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談的穴位治療,其刺激方式就是「穴位按摩」。穴位按摩雖比不上針灸的效力,但卻是可以居家常備的保健法。因為利用手法來按摩沒有專業與安全上的疑慮,一般民眾可以隨時隨地藉由此法來解決或減輕一些不舒服的症狀,這就是推廣穴位按摩的原意。
本書從穴道按摩療法的歷史沿革、人體十二經脈分布、按摩手法、注意事項等介紹起,幫助讀者清楚認識穴道按摩這項古老的保健技術,更重要的是針對頭痛、感冒、便祕…等最常困擾現代人的82種病症,由具豐富臨床經驗的中醫師列出有效的穴道及按摩法,並搭配生活習慣、食療、運動等小建議,幫助你擺脫病痛的糾纏!
本書5大特色:
1.由長庚中醫院主治醫師群編寫,兼顧權威性、正確性與實用性。
2.搜羅了現代人最常見的82個病症,依頭頸、胸部、腰腹、手足、全身、美容塑身等部位或需求分類,方便查找。
3.400張以上清楚的步驟圖,穴位位置圖,即使是對穴位按摩很陌生的讀者也能按圖索驥,輕鬆上手。
4.附錄有每天可做的按摩保健操,不用很大的場地、步驟簡單,懶人也可以做到天天養生。
5.每個病症都附有保健小祕訣,從生活習慣、藥膳、運動等方面,全方位舒緩疾病。
章節試閱
防治感冒的5大特效穴
感冒初期因受到病毒的感染,而破壞呼吸道的黏膜上皮,可能會繼而感染細菌,發生續發性細菌感染。中醫認為感冒是受風邪所致,並夾雜其他邪氣,如常見的風寒、風熱、風濕、暑濕等類型。感冒時症狀多為鼻塞、流鼻水、咽喉痛、咳嗽等,還有全身性的不適感,如發燒、骨節痠痛等,建議體質較弱者平時可按摩穴位,減少感冒的機會。
步驟一
出現感冒症狀時,不論是風寒、風熱或風濕型,都可先揉擦頭部後方的「風池」穴,對外感頭痛、發熱、肩背痠痛等有療效。
風池
<穴位找法>位於頭部後方,先往耳後部位尋找,會碰到骨頭凸出的地方,再往靠近髮際凹陷處的下方,左右各一。
<手法>坐、站均可,全身放鬆,先將雙手掌搓熱,尤其是拇指的部分,以雙手拇指分別抵住兩邊穴位,其食指可包住頭部,用力揉擦20下。
<功效>可以治療頭痛、發熱、咽喉痛、肩背痠痛。
步驟二
待作休息,揉擦位於鼻樑根部與上唇之間的「人中」穴。
人中
<穴位找法>位於鼻樑根部與上唇之間,即人中溝中點上方的位置。
<手法>用左手食指先揉後擦24下,使之有熱感。
<功效>可以鎮靜安神、去寒和降心火。
步驟三
接著,揉擦主治感冒的另一重要穴位「風府」,中醫認為若感受風邪,風邪易匯集於此,透過穴位按摩可緩和頭痛、發燒等症狀。
風府
<穴位找法>位於後腦勺中央髮際附近,往上一寸的位置。
<手法>左手食中指並攏左右輕擦,然後換手各30下,使之有熱感。
<功效>此穴清熱去風,對頭痛、頭暈、頸項強硬、感冒發熱有療效。
步驟四
再揉按「太陽」、「迎香」二穴,皆可緩和感冒症狀的鼻炎或流鼻水。迎香穴是治療鼻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太陽
<穴位找法>將手指放在眉毛尾端與眼睛尾端的中央,向鬢角滑動時,所接觸到的骨頭凹陷處就是太陽穴,左右各一。
<手法>用雙手中指按揉30下,有熱脹感
<功效>可清腦去痛、溫經活絡,使頭部輕鬆。
迎香
<穴位找法>位在鼻翼兩側凹陷處,鼻翼底部正側方、法令紋附近的穴位,左右各一。
<手法>雙手食指揉此穴6下,揉時鼻吸氣,停時鼻呼氣,反覆做3次。
<功效>此穴有散風熱、開鼻竅、清腦、理肺功效,有利於呼吸系統。
步驟五
最後雙手摩面,由裡向外20下。
便祕時必按的6大穴位
便祕產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生活、工作緊張,環境改變,使排便習慣和規律被破壞;濫用瀉藥,依賴藥物排便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腸蠕動無力和腸道乾燥;另外,現代飲食結構不合理,以高熱量、高營養的食物為主,也會導致便祕。
平常可以按揉足三里、內關、天樞、合谷等穴位,來疏通腸胃氣機,增加腸胃蠕動能力。
按摩方法和步驟
步驟一:先用瀉法,當因便祕感到不舒服時,先按壓手臂內側中央,通過和肺、大腸有關的經絡,症狀會漸漸舒緩。
合谷
<穴位找法>即虎口處,按壓時會有疼痛感。先將手背朝上,五指盡量張開,然後將拇指下壓,即可看到拇指與食指根部的骨頭交接處,距離此交接處約一指寬的前方,就是合谷穴的位置。<手法>以手拇指指腹稍微用力按壓,並按摩穴位四周的肌肉,約30~60秒,左右手都做。每天3回,每回3次,每次3秒鐘左右。
<功效>主治肺、大腸疾病。有腹脹、大便不暢時,立即按壓可舒緩不適。
內關
<穴位找法>由腕橫紋向手肘方向兩寸(約三指橫寬),位於手臂的二條筋之間、無名指的延長線上。
<手法>以手拇指指腹稍微用力按壓,並按摩穴位四周的肌肉,約30~60秒,左右手都做。每天3回,每回3次,每次3秒鐘左右。
<功效>主治肺、大腸疾病。有腹脹、大便不暢時,立即按壓可舒緩不適。
步驟二:待稍平息,輔以麻油作為按摩介質,至穴位局部產生灼熱感為止。
中脘
<穴位找法>位在身體的中心線上,距離肚臍上方約四寸(五指橫寬)的位置。
<手法>把雙手的食指和中指重疊在此穴上,邊吐氣邊按摩,並作圈狀按摩,約一分鐘左右。每天3回,每回3次,每次3秒鐘左右。
<功效>主治一般腸胃症狀,亦可調理婦科和性功能障礙。
太衝
<穴位找法>在腳大拇指與腳食指的趾縫之間,從凹陷處往腳背方向約一寸半(大拇指稍寬)的距離,類似手大拇指與食指的虎口,左右各一。
<手法>把食指置於此穴上,邊吐氣邊作圈狀按摩,約1分鐘左右。每天3回,每回3次,每次3秒鐘左右。
<功效>可刺激自律神經機能、調整腸胃。
足三里
<穴位找法>位於外膝眼(即膝蓋外側凹陷處),也就是膝蓋下方凹陷約三寸(四指橫寬)處。
<手法>治療者以兩手拇指指腹同時向下,用力按壓該穴。每天3回,每回3次,每次3秒鐘左右。
<功效>治療脾胃管疾病及精神疾病的重要穴位,可調節消化功能,使腸胃獲得舒緩。
步驟三:最後,熱敷「大腸俞」穴。
大腸俞
<穴位找法>距離第四腰椎外側約一寸半(二指橫寬度)的位置。
<手法>治療者準備熱毛巾,覆蓋在患者的大腸俞,約15~20分。
<功效>是主治腸胃的重要穴位,加以按摩可調整消化功能。
穴位按摩的典故與發展
穴位按摩是中國傳統醫學內涵中的重要一環,經由不斷地運用與實踐於醫療當中,不但可治病還能預防保健,這些前人的寶貴經驗傳延至今日。
在武俠小說中,我們經常看到武功人士會點穴、解穴等功夫,而且在金庸小說筆下的點穴招式更是常見,或者是以按摩身體穴位、打通經脈的方式來治療病痛,如《神雕俠侶》中,楊過被金輪法王打傷後,黃藥師就用按摩的方式來治療,救了楊過一命。又《漢書•蘇武傳》中,當蘇武自殺時,醫師便採按摩將蘇武治癒。可見得穴位療法在中國民間與醫界被廣泛運用的程度。那麼,穴位按摩治療是如何在中國發展與流傳的呢?底下簡要介紹它的發展過程。
穴位治療從按壓疼痛處開始
穴位是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被陸續發現的。遠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當身體受傷、疼痛時會用手按摩或以砭石推壓,古人發現這樣竟可減輕或治癒一些傷痛時,便開始有意識地在疼痛處用手或石器進行按摩。
所以,砭石是人們最初使用的醫療工具,有的可用來切開傷口,排膿放血;有的可用來刺激身體的某些部位以消除疼痛;有的可用來按摩、熱敷以減輕疾病症狀。久而久之,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體的某些固定部位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這是發現穴位的最初過程。一開始,人是在不適的局部部位作刺灸,因沒有固定的部位,也就沒有所謂的穴名。
但經過反覆刺灸體表某些特殊部位,並把疼痛處稱作為「砭灸處」,這就是《靈樞•經筋》的「以痛為腧」的概念。漸漸經由長期的醫療經驗累積,人們對穴位的特點和治療範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確定了身體各部的穴位位置,主治範圍,並賦予了名稱,之後又加以分類。
歷代中國名醫逐步完善穴位療法
中國最早的經典醫籍《黃帝內經》裡頭就已談到穴位的部位、名稱、分經、主治等內容,以臟腑經絡氣血為核心,並為穴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唐代孫思邈則蒐集了大量的經外奇穴;宋代王惟一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詳載穴位的名稱、部位、主治、刺灸等內容,還繪有十二幅十二經經穴圖譜,又為了便於臨症取穴需要,以精銅鑄成人體模型;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經發揮》是第一位將任、督二脈與十二經脈合稱為十四經;明代楊繼洲撰《針灸大成》十卷,該書對穴位的主治各證,分門別類加以論述,並列舉了辨證選穴的範例。清代李學川撰《針灸逢源》六卷,將歷代針灸醫籍中所載十四經經穴數目蒐集了達三百六十一個。
因此在中國採按摩穴位或經絡來促進身體的健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並延用至今,作為一般民眾自我養生保健的最佳良方。
防治感冒的5大特效穴感冒初期因受到病毒的感染,而破壞呼吸道的黏膜上皮,可能會繼而感染細菌,發生續發性細菌感染。中醫認為感冒是受風邪所致,並夾雜其他邪氣,如常見的風寒、風熱、風濕、暑濕等類型。感冒時症狀多為鼻塞、流鼻水、咽喉痛、咳嗽等,還有全身性的不適感,如發燒、骨節痠痛等,建議體質較弱者平時可按摩穴位,減少感冒的機會。步驟一出現感冒症狀時,不論是風寒、風熱或風濕型,都可先揉擦頭部後方的「風池」穴,對外感頭痛、發熱、肩背痠痛等有療效。風池<穴位找法>位於頭部後方,先往耳後部位尋找,會碰到骨頭凸出的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