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在描述禪修者,修習毗婆舍那時,其智慧開展的過程。造論目的,是為了讓已得毗婆舍那成就,但無教理知識的禪修者,能夠了解自己的修行在佛教道次第上的位置。然而,如馬哈希尊者所說,其他未得毗婆舍那智的讀者若閱讀此書,也能獲得聞法生信的利益。
作者簡介:
馬哈希,他出生在上緬甸雪布的謝昆村(Seikkhun,Swebo)布曾是緬甸前王朝的首都。他六歲的時候,開始在村裡的一所寺院學習經教,十二歲時出家為沙彌,法名為梭巴納(Sobhana意思雅嚴,在二十歲時(1923年)受具足戒。由於他的聰穎過人與認真學法,緊接著三年,順利通過政府舉辦的视、中、高三級的巴利文考試。1928年他到曼德勒(Mandalay),接受多位博學的和尚的教導,1929年他應邀到毛淡棉(Moulmein)的唐淵伽寺(TaungwainggaleTaikKyaung)教導佛法。
溫宗堃
1974年生,台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哲學、宗教與古典文獻學院」博士。
章節試閱
清淨智論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
希求
願具正法之光的大聖・知一切者,〔其〕被稱為正法光的教法,長久照耀〔世間〕。
1.為了讓那些已得殊勝〔成就〕的修行者,能夠清楚了知〔自己的體驗〕,〔我〕略述此關於〔(七)清淨」與「智次第」的燈論。這些修行者,已精勤地專注於腹部中因上升與下降而顯現的「風觸色」,或〔專注於〕依「〔身〕觸」而顯現的「三大種‧觸色」:順次地觀察〔在〕六門〔生起〕的一切「名、色」,且已經見法、至法,知法、深解法、度疑、離疑惑、得無畏、於大師之教不依他人。
I.戒清淨
2.受持五戒八戒、十戒[三種戒〕中的任一種,予以善守、善護,此名為優婆塞、優婆夷的戒清淨。
3.以波羅提木叉為首的四類戒,得善遍淨,此即名為比丘的戒清淨。在彼〔四類)之中,波羅提木叉的防護最為重要。因為當他得遍淨時,方能成就修行。
內觀方法簡介
4.所謂修行,依「奢摩他」、「毗婆舍那」而區分為二類〔行者〕。此〔二類]中,凡於最初修習「奢摩他」,住於「近行」與「安止」二種定之中的任一之後,方才觀察五取蘊者,名為「奢摩他乘者」就其內觀方法,在《破除疑障》中的《法嗣經》的註釋裡,曾說:「在此,一類人先令近行定或安止定生起,這是奢摩他。他觀照那定以及與它相應的法為無常、苦、無我,這是毗婆舍那。」在《清淨道論》中,說「奢摩他乘行者,排除非想非非想處,從其餘任何一個色、無色界禪那出起後,應當根據相、味等,把握尋等禪支以及與它相應的諸法⋯」等等。
5.復次,凡未令「近行定」或「安止定」生起,而於最初開始便觀照五取蘊者,名為「純觀乘者」。關於此〔行者〕的內觀方法,同樣在那裡、即《法嗣經》註釋裡,曾說:「再者,於此,另一類人未得上述的奢摩他,便觀察五取蘊為無常、苦、無我。」
6.在《清淨道論》有說:「又,純觀乘者……遍取四界。」在《因緣品相應》裡的《梵志須深經》中,世尊則說:「須深啊!法住智在前,涅槃智在後。」
7.於彼〔奢摩他乘者及純觀乘者〕之,純觀乘者,在所說的「戒清淨」圓滿之後,應該努力把握「名、色」。如此努力者應依〔名、色〕各自的真實自味,把握那顯現於自身相續内,被稱為五取蘊的「名、色」。
8.應當觀察於六門中顯現的名、色之自相與共相,以修習毗婆舍那。然而,一開始便緊随於六門中生起的一切名、色而作觀察,是困難的。因此,初學的修行者,應先觀察在身門中,因觸而清楚顯現的色法,就此,坐時,應觀察依「坐」及依「一切身支裡的觸」而顯現的「觸色」,並如此觀察〔、標記〕:「坐、觸:坐、觸」等等。當修行者坐著之時,腹部中,「風觸色」依出、入息而轉起,以上升與下降的形相,不間斷地顯現,應仔細觀照彼〔風觸色〕,觀察〔、標記〕為:「上、下:上、下」等等。此人如是觀察時,不斷撞擊腹內「身門」而生的「風界」,顯現出「堅挺的行相」「振動的行相」、「推的行相」,或者「拉的行相」。此中,堅挺風界的「支持之相」:「振動」顯現其「移動之味〔即作用〕」;「推」與「拉」是「推之現起」。
9.因此,此人(即觀察那透過上升等行相而顯現的觸色之禪修者)了知它們(的相、味、現起)而完成「色之把握」。之後,他也將具足「名之把握」,以及彼二者的把握,進而了知無常等共相。
10.當此人如此觀察上升等觸色時,貪等之心、樂等之受會生起,也會調整某部分的身體。此時,這些〔身、心現象〕也應被觀察。觀察後,應再持續地觀察做為根本所緣的上升等觸色。上述是「內觀方法」的概說。在此,不能廣說,因為本書是「清淨與智」的略論,並不是對「毗婆舍那」的詳細解釋。
清淨智論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
希求
願具正法之光的大聖・知一切者,〔其〕被稱為正法光的教法,長久照耀〔世間〕。
1.為了讓那些已得殊勝〔成就〕的修行者,能夠清楚了知〔自己的體驗〕,〔我〕略述此關於〔(七)清淨」與「智次第」的燈論。這些修行者,已精勤地專注於腹部中因上升與下降而顯現的「風觸色」,或〔專注於〕依「〔身〕觸」而顯現的「三大種‧觸色」:順次地觀察〔在〕六門〔生起〕的一切「名、色」,且已經見法、至法,知法、深解法、度疑、離疑惑、得無畏、於大師之教不依他人。
I.戒清淨
2.受持五...
目錄
目次
中譯序
凡例
略語
清淨智論:巴漢對照
禮敬、希求
I.戒清淨
內觀方法簡介
II.心清淨
III.見清淨(=1.名色分別智)
IV.度疑清淨(=2.緣攝受智)
3.觸知智
4a.〔稚弱〕生滅智〔先論十種觀染〕
V.道非道智見清淨
VI.行道智見清淨
4b.〔強力生滅智〕
5.壞滅智
6.怖畏智
7.過患智
8.厭離智
9.欲解脫智
10.審察智
11.行捨智〔至出起觀智之一〕
(11.-13.)至出起觀
12.隨順智〔至出起觀智之二〕
13.種姓智〔至出起觀智之三〕
VII.智見清淨(=14.道智)
15.果智
16.省察智
17.果等至
18.修習更上道
令念生起之語〔提醒〕
期望
跋
註解
附錄(一)七清淨與十六階智
附錄(二)緬文字體巴利本之序(班迪達尊者撰)
附錄(三)英譯本之譯者序(向智尊者撰)
附錄(四)馬哈希尊者略傳
附錄(五)巴利字彙
參考書目
目次
中譯序
凡例
略語
清淨智論:巴漢對照
禮敬、希求
I.戒清淨
內觀方法簡介
II.心清淨
III.見清淨(=1.名色分別智)
IV.度疑清淨(=2.緣攝受智)
3.觸知智
4a.〔稚弱〕生滅智〔先論十種觀染〕
V.道非道智見清淨
VI.行道智見清淨
4b.〔強力生滅智〕
5.壞滅智
6.怖畏智
7.過患智
8.厭離智
9.欲解脫智
10.審察智
11.行捨智〔至出起觀智之一〕
(11.-13.)至出起觀
12.隨順智〔至出起觀智之二〕
13.種姓智〔至出起觀智之三〕
VII.智見清淨(=14.道智)
15.果智
16.省察智
17.果等至
18.修習更上道
令念生起之語〔...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