家加以表述,最終於美國得到全面體現的哲學概念︰現代性和世俗化。

博拉朵莉認定哈伯馬斯和德希達是西方啟蒙思想的當代繼承人,因此迫切希望兩位對此作出回應,以他們從啟蒙思維承繼下來的武器解剖此事件,或進而加以還擊。同時,對於訪者這一跳躍式的指認,哈伯馬斯與德希達都以隱含的方式各自提出了不同看法,各自捍衛了哲學自身的榮譽及品格。

兩位思想家的分析儘管各有歧異,但他們一致同意,應對啟蒙運動進行反思,從中覓得911事件的真正根源。全書是本世紀初偉大思想的首次碰撞,也是思想與當代重大事件之間的關鍵交會。

●911是新事件嗎?什麼是「新」,什麼是「事件」?
本書提醒我們,要思考這些問題,必須將其置於整體的哲學脈絡中,理解如何鑲嵌於哲學計畫,並據此對恐怖主義做出判斷。911是否為「新」、「事件」,顯然在此,哈伯馬斯與德希達持有不同看法。

●「另一個世界」可能嗎?
無論是因為扭曲的溝通情境,抑或是自體免疫的惡性迴圈,對哈伯馬斯與德希達來說,恐怖主義都表現出現代性的困境。因此,二人咸認,我們必須再思、重構另一個世界──超越現有的國家、國際、世界體系與概念,駛往「另一個航向」。

●如何寬容,怎麼好客?
因全球化而不斷遭遇他者的今日,兩位哲學家給予不同的建議--「寬容」(tolerance)及「好客」(hospitality)。哈伯馬斯認為,「寬容」是一種能夠讓自我與他者共同生活的方式,因此需要一個共同的標準,一條容忍的界線;對德希達來說,「好客」本身具有一種悖論困境。無條件好客必須銘刻在有條件的好客之中,有條件的好客作為痕跡與在場,說明了無條件好客的可能,二者不可分離。

作者簡介:

吉爾安娜.博拉朵莉(Giovanna Borradori)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義大利米蘭,現為美國紐約州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的哲學教授。一九八九年前定居美國,研究領域專注於歐陸哲學、美學以及恐怖主義概念,並嘗試在分析哲學、歐陸傳統、社群主義、自由主義、解構及批判理論等彼此競爭的哲學系譜之間建立新的對話途徑。

受訪者簡介:

尤根.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
德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社會理論家之一,同時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中堅人物。曾任海德堡大學教授、法蘭克福大學教授、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及德國馬普協會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長。哈伯馬斯繼承了康德哲學,致力於重建「啟蒙」傳統,視現代性為「尚未完成之工程」,其思想圍繞著「溝通、批判和實踐」的旨趣,提出了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理論,與後學思潮深刻的對話,並提出了有力的批判。

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猶太家庭,在充滿殖民氣氛的環境長大,從小就被迫接受殖民地正規的法語訓練。由於有猶太血統,他在青少年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飽嘗驚恐與屈辱。十九歲赴巴黎,一九五二年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師從傅柯及阿圖塞。德希達是當代最重要也最受爭議的哲學家之一,一生共發表四十多部著作與數百篇散文,關注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美學等領域,對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政治理論、女權主義及酷兒研究都有顯著影響。

譯者簡介:

葉佳怡
木柵人,現為文學雜誌編輯與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被偷走的人生》、《死亡之心》、《返校日》、《缺頁的日記》、《被抱走的女兒》、《為什麼是馬勒?:史上擁有最多狂熱樂迷的音樂家》等十數種。

受訪者簡介:

洪世謙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全球化研究、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主要關注議題為「去政治與再政治」、「倫理主體、他者與暴力」、「全球民主與正義」、「去疆界與跨國移動」。近期學術論文為《缺席的他者與無主體性的主體》、《流動變異的生成域外--反思多重彊界》、《「虛擬」的悖論--從解構哲學觀點探討網路空間》。

各界推薦
作者序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