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呈現蔣介石政府「金陵王氣黯然收」的實況,,就是龔老的回憶錄。
——林博文
一九四六年五月五日,國府還都南京,蔣介石聲望達到頂點,金陵一片歌舞昇平,此時剛從大學畢業的龔選舞,陰錯陽差進了首都第一大報《中央日報》實習,從一個四川的鄉下土包子,成為見證諸多中外高官起落與重要事件的記者。龔選舞眼中,夏天的廬山牯嶺簡直是當時的小朝廷,蔣介石的行館「美廬」大手筆裝潢,彷若曹雪芹當時接駕盛況!連美國馬歇爾特使與司徒雷登大使也跟著上廬山調停國共內鬥。
還都的這一年,國府以軍統局戴笠主導,大肆肅清所謂的漢奸,共抓了四千餘人,龔選舞因習法被派往法院聆聽審判,採訪過周作人、周佛海、丁默邨與殷汝耕等大審,此時的國民黨一邊與共產黨周旋,一邊肅清以往日人扶植的汪精衛政府勢力,曾經以為國家與人生都將前途似錦的龔選舞,卻在兩年之中,親眼見證國府急速由盛轉衰,被經濟拖垮、被共軍打垮、也被學潮鬧垮,一九四八年底來臺接任特派員並著手進行《中央日報》遷臺事宜,也預告一九四九年國府終將敗退來臺的結局。
作者簡介:
龔選舞(1923~)
四川崇州市人,早歲學農、習法。一九四六年自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法制組畢業後,錯作誤闖的一頭栽進了新聞界,在南京《中央日報》先後擔任司法記者、國會記者、戰地記者和駐臺北特派員。該報遷臺後,復出任採訪主任、編輯部代主任、資料組主任、副總編輯和駐歐、駐美特派員。一九七○年離開《中央日報》後,一度擔任《中華日報》駐美特派員,並一直留在美國,先後擔任兩家僑報總編輯,及臺北《中國時報》美洲版主筆。現為自由撰稿人。先後著有並出版《龔選舞回憶》及《國共戰爭見聞錄》等書。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臺灣在敬祝中華民國精彩一百年。但是這段充滿戰亂、離散、鬥爭、流亡的歷程,無論它與臺灣有關無關,與其稱之為精彩歷史,不如說它是部苟活的歷史。龔選舞的書在此時出版,別具深意。政權苟活,百姓苟活,龔選舞不可能活得光鮮,但他活得精采。更難得的是他把他一生中最精采的部分,用鮮活的文字記錄下來,你可以不看黃仁宇的大歷史,卻不該錯過龔選舞的小歷史,因為從龔選舞的小歷史中,你反而更容易看到波瀾壯闊的大歷史圖景。
--杜念中/《蘋果日報》社長
記者當下所記的為事,事後所記的便為史。
龔老驚人的記性、細膩的觀察、生動的文筆,夙受我輩欽重,讀他見證一九四九年國府垮臺前夕種種、沉澱了歷史情結,還原了場景、人物、事件 的本質,誠是不可多得之經典,值得政界、史界、新聞界視如瑰寶。
--周天瑞/新新聞傳媒事業群總裁
龔選舞是筆耕不斷的新聞老兵,他重返六十多年前的新聞現場,見證一九四九年神州易手的血淚史,在蒼茫的歷史夜色中,發現了那些拒絕消失的人性微光,也發現了被國共兩黨所掩埋的時代祕密。
--邱立本/《亞洲週刊》總編輯
龔老(選舞先生)不僅僅是資深新聞前輩,更難得的是,他親身經歷的時刻,都是歷史關鍵時刻,胡宗南直搗延安,龔老是首批親歷「紅都」的記者,又譬如陳儀被槍斃之後,任職《中央日報》的他,則是挑選出「驗明正身」的記者。在一九九○年初,每週五下午龔老來《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交稿,大家圍坐聽他講故事。那是回憶中最快樂的的時候。
--郭崇倫/《時報周刊》總編輯
新聞生涯何其有福分,八○年代後期,竟能有機會於紐約經常聽聞龔選舞老前輩的採訪經驗談,於是更加知曉「秉春秋之筆,嚴善惡之辨」此新聞準則之道理。
龔老記憶力驚人,在那個沒有Google的年代,晚輩記者們在相關題目上如有疑問,經歷過一場場驚心動魄新聞戰的龔老,就是大家的Google。
--馮光遠/作家
================
推薦文:撰寫「歷史初稿」的老報人龔選舞/林博文
少年時代就喜歡看報,那時候最愛看的是國內外大事和運動新聞,尤其是亞洲鐵人楊傳廣與克難籃球隊的消息。上初中不久,即常在《中央日報》上看到「本報駐歐洲特派員龔選舞」的通訊,此後一直記得這個筆畫很多的名字。沒想到,四分之一世紀後,我竟和龔老在美洲《中國時報》紐約編輯部共事。在兩年多(一九八二年九月至一九八四年十一月)的時間裡,常一起搭乘報社的車子上下班。
和龔老同車時,我常問他過去跑新聞的經驗以及他所接觸過的民國政要與報壇人物,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破曉時分回到家趕緊在日記本上記下來。龔老的老同事徐佳士說他:「一下筆就停不了,有『龔三千』的美譽。」龔老不僅會寫,亦能說。在那兩年多的時間裡,以及其後無數次的電話、通信與聚會,龔老所親自經歷和採訪過的近代史,從抗戰勝利後南京審判戰犯與漢奸到國共內戰,從《中央日報》的李荊蓀和陸鏗到楊傳廣羅馬奧運夜夜春宵,都通過他那攝影機式的超群記憶力還原現場。
龔老常說他「生逢亂世」,其實這正是他的運氣。他歷經抗戰、內戰、大陸變色、國府遷臺並馳騁於臺灣和歐美新聞戰線,令我們這批生在太平之世而又欠缺時代衝擊的晚輩既羨且妬。抗戰勝利後,龔老即投身新聞界,他在一九九二年十月,為《新新聞》(第二九三期)撰寫〈一九七○年蔣經國紐約遇刺現場目擊記〉裡說:「記得那是一九四六年夏,我這個大學剛畢業的法科學生,原想做個公公正正的判案法官,誰知誤衝誤闖,卻幹上了平平實實的採訪記者。同樣的意想不到,由於當年的大鬧記者荒,我這個初出校門、在編制上只是個『額外臨時試用助理記者』的小角色,一開始便派往廬山,採訪老蔣總統與美特使馬歇爾元帥斟酌和談的大新聞。更屬意外的是,當我結束外勤記者生涯前夕,在紐約,我又碰上了小蔣總統遇刺的驚險事件。」這個「額外臨時試用助理記者」,日後成為享譽中國近代新聞史而又廣受敬重的名記者。
龔老當年所發的通訊與報導,今天也許只能從圖書館的館藏舊報或從顯微膠捲以及網路(如果有的話)上尋找了。龔老於上世紀八○年代中開始在取代美洲中時的美洲《時報週刊》上撰寫回憶文章,持續數年,直至週刊停刊。不久,龔老又在老友歐陽醇所主持的臺北《新聞鏡》上續寫回憶錄。可惜的是,龔老在做「自由撰稿人」的漫長時期,因缺乏發表園地,而那些年臺灣社會又陷入劇烈的政治波濤中,對於回顧性的文章興趣缺缺,導致龔老沒有機會把他儲存在記憶中的許多珍貴舊事,與世人共享。否則,龔老的回憶錄當不只三本。直至年前興起一陣回顧一九四九和慶祝民國百年的熱潮,海內外才開始產生歷史好奇心。
讀者看龔老這部新問世的《一九四九國府垮臺前夕》,最好能和他在一九九一年出版的《龔選舞回憶錄》以及一九九五年推出的《國共戰爭見聞錄》(兩書皆由時報出版)合讀。這樣會更具歷史現場感,亦可透過龔老生動的筆觸和翔實的敘述來了解那段驚心動魄的時代動亂。龔老不僅寫活了歷史,也使人聽到孔尚任所哀歎的:「養文臣帷幄無謀,豢武夫疆場不猛;到今日山殘水剩,對大江月明浪明,滿樓頭呼聲哭聲。」
不論中外,任何一個大轉折的時代,都會出現一批光彩照人的新聞工作者,為蒼生做見證,為歷史留紀錄。這批記者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採訪之餘或退休之後,撰寫回憶錄,深入敘述他們(她們)當年在爭分奪秒和截稿時間的壓力下所無法表達的往事與感觸。二次大戰前夕及初期,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駐柏林和維也納記者夏爾(William L. Shirer)即以其所見所聞和參考大量史料,於一九六○年推出了暢銷巨著:《第三帝國興亡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而使他名滿天下。大衛.霍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於六○年代初以《紐約時報》特派員身分派駐西貢採訪初期越戰而獲得普立茲獎,七○年代初離開紐時後推出名著《出類拔萃的一群》(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剖析甘迺迪和詹森政府中的菁英如何把美國推入越戰泥淖(quagmire),震撼美國讀書界。二○○三年三月布希政府入侵伊拉克,採訪戰事的《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撰述喬治.培克(Geroge Packer)和紐時特派員戴克斯特.費金斯(Dexter Filkins,現已加入《紐約客》)皆曾公開表示他們在戰地行囊中都有一本《出類拔萃的一群》,有空就看,頗具啟發。他們發現篤信「美國至上主義」和單打獨鬥的片面主義的布希政府,根本未從越戰中學到任何教訓。
在四○年代末負責《大公報》駐臺辦事處發行與廣告業務的嚴慶澍,回到香港後以「唐人」筆名在《新晚報》連載演義小說式的《金陵春夢》,專門挖苦蔣介石(誣他是河南人鄭三發子),盡情嘲諷國民黨,六○年代開始結集出書。在禁書時代長大的臺灣留美學生,幾乎人手一冊,影響極大。嚴慶澍(一九八一年去世)以唐人為筆名的動機,也許是當時香港有一棟過氣國民黨將官居住的公寓叫「唐人新村」。嚴氏的《大公報》老同事羅孚的兒子羅海雷在《我的父親羅孚——一個報人、「間諜」和作家的故事》一書中指出,《金陵春夢》出了八集,「 寫得最好看的是第一集,以後就逐漸有些絢爛歸於平淡。」又說:「《金陵春夢》在藝術上的一個缺陷,是寫得比較粗糙,後邊的比前面更是這樣。」這是很含蓄的批評,其實《金陵春夢》的敗筆就在於太多歪曲、太吹捧中共、太不忠於歷史!
真正能呈現蔣介石政府「金陵王氣黯然收」的實況,就是龔老的回憶錄。西方媒體有句名言「新聞是歷史的初(粗)稿」(Journalism is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龔老的前半輩子在第一線跑新聞,從南京、廬山、延安、徐蚌會戰(淮海戰役)、撤退臺灣、韓戰接俘到歐洲行腳和觀察新大陸,一直在為歷史寫初稿,數十年如一日。充分體驗到孔尚任所說的:「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龔老的「歷史初稿」寫得引人入勝,為後人提供最有價值、最有興味的文字紀錄。「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龔老把他所親歷親見親聞的近代中國的「舊境」,立體式的呈現出來,功若史家。
認識龔老近三十年,誼兼師友,我從這位新聞界老前輩身上增進了不少知識。記得當年曾問過龔老「傳奇性」的多筆畫名字。他幽默地說,小時候每逢考試,他總是吃虧,要花很多時間寫名字。等到寫完名字,別的同學已答了一大堆題目。因此,他決定不讓其後代「重蹈覆轍」,乃將三個子女取名一才(長子)、二才(次子)、珊才(女兒)。這三「才」,個個都傑出而孝順,尤其是珊才,住在紐約市郊,常探訪父母,並接至鄉間度周末。龔老和夫人楊惜玉女士都是忠厚的長者,他們有優秀的子女,又有幸福的晚年。即使從《中央日報》退休後未拿到分文退休金,亦無損於龔老的達觀與福分。
多年來,我一直關心這本書的出版,曾在時報為龔老編過兩本回憶錄的主編李濰美(亦曾為我編過五本書,現已轉到大塊出版社),這次發揮了「催生」之功。衛城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是個有遠見而又具歷史素養的編輯人,看到書稿即首肯出書。
在龔老伉儷歡度八八米壽之際,我們三個晚輩為兩位壽星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當作衷心的賀禮。
(本文作者係前《中國時報》主筆,現為自由撰稿人)
二○一一年九月七日凌晨於紐約
媒體推薦:臺灣在敬祝中華民國精彩一百年。但是這段充滿戰亂、離散、鬥爭、流亡的歷程,無論它與臺灣有關無關,與其稱之為精彩歷史,不如說它是部苟活的歷史。龔選舞的書在此時出版,別具深意。政權苟活,百姓苟活,龔選舞不可能活得光鮮,但他活得精采。更難得的是他把他一生中最精采的部分,用鮮活的文字記錄下來,你可以不看黃仁宇的大歷史,卻不該錯過龔選舞的小歷史,因為從龔選舞的小歷史中,你反而更容易看到波瀾壯闊的大歷史圖景。
--杜念中/《蘋果日報》社長
記者當下所記的為事,事後所記的便為史。
龔老驚人的記性、細...
章節試閱
第二部 漢奸大審
十一、懲奸大事,聽我道來──習法不曾白費,聽審不費工夫
我原本是個大學法律系學生,一出校門便轉業新聞,原以為四年習法的辛苦是白費了。誰知一進了南京《中央日報》,便碰上國府大審漢奸,報社負責人一俟我實習期滿,從廬山下來,便告訴我說:今後你的採訪路線是法律,舉凡立法、司法部門都在你的「管轄」之下,目前最主要的工作便是聽審漢奸。
這時正是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六日,為了方便未來工作開展,我積極從事準備,分別自司法行政部、首都高等法院以及報章雜誌上,有系統地蒐集了逮捕、審理和懲處漢奸的有關資料。
軍統局全國逮漢奸
先說逮捕漢奸工作,早自頭一年的九月下旬便由軍統人員在各地同時進行。論其原因不外是:一,軍統一向得到蔣主席的充分信任,在淪陷區原已布有地下組織,對漢奸活動比較熟悉;二,事實上,日本投降時軍統武裝人員也已潛入東南各大城市,汪偽組織的重要頭領如周佛海等多已向軍統投靠,由軍統掌握、利用,因此叫軍統負責捉人,可謂手到擒拿。但是,由於軍統是祕密特務機關,依法不能公開捕人,因此他們採取行動時,仍是以憲兵、警察、軍隊等機構之名義進行。
軍統局(全名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在接到逮捕漢奸命令後,即在局內特設肅奸委員會,並採用下列辦法:一、中央肅奸範圍,以全國二十五個大城市為度,分別設立肅奸分會,主持其事。二、其他地區的肅奸工作,分由各地政府負責。三、軍統所屬機構,必須奉命而行,不得擅自抓人。四、請政府指定法院,集中審理漢奸案件。五、漢奸財產,由「敵偽財產管理局」處理。六、對抗敵中「立功」漢奸,由軍統負責證明。
另在逮捕工作開始時,國府還公布兩項重要指導原則:第一,對於偽滿、偽蒙漢奸,因情況特殊,一律不究既往;第二:對一般漢奸,則本著「首惡必辦,協從罔究」之旨,從寬處理。
在具體捉奸過程中,軍統主要採取誘捕和以奸肅奸兩個辦法。首先,他們編好厚厚一冊的「漢冊提名錄」,利用漢奸們無處可逃,企圖倖獲減免心理,要他們自首登記,隨後分期分別召見,予以扣留。僅在九月二十六日這天,軍統利用這種「請君入甕」辦法,便在南京逮捕了偽實業部長梅思平、偽教育部長李聖五、偽南京市長周學昌、偽海軍部長凌霄、偽社會福利部長彭年、偽經理總監部長岑德廣、偽宣傳部次長郭秀峰等。翌日,又用同一方法在上海捕獲了偽湖北省長楊揆一、偽國府委員項致莊,偽中央銀行副總裁錢大櫆、偽司法院院長張國元、偽最高法院院長張韜、偽宣傳部長趙叔雍、偽建設部長傅式悅、偽司法行政部長吳頌皋、偽清鄉事務局長汪曼雲、偽國府參軍長唐蟒、偽駐滿洲國大使陳濟成、偽駐日大使蔡培、偽立法院長溫宗堯、以及盧英、潘達、潘三省、林康儀和李士群之妻葉吉卿與吳世寶之妻佘愛玲等。
計抓群奸一網打盡
在華北,軍統更戲劇性地使用上述「請君入甕」辦法,把大號漢奸們一網打盡。原來十二月五日這天,北平首要漢奸都接到由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蔭泰署名請帖,邀請群奸到兵馬司胡同一號偽華北政委會經濟總署督辦兼聯合準備銀行總裁汪時璟豪宅飲宴。晚上八時,正當群奸畢至,主客暢飲之際,趕到北平的軍統局長戴笠卻到場拿出一份名單,當眾宣布說,「從現在起,你們都是被捕人犯,我們準備把大家送往監獄。這是中央的命令,本人不能作任何主張。」
這樣,座上客頓成階下囚。由於事情來得過分突然,群奸一時六神無主,不知所措,就中,華北頭號漢奸王克敏精神更是緊張,隨即倒在沙發爬不起來。這天被捕的,除了曾任華北政務會委員長的王蔭泰、王克敏和王揖唐,以及屋主汪時璟外,還有政務會建設總署督辦余晉和、治安總署督辦杜錫鈞、農務總署督辦陳曾栻、工務總署督辦唐仰杜、偽天津市長潘毓桂、偽河北省長榮臻、偽北平市長劉玉書、偽華北憲兵司令黃南鵬、曾任偽蘇淮特區行政長官郝鵬、曾任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主席人稱老牌漢奸的殷汝耕等五十餘人,當然,我們的散文大家、別號知堂老人的教育總署督辦周作人,也包括在內;同時,在天津被捕的還有偽政務會綏靖總署督辦、北洋老軍閥齊燮元等九十餘人。
然而最難抓的,還是當眾大叫「老蔣這樣、老蔣那樣」既傲且悍的汪精衛之妻陳璧君。這位永遠要人尊稱她汪夫人的「黨國元老」,久鎮廣東,是南方最大的一條地頭蛇,如果捉人時操之過急,很可能發生麻煩,甚至引起動亂。因此由戴笠設計,先偽造一封蔣主席具名的電報,由他的副手鄭介民親自送給汪精衛連襟的偽廣東省長褚民誼,電文上說,「重行兄(褚的別號):兄於舉國抗敵之際,附逆通敵,罪有應得,惟念兄奔走革命多年,自當從輕議處。現已取得最後勝利,關於善後事宜,切望能與汪夫人各帶祕書一人來渝而談,此間已備有專機,不日飛穗相接,弟蔣中正印。」
褚見電碼上附有密碼,深信不疑,乃勸陳璧君應命前往,而陳也樂見蔣主席仍尊之為汪夫人,決定帶兩簍新上市楊桃到重慶送人。誰知他倆中了戴、鄭之計,被軍統人員輾轉押往蘇州候審。儘管一路上她不停罵人,甚至對一位叫她陳璧君的軍統高級人員教訓一頓,說「陳璧君這個名字是你叫的嗎?當年國父孫先生不曾這樣叫我,你們的委員長不敢這樣叫我。你是國民黨下面僱用的人,你配這樣叫我」?可是,儘管叫得厲害,人還是被押往法庭受審。
四千人的大審判
上面說過,軍統也採用了以奸肅奸的辦法,利用偽政治保衛局上海分局局長、原軍統人員萬里浪,叫他以周佛海「上海行動總隊總司令部」轄下「調查室主任」的名義,組織了一班人馬,對其昔日同僚進行偵察、逮捕,計由他一手抓到的漢奸就有數十人,其中還包括曾任偽廣東省長的陳春圃。
如此這般經過了三個月,到一九四五年底,軍統在南北各地一共捕獲有漢奸嫌疑者四六九二人,其中移送各地高等法院(按依法,漢奸罪第一審法院即為高院)審理者四二九一人,移送軍法機關審理者三三四人,移送航空委員會訊辦者二四人,在押病故者四三人。
至於漢奸案件審理,國府也先後在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及十二月六日,正式頒布「處理漢奸案件條例」十一條和「懲治漢奸條例」十六條,以為肅奸的法理依據。其時,名法學家章士釗等紛紛上言,除建議及早進行審奸工作外,並主張從速「設置特別法庭」專司其事,但國府卻認為漢奸案件仍應依據處理和懲治漢奸案件兩條例,交由法院審理,而「設置特別法院,有違法治精神,易滋物議」,不予採行。
一切準備停當,正式審奸的工作,乃於一九四六年四月先後在各地進行。在下原定在五月間即開始分在蘇州江蘇高等法院及南京首都高等法院旁聽審理,當日江蘇高院院長兼審判長孫鴻霖先生是我大學時代「刑法分則」一課的業師,首都高院院長趙琛也已在五月中便趨前訪問、接洽。我心想,原想離開法界,誰知又一頭撞了回來。
不料,剛把臨時設在朝天宮的首都高院的門庭摸熟,突然被調往廬山央報分社工作,一直到九月二十三日在山上送走了前往江西巡視的蔣主席,才又回到南京參加審奸採訪。
這時,審奸工作早已在各地密鑼急鼓式地展開,江蘇高院更已拔頭籌,先宰了自以為「有功黨國」的前任偽立法院副院長繆斌,然後把當時列為頭號大漢奸的偽國府代主席陳公博和偽廣東省長褚民誼判了死刑並予執行。至於素以潑辣著名於世的「汪夫人」陳璧君,也已在蘇州高院被判無期徒刑。另外,在南京組織偽維新政府的北洋餘孽梁鴻志也在上海伏法,而在北平組織華北政務委員會的前北洋直系要角王克敏,也早在先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畏罪服毒自殺。
意外首位受死的繆斌
先說那個原不該死的倒楣鬼繆斌,這個二十四歲便在北伐東路軍擔任政治部主任的少年得志人物,原是何應欽的親信,國府定都南京不久,即出任位高權重的江蘇省民政廳長,任內公開定價出賣縣長,被他的無錫小同鄉吳稚暉先生糾彈下臺。閒居中,曾被何應欽派往日本擔任聯絡工作,誰知抗敵開始,即為他的日軍特工朋友拖下了水,參加日本御用組織的新民會和東亞聯盟。及一九四○年十月汪逆組府,更出任偽立法院副院長。一九四五年三月,繆某自稱接受重慶國府命令,赴日謀和,且曾與日本首相小磯國昭等進行談判,終因日本陸海兩相堅決反對未成。
及抗敵勝利,繆某自以為曾進行策反參加和談,可保無事;事實上,一度也曾逍遙法外,過著清閑的寓公生活。不久,雖被捕押往南京,但仍接受充分招待,未料一天深夜,突被押往蘇州候審。
為什麼繆某遭遇,竟如此變幻莫測?據當日報章透露,是由於美軍無意間在日本檔案中翻出繆某不久前攜往日本的所謂「和平條件」。原來,在當年羅斯福、邱吉爾、蔣介石舉行的開羅巨頭會中,原有任何盟國不得與日本單獨謀和的決定。如果繆某真的是代表國府謀和,豈不是有違斯議。
於是,在美國詢問下,國府乃以處決繆斌、做為否認議和的最有力表白,而繆某也就在一九四六年四月三日在蘇州受審,同月八日判死,五月二十一日執行。成為肅奸文上第一個明正典刑漢奸。原來,國府對大小漢奸審理,早就有著量刑標準:一、偽「維新政府」、偽華北「臨時政府」(後改為華北政務委員會)和汪偽政府最高頭目,都判死刑。二、偽省長以處死刑為原則,偽部長為無期徒刑,偽次長為七至十五年徒刑、偽局長為三至五年徒刑。三、其他有涉嫌之處而被拘到庭者,原則上一概處以二年半徒刑。繆某原僅任偽立法院副院長閒職,勝利前又已「賦閒」在家。照例本不致死,但因牽涉盟國的違約嫌疑,因此被拿出來開刀祭旗,這恐怕是他始料不及的吧。
陳公博從容褚民誼狡猾
第二個在蘇州受審的是偽國府代主席、偽行政院長兼軍委會委員長的陳公博。遠在勝利之初,他一看腦袋不保,乃在日方授意下,於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攜妻子李勵莊、偽安徽省長林柏生、偽實業部長陳君慧、偽行政院祕書長周隆庠,偽經理總監何炳賢、女祕書莫國康一行七人,密乘飛機前往日本避難,但事為國府偵知,經與日方交涉後,復自日本押解回國受審。
在蘇州高院受審時,陳自忖必死,在審理中,雖也宣讀了三萬多字名為「八年來的回憶」的自白書,但自知是無濟於事,因此在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二日審判長孫鴻霖宣布判以死刑時,還勉強笑道:「本人上次早經聲明,決不再事上訴,此刻欲說者,即余之自白書,蒙庭長准許公開發表,余實心滿意足,願在此表示感謝,法院之所以判我死罪,是為了我的地位關係,也是審判長的責任關係,我對此毫無怨意,並表諒解。本來,我回國受審,就是要表示出我束身以為服法的範則。」
及同年六月三日伏法之前,他也表現得相當從容,先寫了對家屬遺書,再寫致蔣主席書信。但寫了一半,便擱筆微嘆,自嘲「當局自有成竹在胸,將死之人,說了也未必有用,不如不寫吧」。然後轉身面對監刑法官說:「快到中午了,我不能耽誤你們用膳的時間,我死後,遺書請代交家屬,現在就去吧。」說完,還與監刑官、書記官握手道別。看來,這汪系下兩員大將之一,還有些書生氣慨。(按另一為顧孟餘,雖與汪亦交厚,但守正留渝,未曾附逆。)
接下去在蘇州受審的是先後曾任偽外交部長和偽廣東省長的褚民誼。他是陳璧君的妹婿,戰前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時,他即因屢有標新立異表現受人注目,譬如在六屆全運中連奪游泳錦標,被人封為「美人魚」的楊秀瓊在賽後觀光之際,褚鬍子即以行政院祕書長之尊,親為楊女駕駛馬車,招搖過市,此番被捕受審,先判極刑,褚某不甘就死,乃以攜回國父致癌肝臟及遺著原稿為由(褚民誼認為自己一九四二年將孫文腑臟從日軍控制的協和醫院救出,於國有功),聲請復審,且得當道暗中聲援,但法官堅持立場,在法言法,仍判以死罪,並於八月二十三日執行。倒是與他一同中計被逮的陳璧君,大概被人視為女流之故,僅判了無期徒刑。
汪精衛之墳遭炸開
此外,上海高院也判了維新政府行政院長梁鴻志死刑。這位相當有名的詩人戰後本來已逃至蘇州隱居,繼因其寵妾回滬取寶,為人發現,跟蹤回到蘇州,把他從藏身處擒獲,可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在南京,梅思平與林柏生也先後在五月受審,同被判以死刑。梅於九月十四日處死,剩下來預計在京受審的,當是汪偽組織中事實上大權在握的周佛海,身任中統、軍統與偽統頭目的特務大頭丁默邨、下水文豪周作人,老牌漢奸殷汝耕、所謂中國社會主義先驅江亢虎、老政客溫宗堯、王蔭泰、和在偽朝中暗地久握實權的羅君強等一類巨奸了。
至於賣國首惡的汪精衛,雖然早在勝利之前即在日就醫之際病死,但他也未逃脫懲罰,一九四五年勝利之後,當局便嫌他建在明孝陵前梅花山的「陵墓」過分礙眼,乃於次年一月中指派工兵部隊把汪墓炸開,然後將屍體連同棺材運往清涼山火葬場全部火化。
於是,國府正式還都之日,在中山陵畔,再不見這名晚節不守的叛徒的一點痕跡。
第二部 漢奸大審
十一、懲奸大事,聽我道來──習法不曾白費,聽審不費工夫
我原本是個大學法律系學生,一出校門便轉業新聞,原以為四年習法的辛苦是白費了。誰知一進了南京《中央日報》,便碰上國府大審漢奸,報社負責人一俟我實習期滿,從廬山下來,便告訴我說:今後你的採訪路線是法律,舉凡立法、司法部門都在你的「管轄」之下,目前最主要的工作便是聽審漢奸。
這時正是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六日,為了方便未來工作開展,我積極從事準備,分別自司法行政部、首都高等法院以及報章雜誌上,有系統地蒐集了逮捕、審理和懲處漢奸的有關...
目錄
目次
導讀 撰寫「歷史初稿」的老報人龔選舞 林博文
推薦 邱立本/杜念中/周天瑞/馮光遠/郭崇倫
楔子
一、 如此偶然,那般注定──陰錯陽差的新聞人
二、 鼓勇登堂,入室猶待──舊報紙是我啟蒙師
三、 人少事多,新人難做──六十五年前大報紙小記者的一日
第一部 夏都廬山
四、 爾小子!榮登夏都──巧遇洋同業,惹來麻煩多
五、 名山租界.白紅夏都──廬山牯嶺的滄桑史
六、 登臨之道,古今有異──從廬山之行說起
七、 登山懷古,天地悠悠──前後相距半世紀上下匡廬感慨多
八、 自由之風,吹徹夏都──四大祕書長山上齊賀記者佳節
九、 山高水遠,有報存焉──記兩度出刊的《中央日報》廬山版
十、 廬山廬山,與我有緣──「駕輕就熟」讓我得結良緣
第二部 漢奸大審
十一、懲奸大事,聽我道來──習法不曾白費,聽審不費工夫
十二、獅子老虎,盡噬群奸──從怕看殺人到不得不看殺人
十三、冷漠孤傲,失足下水——周作人(上)
十四、苦茶齋主,晚節不保——周作人(下)
十五、冤魂纏身,首惡難逃──丁默邨
十六、漢奸祖宗,細聲溫語──殷汝耕
十七、多言速禍,受死第一──繆斌
十八、老耄漢奸,免其一死──溫宗堯
十九、政壇鑽營,花叢浪跡──羅君強
二十、大審漢奸、萬人空巷──周佛海(上)
二十一、法曹公忠,不縱奸邪──周佛海(中)
二十二、巨奸詭辯,萬眾歡呼──周佛海(下)
第三部 南京再見
二十三、還都復員、民主是尚──六朝古都多少也沾點洋氣
二十四、據實寫稿 關掉一報──我的一點值得回憶經驗
二十五、藉新聞手,釋孔宋權──從楊子、孚中案的揭發說起
二十六、處變不驚.燕燕爭鳴──京滬一片昇平象,隔江但聞征戰聲
二十七、打打談談,糾纏不清──冷眼旁觀只覺一頭霧水
二十八、制憲國大,五光十色──審查會上巧遇家鄉土豪
二十九、三垮齊至,怎麼不垮──記戰後鬧垮國府的學運學潮
三十、一馬當先,萬夫莫敵──記南京五二○國府路上學潮
尾聲 我的一九四九與《中央日報》
目次
導讀 撰寫「歷史初稿」的老報人龔選舞 林博文
推薦 邱立本/杜念中/周天瑞/馮光遠/郭崇倫
楔子
一、 如此偶然,那般注定──陰錯陽差的新聞人
二、 鼓勇登堂,入室猶待──舊報紙是我啟蒙師
三、 人少事多,新人難做──六十五年前大報紙小記者的一日
第一部 夏都廬山
四、 爾小子!榮登夏都──巧遇洋同業,惹來麻煩多
五、 名山租界.白紅夏都──廬山牯嶺的滄桑史
六、 登臨之道,古今有異──從廬山之行說起
七、 登山懷古,天地悠悠──前後相距半世紀上下匡廬感慨多
八、 自由之風,吹徹夏都──四大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