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火爆孩子的教養寶典
高淑芬(台大醫學院精神科主任)
從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臨床工作十多年來,最令我需要花比一般更多時間治療的個案,大多數是有情緒控制不佳、固執、對立反抗的患童。我經常需要另外安排時間,或是請他們在門診結束後才來,以便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治療。除了對患童的個別認知行為或心理治療外,最主要的內容,是親職教育的諮商和訓練,就是對父母分析造成孩子情緒行為和使其惡化的可能原因,並在情緒上支持父母,以及教導其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技巧,以使其成為穩定、友善、勝任的父母,和稱職的行為治療執行者,以便可以隨時處理這些火爆執抝孩子的行為。
由於診療時間有限,父母手邊沒有像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自閉症」為主題的專書可以參考,治療的效果因此受到限制。我一直希望能找到相關的中文書籍提供父母閱讀,幾年前雖已拜讀羅斯.格林博士所著的這本《家有火爆小浪子》原文,覺得這是一本值得翻譯成中文,作為父母、老師、和專業人員的參考書,等待多年,欣見智園出版推出繁體中文版本以嘉惠大眾,對日漸繁忙的兒童青少年診療工作,也幫助不少。
本書所描寫的火爆孩子,是指具有對立、反抗、不順從、發脾氣、破壞、攻擊行為和低挫折忍受度的孩子,他們的火爆嚴重度和涵蓋範圍不一,不容易預測;這些孩子的核心問題,為其思考模式僵化、沒有彈性、個性衝動,認知和心理的功能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要求。這些行為問題不僅對個人、手足和父母造成衝擊,對學校的老師、同學和社會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本書所提到的症狀,常出現在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妥瑞症、適應障礙、憂鬱症、躁鬱症、學習障礙、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強迫症等的兒童青少年身上;這些症狀也可以單獨存在,而被診斷為對立反抗性疾患。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親職訓練及諮商,而藥物治療則用以改變其腦內神經傳遞物質的不平衡,大多數的患童需要藥物的治療,以增進行為治療的效果。
本書作者羅斯.格林博士具有數十年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的研究及臨床經驗,已發表近百篇論文在國際知名的期刊。他以其專業的腦神經學、行為科學的知識及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實際個案的例子描繪行為產生的原因和適當的處置對策。本書呈現的方式淺顯易懂,也適合非專業人士的閱讀。
本書第一章,以單純的鬆餅早餐而引起的火爆爭執,揭開本書的序幕,討論幾種傳統的作法及替代性作法的優缺點。第二章描述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在兩歲時表現在肢體的自主性、有限的情緒及認知控制能力,而出現的反抗不聽話行為。此章清楚地描述了火爆孩子的症狀。第三章分別討論造成火爆症狀的可能原因,包括天生氣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執行功能不佳、社交技巧不好……等。第四章,以六個實例,呈現不同典型的火爆孩子。第五章,以常用的後果真相行為治療為例,呈現這些常用的行為改變技術可能的限制。
第六、七章是作者建議的方式,包括建立一個對孩子更友善的環境,以同理心去處理孩子的行為,並訂立以三個籃子教養法為例的三個目標,找出每次行為發生處理的最恰當的籃子的教養對策。第八章,讓讀者了解藥物治療的重要性。第九章則整合以上作法,並提供其他技巧,以建構治療的藍圖。
第十到十二章,納入治療上不可或缺,但常被忽略的一環:家庭成員及友善支持的學校環境。第十三章,敘述在必要時,轉介醫療機構或住院時的考量,不過由於本章的資料來自美國,對台灣讀者的幫助不大,將來若能修訂加入本地的資料,將可以增加本書的實用性。
總之,我欣然見到本書譯成中文,不但可以作為父母、老師在教養孩子或處理對立反抗行為的參考書籍,也可以作為專業人員初級訓練的參考手冊。相信作者將理論巧妙地融入於實例探討,可以讓非專業人士輕易地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處理孩子問題的技巧,是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
他是明日的天使!
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本書以個案陳述結合理論鋪陳的方法,來呈現全文,章節看似繁多,卻能結構完整地體現問題與解決方法。讓讀者總是在翻到下個章節,才驚喜發現,作者又展現問題的另一個層面,是我們在實務上覺得重要,卻未曾想到,可以做這樣的結合。
全書讀來流暢而又感性,同時探討的是,現在較缺乏完整實務處理架構,而且結合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妥瑞氏症、非語文學習障礙、情感性疾患、反社會人格及品行疾患等典型行為特徵,所謂的「火爆小浪子」。
作者令人感動之處,在於他從關懷及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試圖改善這些火爆兒童處理問題的靈活度、挫折容忍度、語言溝通能力及解決衝突能力,讓我們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這群其實想做好卻老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小孩。我最欣賞的是,本書的第六至九章;尤其第七章的籃子法對策,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技巧。
以自己長期處於特教界的經驗來看,作者所描述的火爆小浪子,其實只要出現任何一個,都會使長期缺乏支援體系的台灣父母及教師焦慮不堪,甚至是最大的痛苦來源!因台灣現今國小輔導處仍無專門輔導老師之編制,情障問題相關特教資源嚴重不足,也未曾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對情緒障礙孩子聯合處理的流程及平台,而社會瀰漫注重婚姻形式而非婚姻本質的風氣,都益使我們在處理這類問題時,顯得孤立與無助;最後,往往連大人及整個家庭都賠了進去。
我很高興看到這本書的出版。它讓我覺得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是有人與我同在的;它提供了具體可用的方法,而不是空洞的口號,也不是要我們付出無止盡的愛心、耐心、恆心、毅力,去承擔過重的擔子。
希望這本書能引起真正的迴響,讓我們用更開放的心,來面對這群孩子及他們的家庭,因為我一直相信一句話:「今天的我也許看起來像惡魔,但給我好的教育及輔導,我會是明天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