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居」≠「住宅」:
──「住宅」是建築物。
──「住居」是晚上透出溫暖光線和談笑聲的房屋,包含了人與生活。
本書不是「住宅史」而是「住居史」。「住宅」是建築物,而「住居」則以住在那裡的人類生活為主。在住居上,有著具有建築性、藝術性價值的貴族住處,同時也有著在那個家的地下室裡工作、睡在閣樓裡供差遣的人,以及住在四周供給廚房食材的農民等。如果將觀點置於前述的人類生活之上的話,與一小撮的統治者比起來,佔了壓倒性多數的人民住處,無疑地支撐著各個時代的住居。
西洋住居的型態根植於「石文化」與「木文化」這兩個相異文化的特質。「石文化」誕生於羅馬的拉丁系民族,支配環地中海地區,為古代增添了繽紛的色彩,是「複合階級」的居住方式,亦即在一棟建築物裡,各種不同階級的人,分別住在不同的樓層裡。「木文化」則是誕生於歐洲新石器時代的森林中,支配中世紀的日爾曼系民族,以獨棟建築為基礎,即使是集合住居,也是在同一棟建築物中,生活水準相同的人們居住在一起,這是中世紀以來「階級別」的居住方式。
*荷蘭風殖民風格住宅的紙雕明信片,首刷限量隨書附贈。(另附製作流程圖)
作者簡介:
後藤久[ゴトウヒサシ]
1937年生於東京。1961年早稻田理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1961年-1966於東畑建築事務所工作。1966年-1970年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歷任早稻田大學講師和早稻田大學教授,現任日本女子大學住居學科教授,工學博士。
譯者簡介:
林錚顗
學歷:台大歷史系畢業
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
經歷: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西華報》和《華聲報》撰寫評論、專欄多年
譯作:《住宅巡禮》
《住宅讀本》
《意中的建築》(上下)
《鏡像下的日本人》
《奧運的歷史》
章節試閱
序章 石文化與木文化
誕生在羅馬的拉丁系「石文化」,長時間支配著環地中海地區,為古代增添了許多繽紛的色彩。不過,還有一個誕生於歐洲森林之中,在時間流的底層中持續存在的日耳曼系「木文化」。大約在古代終結的同時,「木文化」浮上了表層,支配著中世紀閉鎖的封建社會。之後,致力於戰爭的中世紀結束,再一次表裡互換,「石文化」因迎接近世文藝復興而綻開出燦爛的花朵。從西洋住居的歷史中,的確可以感覺到在歐洲有著「石」與「木」兩種相異的文化流傳下來。
一、「石文化」與「木文化」
現今,在思考有關我們的住處時,為了瞭解它的源流,則必須研究歐洲的都市和街屋形成的經過。在中世紀以後的歐洲,很明顯地有兩種不同的潮流存在著。
第一個潮流是從古代開始,便以都市的形態存在於繁華地區,而後承繼這個傳統,經過一段長時間,形成了充分具備都市型住宅特性的拉丁民族「石文化」。
另一個是在歐洲,自長久的原始農耕社會形成古代社會,不但沒有建立起都市,反而朝向把人們關閉起來的中世紀閉鎖性莊園制度發展。不過,在這裡也誕生了都市,因為一旦人口集中,最初與農村住宅相同結構的房屋,也逐漸地完成了足以適應工商業活動的隔間設計,進而演變出具有特色的都市住宅。也就是說,第二個潮流是中世紀以後,在短時間內急速發展的日耳曼民族「木文化」。
由於羅馬共和國的都市,在紀元前三八七年,遭受凱爾特人的襲擊,而幾乎失去所有的都市區域。根據凱撒著名的《高盧戰記》【1】所載,凱撒經過將近十年的苦戰,平定了高盧,成功地將羅馬的疆域擴充到不列塔尼亞島的南部。而後,紀元前五十年,隨著拉坦諾文化【2】結束,「北方的凱爾特」時代為「南方的羅馬」時代取代。因此,誕生於羅馬的拉丁「石文化」,長期支配環地中海地區,而為古代增色不少。
然而,誕生於新石器時代的歐洲森林裡,在時間之流的底層,持續存在的日耳曼「木文化」,大約在古代終結的同時,湧上了表層,並支配著以閉鎖的封建社會為舞台的中世紀。亦即隨著凱爾特的結束,歐洲並沒有直接為羅馬所吞併。所以,當戰爭頻繁的中世紀黑暗時代一結束,再一次地潮流表裡交換,「石文化」因迎接近世的文藝復興,再度開出燦爛的花朵。
在研究西洋住居史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確地把握住這一點:在歐洲存在著「石」和「木」兩個相異的文化。位於「木」文化圈的都市型住宅,到了近世,因都市的繁榮而變得日漸密集,也從大火災獲得經驗,將木造建築逐漸轉變為石頭、磚等耐火建築。因此,如果把脫胎換骨的倫敦街道和繼承羅馬文化的巴黎街道做比較,舉目所見雖然都是櫛比鱗次的石造房屋,可是,位於這兩個街道上的住宅的居住方式,卻完全不同。很明顯的,前者是「木文化」,後者是「石文化」,由於各自紮根在相異的文化之中,所以也就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質。
話說所謂的「西洋」,一般並不包含美國在內,只狹義地指歐洲而已,但有時包括歐洲及美國,亦即歐美諸國的總稱。此外,歐洲的東邊究竟到哪裡為止也是眾說紛紜。雖然最明快的說法是,土耳其的亞細亞(地名)以東,稱為亞洲,以西稱為歐洲,至於像美索布達米亞等地,該如何處理,如果要議論下去的話,恐怕會沒完沒了。反正,所謂「西洋」,應隨著時代或者因應主題,以彈性的概念來看待就可以了。
關於西洋住居史的「西洋」,尤其不該有什麼固定概念。因此,在本書中,不只限於歐洲與亞美利加,還包括那些對於在確立歐洲的住宅建築上,從早期就給予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包含近世以後與歐洲相互影響極深的亞美利加)的住居變遷,並以此作為整個的「西洋住居史」。
二、「住居史」和「住宅史」
有關「西洋住居史」的專門著作極少,這與「西洋建築史」的情況不同。假使限定於某個時代的住宅,或者不限定於某個地區的住宅而作為通史的話,也有其特別的困難。例如,當被問到有關中世紀住宅的時候,即使限定某個時代和國家,卻會發現在都市和農村的住宅,幾乎完全不同,而且就算限定某個地區,住在那裡的人也可能會因身分和財力的緣故而顯現出千差萬別。也就是說,如同西洋建築史上的紀念性建築一般,像法國歌德式或者德國巴洛克式等樣式,也無法被包括在內,這一點是以重視人類生活的住居作為通史的困難之處。
再者,如果不是「住宅史」而是「住居史」,則其更加困難,所以,有必要先明確地區分「住宅」與「住居」的不同吧!
我們步行於街上的時候,經常看到建築中的房屋和出售中的房屋,這些是建築中的「住宅」,與販賣中的「住宅」。不過,如果從這個房屋可以聽到爽朗的談笑聲,到了晚上,又透出溫暖的光線的話,這就是不折不扣的「住居」了。一般說來,雖然也有些不太合乎語感和習慣上的稱呼,大體上,從技術上、工學上的觀點來討論的時候,可稱為「住宅」,其次,即使同樣的一棟建築,透過人們跟生活來討論時,則被解釋為「住居」。也就是說,在「住居」上,包含了人與生活。雖然「住宅」是建築物,但是所謂的「住居」不是建築物,而是以住在那裡的人的生活為主要角色【3】。
在不安定的時代,統治者居住在「城」中,在和平繁榮的時代,統治者居住在「宮殿」裡,這兩種建築與教會建築等紀念建築一起被納入「建築史」中。另一方面,「住居史」則認為,「城」也好,「宮殿」也好,都是很不容易才熬過各個時代之統治者的生活舞台。不過在其中,也包含了身為主人翁的王侯貴族、其家族以及賓客的生活,同時,尚有一群支援他們的生活而且住在同一屋簷下的僕人,以及供應廚房所需、住在四周的百姓等,像這些統治階級以外的人,固然也有其生活與住所,卻從來不曾被列入建築史之中。如前所述,若將觀點置於人類的生活之上,比起一小撮的統治者,在佔了壓倒性多數的人民的住處中,一定會發現到同等或者甚至更高的價值。
三、「西洋住居史」與「日本住居史」
日本的住宅,固然繼承了可以回溯到古代的傳統,到明治時代以後,卻一直受到西洋住宅極大的影響。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從長久的封建制度解體,起而效法先進諸國,導入西洋文明,進行急速的現代化。
然而,即使在已經近代化的住宅之中,在研究作為都市型住宅的集合住宅時,仍然有必要根據中世紀以後歐洲所存在的「拉丁民族的石文化」與「日耳曼民族的木文化」這兩種相異的文化。
日本的集合住宅的形式,即使在一定數目的都市型住宅之中,也可以認為是根植於古羅馬文化所不及的日耳曼民族文化圈。在這裡,一個集合住宅,是由生活水準相同的人所構成,因此,可以說是具有階級別住所的特質。可是,這並非西洋集合住宅的全部。
如果單純的認為集合住宅只是漠然地從西洋導入的東西,就會看不見集合住宅多樣性的特質。在西洋,還有一種集合住宅的形式,並沒有導入日本。
那是在羅馬、佛羅倫斯或者巴黎等都市現在仍然見得到的,在同一個建築物中有不同階級的人居住在一起,也就是由複合階級所組成的居住方式。然而,各色各樣生活水準相異的人,不論貧富,生活在同一集合住宅內的狀況,是日本從來不曾體驗過的居住方式。其實,這種現象在歐洲早期就已出現,它的源頭足以回溯到古代羅馬時期、拉丁民族石文化圈的集合住宅的形式。富裕的古代羅馬貴族的個人住宅,分為三部分,面向中央的中庭這一部分作為自己的住家的中庭型大廈(domus),而背面向著街道的,則設置店舖(tavernas),更進一步,將在上一層樓作為分租房間(cenaculum)。
尤其伴隨都市的過密化,分租房間逐漸高層化,貴族的個人住宅也變成附帶店面出租的集合住宅,而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羅馬式複合住宅(insula)。如此一來,就產生出在同一屋簷下,富人與一般人一起作息的集合方式。不過,像這種可以稱為雜居型的居住方式,在日本的集合住宅是見不到的【4】。
如果明治時期以後,在文明開化的旗幟之下,從西洋導入的東西,直接在日本固定下來,思考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弄清楚當時是從哪裡導入的。這件事與幕府無關,而是薩摩藩、長州藩,亦即從支援明治政府的英吉利(日耳曼文化的繼承者)帶進來的東西。因而能夠在義大利與法蘭西(古羅馬拉丁文化的繼承者)等的集合住宅中,見到未輸入日本的羅馬式複合住宅概念。
還有一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日本與亞美利加的住居史。戰爭結束之後,為使敗戰的日本轉變為民主國家,麥克阿瑟元帥指揮了許多亞美利加士兵(進駐軍)滯留在日本,其中還有不少人生活在日本家屋裡。這些士兵當中,也包括了原本就是建築師及設計師的人,其中應該有立志成為設計師的年輕人吧。特別是當他們任務結束,回國脫下軍服重操舊業時,在日本生活時所見到和體驗到的,一定會成為他們在建築和室內裝潢上新設計的泉源。因此,日本給予美國的影響,便藉著戰後的亞美利加建築師與設計師之手,以室內裝潢與家具的模樣,在國際風格的名義下,向全世界發出訊息,而日本也被當作現代生活的一環為人所接受。我希望大家能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注意戰後亞美利加的居住生活的變化。
當亞美利加人進駐的時候,在許多日本家屋中,還沒有像椅子形式的用餐傢俱。在榻榻米上面,把蘋果箱、橘子箱(當時是木製的)當作椅子,當初在不得已的狀況下代替餐桌使用的折疊式矮飯桌,現在轉變為高度較低的茶几放在沙發前方。此外,在戰後的美國建築中,以日式拉門、拉窗為發想的左右滑動式的門窗等,也變得相當多樣化。還有沙發變矮了,在地板上靠著墊子舒適的模樣,這些其實都是在榻榻米上倚著坐墊的日本式低視線空間,可是,戰敗國日本的名字卻未浮上檯面。
序章 石文化與木文化誕生在羅馬的拉丁系「石文化」,長時間支配著環地中海地區,為古代增添了許多繽紛的色彩。不過,還有一個誕生於歐洲森林之中,在時間流的底層中持續存在的日耳曼系「木文化」。大約在古代終結的同時,「木文化」浮上了表層,支配著中世紀閉鎖的封建社會。之後,致力於戰爭的中世紀結束,再一次表裡互換,「石文化」因迎接近世文藝復興而綻開出燦爛的花朵。從西洋住居的歷史中,的確可以感覺到在歐洲有著「石」與「木」兩種相異的文化流傳下來。一、「石文化」與「木文化」現今,在思考有關我們的住處時,為了瞭解它的...
目錄
序 章 石文化與木文化
一、「石文化」與「木文化」
二、「住居史」和「住宅史」
三、「西洋住居史」與「日本住居史」
第一章 原始──從洞窟到原始住居
一、從狩獵生活到農耕生活
1. 洞窟的住居
2. 從巢穴到住居
二、木造的住居
1. 凱爾特人的住居
2. 湖村的住居
第二章 古代──文明建立與拉丁系住宅的形成
一、美索布達米亞之聚落的產生
1. 練土住居與聚落
2. 中庭形式的住宅與「有心空間」的成立
3. 宮殿建築的構成與「複合有心空間」的成立
二、埃及的都市與農村的住宅
1. 王宮的平面構成原理
2. 貴族住宅的平面構成
3. 泥造的農家與磚造的街屋
三、古希臘.羅馬型住宅的完成
1. 正廳形式的住宅
2. 中庭形式住宅的開展──完成度高的貴族住宅大廈
3. 高層集合住宅的出現
4. 複合建築的羅馬式複合住宅
第三章 中世紀──封建社會與日耳曼系住宅的開展
一、封建領主的住宅
1. 城郭建築的發達與沒落
2. 城郭的構成與日常生活
3. 從城郭向宮殿發展
二、莊園住宅與居住性的萌芽
1. 莊園住宅的基本型和有軸空間的成立
三、莊園住宅的發展與居住性的提升
1. 艾騰.莫特顯示的莊園住宅之變遷
2. 居住性提升──來自羅馬別墅的影響
3. 莊園住宅的開展
四、中世紀農民與城鎮的住宅
1. 中世紀農民的住宅與生活
2. 中世紀都市的形成
3. 街屋的誕生
4. 法蘭西的街屋
5. 富格之家──早期的福利住宅
第四章 近世──貴族住宅與近世住宅的定型
一、鄉間住宅的改觀與回歸
1. 文藝復興的影響與莊園住宅
2. 大廳的衰退與新待客空間的誕生
3. 近世農村住宅
二、近世住宅的形成
1. 作畫意識的萌芽與凡爾賽宮
2. 近世住宅的定型──寇斯希爾宅邸
三、都市型住宅的形成
1. 聯棟住宅的誕生
2. 從聯棟住宅向排屋發展
3. 新世界亞美利加的住宅──移民者的住宅
四、義大利都市貴族的公館、宮殿
1. 近世義大利都市型住宅的萌芽與宮殿的誕生
2. 十六世紀以降宮殿的發展
3. 作為住居史資料的袖珍屋
第五章 近、現代──近現代住宅的光和影
一、近代住宅的誕生
1. 近代住宅的理念
2. 近代住宅的問題點
3. 近代建築運動
二、現代家居生活的誕生
1. 國際風格的確立
2. 生活最基本的住宅
三、戰後的發展與現代住宅的光和影
1. 戰後的復興與現代主義的重新展開
2. 現代住宅的多樣化發展
3. 住宅軟體面的充實
4. 住居與環境共生
結語
序 章 石文化與木文化
一、「石文化」與「木文化」
二、「住居史」和「住宅史」
三、「西洋住居史」與「日本住居史」
第一章 原始──從洞窟到原始住居
一、從狩獵生活到農耕生活
1. 洞窟的住居
2. 從巢穴到住居
二、木造的住居
1. 凱爾特人的住居
2. 湖村的住居
第二章 古代──文明建立與拉丁系住宅的形成
一、美索布達米亞之聚落的產生
1. 練土住居與聚落
2. 中庭形式的住宅與「有心空間」的成立
3. 宮殿建築的構成與「複合有心空間」的成立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