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美國二○○六年度「美好人生書獎」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最佳佛教作品獎」(Best Buddhist Writing)!
遇見愛,靈性將閃閃發亮!
當一個人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宛如萬里晴朗的長空,有溫暖的陽光閃耀,那光芒照亮彼此的生命,掃除內心的孤單、恐懼與憂傷。
然而,這完美的愛,時刻卻非常短暫。我們走進關係中,心頭的烏雲又開始聚集:「你會百分之百愛我嗎?」、「你了解我要什麼嗎?」、「你是否會離我而去?」……我們再次陷入猜疑、不安、忌妒、爭吵、憤怒、控制、防衛、討好、失望的情緒,交織出世間愛情的聚散悲喜。
想要遇見100%的愛,向他人索求只是徒然;完美的愛不在外面,而在內心靈魂的溫柔之處。我們都是盛載著完美之愛的不完美容器,因為我們是凡人,帶著舊日的傷痕,在付出和接受間進退失據。只有與內在的靈性連結,認識到自己值得被愛、生命值得信任、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敞開心門,讓愛進來。
威爾伍德博士是美國的資深心理治療師,也是超個人心理學的前驅,從八○年代開始引領風潮,整合東方靈修傳統與西方心理治療。他認為,愛的療癒是一種靈性工作:當我們感受到被宇宙所愛(We are loved),並讓自己成為愛(We are love),伴侶雙方就展開生命與生命的深刻交流,靈性也將隨之閃亮。
作者簡介:
約翰‧威爾伍德(JohnWelwood)芝加哥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也是執業心理治療師,自八○年代起,他成為超個人心理學的前驅,又引領風潮,整合東方靈修傳統與西方心理治療。在學期間與澄心法學派(Focusingtherapy)大師尤金‧簡德林(EugeneGendlin)密切合作,且在七○和八○年代,曾隨丘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Rinpoche)修學,三十五年來不斷接觸佛法與東方各種禪觀的傳承,兼及西方的靈修傳統。目前任教於加州整合研究學院(CaliforniaInstituteofIntegratedStudies),並主持私人的心理治療工作室,在世界各地帶領心理/靈性(Psychospiritual)與人我關係意識(consciousrelationships)工作坊。著有《心靈之旅》(JourneyoftheHeart)、《愛與覺醒》(LoveandAwakening)、《邁向覺醒的心理學》(TowardaPsychologyofAwakening)和《平凡的魔術》(OrdinaryMagic)等書。他善用譬喻和意象,以抒情的筆觸,輕叩我們內心最不為人知的角落,雖說是心理學著作,卻嗅得到散文的鮮香。有趣的是,他習慣時時現身書中,彷彿是你最親近的朋友。
章節試閱
引言
「我愛你」的真義
一宿談著痛心的話題,
那是我最守不住的祕密:
一切都跟愛與不愛有關。
──魯米(Rumi)
「我愛你」這三個字,在由衷地感激、讚歎、關懷時被吐露出來,展現出內心最完美純淨的本質──正是一種毫無猶疑敞開自己並做出承諾的心量。這個自我完全敞開的時刻,將引領我們無比貼近天賦的完美。而發自內心那種熱情燦爛的承諾是無懈可擊的,如同太陽,能為萬物帶來生機、滋養人性。
然而奇怪的是,儘管我們曾經瞥見人心中有著純潔而光明的愛,卻難以在我們周遭的世界體現出來,尤其是在碰上我們最在乎的──「人我關係」。的確,在今日,對許多人來說,對愛情關係下注,既叫人心驚肉跳、又注定帶來巨大痛苦,蹂躪我們的情緒。我們這個迷戀性與浪漫情史的文化,若刮去表層,將讓許多人感覺幻滅,就像流行歌曲中唱的,覺得「愛情遜斃了。」又如我工作坊的一位年輕女子所言:「如果愛是偉大的,為什麼經營一份感情關係會那麼難?別再叫我要打開心靈,我的心已經打得太開,我可不要一再受傷了。」
所以,愛的完美真相伴隨著另一個更棘手的事實──充滿缺陷、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關係,我們觸目盡是巨大的挫折感、悲傷與憤怒。前一分鐘你還感受到心中的愛──覺得敞開、關懷與契合,但下一分鐘,在你還沒回過神來時,卻已經和所愛的人捲入了衝突或誤解,結果竟是溝通無門,翻臉無情。
縱使我們的愛是發自內心且真真實實,似乎也無法經常在人際關係中全然、完美地展開。「我愛你,但我不能跟你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這是最經典的對話,描繪出我們心中純潔的愛與糾結的人際關係間的痛苦鴻溝。這個落差突顯了一個令人抓狂的謎團,正如D. H. 勞倫斯(D. H. Lawrance)說的,我們每個人必須「去解答,不然就會被撕成碎片」。
這一則謎題往往喬裝成多種面目出現。即使愛一而再、再而三來臨,大部分人還是覺得缺乏愛,好比在豐衣足食的國度中挨饑受餓;愛能帶來巨大的喜悅,愛情生涯卻帶來最大的痛苦;雖然沒有比內心的溫暖更簡單、更直接的事了,然而「叫一個人去愛另一個人,是我們最艱鉅的任務」,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如是說。就某種意義來說,愛可以征服一切,然而,戰爭卻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主控的角色。
孤獨和匱乏的感覺折磨著許多人,這並不是由於愛的補給不足,因為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愛,只是面目不同:你遇見別人時交換的每一朵微笑、大部分的話語和眼神,多多少少總含有一些愛的成份,以興趣、感激、體諒、溫馨或慈善的形式流露出來。將每天你和別人這種交流匯總起來,你會看到一種交互契入的流動維繫著你的生命,這就表示愛在運作。詩人里爾克說:「世上除了愛,沒有別的力量。」
但是,如果愛是地球上最偉大且維繫生命的力量 ──就某種意義而言,它當然是的──那為什麼愛所射出的光熱還沒能驅走這席捲世界的黑暗,將地球轉化得更為美好?為什麼愛那麼難滲入濃密錯綜的人際關係之中?如果愛是快樂和喜悅最大的源頭,為什麼向愛完全敞開、讓愛統理我們的生命有那麼難?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在二○○一年九一一事件之後,世界重新推向戰爭,我認為這些問題尤其迫切。美國為了報復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攻擊事件,讓阿富汗彈如雨下,我感覺世界特別的危脆,幾為仇恨和暴力所傾覆,美國政治領袖發動了一場難以善了的戰爭,我認為實在不得不重新檢視:為什麼人類最美好的一部分──內心的溫暖和良善──在這世界上想取得一席之地,竟有這麼難?
我寫過兩本有關在人際關係中覺醒的書:《心靈之旅》(Journey of the Heart)和《愛與覺醒》(Love and Awakening)──敘述如何擁抱並處理人際關係的挑戰,視其為個人轉化和性靈覺醒的契機。本書策略迥異,著重於探討人際關係問題的根本成因:「所有人際問題之母」──用我們負傷的人際關係去回愛它自己。
無愛感
坊間有上百種書籍談到各種修復人際關係的方法,有些技巧的確有用,但到某個地步,大部分修補技巧就像石灰補牆,塗抹上去又剝落了,因為它們沒談到所有人際衝突和誤解的根源──無論是配偶、家人、朋友、同事、大至世界上不同的種族之間,所有人際關係中棘手的問題都可追溯到我所謂的「無愛感」──一種深植大部分人心中的疑慮:深怕我們的真實面目沒人愛、也不值得愛。由於這種根深柢固的不安全感,我們難以信任自己、信任別人、信任生命。
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天生就被愛著,也值得愛,就不能盡情付出愛、接受愛,這是產生人際衝突以及常見的大小糾葛之致命傷。難以信任他人、害怕被利用或遭拒、隱匿嫉妒或懷恨的情緒、因防衛而阻撓、爭論或證明我們是對的、容易受傷、容易被冒犯、怪別人造成我們的痛苦──這只是我們怕沒人愛或不值得愛,自然呈現的幾種面目。
「無愛感」往往表現在我們以為遭受輕蔑或糟蹋時,怒氣突然一飛沖天,如同飽含猜疑和憎惡的水庫,只等著洩洪,一丁點小事也會誤開閘門,即使關懷和慈悲的人們,內心也藏有不少「無愛感」和理直氣壯的怨氣,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一觸即發。有些夫妻爆發較早,幾次口角下來,便搞砸了正在萌芽的關係;另一些夫妻,婚姻看起來頗為美滿,「無愛感」一時尚未宣洩,直到有一天,一方或雙方忽然醒轉過來,發現對方眼中並沒有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相處多年的夫妻說出「我知道老公愛我,但不知怎的,我就是感受不到被愛」並非少見。
有時「無愛感」也表現在不停的鬥嘴和鬥氣,好像雙方老找理由來生氣:「你為什麼不多愛我一點?」舉例來說,我輔導過一對夫妻,他們形容以下的事件可以賭一星期的氣:太太替先生沏茶,先生氣她在茶裡加牛奶:「我不是告訴過妳不要替我擱牛奶、我喜歡把茶先多泡一下嗎?」要了解何以如此小事便能掀起軒然大波,就得去找出她的行為對他宣示的意義:在先生眼中,這又再一次顯示她的步調沒有跟他個人和他的需要一致──從他母親算起,他生命中所有的女人都一樣;對太太而言,即使幫他泡茶這種小事都會受到責難和怨懟,則又一次顯示不管她做什麼,都永遠無法贏得他的愛。在這種芝麻綠豆小事之下,潛藏著多年來未受關懷、不被感激的痛苦,雙方又再一次照本演出。
人對「無愛感」執迷不悟、絕不妥協,引起我這個執業心理治療師的興趣。儘管許多證據顯示事情其實剛好相反(即使我們生命中有很多人真的愛我們),儘管經過多少年心理治療或靈修,這種感覺就是在心性中揮之不去。更糟的是,只要有愛在場,這種「無愛感」就能抵制、蔑視、破壞;我們即使有人愛,也總是不理想──不夠多、不夠好、不是我們要的那種;我們就是不能相信我們真有人愛也值得愛。這「無愛感」──預設他人絕不會歡迎我們或接納我們──叫我們不假辭色,拒絕讓愛進入生命,縱使愛明明可以讓我們掙脫出「無愛感」的掌心。
於是,曼肯(H. L. Mencken)以挖苦的黑色幽默誇張地寫道:「生命有兩種選擇,保持單身,過得慘兮兮;或者結婚,希望自己死掉算了。」在人際關係工作坊唸出這段話,總會贏得響亮的笑聲,人們聽到有人一語道破這進退失據的共同困局,都鬆了一口氣。在無愛的魔咒下,獨居不免悽慘,因為覺得少了什麼,像是被人遺棄了;但婚姻也不能藥到病除,因為與人共住會增強缺愛的感覺,更加恐怖。
我們這些心碎的人兒如何才能癒合世代相傳的愛的創傷,從充滿口角爭執的世界中掙脫出來?這是人生──無論個人或群體──最重要的課題,同時也是本書的焦點。
愛的本質與意義
愛可以定義得非常簡單:一種「開放」和「溫暖」的強力組合,叫人真正去接觸,將喜悅帶進生命並心懷感恩,自足於自己、他人和生命本身。開放──心中純潔而且無條件的肯定──是愛的本質,溫暖則是愛的基本表現方式,從這個肯定自然延伸出來──想要探伸出去並且接觸、契入、滋養我們所愛,如果愛的開放性像清朗無雲的天空,它的溫暖就像自天空直射而下的陽光,放射出七彩光譜,諸如:熱情、喜悅、接觸、共享、仁慈、關懷、諒解、服務、奉獻、獻身。
聖人和神祕主義者說,愛是我們的組成要素;我們依溫暖和開放形塑而成。我們不需要成聖才能理解這回事,只須誠實看看是什麼使生命充滿價值。一旦愛在我們內在活起來、動起來,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我們的生命無疑是正中靶心、充滿意義。我們覺得連上了線,連繫上了比小我更加開闊的境界,卸下了肩頭隔絕和疏離的擔子,充滿著平靜和美好;當愛缺席的時候,即使身處順境,我們仍覺得悲哀、不對勁、失落,也找不到喜悅,易成虛無、焦慮、絕望的爪下獵物。
這簡單的道理也為神經科學的研究所肯定〔註一〕,和他人的聯繫會影響健康發展和大腦作用、內分泌和免疫系統、情緒平衡。總之,愛是維繫生命、讓生命運作的力量,用印度聖哲尼薩伽達塔(Nisargadatta Maharaji)的話來說則是:「生命是愛,愛是生命。」〔註二〕
女性通常認識愛在一切事物中的核心地位,男性則比較不願意承認這點,「請別把什麼事都歸到這裡來。」我能聽到很多男性讀者發出不平之鳴了:「感受被愛?我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但試想一下,暢銷書的作家、贏得選舉的政治家、獲得升遷或贏得合約的企業家,都很滿意自己,這不外是因為有些許愛流過來,以認可、讚美、感謝的形式表現出來,即使一位意外在股市獲利的交易商也會覺得上帝在對他微笑哩。
基本上,大部分我們努力以赴的事──安全感、成功、財富、地位、權力、賞識、認可、讚美──都是為了填補內在的空洞,與愛失散才形成的空洞。這些替代性的滿足感不過是我們想要間接贏得愛的手段,並不能真正滋養我們,因為它們並未帶給我們真實的東西,從這點來看,它們有如垃圾食品,不但不能滋養我們,反而加深了內在的饑渴,驅策我們像天竺鼠跑上追求成功的旋轉輪,拚命想去贏得一些叫人能滿足的獎勵。
既然愛對於「我的定位」(who I am)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常常覺得和愛隔得遠遠的?各種靈修傳統對於人們為什麼彼此交惡、世界為什麼一團糟的問題,提出種種不同的解釋,像無明、惡業、原罪、自我中心、或者不明瞭愛即是天性。但,這種折磨究竟來自何處?
引言「我愛你」的真義一宿談著痛心的話題,那是我最守不住的祕密:一切都跟愛與不愛有關。──魯米(Rumi) 「我愛你」這三個字,在由衷地感激、讚歎、關懷時被吐露出來,展現出內心最完美純淨的本質──正是一種毫無猶疑敞開自己並做出承諾的心量。這個自我完全敞開的時刻,將引領我們無比貼近天賦的完美。而發自內心那種熱情燦爛的承諾是無懈可擊的,如同太陽,能為萬物帶來生機、滋養人性。 然而奇怪的是,儘管我們曾經瞥見人心中有著純潔而光明的愛,卻難以在我們周遭的世界體現出來,尤其是在碰上我們最在乎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