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在巴黎總是落腳於左岸的聖傑曼德佩(Saint-Germain des Prés),因為那兒靠近舊書店、版畫店。
不過,若是老待在左岸,就會出現「拱廊街依存症」的症狀,覺得非得到右岸走走不可。是的,我是拱廊街依存症患者,只要來到巴黎,不去拱廊街散散步、不把那兒的空氣和味道吸個飽,就無法平心靜氣。而拱廊街全在右岸。
話雖如此,可不能讓不清楚拱廊街的人有所誤解。我得事先聲明,拱廊街的空氣並不如想像中新鮮清爽,相反地,空氣經常混濁潮濕,又充斥著如灰塵滿布的霉味。
然而對像我這樣的人來說,那不快的味道與空氣才是精神糧食。想一想這還真奇妙。
對了,當我跟朋友解釋拱廊街時,會說「那類似日本的拱頂商店街吧!」但話一出口就想修正:「不,其實完全不一樣。」實際上要具體說明到底哪裡、如何迥異,卻出乎意料地困難,畢竟兩者形態上頗為相似。
只是型態上相同,拱廊街就是拱廊街,拱頂商店街就是拱頂商店街。
那麼拱廊街與拱頂商店街,本質上的差異究竟為何呢?
我認為差別就在於拱廊街將十九世紀巴爾札克 (Honoré de Balzac)、福樓拜 (Gustave Flaubert)身處 的那個「年代」,原原本本地真空包裝,封存起來。
「十九世紀被真空保存」的比喻,並不是修飾詞,而是單純字面上的意義。也就是說,自從十九世紀中葉之前完成多數的拱廊街以來,它歷經長達一五○年以上的風霜,保持與巴爾札克、福樓拜投以觀察眼光的相同姿態,直到二十一世紀。
巴黎的拱廊街當中,又以全景拱廊街(Passage des Panoramas)為最早的建築類型,它建於拿破崙擔任第一執政的一七九九年(隔年一八○○年開放)。
話說羅勃特‧福爾頓(Robert Fulton)帶著三六○度的全景畫來到巴黎,想利用展演大撈一票,但由於生意談不成,他便將經營權讓渡給同鄉詹姆斯‧泰爾(James Thayer)。此時已擁有兩幅全景畫的泰爾,打算把它們放在當時最熱門的地段,林蔭大道(Grands Boulevard)的一部分--蒙馬特大道(Boulevard Montmartre)上。考量光靠全景畫或許還不夠吸引人,於是決定鋪條路以連接隔壁的綜藝劇院(Théâtre des Variétés),以玻璃屋頂為天井,並於兩側設立商店。
這就是全景拱廊街。拱廊街(Passage)有通道之意,放到現代來說,就好比誕生了一座集繁華大街、劇院、購物商場、展示品的複合娛樂中心。
全景拱廊街展出的全景畫大受歡迎,總是人聲雜沓熱鬧非凡,十九世紀前半還與皇家宮殿(Palais Royal)齊名,成為人氣聚會場所。十九世紀後半,隨著百貨公司的出現而迅即沒落,不久便成了門可羅雀之地。
其他的拱廊街也遭逢相同的命運。
隔著蒙馬特大道、對側的茹浮華拱廊街(Passage Jouffroy),與其延續的維爾多拱廊街(Passage Verdeau),靠近歌劇院的施華瑟拱廊街(Passage Choiseul)、皇家宮殿北側的薇薇安拱廊街(Galerie Vivienne)、柯爾貝拱廊街(Galerie Colbert),以及最具十九世紀氛圍的維侯‧鐸達拱廊街(Galerie Vero-Dodat)等等,無一不從繁榮轉為沒落,商店生意急速大跌,從此人們就不再回拱廊街了。
然而奇蹟卻出現了!倒不是恢復昔日榮景,而是沒落了一百多年之後,以為就此走向被拆毀的命運、沉寂多時的拱廊街居然像隻腔棘魚般,以活化石的樣貌保存下來,於八○年代後半搭著復古風潮堂堂復活。
首先是柯爾貝拱廊街在被拆毀前夕被指定為法國國立圖書館分館進行修復工程,毗鄰的薇薇安拱廊街也因此獲得重生。尤其是尚‧保羅‧高堤耶(Jean Paul Gaultier)等前衛設計師的精品店進駐之後,變化更加顯著,薇薇安拱廊街搖身一變,成了巴黎時尚風潮的發信基地之一。
其次是拱廊街中保存狀態最佳,聚集許多古董店、舊書店的茹浮華拱廊街與維爾多拱廊街也碰巧因古物舊貨收藏風潮而復活,現在是巴黎的人氣景點。全景拱廊街、維侯‧鐸達拱廊街也將追隨在後吧,拱廊街已逐漸成為觀光客必造訪的名勝。
應屬昔日遺跡的拱廊街為何現在才甦醒,並受到二十一世紀人們的喜愛?
因為歷史悠久?不可能僅是如此。因為在巴黎,比拱廊街古老的景點比比皆是,總之光憑歲月久遠是無法號召人氣的。
拱廊街如今成為注目焦點的理由是它保留了過去熱鬧繁榮的記憶,宛如一條長長的時光隧道(Time Tunnel),走進去之後,卻又突如其來呈現現代的樣貌。
在過去的繁華榮年代裡,人們在拱廊街做著關於未來的美夢。當然每個人都活潑地活動、也清醒著,可是在那個集體的無意識當中,人們卻在投影出自己未來的夢中打盹。
那是個資本主義才剛萌芽、還建全的年代,人們做的集體夢好比烏托邦般,未來充滿了希望、明亮而耀眼。
那個夢,是以新時代的典型建築素材——鋼筋與玻璃呈現。打造拱廊街的人、在拱廊街裡做生意的人、群聚的人,不論是誰都肯定在鋼筋與玻璃所打造的未來建築物裡,感受到自己正搭乘一艘前往烏托邦的進步方舟。
過去,人們在拱廊街裡看到前往未來的烏托邦集體夢,而這景象就這麼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
十九世紀的集體夢,在兩種意義上鼓動著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的心。一個是它象徵著充滿希望的繁華的美夢;另一個,則是這個夢被歲月無情地打碎。
就像在看一部預知結局悲慘的連續劇般,我們只看光明的前半段,或者像在欣賞一部科幻老片,我們不得不以這種心情與拱廊街相對峙。
來自遙遠未來的我們回頭看過去所見的未來時,不禁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時間感,這種「過去未來感」便是拱廊街的本質。因著這種過去未來感,才使得拱廊街裡的時間顯得益發濃密。我們走在拱廊街裡,不僅僅單純望見過去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是看見在生活中對未來做集體夢的人的意識,這讓人更加地揪心。
透過拱廊街裡販售的復古商品,例如鐵皮玩具、舊風景明信片、裝飾藝術年代的攝影雜誌,與《丁丁歷險記》同年代的漫畫等等,更增添了拱廊街的過去未來感。
漫步在拱廊街裡,總叫人忍不住掏錢購買這些復古商品,儘管內心清楚明白復古只是表面,不過是當代複製品罷了,但是如果不買,便無法慰藉那份瞬間觸碰過去人們看到明亮未來美夢的興奮。
對我來說,在拱廊街衝動買下的雜物,不外乎是偷窺過去未來美夢的片段、夢想的碎片。
在巴黎的拱廊街能夠撿拾到那夢想碎片。光為這一點,就值得造訪。
02 Galerie Vivienne
薇薇安拱廊街
飄盪摩登復古香
小田街4號→薇薇安街6號 分支銀行街5號
4, rue des Petits-Champs→6, rue de la Vivienne 5, rue de la Banque
自法國大革命至王政復辟,皇家宮殿握有巴黎的鬧區霸權,而林蔭大道漸漸開始凝聚人氣,終於在王政復辟末期形成兩個對立的鬧區。因此連結兩者的薇薇安街便成了第三個鬧區,但由於道路狹窄、馬車來往頻繁,並不適合悠哉地購物。
公證人公會理事長的馬爾舒(Marchoux)注意到這一點。馬爾舒是薇薇安街的地主,他觀察穿過皇家宮殿的人,盤算若在此興建一條連結小田街(Rue des Petits-Champs)與薇薇安街(Rue Vivienne)的拱廊街,肯定人聲鼎沸,附近一帶的地價也會跟著水漲船高。於是,他委託獲頒羅馬獎的建築師德拉諾伊(François Jean Delannoy)設計,一八二三年開始施工,一八二五年開幕。
此舉獲得空前的成功。事實上馬爾舒持有的土地有高低落差的缺點,還有些分散,設計師德拉諾伊逆勢操作這些缺點,讓拱廊街時而蜿蜒、時而分支、時而畫圓,宛如一把鑰匙,富變化的構造乃其成功的原因。相對於之前的拱廊街只是在兩條路之間單純打造出一條通道,薇薇安拱廊街的構造顯得複雜,提供今後將蔚為風潮的「散步(flânerie)樂趣」。
今日前往造訪也能體會到「散步」之感。首先一走進入口,即是寬敞的長方形寬廣空間,這與拱廊街雙層構造的玻璃天花板有關。就像在劇場建築中,為了創造異次元印象,得一進門就呈現出天花板挑高的大廳。這是妥善利用前身建築物的中庭所致。如今餐廳或葡萄酒商店會在這裡擺出桌椅,也是最初設定的樣貌,開幕當時設計師曾在這裡開咖啡廳。
位於長方形走廊的左側,有座樓梯通往十三號建築物上方的樓層,《高老頭》的佛特漢(Vautrin),以及做為《悲慘世界》的尚‧瓦強(Jean Valjean)的原型而聞名的怪盜維多克(François Eugène Vidocq)都住在這裡。
緊接著長方型走廊的是個稱作「圓廳」的圓形空間。這在劇場建築裡,相當於觀眾席與舞台之間連結的等候大廳,具有轉換心情的效果。開幕當時放置墨丘利 (Mercurius)的雕像在磁磚地板中央,如今已撤離。
穿過圓廳之後,終於出現可說是薇薇安拱廊街的主要空間,一條長四十二公尺的大走廊。這裡可以看見弧型正面,拿破崙帝政下興建希佛里路(Rue de Rivoli)的建築式樣。一九八○年代後期進行全面改裝之前,其實相當的殘破,現在這條走廊有開店許久的鳥居由紀的精品店,還有許多時尚的店面。
走廊的途中,有條通往銀行街(Rue de la Banque)的短廊;另外在走廊的盡頭有座小樓梯,左彎就是通往薇薇安街的走廊。不過從建築上來看,最後的這一段顯得有些層次落差,也是當初就被批評之處,或許預算到這邊就花光了也說不定。
姑且先不談這個,在通往薇薇安街的走廊彎曲部有一間叫做裘索姆書店(Librairie Jousseaume)的舊書店,我曾在我的散文作品中提及,下面就直接引用那段文字。
「從一八六二年就在這裡開店的裘索姆舊書店至今仍繼續營業,而且因為經過改裝,門面變得相當新穎美觀。以前,這裡有位看起來像是出生於十九世紀的高齡老闆,他經常抱著一隻與他一樣上了年紀的貓,跟偶爾來訪的熟客講解舊書的內容。不過,現在卻是一個三十來歲的年輕老闆坐在老人家以前坐的那把椅子上。我跟他打聽老先生的消息,他回答我:『那是我的爺爺,他在五年前去世了。』在這個行業裡,世代交替也好似後浪推前浪。」(節自《巴黎時間旅行》)
距離當初寫這篇文章已經過了十五個年頭,「三十來歲的年輕老闆」就像照片中的一樣,已經是個中年人了。
小田街的拱廊街入口正面上方鑲嵌著兩個女人雕塑,作者是艾樂曼‧馬爾舒,她是拱廊街老闆的女兒。這是一八四四年整修正面時所製作的。
裝飾在地板上的美麗馬賽克磁磚則是由法奇納(G‧facchina)包辦製作,消費者一走進拱廊街目光便停留其上。
以前衛設計而聞名的尚‧保羅‧高堤耶的精品店也是該拱廊街的店家之一,但由於入口不同,導致很多人錯身而過。高堤耶選擇在薇薇安拱廊街開店,一定是深知時尚法則乃「最新的東西,就在徹底落伍的東西裡頭」吧。
06 Passage Jouffroy
茹浮華拱廊街
超現實主義者的聖地
蒙馬特大道10、12號→葛杭吉‧巴特里耶街9號
(10-12, boulevard Montmartre → 9, rue de la Grange-Batelière)
茹浮華拱廊街是今日最適合人們從拱廊街一詞聯想到的地方。它適度的寂寥、適度的老舊、適度的熱鬧、適度的繁盛、適度的清潔、適度的有品味,進駐了許多家適度地刺激復古情懷與購買欲望的精品店。它不似經整修復原的薇薇安拱廊街或柯爾貝拱廊街,也不像落魄荒廢的維侯‧鐸達拱廊街或全景拱廊街,可說是少數仍保有創業當時華麗氛圍的例子。
茹浮華拱廊街開通於一八四七年二月,屬於巴黎拱廊街中最晚開發的一期。
開發者是茹浮華拱廊街公司。茹浮華這個稱號是由合資公司的一員--建築師茹浮華所命名,他是茹浮華‧達班(Jouffroy d'Abbans)侯爵之子。侯爵曾與福爾頓於同期發明蒸汽船,卻在專利競爭中一敗塗地。如前所述,將蒙馬特大道夾在中間打造的全景拱廊街與福爾頓有關,因而兩者有著奇妙的淵源。
暫且不談這個。茹浮華拱廊街是全景拱廊街的「延長」計畫,這一點可從它的出入口隔著蒙馬特大道「面對」全景拱廊街明顯看出。
不過,當初它的設計是位於薇薇安街的延長計畫上,好讓一八三七年完成的證券交易所能延伸至大道上。到了一八四四年計畫變更,才設在現在的位置。
茹浮華拱廊街公司的成員中出現維爾多拱廊街的維爾多先生,充分證明與茹浮華拱廊街幾乎同時開通的維爾多拱廊街的構想出自同一個開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