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套來自世界頂尖企管顧問公司「波士頓顧問集團」(BCG)的思考技術。
.業界已經有人做了幾十年,想打敗這種大老,可能嗎?
.對手的人力和營業規模,比我方大N倍,我要怎麼站穩這塊市場?
.老闆要我找出藍海,但是每個能賺錢的區隔都擠滿了人,我怎麼切入才能獲利?
很難嗎?辦不到嗎?讓世界頂尖25位管理顧問之一、大前研一創辦的「商業突破大學」推崇的商業思考大師內田和成教你如何辦到。
首先,別說辦不到。你先看看這些「外行」打垮內行的例子︰
‧傳統銀行的金融業務對手,竟然是便利店
‧雜誌週刊在憂心網路和電子書的時候,搶走業務的卻是免費雜誌
‧旅行社熬過911、石油漲價、金融海嘯,卻打不贏上網路賣機票的
‧你有多久沒買CD了?
‧做隨身聽的SONY,最大對手本來在做電腦— APPLE
‧SONY失去音樂市場,卻把做相機的Pentax、Minolta、Olympus打得很喘
‧健身房一家接一家倒,做夢也沒想到是被Wii Fit之類的體感遊戲打垮
‧做電腦的蘋果跑來做手機之後,你有多久沒聽過Nokia了?
‧做映像管電視的業者安穩了幾十年,三年內被做液晶螢幕的電腦業者大敗……
眼前的現實是︰人口幾乎不成長了,我的業績要怎麼成長?唯一的方法是,你得擁有「異業種格鬥技」。也就是說,你必須用你原來行業的know-how當優勢,闖進別人的地盤。
外行?告訴你,這年頭業界老大最怕的、就是這種挾帶異業種技能與想法的「外行人」。因為你可以使出兩種奇招,是他很難抵擋的︰
1.你用不同的成本結構打敗大老︰同樣是提供雜誌、音樂、車輛、旅行……,你就是可以用對方怎麼殺價都做不到的價格供應,因為你的產業背景不同。
2.你用不同的營業目的打垮業界先進︰就像Google為了廣告,免費送辦公軟體,微軟就麻煩了。就像(台灣已經出現過的)二手車、二手屋仲介業者,目的是賺手續費而不是差價,就打敗了賺差價的業界先進。
這種奇招是怎麼想出來的?反過來想,你要如何防範不知哪裡冒出來的對手賞你一顆子彈?
內田和成會教你:先畫出你這個行業供應鏈,然後延伸畫出「事業鏈」,關係搞清楚了,你就知道消費者要的「價值」是什麼。然後你就可以使出五種格鬥技︰
‧在目前的事業關係中,我可以「置換」誰?
‧我可以幫消費者「省略」哪個步驟?
‧我可以設計出什麼東西,把消費者要的價值「結合」在一起?
‧同樣花費,我可以讓消費者的「選擇多樣化」嗎?
‧同樣產品,我可以「附加」什麼價值給顧客?
戰場由你選、格鬥的方式由你決定,你的勝算當然遠比對手高。
作者簡介:
內田和成
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資深顧問
東京大學工學院畢業。慶應義塾大學經營學碩士(MBA)。曾任職於日本航空公司,1985年進入波士頓顧問公司。2000年6月到2004年12月擔任波士頓顧問公司日本代表,現為資深顧問。他擅長於高科技、資訊通訊服務、汽車業界等領域上,制定及實行行銷戰略、新規事業戰略、中長期戰略、全球戰略等支援計畫,經驗非常豐富。2006年被美國《管理顧問雜誌》(Consulting Magazine)遴選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管理顧問25人」之一。
2006年起擔任早稻田大學研究所商學研究科教授。他除了於商學院教授競爭戰略論和領導理論,也在早稻田大學的「高階經理人講座」(executive program)講課,以及到各企業教授領導能力訓練課程等。
著作有《解構經營革命》(日本能率協會管理中心)、《e經濟的企業戰略》(PHP研究所)、《顧客忠誠度的時代》(合著,同文館出版)、《假設思考》(東洋經濟新報社)等。
譯者簡介:
鄭舜瓏
輔仁大學日文系、台灣大學日文所畢。曾赴日本福岡大學交換學生一年。曾擔任台灣戲曲學院日文導覽人員、版權代理公司日文版權業務。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跨界格鬥
政大教授 李仁芳
現在的時髦語詞之一是「跨界」。數位內容的「一源多用途」發展戰略強調跨界;周杰倫/方文山的「蘭亭序」、「青花瓷」在當代流行音樂與華夏古典文化間也玩跨界——跨界在創新的意義是:「異質性元素令人驚艷的結合」,是令人眼睛一亮的驚喜之事。
但是在企業競爭戰略上,「跨界」也可以是「死生之事,不可不察」。
像清潔用品公司和化妝品公司,在成本結構和事業結構上,根本八竿子打不著。一般而言,化妝品的製造成本不高,但採高位定價(Premium Pricing),很大筆經費都投資在行銷/品牌活動上;清潔用品則屬薄利多銷型(Penetrating Pricing),不會有太多預算作奢華的宣傳。
但是近幾年來,日本花王不但自己打造出「蘇菲娜」(Sofina)這個化妝品品牌,還收購了佳麗寶(Kanebo),正式「跨界」踏入化妝品市場。而資生堂也警覺自己不能一昧挨打,便在二○○六年推出TSUBAKI(茶花)洗髮精,「跨界」直搗花王的核心老巢。
TSUBAKI剛推出時的廣告,裡面集合了竹內結子、小雪等六名當紅的日本女演員,背景音樂也使用偶像天團SMAP的歌曲,大手筆的奢華排場讓人驚豔:「這是洗髮精還是化妝品廣告?」
換言之,資生堂用化妝品的高額廣告預算,來行銷清潔用品。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的廣告當然大獲成功,TSUBAKI的銷售量在短時間內大幅上升,資生堂也自己藉此「跨界」大大反擊了花王的「跨界」!
「跨界」的奇襲有時來自想都想不到的對手,甚且也運用對「業內」而言聞所未聞、匪夷所思的新戰法。
傳統銀行業,是蒐集社會上多餘的存款作儲金,再將之借貸給需要資金的對象,並從中收取利差當作獲利。以日本為例,大型銀行的存款總額可以高達一百兆日圓,大一點的地方性銀行至少也有十兆日圓。日本7&i控股公司旗下所設的Seven銀行則在全日本各地的7-11或伊藤洋華堂內,廣設一萬四千多台自動櫃員機。民眾在便利超商購物時,順便就可提錢/存款,使用上非常便利。Seven銀行存戶數不過六十九萬戶,存款總額也不過一千一百億日圓左右。但在它的ATM提款的每日人次卻超過一百五十二萬次,非存戶人數比存戶人數還多。
重點是,提款人不是用Seven銀行提款卡領錢時,Seven銀行會向此發卡銀行收取收手續費。二○○九年度其經常收益八百九十八億日圓中,光ATM手續費就占了八百五十五億。換言之,Seven銀行的收益模式完全不是傳統的貸/存款利差收入,而是靠賣ATM地點的便利性收取服務費。它不用像傳統銀行業那麼量體龐大,可是它很賺錢。
「跨界」奇襲常常易攻難守。幾年前,日本軟體銀行推出所謂網內用戶互打享免費的優惠。當時後進的軟銀在電信業的市占率只有二○%,NTT DoCoMo則占五○%,所以NTT DoCoMo很難跟進相同戰略,除非他要容忍軟銀兩倍半的營收損失。
像這樣「跨界」的異業種格鬥,其實對操盤經營的策略家而言,是一種極凶險的挑戰。挑戰者不按業界「常理」出招,策略家得隨時保持高度警覺,靈活地也提出與「常理」看似極不相容的營運模式與其激烈碰撞。
跨界的攻防,雙方都得以嶄新的產業洞見,重新定義產業空間,以較寬廣的「事業鏈」分析手法超越「價值鏈」的狹隘眼光。並時時緊緊掌握顧客利益基本面,一邊執行,一邊應變,隨時檢視執行中的戰略與對手作為,以維持戰略的彈性。
本文作者為台灣美學經濟創言人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E-Mail:jflee@nccu.edu.tw
「創新異類」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jflee
名人推薦:跨界格鬥
政大教授 李仁芳
現在的時髦語詞之一是「跨界」。數位內容的「一源多用途」發展戰略強調跨界;周杰倫/方文山的「蘭亭序」、「青花瓷」在當代流行音樂與華夏古典文化間也玩跨界——跨界在創新的意義是:「異質性元素令人驚艷的結合」,是令人眼睛一亮的驚喜之事。
但是在企業競爭戰略上,「跨界」也可以是「死生之事,不可不察」。
像清潔用品公司和化妝品公司,在成本結構和事業結構上,根本八竿子打不著。一般而言,化妝品的製造成本不高,但採高位定價(Premium Pricing),很大筆經費都...
章節試閱
我想大家身上一定都有銀行的提款卡。那麼,大家都到哪裡提款呢?
我用同樣的問題,調查丸之內的上班族、企業領導人,商學院學生,還有一般大學生,得到的結果如下。
較年長的上班族有八成表示,在銀行的自動櫃員機(ATM)提款。另外,大學生等年輕人有八成回答,在便利商店的自動櫃員機提款。同樣的問題,三十多歲的上班族和商學院學生的答案,則是銀行和便利商店的人數大約各占一半。
下一個問題是,當提到「銀行」時,你會想到什麼地方?現任企業領導人多數回答瑞穗銀行(Mizuho Bank)、三菱東京UFJ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等,也就是日本的大型銀行;相對地,學生的回答則是位在便利商店7-11內部的Seven銀行、在網路上開設的索尼銀行(Sony Bank)、以及擁有實體店面的新生銀行(Shinsei Bank)。
答案出現這麼大的差異,是因為其中有一個關鍵:學生所列舉的銀行都不收取手續費。而且使用者在這些銀行開戶後,不管是提款或匯入,即使在非營業時段或是經由他行操作,都不需額外付手續費。雖然現在連大型銀行也開始不收取手續費,但首開先例的正是新生銀行。
年輕人的存款通常是有出無進、餘額不多,要是提個五千日圓就要被收取一百零五日圓或二百日圓的手續費,就算這筆錢很少,年輕人仍然會很心疼。也因此不收手續費的新生銀行很受年輕人喜愛。
新生銀行這麼受歡迎還有另一個原因,它的提款卡共有三十二種顏色可供存戶自由選擇。只不過增加了提款卡的顏色,既不是提高存款利率,也沒有任何優惠,可是對年輕人來說,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可以彰顯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新生銀行看到了這點,因此抓住了年輕人的市場。
什麼是「異業種格鬥技」?
靠提款手續費,銀行就能賺錢?
Seven銀行是二○○一年五月開業的銀行(還沒引進台灣),我們先來看看它的業績。
Seven銀行的經常收益,每年不斷向上攀升,到二○○九年三月時達到八百九十八億日圓,而且經常利益為二百八十七億日圓,推算起來,經常利益率高達三二%,若以一般的企業標準來看,Seven銀行屬於超優質企業。
Seven銀行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獲取大量利益,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多見。但是當我和大型銀行的人談到Seven銀行時,他們大多會生氣地說:「Seven銀行根本不算是銀行。」
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認為呢?
這是因為Seven銀行運作的結構(或者說獲利方式)和傳統銀行完全不同。
傳統銀行業的結構,是收取社會上多出來的錢當作儲金,再把這些錢借貸給需要資金的對象,從中收取利息當成獲利。其實銀行把多餘金錢往資金空缺的地方補足的這項作為,就已經對經濟產生了貢獻。
如果認定傳統結構的銀行才算銀行的話,那麼存款總金額少到不行的Seven銀行,真的不算是銀行了。
實際上,Seven銀行的用戶,多數只使用提款卡領錢。Seven銀行的存戶數約有六十九萬戶,存款總金額也不過只一千一百億日圓左右。順帶一提,大型銀行的存款總金額可高達一百兆日圓,規模稍大一點的地方性銀行也有十兆日圓,連小間的也有數兆日圓。
為什麼存款總金額不過只有一千一百億日圓的銀行,業績卻可以達到八百九十八億日圓呢?貢獻這些業績的,其實都是沒有在Seven銀行開戶的人。
Seven銀行在日本全國設置了超過一萬四千台的自動櫃員機,而且多數都放在各地的7-11或伊藤洋華堂裡面,民眾出外購物時,都可以順便提錢或存錢,使用上非常方便。也因為這樣,使用Seven銀行自動櫃員機提款的非存戶人數,比存戶還多。這些自動櫃員機的使用次數,一天就多達一百五十二萬次。
而且,這些使用者當中,如果有人用其他銀行(如A銀行)的提款卡領錢,Seven銀行一定會向A銀行收取手續費。這些手續費累積起來相當可觀。Seven銀行二○○九年三月的經常收益八百九十八億日圓中,光是自動櫃員機的手續費就占了八百五十五億日圓。但是,其他銀行要不要跟使用者收取使用跨行提款手續費,全由各銀行決定。因此,有些銀行對限定時段外的交易收取手續費,但有些銀行也像新生銀行一樣,完全不收取手續費。
照這樣看來,Seven銀行根本不算是銀行的說法並非毫無根據。「因為Seven銀行沒有實行原本應有的銀行業務,他們只是靠自動櫃員機的設置地點和機器設備收取費用而已,不是嗎?」我想,即使Seven銀行被這麼數落,也無話可說吧。
雖然Seven銀行的操作方式迥異於傳統銀行的概念,不過金融廳(相當於台灣的財政部)既然發給它銀行執照,在法律上,Seven銀行毫無疑問是一間合法的銀行。
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連傳統產業的代表——銀行業,都有可能遇到像Seven銀行這種和銀行本質相去甚遠的對手。往好的方面想,市場將因此活絡起來,但對有歷史的銀行而言,這些新來的傢伙,根本是來攪局的。
順道一提,還有一個銀行也是跟Seven銀行一樣從流通業起家,那就是永旺銀行(AEON Bank)。永旺銀行為永旺集團(AEON Group)於二○○七年十月所開設的銀行。它和Seven銀行的概念完全不同,最明顯的證據就是,永旺銀行開業僅三個月存款已突破一千億。
永旺銀行的出發點為「過去銀行的服務根本不夠」。他們推出了一個新的概念:為了讓滿足個人的需求,在自營店舖裡設置銀行窗口,再將自己在流通業累積的服務經驗,應用在銀行服務上(編按:永旺銀行於永旺集團旗下各大型購物中心或超市中設置「店內銀行」(in-store branch) ,提供客人面對面的服務。其他中小型的小賣店則是只有設置自動櫃員機。不過,永旺集團在台灣僅成立信用卡公司,沒有設立銀行。)。
同樣都是流通業起家的銀行,Seven銀行是靠「自動櫃員機的跨行手續費」賺錢,永旺銀行則是靠「優質待客服務」賺錢。像這樣,各種不同型態的銀行一個接著一個竄起。
除了上述兩家銀行外,新型態的銀行還包括網路銀行,例如索尼銀行、Japan Net銀行、eBANK銀行(二○一○年五月改名樂天銀行)等。
「外行」出招,做掉內行
讀到這裡,我想各位多少已經了解,即使如銀行業這種單一產業,新加入的企業不但可能來自四面八方,而且會以各種前所未有的手段展開攻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出現的競爭方式將和傳統形式大不相同。
傳統型的銀行和新加入銀行業的企業原本在「事業結構」上就不同,事業結構是指,企業中的成本結構、銷售形態、獲利方式等等。就像7-11的母公司7&i控股公司屬於流通公司,索尼則是電子大廠。流通公司原本就在全國設有大量的據點並經營店面,店舖數量遠多於銀行,當他們挾著自身原有的優勢加入銀行業的競爭時,會發生什麼事?
傳統型銀行是靠「利差」來獲利,但新型態的競爭則出現各種方法,如同前面說的提款跨行手續費、優良的待客服務等,當他們加入競爭的同時,也將新的商業法則帶進戰場。這個時候,如果雙方鎖定的客戶層雷同,就等於各家好手皆以自己擅長的武器,搶奪同一塊市場。
其實像這樣的例子,現在到處可見。例如,手機的構造和功能其實很適合拿來當作儲值卡和信用卡,因此市面上已經出現了「手機錢包」。這種服務的好處是,不但可以確認手機持有者為本人,還可以隨身攜帶使用,每月花費的金額只要在固定的時間繳給電信業者即可。不過其中牽扯的領域很廣泛,很多細節還沒通過法律的審核,但這已給我們一個啟示,將來加入銀行業戰場的,或許不只是Seven銀行、永旺銀行、網路銀行而已,可能連電信業者也會來搶食這一塊大餅。
像是au bu KDDI(日本第二大電信業者)已經取得銀行執照,二○○八年七月已開設「自己銀行」(Jibun Bank)。NTT DOCOMO則和瑞穗銀行合作,推出「DOCOMO行動付費服務」,用戶可以直接用手機付款。也就是說,只要你有對方的手機號碼,可以隨時匯錢過去。雖然現在上限為兩萬日圓,屬於小額消費,但可以省去很多麻煩的手續。這種服務堪稱劃時代的發明。至於匯款給對方的金額,會併入每個月的電話費當中,用戶再一起繳清即可,相當方便。
其他類似的例子還很多,都是屬於跨行業的競爭,像是CD唱片販售對上音樂下載、雜誌遭到免費刊物襲擊、電力公司和瓦斯公司搶客源等等。我在後面會有更詳細的解說。
我把這樣的現象命名為「異業種格鬥技」。這是我自己創造的名稱,靈感來自於「K-1」和「PRIDE」這些格鬥比賽。異種格鬥技指的是,在同一個場地中,可能會有摔角選手、柔道選手、相撲選手互相對戰,在商業的領域也是一樣,背景完全不同的企業也有可能搶奪同一個市場。我認為如此命名,可以簡明地闡述這個概念。
異業種格鬥技的定義如下:
1.一個行業中,某間企業的事業結構和行業內公司不一樣
2.在不同的商業法則下
3.搶奪同一市場與顧客的競爭關係
商業模式迥異,怎麼和他爭?
在介紹了那麼多的例子之後,想必你對異業種格鬥技已經有一定的概念了。
簡單來說,異業種格鬥無非是指「各種不同的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例如,Google和微軟(Microsoft)之間的競爭就是如此,雙方由於「提供給使用者的價值不同」,商業模式當然也不相同。
你知道,Google為什麼要把足以媲美微軟的Office軟體免費提供給使用者嗎?
眾所周知,Google是依靠消費者點選廣告來賺取獲利。所以Google希望大家多多使用搜尋引擎,看到與搜尋結果一併顯示的廣告並且點選,以滿足廣告主,免費提供的應用軟體只不過是「媒介」。因此,一方是把應用程式軟體當成附加價值,另一方則是把販售應用程式軟體當成商業目的,兩家公司的策略當然完全不同。
類似的例子,就是付費雜誌把文章內容當成商品,所以希望讀者對內容有興趣;可是,免費刊物的目的主要是滿足廣告主,內容只是附加價值,廣告才是商品。從這層意義來看,免費刊物靠廣告費獲利,雜誌則是靠販賣雜誌賺錢,各自的商業策略和商業模式都不相同。
結果就會發生下面兩種狀況。
1過去的商業法則不再適用:
以前,我們和同業競爭時,大概心裡都有個底,知道對手有什麼能耐、會玩甚麼把戲,而且,雙方的商業模式不至於相差太遠。可是如果這之中發生異業種格鬥技的話,情況可就不同了,競爭對手祭出的策略將會超乎你的想像,所以千萬別輕易斷言:「以那家公司的成本結構,還有規模來看,大概也只能做到這個程度,再上去就不行了。」畢竟以前的商業法則現在已經不再適用,因此我認為以後的商業競爭,每一場仗都非常難打。
異業種格鬥技的本質就在於不同商業模式之間的激烈碰撞。
2愈成功的企業可能會失去愈多: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已成功的企業將會失去更多。之前介紹異業種格鬥技的例子中,陷入苦戰的雜誌出版社和唱片業者擁有一項資產,那就是至今好不容易經營成型的販售通路,能賺錢,靠的也是這項資產。他們就是害怕失去銷售通路,才遲遲不敢改變做法,當然也就無法有效遏止對手的成長。
但很抱歉,接下來,已經不是一味防守就可存活下去的時代了。
我想大家身上一定都有銀行的提款卡。那麼,大家都到哪裡提款呢?
我用同樣的問題,調查丸之內的上班族、企業領導人,商學院學生,還有一般大學生,得到的結果如下。
較年長的上班族有八成表示,在銀行的自動櫃員機(ATM)提款。另外,大學生等年輕人有八成回答,在便利商店的自動櫃員機提款。同樣的問題,三十多歲的上班族和商學院學生的答案,則是銀行和便利商店的人數大約各占一半。
下一個問題是,當提到「銀行」時,你會想到什麼地方?現任企業領導人多數回答瑞穗銀行(Mizuho Bank)、三菱東京UFJ銀行、三井住友...
作者序
你能讓「先進」坐立難安
請你看看自己的周遭,有沒有發現,現在各產業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有些產業甚至融合了別的業種之後,逐漸失去自己原本的面貌?
你還能輕易斷言自己的事業只要繼續保持過往的模式,便可安然渡過未來所有的挑戰嗎?
看看相機業吧。以前的相機業是由佳能(Canon)、尼康(Nikon)、賓德士(Pentax)、美能達(Minolta)、奧林巴斯(Olympus)等幾個歷史悠久的相機大廠所組成。但現在呢?除了佳能和尼康,多數相機大廠都已逐漸淡出相機業,或只剩下一小部分市場苦苦支撐;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知名的大型電子製造商索尼(Sony)、松下(Panasonic)、卡西歐(Casio),在市占率上彼此競爭。現在相機業在檯面上的廠商幾乎全換了,等於重新洗牌。
發生這樣的變化,就是因為相機業已從過去的底片相機時代,轉變成現在的數位相機時代。而且數位相機的出現,也影響了印表機廠商如愛普生(Epson),使他們開拓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在過去,相片的沖洗和顯像必須經由照相館處理;現在只要家裡有一台印表機,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在家列印出相片。
因此,不管是相機大廠的對手變成家電大廠,或是任天堂的Wii Fit和街上的健身俱樂部互搶消費者,類似這樣必須和從沒想過的對手去競爭的局面,將不斷陸續出現在已經成熟的市場中。
這場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戰爭,雙方的背景從銷售管道、成本結構、擅長的技術、到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等,差異都非常大。所以,我把這種新產生的競爭行為命名為「異業種格鬥技」,意指某企業與背景全然不同的其他企業,在全新的商業法則下,搶奪同一市場及同一群客戶的競爭行為。
說不定十年後,連豐田和松下這兩家從未正面交手過的企業,也會因為電動車而引發一場電動車市場大戰。這種情況在以前根本無法想像。
用我的規則摧毀他的先進優勢
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剖析「異業種格鬥技」這種新型態的競爭結構,並試圖提出建構競爭戰略的方法。可是,光靠傳統戰略無法解釋「異業種格鬥技」。傳統的競爭戰略是以「同業間的競爭」為前提,分析企業對於新加入的業者或者和交易方之間的角力關係。
舉例來說,免費刊物(free paper,如捷運報、爽報)以免費雜誌的型態發行,至今已發展成熟,但是它和傳統需付費購買的雜誌有何不同?付費雜誌採取傳統的銷售管道,擺放在書店、便利商店,或是車站的小賣店等地販售;免費刊物則是擺放在街上或車站,讓人隨意取閱。
對付費雜誌而言,雖然廣告收入很重要,但銷售量更是獲利的前提,因此,如何做出吸引讀者的報導、價格該怎麼定等等因素便成為左右競爭的關鍵。可是對免費刊物來說,廣告是唯一的收入來源,所以獲利的關鍵在於,如何使拿到雜誌的目標讀者數量達到廣告主滿意的程度。
換句話說,付費雜誌滿足的對象是讀者,發行量本身就是目的,而免費刊物是為了滿足廣告主,才想辦法提高發行量。兩者同樣都是雜誌,但商業目的不同,賺錢的方法也不同,甚至在競爭上的關鍵變數,也就是所謂的商業法則,也大不相同。
畫出「事業鏈」,洞察先機
為了更進一步解讀異業種格鬥技,我將提出一個新的概念「事業鏈」來做說明。這個概念是傳統價值鏈(Value Chain)的上層概念(superordinate concept),也就是將價值鏈向外擴大一層。
一般提到價值鏈,大多用來討論單一企業中所有的價值連鎖關係,但事業鏈的範圍更廣泛,討論的對象橫跨產品和事業體,甚至從源頭的原料、零件,到最後的消費者等等之間所構成的大型價值鏈,還有連接各事業之間的價值鏈,都是事業鏈討論的對象。
以食品公司為例,價值鏈就是這間公司的進貨、製造生產、送貨到經銷商或商店,最後再收回貨款的整個流程;而事業鏈則連進貨廠商的原料來源和運輸狀況、設備廠商的維修服務、經銷商的銷售點分布和進出貨狀況等等,都要包含在內。所以觀察事業鏈可以從源頭發現更多問題,像玉米減產為什麼會影響食品價格,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藉由正確解讀事業鏈的意義,可以避免自己的公司被捲入產業結構重組,或業界融合的變化,並從這些變化中,預測即將發生的危機,也能趁機抓住商機。
希望各位能好好活用此書,使各位的事業發展出現嶄新的突破,建構出更加穩固的商業模式。
內田和成
你能讓「先進」坐立難安
請你看看自己的周遭,有沒有發現,現在各產業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有些產業甚至融合了別的業種之後,逐漸失去自己原本的面貌?
你還能輕易斷言自己的事業只要繼續保持過往的模式,便可安然渡過未來所有的挑戰嗎?
看看相機業吧。以前的相機業是由佳能(Canon)、尼康(Nikon)、賓德士(Pentax)、美能達(Minolta)、奧林巴斯(Olympus)等幾個歷史悠久的相機大廠所組成。但現在呢?除了佳能和尼康,多數相機大廠都已逐漸淡出相機業,或只剩下一小部分市場苦苦支撐;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知名...
目錄
前言 你能讓「先進」坐立難安
第1章 這年頭,「外行」常常做掉內行
什麼是「異業種格鬥技」 ?
靠提款手續費也能開銀行賺錢/「外行」出招,做掉內行
唱片業為什麼被「扣倒」?
盜版其實對唱片市場沒影響/長尾出現,你賺得到嗎?/這年頭,合作廠商變對手
價格戰改變了旅行業
高級路線與低價促銷,最後都一樣/旅遊網站搶生意
免費刊物重擊雜誌業
賣雜誌的變包租公/捨棄已成功模式,太難
第2章 沒有哪個行業是安定的
總是出現意料之外的對手
傳統產業戰火更熾/商業模式迥異,怎麼和他爭?/薄型電視:既合作又開戰
管他哪行,搶地盤就對了
人口不成長,業績如何成長/用我的背景搶你的地盤/到處擠滿對手,哪有藍海?/科技迫使你採用新作戰方式
第3章 事業鏈──分析自身處境的利器
我能預測新一波大戰從哪掀起
想看到徵兆,得放眼整個產業/從右看到左才對
相機業的異業格鬥
用完就丟,很方便/快速沖印,讓你不必多等/數位相機流行,底片退場/
照相手機,改變相片用途
五個觀察點,讓你洞察變化
結構的變化,要這樣看/從事業鏈切入,讓你「有眼光」
如何打贏異業種格鬥技?
掌握商業模式三要素/二手車的新獲利模式/不改變規則,你如何做掉對手/模式不同,對手就想嘸
第4章 推翻前浪,要這樣做
我可以給顧客什麼?
相同的手段,相同的價值/不同的手段,價值一樣/你得爭搶消費者的三樣東西
你會遇上三種對手
跨過界的競爭者/新公司來攪局/讓人頭痛的業界怪胎/不怕失去的對手,最可怕
戰場得由你決定
小區域作戰/全面開戰
第5章 認清自己,找出競爭戰略
步驟1 看出哪裡有機會、哪裡是威脅
音樂產業大變樣/如果是你,該怎麼辦?/五大異業種格鬥技,用哪招?/上游到下游,都得看透透/最容易被忽略的危機/顧客的不滿是商機
步驟2 知彼、知己、知顧客
搞錯對方的目的,你會吃大虧/提供附加價值的四種方法/想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對手?/職棒和職足真的互相競爭嗎?/正面交戰,誰怕了?/要攻擊,就要打致命關鍵/看清敵人,別只會罵他!/了解自己,才能找到應戰方式
第6章 找出你的商業模式
步驟3 找到賺錢的方法
Google真正的商業模式/起步就要建立獲利循環/長尾效應為何會出現?/賺錢方法不只一種,你得自己想/獲利結構的四種類型
步驟4 把敵人誘入自己的地盤來作戰
浮現的潛在需求‧當老大/製造新的商業法則‧當老大/顧客細分化,硬切一塊大餅
創新,才是最好的防禦
紙本雜誌如何對抗網路?/看市場需求與打公司強項/永遠不知道子彈會從哪裡射過來
第7章 你該有的異業種格鬥能力
做一個很實際的夢
目標要明確說清楚/作戰方式不能含糊/預測未來的三要領
主管必須親上第一線,觀察
撐:堅持到底/快:迅速投入/彈性:不能忽視「怪胎」/應變:懂得迂迴作戰
你要有這樣的心理素質
戰時的兩種領導能力/面對不確定的三種心理素質/「不做」,更需要勇氣/時常想著如何擊敗自己/盤算過的孤注一擲/大聲喊出目標,可以造就勇氣/行動累積經驗,經驗形成魅力
後記
前言 你能讓「先進」坐立難安
第1章 這年頭,「外行」常常做掉內行
什麼是「異業種格鬥技」 ?
靠提款手續費也能開銀行賺錢/「外行」出招,做掉內行
唱片業為什麼被「扣倒」?
盜版其實對唱片市場沒影響/長尾出現,你賺得到嗎?/這年頭,合作廠商變對手
價格戰改變了旅行業
高級路線與低價促銷,最後都一樣/旅遊網站搶生意
免費刊物重擊雜誌業
賣雜誌的變包租公/捨棄已成功模式,太難
第2章 沒有哪個行業是安定的
總是出現意料之外的對手
傳統產業戰火更熾/商業模式迥異,怎麼和他爭?/薄型電視:既合作又開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