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里德透過定義藝術創作的因素,使我們獲得了欣賞繪畫和雕塑的基礎能力。在他敏銳的文字探討中,重新思量了「美麗」、「和諧」和「圖案」……這些基本用詞的涵義,並分析觀賞藝術作品時所涉及的複雜心理過程。美國藝術雜誌譽其為「最能增進人們藝術見解的簡介」。
這本書對世界上各種的藝術,做一個精簡的審視,由原始的洞穴描繪到美國現代畫家帕洛克的滴彩畫。這樣的闡述,目的在顯示出藝術史中某些歷代不變的原則和啟發,並且還對一些藝術運動的本質做了某種總結,如哥德式藝術、巴洛克藝術、印象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斑點派。讀者如果能依循著這種漸進性的精確分析前進,必定會發現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在視覺藝術上,極有價值並具有啟發性的指南。
作者簡介: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
二十世紀英國最出色的詩人、作家、藝術評論工作者及哲學家。
曾任職於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專攻陶器和彩色玻璃;愛丁堡大學藝術系教授,哈佛大學藝術系教授。曾獲里德斯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並於1953年被封為伯爵。著作包括:《詩集》(Collected Poems)、《榮耀的感受》(The Sense of Glory)、《理性和浪漫主義》(Reason and Romanticism)、《藝術和社會》(Art and Society)、《詩和無政府主義》(Poetry and Anarchism)、《圖像和觀念》(Icon and Idea)、《雕塑藝術》(The Art of Sculpture)、《現代繪畫的發展史》(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等數十本。
譯者簡介:
梁錦鋆
台大物理系畢業,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博士,舊金山藝術學院碩士許可。曾任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專業人員。開過數次畫展。譯有《第三種文化》,《Consilience——知識大融通》,《科學並未終結》,《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等書。
章節試閱
藝術的定義
Definition of art
藝術這個字眼通常總是和具有「造形」或「視覺性」的藝術相連。但是更確切地說,它還應該包括了文藝和音樂。雖然我們在此只探討「造形」藝術,然而各種藝術之間有它們共同的特質。如何對這些共通特質下定義,正是探討藝術的最佳著手點。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首先指出,音樂所具有的特性對所有的藝術都產生了一種啟發性的效果。這種說法被人們不斷地重複,造成了許多的誤解,但卻也表達了一些重要的真理。叔本華想到的是音樂所具有的一些抽象的特質。幾乎只有音樂才容許音樂家直接訴諸於觀眾,而不涉及其他具有實際用途的溝通媒介。建築師必須透過具備功能的建築來表達,詩人必須採用那些屬於日常進退對話中的用詞,而畫家也往往必須以視覺世界中的景象來表達自己。惟獨作曲家可以自由地以他們的意識來進行創作,目標只在取悅大眾。
然而所有的藝術家都有這個相同的動機,一種取悅的慾望。在最簡單最通俗的狀況下,藝術往往被定義為一種為了創作出取悅性形體的意圖。這些具有取悅性的形體,能滿足我們的美感;而美感只有在感官所產生的各種感受之間,形成了一種統一和諧的感覺時,才得以滿足。
美感
The sense of beauty
任何一種與藝術相關的通論都必須以下述的假設為出發點:人類很自然地就會對訴諸其感官的物體的形狀、表面和實體產生一些反應。其中某些比例上的安排會為我們帶來一種愉悅感;一旦這樣的安排不存在了,就會讓人感到漠然,甚或一種不適或排斥感。這種愉悅的感覺便是美感;它的負面便成了醜惡感。當然,有些人可能對物體的表面特徵沒太大感受。正如有些人是色盲,同樣地有些人也會對物體的形狀、表面和實體盲然無視。然而色盲的人到底相對而言是少數,這使我們相信那些全然無視於形體可見特徵的人,也同樣地稀少。而這些人又往往可能還處於一種未發展完全的狀態。
美的定義
Definition of beauty
目前存在與美感相關的定義至少成打。然而上述我對美感的感官性定義(美感是感官間的一種和諧統一感)是唯獨最為基本的。以這個定義為基礎,我們可以建立起一個極其完備的藝術理論。也許我在此該指出當中一個重要的特性:美感是相對的。換句話說,我們也可以極端地聲稱,藝術並不一定要和美感相連--尤其是指當初由希臘文明創立,而相傳融入歐洲古典傳統中的那些特定的美感而言。我個人偏向於認為美感是一種起伏變化極大的現象,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形態極不穩定,變幻莫測。藝術應該包括所有諸如此類的表象。
對一個有心向學的藝術學生而言,不論他個人的美感定義為何,他所面對的一個考驗,是能不能接受其他人在其他時代中發諸於心的表達方式,並視之為一種藝術表現。對他而言,原始藝術、古典藝術和哥德式藝術應該都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他不該只著重於對這些不同時期所顯現出來的不同藝術美感,做相對性的評估,而應該把重心放在如何分辨各個時期中藝術作品在表達上是真誠還是虛偽上。
藝術和美的區別
Distinction between art and beauty
我們對藝術的誤解大半源自對「藝術」和「美感」這兩個用詞涵意的混淆。這種誤用似乎成了一種通病。我們往往把具有美感的物體視為藝術,而把那些不具美感的物體劃分到藝術之外。這種把藝術和美感歸為同等的想法,正是我們在藝術鑑賞上常遇到的最根本的困難。甚至那些一般對審美感受很敏銳的人,也會受到上述假設的影響,而對那些不具美感的藝術品無意識地加以查禁。
因此我不能不一再強調:藝術並不必然具有美感。我們不論從歷史的角度(試看以往的藝術),還是從社會的角度(試看現今世界各地藝術所呈現的面貌)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都會發現藝術往往並不具有美感。
藝術是一種直覺
Art as intuition
我在前面已經提到,美感簡單而籠統地說,是指那種能為人們帶來愉悅的感覺。因此人們很快地便認為那些能給人在味覺、嗅覺和其他身體感官上帶來愉悅經驗的物品,都屬於藝術。這個理念很容易就被人視出其荒謬之處。然而有一整個學派的審美觀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而且在不久前甚至霸佔了主要的論調。現在它已經被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的審美理論所取代。
儘管克羅齊的理論受到極多的批判,然而在它的提綱中指出藝術可以簡單地被定義為一種「直覺」(intuition),這個說法比以往的各種理論更具有啟發闡明的效用。這個理論所面臨的困難,是它建立在像「直覺」和「抒情主義」這樣含糊的用詞上,很難進一步加以發揮應用。然而,我們立即注意到,這個能涵蓋闡明一切的藝術理論,能夠在不提及「美感」這個觀念下,圓滿地解釋許多現象。
黃金定律
The Golden Section
自從希臘早期以來,哲學家就一直在藝術中尋求一種幾何定律。他們認為既然藝術具備和諧感(他們將其與美感相連),而和諧感又和比例的協調相關,那麼理所當然地,便可以假設這個比例應該是固定的。數個世紀以來,這個被稱為「黃金定律」的比例,便為人們認為是開啟藝術之謎的鑰匙。這個黃金定律的普遍性,不僅被應用到藝術上,還觸及大自然,往往被人們像宗教般地推崇。
在十六世紀,不只一位作者將它所包含的三個部分,喻為三位一體(Trinity)。它在歐幾里德的著作中,也二度以定理公式出現:第二冊的定理11(將一個線段切為兩段,使得其中的一小段和整個線段所形成的長方形面積,和由另一小段所形成的正方形面積相等),和第六冊的定理30(將一個線段切成兩段,使其形成極端和平均比例)。我們一般採用的公式是:將一個線段切為兩段,其中較短線段和較長線段的比例,與較長線段和全線段的比例相等。這樣的切割比例大約是5比8(或8比13、13比21,等等),而這還並不是確切的數值;真正確切的數值是一個無理數,這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目前有相當多的文獻都在討論這個課題,由上世紀中開始,這個課題便受到人們嚴肅的探討。德國作家蔡辛(Zeising)試圖證明黃金定律是瞭解自然界和藝術中各種造形的鑰匙。審美實驗學的開創者,費希納(Gustav Theodor Fechner),在七十年代所發表的主要報告中,也以黃金定律做為他的主要研究對象。從此之後,任何與審美學相關的著作,必定包括了黃金定律這個課題。
蔡辛這樣一個極端的人物,曾聲稱黃金定律存在於藝術的各個角落,然而隨後的檢驗並沒有確認他的說法。我們可以假設一位優秀的藝術家必然會有意識地將黃金定律納入他的藝術結構中,或是他在本能上就無法避免不採用黃金定律,黃金定律常常被用在窗戶、門板、畫框和書籍雜誌的長寬設計中,以確保正確的比例。
有人說,品質優良的小提琴中的每一部分,都符合黃金定律;黃金定律也可以被用來解釋金字塔的結構,而哥德式的教堂也可以依此比例來闡述:教堂的十字型結構的翼部和中殿的長度,圓柱和拱門的長度,尖頂和塔樓的高度等,都符合黃金比例。黃金比例也經常被用在繪畫中:地平線上下,前後景,以及左右各部位的區分,比例上都遵守黃金比例。法蘭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的繪畫中的幾何組合,正是遵從黃金定律的一個最極端的例子。
當我們觀賞一幅畫時,有什麼現象?
What happens when we look at a picture
我要舉的例子是一位著名的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的一幅彩色木版畫。我們除了假設這是一幅美好的作品之外,還必須假設即將觀賞這幅畫的人,心境適怡。他必須具備一個開放的心靈,不預期將看到一幅特殊的畫,或任何此類的畫。他將心無雜念地繞過室內的一個角落,隨後站立在這幅畫前。
在外表上我們所看到的神情,將依其國籍和性別而異;在此讓我們舉一個最難以揣測的情境,假設這位觀賞者是一位普通的英國男士。一位小心翼翼地隱身在屏風後面的熟練觀察者,也許會察覺到他的瞳孔放大了,有可能倒吸了一口氣,還發出輕微的詫異聲。他可能站立不動,也許三十秒鐘,也許五分鐘;之後他離開了,接著他也許會寫一封信,以最誇張流暢的筆觸,描述他在被動的狀態下,所感受到的驚喜。
藝術的定義
Definition of art
藝術這個字眼通常總是和具有「造形」或「視覺性」的藝術相連。但是更確切地說,它還應該包括了文藝和音樂。雖然我們在此只探討「造形」藝術,然而各種藝術之間有它們共同的特質。如何對這些共通特質下定義,正是探討藝術的最佳著手點。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首先指出,音樂所具有的特性對所有的藝術都產生了一種啟發性的效果。這種說法被人們不斷地重複,造成了許多的誤解,但卻也表達了一些重要的真理。叔本華想到的是音樂所具有的一些抽象的特質。幾乎只有音樂才容許音樂家直接訴諸於觀眾,而...
推薦序
藝術——理智與想像的喜悅/鄭明憲
本書原作者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是著名的英國詩人、哲學家、藝術評論家、史學家及教育學家。他的著作非常豐富,而國內就曾翻譯出版過他著作中涉及藝術教育、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等領域在內的中譯本。本書雖距原作出版已有七十五年,然而書中所討論的焦點並不因時間的久遠而褪色。里德在書中所指陳的內容與重要的藝術觀念,依然是值得對藝術有興趣的讀者細細地咀嚼他的想法,並且再三地省思這些觀點背後所涉及藝術作品和人類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諸多現象。例如,人類對藝術的理解與期待、藝術的本質與過程、和藝術家、藝術品及觀者間的互動關係與特徵等。
就書本的標題來看,本書很容易讓人單純地認為是一部談論藝術哲理的著作,或是直覺地誤以為它是一本用字艱深、遣詞深奧的美學書籍。這兩個再普通也不過的反應,卻是在打開書本第一頁起就隨著閱讀而逐漸煙消霧散。起而代之的是,一種像是偶然間遇到多年未見面的老朋友後坐下來促膝長談的感覺。這個感覺一部分是來自於譯者本身在藝術領域上的專業素養,使得一些原本會很生澀難懂及體會模糊的文句,變得平順、通暢與清晰。另外一個因素是,里德以一種深入淺出的態度,用不同於一般教科書的結構方式來論述。
和其他有關藝術的書籍相比較之下,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小書。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本書約略可分成三個部分:藝術的觀念、藝術的演變、以及藝術家談藝術。在第一部分中,里德以藝術的造形為主軸,巨細靡遺地分析人類與藝術世界產生關聯的各種現象背後的特徵。他認為一切的藝術觀點、美感經驗與藝術帶給人的感覺,都是建立在這個具體可感知的表現形式上。在里德眼中藝術的造形是複雜的、是感性的更是理性的。它是具體存在於人類與藝術相接觸的感官世界中,也是抽象地存在我們的想像之中。因為它的多樣性與變動性使得藝術的本質變得不可捉摸。但是人類在面對藝術時會以相似於藝術家創作時直覺地、理智地、或是兼而採之地掌握與感應作品。
為了具體的說明里德心中所認為的,感受到作品的形式進而引發觀賞者直覺地理解才是藝術的真理。他在本書第二部分中以將近四分之三的篇幅,在藝術的發展歷史軌跡上,從史前時代的洞窟藝術,談到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抽象藝術,所談論的藝術種類包含了繪畫、雕刻與建築。在這一部分,讀者也許可以把它當成一部簡要的美術發展史或是人類的視覺風格演變史來讀。對於所有非藝術科系出身的讀者而言,這一部分是簡潔而有系統地認識西方藝術活動的好材料。但是里德並沒有因為牽就讀者,就放棄討論藝術演變過程中複雜的因素與嚴肅的態度,例如社會、經濟與人類活動對藝術行為的期待與影響,進而間接地改變或是形塑藝術的風格與造形。因此,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具備一些藝術世界活動的經驗或是基本知識,仍然是有助於更深入理解里德對藝術的主張。 對藝術已經有一些體驗或是想法的讀者在閱讀本書時,由第一部分重要概念的討論到第二部分具體藝術事例的引證,是有助於重新檢視自己對藝術世界的整體認識。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最簡短的章節,它是以創作者的角度來解釋藝術的本質,其實就是藝術家論藝術的功能與價值。在當今許多藝術論與藝術評論等書籍中最常看到的寫作方式,就是這種以藝術家的立場來闡述藝術的本質。它背後的一個基本假設是,藝術是創作者意念的具體呈現,或是說藝術的意義在於完整地表達藝術家的意圖。但是里德似乎並不以此一表現為取向的說辭為目的,他仍然在強調形式的功能與地位。例如在引用馬蒂斯的畫家筆記時就明確地指出,創作的媒材所構成的那個具有特殊面貌的藝術國度,就是藝術家以和諧的方式建構成的作品,目的在適度地傳達其意念以使讀者有相同的感受。
里德在書中最後依然不斷地顯現出,棄作家的意念表達為藝術的中心,而偏向以作品的造型激發觀賞者內心的想像為藝術的真諦。這個想法同時也可以在他之後的一系列著作,如《當今藝術》(Art Now,1933)和《藝術和社會》(Art and Society,1937)中發現。我們可以由里德在本書中對藝術所下的定義認為,藝術是一種對象與感官間相對應的互動關係,也在他另一本重要的藝術教育著作《透過藝術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1943)中作為論述的核心基礎,看出本書在里德的藝術主張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因此,我們似乎可以說,里德所謂的藝術是取決於一個因藝術家的創作活動而賦與作品一種獨特的、和諧的形式,以包容時代及社會的養分、吸引觀賞者進行理智的分析與判斷及直覺的想像。藝術所給予人的美感經驗就是這個兼具理智與想像的喜悅。
藝術——理智與想像的喜悅/鄭明憲
本書原作者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是著名的英國詩人、哲學家、藝術評論家、史學家及教育學家。他的著作非常豐富,而國內就曾翻譯出版過他著作中涉及藝術教育、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等領域在內的中譯本。本書雖距原作出版已有七十五年,然而書中所討論的焦點並不因時間的久遠而褪色。里德在書中所指陳的內容與重要的藝術觀念,依然是值得對藝術有興趣的讀者細細地咀嚼他的想法,並且再三地省思這些觀點背後所涉及藝術作品和人類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諸多現象。例如,人類對藝術的理解與期...
目錄
導讀:藝術——理智與想像的喜悅 鄭明憲
譯序:藝術是什麼? 梁錦鋆
I 藝術的觀念
1 藝術的定義
2 美感
3 美的定義
4 藝術和美的區別
5 藝術是一種直覺
6 古典規範
7 形式不一的藝術
8 藝術和審美觀
9 造形和表現
10 黃金定律
11 幾何和諧的局限
12 扭曲
13 規律性
14 個人因素
15 規律性的定義
16 造形的定義
17 當我們觀賞一幅畫時,有什麼現象?
18 移情
19 感性
20 造形的必要性
21 內容
22 不具內容的藝術:陶器
23 抽象藝術
24 人文藝術:人像畫
25 心理價值
26 一件藝術作品中的成分
26a 線條
26b 色調
26c 顏色
26d 造形
27 統一感
28 結構因子
II 藝術的演變
29 原始藝術
30 布西曼人的繪畫
31 原始藝術的重要性
32 有機性和幾何性的藝術
33 有機性和幾何性原則的融合
34 藝術和宗教
35 藝術和人文主義
36 農民藝術
37 國家藝術:埃及
38 科普特藝術
39 金字塔
40 埃及雕塑
40a 哥倫布之前的藝術
41 歷史型態的起源
42 中國藝術
43 波斯藝術
44 拜占庭藝術
44a 塞爾特藝術
45 探討基督教藝術的方法
46 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的影響力
47 教會的影響力
48 哥德式藝術
49 英國的哥德式藝術
50 文藝復興藝術
51 義大利大師們的素描
52 素描的藝術
53 智識性的藝術
54 寫實主義
55 文字上和代表性的寫實主義
56 自然主義
57 魯本斯
58 葛雷柯
59 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
60 巴洛克藝術的定義
61 洛可可藝術的定義
62 洛可可藝術的本質
63 景觀繪畫
64 英國傳統
65 根茲巴羅
66 布雷克
67 泰納
68 藝術和大自然
69 康斯塔伯
70 德拉克洛瓦
71 印象派畫家
72 雷諾瓦
73 塞尚
74 梵谷
75 高更
76 盧梭
77 畢卡索
78 夏卡爾
79 種族因素
80 抒情主義和象徵主義
80a 表現主義和理想主義
80b 表現主義運動
80c 康丁斯基
80d 橋派和藍騎士團體
81 克利
81a 恩斯特
81b 達利
81c 斑點派
81d 現代雕塑
82 亨利‧摩爾
82a 芭芭拉‧赫普沃斯
III 藝術的價值
83 藝術家的觀點
84 托爾斯泰的觀點
85 托爾斯泰和華茲華斯
86 另一個觀點:馬蒂斯
87 溝通:感覺和瞭解
88 藝術和社會
89 以意志創造造形
90 最終的價值
導讀:藝術——理智與想像的喜悅 鄭明憲
譯序:藝術是什麼? 梁錦鋆
I 藝術的觀念
1 藝術的定義
2 美感
3 美的定義
4 藝術和美的區別
5 藝術是一種直覺
6 古典規範
7 形式不一的藝術
8 藝術和審美觀
9 造形和表現
10 黃金定律
11 幾何和諧的局限
12 扭曲
13 規律性
14 個人因素
15 規律性的定義
16 造形的定義
17 當我們觀賞一幅畫時,有什麼現象?
18 移情
19 感性
20 造形的必要性
21 內容
22 不具內容的藝術:陶器
23 抽象藝術
24 人文藝術:人像畫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