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你我曾經都是「派丁頓」
文/幸佳慧
如果1957年耶誕夜天氣不是那樣嚴寒,時任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BBC)攝影師的麥可‧龐德(Michael Bond)下班回家途中就不會躲進百貨公司,那麼兩年前,84歲的龐德也無法幫派丁頓慶祝五十歲的生日。而全世界的大人與孩子們也將少了一個惹人疼惜、擁抱的玩偶。當然,英國文化的代言人更少了一名大將。
那一晚,龐德縮著脖子進入百貨公司時,眼前架上的禮品幾乎被搶購一空,只剩一隻小熊孤零零彷彿受人遺棄。龐德立即對它有了憐憫之情,於是將它帶回家送給妻子。因為他們就住在倫敦派丁頓車站附近,於是他們為小熊取名為派丁頓。幾天之後,龐德在打字機前打算寫一些劇本故事,但心思一片空白,於是他對旁邊的小熊自言自語起來。有了家的派汀頓,像是為了報答龐德知遇之恩而施了魔法,不一會兒,打字機動了起來答答答答打出「布朗先生跟布朗太太第一次遇到派丁頓是在火車站的月臺上……」這麼一句話。一個星期過後,《一隻名叫派丁頓的熊》就誕生了。就這樣,耶誕夜時,龐德改變玩偶派丁頓的命運,讓它有了愛它的主人。而隔了一年,書中從黑森森祕魯移民來的派丁頓則改變了龐德一生的命運。自此,不只英國人無人不知曉派丁頓,派丁頓的名氣還紅遍全球。
五O年代是英國社會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摧殘後復健的第一個十年,當時社會中還充滿戰後的傷疤與後遺症。尤其是一九三九年德軍轟炸倫敦時,英政府緊急下令首都與近郊的孩子都必須疏散到其他城鎮。短短幾天,就有數百萬的兒童被召集。
由於事發突然,發送手續一切從簡且充滿未知,每個孩子就像貨品一樣被繫上大大的標籤,拎著簡單行李成批成批的被送上火車,在一聲聲鳴笛後便不知去向。當時很多孩子的父母只能簡要寫個紙條或短信讓孩子帶在身上給未知的收容家庭,上頭多半有「請你照顧這孩子,謝謝!」這樣的話。
戰事平息後,被轟炸慘烈的倫敦當然產生了許多「人事已非」的家園。孩子離家後有隻身避難的特殊經歷,歸來後也要面對昨是今非的變化。由於龐德在大戰時也曾服務英國皇家空軍軍隊,他對這些戰爭後遺症特別有所感觸,因此這些影子都化身進入故事裡,除了派汀頓之外,故事裡的博德太太與古博先生也是典型戰後會出現在社會裡的角色──大戰後失去親人、丈夫的婦女會到親戚家當廚師兼家管餬口,或者因為戰爭被迫離開家鄉到他國謀生。
有趣的是,雖然故事中充滿戰爭的影子,但龐德並不處理戰爭議題。相反的,他寫出一個烏托邦式的喜樂世界來療癒戰後人們的創傷。這個使命的達成,完全歸功於那個堅守原則、即知即行、處處為人著想、多謀卻不諳俗世的小傢伙──派汀頓。我想,沒有人在讀完故事後,會不喜歡派丁頓的,原因並不是他有多強大的超能力或者聰慧幽默。而是,你我曾經都是「派丁頓」!
為什麼呢?讀了,你們就會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