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經濟達爾文時代來了!
二○○八年一月,男星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猝逝的消息,以網路速度傳開,而網路速度,正是病毒式新聞(viral news)的定義。有位朋友告訴我,這消息居然是他祖母用電子郵件傳給他的,讓他驚訝不已。
你想要的話,可以上網找,更多大量的消息,會全天候二十四小時不斷地聚集、混合和搭配。消息經濟的第一項法則是:內容進入了物競天擇時代,你得自己編輯。我們現在已經成為自己的消息守門人,新聞世界不再是個有柵欄圍牆的社區。
沒錯,印刷報紙逐漸淘汰,但是我們行動閱讀的可選項目正快速倍增,事實上,這些新裝置大多是為了新聞、資訊和娛樂的消費者而設。至於桌上型電腦及筆記型電腦,則是為了協助我們創作事物的機器。
然而,危機出現,請想想:當報紙上面看不到地方新聞,會對大多數人造成重大衝擊。大多數讀者很難量化這種衝擊,只知道我們不再能看到有軼聞風格的報導,這種地方故事其實讀來最親切。任何人參與地方服務團體,或是涉及一項地方上的大型開發爭議,或是為善行組織募款,你在報社裡都找不人來報導你的切身議題,你知道,還有很多其他消息沒有獲得報導。
身為這個新領域的消費者,我們必須變得更加精挑細選,運用以前所無法運用的判斷力。這表示,我們認定自己能找到更好的新聞和資訊,比透過報紙或電視台所提供的新聞和資訊還要好,換言之,「內容」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競爭。
首先,這個世界會像是一個消息海洋,幾乎沒有浮標標示路線、一望無際。畢竟,現在還沒有人推出專用於新聞的搜尋播放軟體(像是iTunes),以一個簡單的介面,將所有的新聞選擇帶給我們,並且可以管理和組織、評分和分類、下載和聆聽。
這種狀況,就好像生活在消息宇宙的大爆炸(Big Bang)餘波中,讀者和從業者忙著撿拾網路混亂中的碎片,因為標準新聞商業模式被分割了,以前報紙的頭題、晚間新聞的頭條,都是人家決定好的,但現在哪則消息對你我來說最重要,我們得學著標示出來。
然而,我們現在還是面對第一代的新聞整合者,像是雅虎新聞和Google 新聞,相當醜陋,幾乎沒有層次或風格的觀念,但是它們確實讓我們連結到幾千幾萬個新聞來源。就像我們忍受已久的差勁有線電視指南,要弄清楚有線電視節目有多豐富,有線電視指南絕對不是個好方法。
於是,我們開始找新的消息守門人。正如先前的世代仰賴大報紙的總編輯、電視台的名主播,現在的新聞消費者也開始尋找令自己感到放心的消息守門人。其中一部分是大家熟悉的媒體,像是《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或《華盛頓郵報》編輯,雖然他們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但更多的守門人是新面孔,其中許多人是電報社電子版本或社群網站的部落客,不然就是網站的版主。雖然網路讓我們可以自己來編輯內容,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喜歡參考別人的意見和判斷。
除了這些編輯之外,我們擁有新的意見來源,這些來源會對值得一讀的資訊作出評斷。我們稱他們是建議者:我們愈來愈仰賴朋友和同事尋找奇人異事或是極有意義的故事,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將它們傳送出去,例如電子郵件、推特或臉書。後來,有些建議者我們素未謀面、網站也可能累積群眾智慧推出「最常被轉寄的故事」,總之,跟著連結,就會得到相當好的日常資訊。
舊媒體把媒體狹窄地定義成提供新聞。話是沒錯,媒體是提供新聞,但它也得包括許多其他東西,網路給予我們前所未有的「消息」管道,讓我們接觸健康、娛樂、旅遊、個人理財和各種休閒報導、點子、建議、統計和評論。媒體應該包括我們生活的所有面向,但報紙、電視和廣播對這些面向淺嚐即止,認為這些內容層次低,不夠格符合新聞人報導嚴肅新聞的真正使命。
報紙也以為網路這個新媒體會著重在文字上。是沒錯,但它也重視聲音和影像。雖然新聞從事人員知道怎麼操作錄音機和家庭攝影機,但他們不認為這是他們吃飯的傢伙。現在數位內容的各種形式───尤其是影音──快速成長,並且創造許多廣告營收。這次,報社發行人(假設他有網路電子報的話)又再度慢半拍。
媒體產業的淘金時代來臨
當專業新聞人還在訕笑穿睡衣寫網誌的部落客時,舒瓦茲看到的不是宅女宅男,而是潛力。他在新興的部落格世界中尋覓,發現平凡無奇的碎嘴濫調裡藏著金礦。他找到一個很棒的部落格,版主是新聞界人士,當時在「彭博」上班,寫了很多金融交易的撇步和技巧。接著,他找到一個哈佛大學教授,再來,是CNBC的名經濟評論家庫德羅(Larry Kudlow)。沒多久,他把一堆部落格集合起來,整理成一系列部落格──看熱鬧(Gawker)部落格、「紐約迷」(Gothamist) 城市部落格、旅遊部落格等等。
你可以在部落格找到很多專門技術領域的專家,例如生化燃料、電玩、購物等領域。他們並不替任何知名的出版商工作。也許,他們過去曾替出版商工作,但現在已經不做這行;或者,他們過去是教授、或是業餘專家。今天,知名的全國性或地方性新聞業者所雇用的專業人員, 在製作新聞及評議新聞上,已經不再享有過去那種幾近壟斷的地位。
過去沒人成功地組織過這些高階業餘人員,因此,舒瓦茲的新公司「新聞線」(Newstex) 便進行組織的工作。舒瓦茲和他的團隊做的是編輯的工作,他們評估所看到的部落格,例如政治、科技、財經、能源和法律,然後擬定一份只有三頁的簡單合約給這些高階業餘人員,承諾提供他們小額酬勞,也就是「新聞線」授權費的某個比例。他們用線上付款公司Paypal 來支付此筆款項,簡單俐落。這個提案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提供部落格圈最珍貴的貨幣:曝光度以及某種程度的推銷。
舒瓦茲看到一些話題性內容,但需要再經過整理、集合、弄得有條有理才行。於是他整理出一個高級部落格內容市場,說是市場,就是轉而提供消息內容給圖書館、學校和公司職場的客戶,他們會要求這些資料先經過整理。Technorati 是第一個把熱門部落格放在一起的搜尋引擎,但是Google 的部落格搜尋引擎擊垮了它,Googl 都在部落格世界做搜尋整理,但未能在高階市場充分運用它的價值,也就是說,搜尋到的部落格內容還是很粗糙,使用者還是需要自行辛苦篩選。
你以為唯有原創內容才能賺錢嗎?未必,看看現在的網路生意怎麼玩:
◎ 數百億美元的網路工業,有七五%是由四家大中間商拿走的: Google、雅虎、MSN 和美國線上(AOL)。這四家公司主宰了網路工業,他們的專門技術在於:分秒不停地在網路和新聞網站做搜尋,然後把很多別人的內容放到一個地方。它們很少自己做內容, 「只不過」是把很多內容和很多觀眾集合在一起,然後當中間人收取費用,主要是收廣告費。錢大部分是被內容整合者拿走,而不是那些被整合的人。
◎ YouTube 想出一種讓上傳和搜尋「視訊」變容易的有趣概念。它萌芽於二○○二年,那時大部分人還不太能想像什麼是視訊。大家知道什麼是電視,也知道錄影機是幹嘛的,但是對視訊還不太懂。YouTube 創始人認為,任何及所有可以移動的東西,就可以變成「視訊」,而且有一天它可以賺錢。現在,Google 旗下的YouTube 收藏了一億個視訊檔,儘管仍是在嬰兒期的企業,它已經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廣告方式, 它無疑是Google 策略中的重要一環。
◎ Facebook 採取的是一種早就有的簡單觀念:建立一個你自己的網頁,上面講的是你喜歡的人──就是你自己!有幾百萬個人曾建立部落格,很多部落格講很私人的東西、而且很瑣碎,但四散在不同的地方,以技術術語來說,就是被不同公司管理。Facebook 剛開始是在校園宣傳,然後向外伸展勢力,它說:「來我們這裡建立你自己的個人網頁──在我們這裡建網頁很簡單──我們會讓你輕輕鬆鬆就能和你所有的好朋友搭上線。」Facebook 現在有二億個「朋友」加入,這些人每個月花兩小時上Facebook。
因此,網路整合可以是像雅虎或「新聞線」那種雙線道的形式,但也有可能是一邊獨大的形式。較聰明的報紙業者運用這些教訓,但大部分的報社和廣播公司動作實在太慢了。
諷刺的是,報紙其實也就是一種整合而已。你把報紙從頭到尾想一遍,你就會看到它的整合性:漫畫、專欄、填字遊戲、通訊社報導、今日電影和電視節目時刻表、星座、甚至是分類性「內容」(客戶付錢讓報社刊登的),都被包裝在一起。真是諷刺中的諷刺,報紙是整合專家, 但它們卻不明白這點,因此也就無法將這個相同的基本原則──我們的第五法則──應用在網路上。
兩個現象的融合,造成「使用者創作」的內容快速增加到驚人的高點。
第一個現象:這是人類史上,個人首次能夠透過網路,和自己不認識的千百萬人連結。為推動這項新通訊手段的潛力,數以百計的公司迅速興起,助長了社交互動。像Blogger、Wordpress、Typepad 和Ning 等產品,使得部落格的創作和分享在幾分鐘內就能付諸實現,促成了數百萬個部落格成立。
第二個現象:對大大小小的媒體公司而言,使用者創作內容的經營方式,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媒體老闆可以比較一下,薪酬優渥的編輯、製作人和記者所耗費的成本,絕對高於公司取得一些極為優秀的作家熱心提供的「便宜、甚至免費的內容」所耗費的成本。現在,使用者創作內容增加的趨勢線已經顯而易見。景氣好的時候,這項取捨是一項吸引人的提議,到了景氣差的時候,出版商和廣電業者可能會發現,使用者創作內容甚至可能是賴以生存和繁榮的命脈。
重要的是,公民評論和寫作已經顛覆專業者(舊媒體聘請的記者)和業餘者(其他人)之間的關係。因此,現在是專業的業餘人士當道的世界。
讀者變成主導者
因此,一方面,我們已經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看的新聞,另一方面,我們成為彼此的編輯, 執行電視台主播和編輯的功能。只是,這種素人媒體比較笨拙、包裝不夠好,到頭來話題也比較難轉述。
多年來,讀者接受新聞守門人,卻並未完全信任他們。近年來一個又一個的意見調查中,在「你信任誰」的統計圖表,記者的排名幾乎墊底,領先他們的,包括醫生、老師、警察、法官,甚至還輸給銀行人員。排在他們後面的,通常只有律師、演員、國會議員和民意測驗者。
隨著數位新聞時代的來臨,我們想法和做法應該如何因應?無疑地,我們喜歡有所選擇,但我們又早已過了小時候對於新奇事物感到驚奇的階段,這些事物包括網路, 以及不受時空限制、無所不在的新聞等等。現在,該是重新進行評估的時候了:網路變成這樣、新聞變成這樣的優缺點在哪裡?我們如何對彼此、子女和父母解釋這一點?那些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在努力解決的全球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