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人氣僧侶作家小池龍之介的另一力作
同時收錄日本超夯漫畫家鈴木智子的四格漫畫想擁有安然自在的心,就一定要清楚體認這個現實:自己與別人的情緒都是不自由的奴隸。我們要學著從渾噩的夢中清醒,不要再繼續當一個自以為自由的機器人。當我們逐一體察所有的不自由,就等於慢慢卸下心中所有的包袱。把所有的包袱都卸下,我們就能看到「無我」的清明與光亮。--小池龍之介
明知道沒什麼好擔心,卻老是杞人憂天!
明知道後悔也沒有用,卻仍然耿耿於懷!
明知道不該生氣,卻忍不住動怒!
明知道無法強求,卻不甘心放手!
明知道事事無法盡善盡美,卻總要苛求面面俱到!
為什麼人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困在同一種情境無法自拔?
一旦「自我為難」的滋味不斷啃噬你時,該如何做出「不為難」的選擇,實現心平氣和、幸福過一生的願望呢?
日本超人氣僧侶小池龍之介以自身的體會,精煉出 25 個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自我為難」課題,搭配日本超夯漫畫家鈴木智子繪製的幽默漫畫,從「不為難自己的練習」中教你在每一個當下裡解放自己,找回平靜的自我。
◆調整人際關係
‧隨時準備接受他人批評──任何見解會有人反對,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成為心智成熟的大人──想要測驗對方的真誠指數,這種欲望本身就是依賴心的極致表現。
◆馴服焦躁的心
‧我們是不自由的──我們之所以會對他人感到憤怒,是因為我們誤以為對方有其他的選擇餘地。
‧品味孤獨的感覺──懷著互相擁有的幻想,反而使自己置身於失落的漩渦中。
◆了解真正的自己
‧拋卻唯我獨尊的心態──總是喜歡用條件累積自我的人,面對外界的變化,往往會變得不堪一擊。
‧看清腦中的幻覺──以自我吹噓來舒緩空虛的心靈,只會招致潰爛的傷口,並放出惡臭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作者簡介:
小池龍之介
1978年生,出生於山口縣。月讀寺(位於東京都世田谷區)住持、正現寺(山口縣)副住持。東京大學教養學院畢業。2003年架設「家出空間」網站,2003年至2007年間,開設一家兼具寺宇和咖啡館功能的「iede café」。之後,他一面修行,一面在月讀寺和新宿朝日文化中心等處,指導一般民眾坐禪。
著作有《不要生氣》(臉譜出版)、《不思考的練習》、《從『自己』得到自由的沉默入門》、《偽善入門》、《佛教對人心理學讀本》、《煩惱free的工作方式》、《煩惱歸零練習帖》、《淨化「自己」坐禪入門》、《解開戀愛與結婚咒縛的練習帖》、《閱讀清空煩惱的「人生對談」》。
家出空間:http://iede.cc
繪者簡介
鈴木智子
1977年生於日本東京。主要著作有《裝模作樣膽小鬼》系列、《小公司與爆炸頭》、《明天要有元氣喔》、《開始登山了!目標──富士篇》等。
個人網站:home.n08.itscom.net/drop/
譯者簡介:
黃穎凡
日本國立岡山大學文學碩士,曾任出版社總編輯。譯作有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傳記《出發點》、《折返點》、日本知名作家重松清的《稻草人的夏天》,以及心靈勵志書籍《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等。現為自由工作者,兼職從事翻譯和日語教學工作。
沈燕翎
畢業於東吳大學日文系。是一個平凡的女兒、平凡的妻子、平凡的母親,但總想在書中、在筆下尋找一點不平凡的感動。因為書籍、因為文字工作,平凡的人生也有了不平凡的光采。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
鈕則誠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蔡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名人推薦:【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
鈕則誠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蔡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章節試閱
lesson 2
成為心態成熟的大人
在你周遭的人們,儘管與你親近,卻忍不住在心裡算計著利益得失,淨想著「我能得到什麼好處呢」、「我能得到多少快樂呢」。甚至連對你親切和善時,都暗自期待著你能心存感激,或是得到妳的回報。
在現今的社會裡,心無盤算的真朋友已經很少見。每個人都自作聰明地撥弄著算盤,計較著利益得失,想把你一口吃下肚。因此,當找不到真朋友時,更應該要潔身自愛,獨步前行。
沒錯,就像兀自突出的犀牛角那樣。
──選譯自《經集》 75
世上的人際關係,大多建立在與他人交往能得到多少利益得失的基礎之上。
因此,若想要從中探尋沒有利害關係的真正朋友,可說是難如登天,所以,佛陀才奉勸世人要遠離對於他人的依賴和幻想,學會獨立生活。
這番言論乍看之下雖然嚴苛,卻非「不要和任何人來往、不要相信別人」之類的偏激主張,它主要是強調我們「在精神上必須獨立」。
那麼,我們會在哪種時候精神無法獨立,而想要依賴他人呢?
以工作上的人際往來而言,原本就充滿各種盤算和利害關係,但我們往往不經意的想要從對方身上尋找愛情或友情。
甚至在報章雜誌裡,還介紹著利用這種心理的種種技巧來遂行商業目的。例如在與對方洽公時,故意不先談生意,而是一個勁地專心聆聽對方傾訴心事,也就是採取不以買賣為優先的作戰計畫,反而傳達「我純粹是對你這個人感興趣喔」的訊息,刺激對方的自戀心理,進而讓對方想要來依賴你。換句話說,你是利用對方想要從你這裡得到友愛關懷的心情,讓他「想要主動與你做生意」。
一般而言,這種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人類的內心原本就潛藏著「渴望他人能夠無條件喜歡上自己」的欲望。他們感興趣的並非你擁有多少東西,或是你在社會上有多少影響力、頭銜有多高,而是希望能得到你無條件的愛。
企求無條件的愛是痛苦的根源
前陣子我曾和一位精神科醫師對談並得到一致的共識,那就是──人們所企求的,說穿了就是「得到他人無條件的肯定」這件事。
那些患者之所以前來看診,無非都是希望能夠像幼兒那樣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他們日思夜盼的,正是「無條件的愛」呀!
為了滿足人們對於這種「無條件的愛」的渴望,基督教於是創造了「Agape」(神的愛)這個因為無私的愛而得到救贖的故事。
無奈真實世界無法像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樣,想要得到他人無條件的愛可說是比登天還難,萬一看不破這點而苦苦追尋,通常都不會有好下場。
比方說,前去酒店或女性俱樂部裡尋歡作樂的人,明知是因為自己掏腰包付錢,別人才會溫柔相待,卻往往還是迷失自我,忘記現實而無法自拔。
人家之所以溫柔又體貼、會聽我說話、還會讚美我,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有付錢。問題是,他們在享受歡樂時,並不是基於上述的認知,而是想要進一步追求真正的愛情。
明知事實卻又不自覺迷失,一切只因每個人都渴望愛情,渴望那種被呵護的感覺。
因為對方那種溫柔,真的會讓人產生沉浸在真正愛情裡的喜悅感覺。
一些女性之所以天天往牛郎俱樂部跑,甚至流連忘返、夜不歸營,就是受到牛郎們那種「我會給妳愛情」的態度所引誘。
他們總是耐心十足地傾聽顧客吐露心事,讓顧客盡情地發牢騷抱怨,甚至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一切只為了深入顧客的內心世界,確實擄獲顧客的心,讓顧客對自己死心塌地,絕對依賴。
假如有人會因此而誤以為「這絕對是無條件的愛,不會錯的」,那就表示這個人還稱不上是心態成熟的大人。
因為不論是感覺多麼遲鈍的人,都心知肚明「對方對我這麼溫柔,應該是看在錢的分上」,可是,明知如此竟又奢望從對方身上可以找到無條件的愛,這正是痛苦的根源。
而一旦對於「無條件的愛」的渴求欲望太過強烈,「他要是能撇開金錢真心愛上我的話該有多好」—這種因欲望所產生的妄想就會更形高漲,以致到最後完全看不清「他是看在錢的分上吧」這個事實。
等到有朝一日,深刻體會到對方所做的一切果然都是為了錢時,便勃然大怒,心想「難道他一點都不愛我 」,而感到無比的傷心沮喪。
追求無條件的愛還有另一個缺點,那就是容易被對方所利用。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女性公關酒店或牛郎俱樂部裡受騙上當,甚至傾家蕩產的緣故。
假如是工作上的交際應酬,你更容易因為聽多了阿諛奉承的場面話而志得意滿,誤以為自己受到重視肯定,而掉入對方所預設的陷阱之中,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選擇了工作品質不佳的業者,或採購了品質不佳的商品。
最後一個缺點就是,一旦你追求的是無條件的愛,那麼當你感覺到對方的愛不再純潔無瑕時,你會感到格外的傷心、難過。
對方會對你好,完全是想從你身上得到金錢,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因此等到你沒有金錢可供榨取時,他當然就不再給你「愛情」,這樣的結果,不只會讓你傷心欲絕,還會讓你氣憤得想要去責罵對方,甚至攻擊對方。
一切只因為不甘心自己被利用,這種不成熟的情緒愈強烈,想要責難別人的念頭當然也就更加高漲。
「愛情測驗」無法讓人得到幸福
的確,真正的愛情原本就不該有盤算。盤算這種心態,說穿了就是一種欲望的表現。
因此,人一旦明白對方喜歡的並不是毫無掩飾的我,我只不過是被別人利用來滿足自己欲望的工具時,當然會感到非常傷心難過。情人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
比方說,正在談戀愛的你們,如果對方每次和你見面都淨吐工作上的苦水,你一定會想:「他真的喜歡我嗎?還是純粹把我當成吐苦水的最佳對象呢?」因而感到忐忑不安。
在這種心態下,你會忍不住想反擊,心想著:「我才不要聽他講」、「我要對他冷淡些」、「我也要耍任性」。也就是說,一心一意想去試探對方是否真心喜歡自己,即使失去「吐苦水最佳對象」的地位也在所不惜。換句話說,在忐忑不安的心理作用下,你想藉由這樣的「愛情測驗」或「友情測試」來證明對方是否願意為了你而兩肋插刀,想確定對方給你的是否真為沒有盤算的真摯愛情。
而假如對方為你所做的行為,也符合他本身的利益的話,說不定你會懷疑「他是心存盤算的假朋友」……對他心生提防。但假如對方為你所做的是違反本身利益的愚蠢行為的話,你就會認為那是真正的愛情因而開心不已。殊不知,想要測驗對方的真誠指數,這種欲望本身就是依賴心的極致表現。
無條件的愛原本就得之不易,這世上也幾乎沒有人會在毫無條件的情況下與他人交好。因此,即使有人妄想輕易求之,最後的結果也必是徒勞無功。
正因為如此,佛陀才告誡我們:不要感嘆真心得之不易,而是必須了解其中的道理,不是嗎?
毫無盤算的真愛和友情原本就是少之又少,毫無條件就與他人交好的事情也是微乎其微,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懂得知足常樂不苛求,心情才能自在輕鬆。
這就是佛陀的教誨。
不過話說回來,正因為如此,假如你周遭有個不問條件就全心全意對你好的朋友或情人,這對你來說無異就是個無可取代的珍寶。
因為,假如你周圍的朋友全都是基於某種條件才交往的話……比方說因為那個人經常請客、那個人經常聽你發牢騷、那個人經常和你一起數落共同朋友的不是,那麼,同病相憐的這些朋友往往會喚起心中的欲望和憤怒,互相增加更多的煩惱罷了。
因為討厭A,而和一樣討厭A的B在一起,如此一來,就可以互相發洩對A的怒氣,剛開始可能會愈講愈開心,但是到最後往往會因為憤怒的煩惱日漸擴散壯大,終至無法收拾而跌落痛苦深淵。這是因為你的腦袋誤以為互吐苦水是「興奮開心的」,卻沒想到這樣的人際關係對自己來說其實是負面的緣故。
假如你的周遭缺乏不問條件且值得深交的對象,那麼,不交朋友或情人或許也是個好選擇。
畢竟,不陷入「非交個好朋友不可」或「沒有情人相伴好寂寞喔」的迷思當中,而在缺乏好朋友時寧願享受孤單、潔身自愛,正是促使我們「成為心態成熟
的大人」的不二法門呀!
lesson 14
品味孤獨的感覺
你可曾仔細咀嚼孤獨的滋味? 你可曾體會心靈平靜的甘美?
獨處時,坦然面對自己的心,好好感受那份安詳與寧謐吧!
學會找回獨處的力量,一旦不再害怕失去,你的心就昇華了。
你的內心將不再存在任何負面的行動、負面的言詞、負面的情緒。
如此,你才能洞見真理,也就是洞悉心的因果法則,體會那份豁然與自在。
--選譯自長部經典《法句經》 205
過去我們所處的環境,迫使我們不得不忍受無聊與孤獨的時光。
撥手機馬上就可以找人談話,上網就可以抒發心情、讀取回應……這在過去根本是天方夜譚。
遙遠的過去就別提了,但在我這個年代,讀中學及高中的時候,手機與電腦都還不太普遍。沒事的時候只能一個人看書、聽音樂、鬱悶地睡大頭覺而已。
有時打電話想找朋友聊天,對方可能剛好不在;又因為沒手機,必須打到對方家裡,請他家長叫他聽電話。考試期間,有的家長甚至不願讓孩子接電話。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快速、輕易地與他人交談。因為太容易了,任何隻字片語都可以迅速傳達。除了手機以外,使用電腦聊天室或推特都可以與人天南地北地交流。但說真的,這樣並不能達到真正「交心」的效果。因為雞零狗碎的話太多了,互動往往流於閒聊胡扯,下線之後反而讓人覺得更寂寞。
世人所看重的「連結與交流」,常常都是一些雜七雜八的閒扯。你真的與對方「交流」了嗎?你以為自己通過手機或網路了解對方了,其實這全是錯覺,你根本一點都不了解他。
因為彼此交流的言詞太瑣碎,反而讓人覺得更失落。
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很多閒聊交談的機會,我們在寂寞中定了心,忍耐那種孤單的感覺,那麼寂寞的痛苦也就此告終。因為我們培養出對寂寞的耐性。但是,對終日考量著與人「連結與交流」的現代人來說,孤獨與寂寥是不重要的。
因為以為自己與大家連結在一起的錯覺,使人們逐漸喪失了對孤獨的耐性。
因此,一旦孤單的時候就馬上尋求別人的安慰,想與他人「連結」。如此一來,對他人的要求與期待便與日俱增,無法滿足的時候就覺得焦躁難安。
話說至此,我想轉談另一個話題。或許大家都有過下述這種經驗吧?某天發生了一件糟糕的事,結果接下來你一整天都很倒楣,而且可以說是噩運連連。
比方說,某個女職員早上因故被同事抱怨,心裡覺得很不高興。中午到常去的餐館吃飯時,老闆多給了一些飯量,她硬撐著吃完,結果吃得太飽,肚子很不舒服。也因為如此,下午的工作狀態不是很理想。
那天晚上與男友有約,雙方說好下午再訂確切的時間。可是到了傍晚六點,他都還沒有打電話過來。等到七點左右,男友終於來電了,想約她八點見面。
這個時候,她覺得很不高興,把心中累積的不快全都宣洩而出,兩人大吵一架……。唉,今天真是倒楣啊!
嗯,這確實是很淒慘難熬的一天。但是仔細想想,如果她一開始沒有那麼焦躁的話,事情可能不會演變至這種下場。
如果她能保持冷靜的態度,在餐館即使多得了一些飯量,應該也能判斷自己該吃多少量才不會不舒服,多餘的留在盤中就可以了。因為煩躁讓她昏了頭,洩憤似地把所有食物都吃光,結果只是苦了自己。
人的心有一種習性。當憤怒的火焰在心中燃起的時候,我們內心的衝動會像是要與怒氣抗衡似地愈發壯大,這粗率的衝動也因此招致更多惡事。
因為男友來電的時間太遲,兩人大吵一架,其實也不是男友的錯。通常這個時候,一般人都會怎麼看待這件事呢?他一直遲遲不決定約會的時間,表示他不重視我,所以我才會生氣……。反正,自己會生氣全是因為對方的問題。
真是這樣嗎?早在這件事發生以前,憤怒的火種業已燃起。她的心裡充塞著不快,怒氣一觸即發。在這個當下,只要出現任何不順心的事她都會勃然大怒的。如果她的心情處於正常狀態的話,男友七點才打電話、約八點見面,她最多有點不高興罷了,不會像這般怒氣沖天吧?
就算男友那天提早約見面好了,她還是可能會因為「晚餐不可口」等細故發怒,導致兩人不歡而散。
總之,她的心裡那時已設下了「憤怒」的裝置(也就是佛家說的「業」),只是發怒的對象碰巧是男友而已。換句話說,發怒的對象不一定要是男友,任何人皆可;發怒的緣由也可以是任何事情。因此,我們的世界其實並沒有和「眼前的人」連結,我們都是孤立的。
受上司所言影響而發怒、因為戀人冷淡而發怒……,我們以為我們的世界是共有的、是連結的,其實這都是我們的幻想而已。
我們的心都被自己的業禁錮,是非常孤獨的。
仔細想想,我的一天與他的一天都是獨自成立的,彼此並不相同。放寬眼界來看,這一週、這一個月、這一年、這一生……我們都各有各的人生際遇。在這時間長河中,我們只是短暫地交會而已。
這個事實乍見之下或許讓人很難接受。但若是大家能夠了解每個人都各自處於獨立的世界,即使某人做了什麼讓自己不快的事情,我們都能體察這不是對方的問題,而是不快的業力在自己心裡湧動罷了。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愚昧地指責對方、攻擊對方,讓彼此可以建立圓滿和諧的關係。
請仔細檢視孤獨自我世界所隱藏的問題吧。這都是為了我們自己啊!
互相擁有的幻想產生了種種的弊害
我們「互相擁有」的這個幻想,產生了種種的弊害。
比方說,男女朋友一起去聽演唱會,雖然都留下美好的回憶,但對該音樂家的感覺、對各樂曲的印象,以及從中衍生的聯想都各自不同。從表面上看,都是美好的回憶,好像可以視為共有的證明;但從深層剖析起來,即使是受到多大感動的情感刻度都不相同。
對某事物產生何等的感覺,透過我們記憶的過濾器(即佛家說的「想」)解釋,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在我們見聞一切的時候,透過「想」的過濾器,在潛意識中參照與之相關的大量資訊,從而衍生愉悅或不快等感情。
因此,即使乍見之下同樣是快樂的感覺,經過不同的記憶過濾器,獲得的東西也就各自相異。因為,我們自出生開始就不可能擁有完全相同的體驗或感情,也無法複製別人的記憶,移植到自己身上。
但我們竟懷著互相擁有的幻想,錯以為彼此可以心神相通,結果對別人有很無理的要求:「你應該跟我有一樣的想法啊!」、「你怎麼不這麼想呢?」……
我們連記憶都無法移植給對方了,又怎能要求人家和我們有相同感覺呢?
從某種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個體都是一個小宇宙,就算擁有一些交集,我們還是孤身處於自己的天地。
很多人都無法接受自己孤立於各自的小宇宙這個事實。主要是因為我們都有依賴感,總是想著:「我好孤單喔!我想要有人愛我!」
人大多不甘寂寞,總希望與他人「相連」、「共有」;這造成我們無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我們拚命想把對方拉入我們的世界,結果往望事與願違。
因為無法接受孤獨的狀態,產生了互相擁有的錯覺,最後與他人產生嫌隙,反而使自己置身於失落的漩渦中。
相反地,若能體會大家都置身於不同的宇宙,待人接物時就可以更包容、更有彈性。
縱使親如夫婦、親如親子,都能保持一定的距離以禮相待,那麼也就可以懷著新鮮的感覺從容度日了。
「其實我們並沒有相互擁有」--爽快地覺悟這一點,尊重他人都是獨立的世界、獨立的個體,就能保持既親密又有節的良好關係。
lesson 2
成為心態成熟的大人
在你周遭的人們,儘管與你親近,卻忍不住在心裡算計著利益得失,淨想著「我能得到什麼好處呢」、「我能得到多少快樂呢」。甚至連對你親切和善時,都暗自期待著你能心存感激,或是得到妳的回報。
在現今的社會裡,心無盤算的真朋友已經很少見。每個人都自作聰明地撥弄著算盤,計較著利益得失,想把你一口吃下肚。因此,當找不到真朋友時,更應該要潔身自愛,獨步前行。
沒錯,就像兀自突出的犀牛角那樣。
──選譯自《經集》 75
世上的人際關係,大多建立在與他人交往能得到多少利益得失的基礎之...
作者序
前言
「我喜歡為難自己。」
會說出這種話的怪人,在這世界上應該是少之又少吧!
至少就一般正常人來說,主觀的看法應該都會是「我才不想為難自己呢!」才對。
但儘管如此,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往往在不經意之間做出為難自己的事情,像是明知不該生氣卻忍不住動怒、明知沒什麼好擔心卻老是杞人憂天、明知後悔也沒有用卻偏偏想不開,這就是我們的本性—明知不該如此,但就某種意義來說,心靈深處卻潛藏著一股「就是想為難自己」的衝動。
而當我們受到「為難自己」所分泌的不愉快腦內啡的酥麻刺激時,身體雖然會覺得「不喜歡」,但是就心靈層面來說,卻會因為「能夠得到大量的刺激,感受真是太棒了」而大表歡迎。
舉例來說,因為工作不順而遭到他人冷眼相待,任誰都會感到大受打擊,甚至悶悶不樂,對吧?在這種時候,任誰都會告訴自己「不要受別人影響,要趕快轉換心情才行」吧?但實際的情況往往是,即使經過兩小時甚至大半天,你的情緒還是困在那裡,還是會忍不住想起那一幕,而難過得唉聲嘆氣,心裡直想著「唉!居然在那種地方犯下那種錯誤,真沒用!萬一因此失去大家對我的信任,該怎麼辦……」
這種「為難自己」的滋味之所以不斷湧上心頭,正是因為我們的心其實是喜歡這種感覺的。而且我發現,這種心態與我們的生存本能息息相關。因為,從負面環境中掙脫而出以延續生命是生物的自然生存法則,生物一旦置身於不愉快的狀況中,腦內就會分泌不愉快的神經物質,並送出「危險,快逃!」的訊號。換句話說,就生物的結構而言,由於發出不愉快訊號這件事對生存有絕對助益,所以我們的頭腦就以為「發出不愉快訊號是件好事」。
發出「為難自己」的訊號,是為了躲避危險以求生存—這基本上是個事實,它沒有錯,但是問題出在我們會因此將這唯一一次的負面資訊牢記在心,反覆回想而陷入為難自己的窘境當中。可是,人們難道不會覺得這樣實在太划不來了嗎?
為了記住負面資訊而不斷刺激「為難自己的神經迴路」這件事,假如真的對逃避危險大有幫助倒還說得過去。怕只怕結果往往並非如此,因為我們會對失敗的工作心存恐懼,開始為難自己,淨想著「討厭耶……」,以致遇到重要工作就畏縮,甚至一心一意只想放棄。在人際關係方面,則會因為被朋友挖苦了幾句就想不開,「討厭耶……,有危險,得快逃才行!」就這樣畏懼與人交往,真是傷腦筋。
總之,「為難自己的神經迴路」原本對避開危險有所助益,可是一旦暴走失控的話,反而會帶來「無法忘卻痛苦失敗」、「養成畏懼心理」或是「逃避成性」的「危險」。
假如放任不管,讓「為難自己的神經迴路」進一步活化的話,就會變成一種習慣,心情變得容易亢奮激動、焦慮不安、慌亂緊張、暴躁易怒,因而破壞了心靈的平靜。
這種讓心靈陷入「不愉快狀態」的不愉快腦內啡明明是一種有毒的物質,我們應該對它深惡痛絕才對,可是,它偏偏容易讓人習慣,甚至上癮。如此一來,只要別人對你有所批評,或是別人的電郵回信稍有延遲,你就開始焦躁不安,因為你已經習慣以「為難自己」來看待任何事情。這種習慣成自然的過程,以佛道語言來說大概就是所謂的「積業」。
隨著「為難自己的習慣」愈積愈深,心情會變得更加容易亢奮激動,對人的態度也會在不知不覺間變得嚴苛失去寬容,這將會對你的人際關係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本應是為了延續生命所建構的「為難自己」機制,卻變成了腐蝕神經的嗎啡,若是放任不管,整個人當然就會暴走失控。因此,為了防止暴走失控,就來試試「不胡亂為難自己」的練習吧!—這就是本書的主旨。
關於消除心中苦痛的方法,且讓我們從備受世人愛戴的佛陀所遺留下來的佛典經書當中,去尋找活在當下的智慧。
出生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從悟道的那一刻起就被尊稱為「覺悟者」,從此便以心靈導師之姿奔走於印度各地,教導人們鍛鍊心靈的方法。
佛陀對弟子們的教誨,雖可以「四諦八正道」來做總結歸納,但若是要用一句話來說明的話,就是「找出苦痛的病原菌並加以治療」,再換個說法,就是「不為難自己的練習」。
當佛陀來到印度一個村落,有村人問道:「請告訴我們,誰說得對、誰說得錯的判斷基準」時,他的回答簡單又明快:「如果會增加痛苦便是錯的,如果能夠消除痛苦便是對的」。
也就是說,在判斷事物時的真正重要標準,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只需用身體和心靈去確認它究竟會為你增加苦痛,抑或是減少痛苦就行了。換言之,就是用「痛苦」的石蕊試紙去做測試,只要做出的是不為難自己的選擇,便能實現心平氣和、幸福過一生的願望。
可是,我們總是懶得去「確認痛苦的訊號」或「試著審視自己的身心」,老愛任意行動、隨意說話、胡亂思考。總之,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言行舉止和思想,經常都是在無意識、無自覺的情況下產生的。
正因為毫無自覺,所以才會對徒增痛苦的負面想法習以為常,才會對徒增痛苦的言行舉止情有獨鍾。
比方說,一時人來瘋在大家面前胡言亂語、高談闊論,事後想想卻感到後悔,擔心「他們該不會以為我是個隨便的人吧」而突然心情莫名沮喪。但其實你心知肚明,這種負面想法只是徒增痛苦罷了。
又比方說,為了婉拒別人的請託而忍不住撒謊,嘴上雖然說著「我其實很想接下來,可是不巧現在工作很忙,真是可惜(真心話:我其實有空,只是不想接你的工作)」的謊話,內心卻因言不由衷而產生矛盾情緒,因而感到痛苦。
或者是坐在椅子上工作時,逐漸增加的疲勞感讓你忍不住彎腰駝背,姿勢不良,但你明知道彎腰駝背只會對背部造成負擔,讓人更加疲憊。
若是像這樣一味放任自己的言行舉止或思考的話,它們就會自然而然往痛苦的方向前進。此時的最大錯誤在於,腦內產生「這樣應該會比較輕鬆」的錯覺,而且對於痛苦的現狀視而不見。
上述三個例子的錯誤觀念分別是「只要感到後悔以後應該就不會重蹈覆轍了」、「像這樣撒謊婉拒,對方應該不會生氣才對」、「總覺得彎腰駝背可以消除身體緊繃感」。
但實際結果是,無論哪個例子都只是徒增痛苦罷了。原因就出在腦內一廂情願以為的「變輕鬆」,往往是無視於身心的現實狀況。這時,只要針對腦內「應該會變輕鬆」、「應該會變舒服」的錯覺,用身心來加以實際審視,就會明白那些做法都只是增加痛苦而已。然後,再將「你看,實際上是更加痛苦吧!」的現實結果擺在眼前,讓腦袋認清事實,錯覺就會慢慢崩壞瓦解。等到錯覺消失之後,腦內就會發覺「這樣做其實是變得痛苦」,心靈也會隨之慢慢改變,不再堅持採用習以為常的、徒增痛苦的思考模式或是說話方式、行動模式。
因此,請將腦內所形成的主觀意識或錯覺加以去除,如此一來,你的自覺會變得清明,從而發覺日常生活當中的許多小事都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衍生出痛苦。
然後,你將會開始逐漸發現,平常隨心所欲的言行舉止或思考其實都不見得能讓自己變輕鬆,反倒會使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只要懂得適時檢視自己的腦袋和身體感覺,仔細領會「唉呀!這樣其實很痛苦」的訊息,擺脫緊緊糾纏的負面思考、語言、行動模式,身心自然會變得輕盈自在。
本書所說的「不為難自己的練習」,指的就是憑藉意志力來控制容易引發不快感覺的精神迴路。
假如各位在讀了本書之後,能夠察覺「唉呀呀,原來我在不知不覺間為了這件事情在苦惱啊!」,進而能夠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的話,本書的目的應該就算達成一半了吧!
那麼,賜與我們「不為難自己的練習」靈感的佛陀究竟是何許人呢?大部分的字典或教科書上的記載,應該都不外乎「佛教的始祖」或「釋迦族的王子,二十九歲時拋妻出家,三十五歲時坐禪開悟,從此以教化眾生為職志,直到八十歲逝世為止」之類吧!
但是在本書當中,我既不想將佛陀神格化,就算因為「佛教的始祖」這個稱號而對他百般推崇,也不想將各位讀者局限在「佛教」的框架裡,因為佛陀本身對於受人崇拜一事持否定看法,有好幾次都告訴世人「不要依靠我,要以自己的身和心為依歸」。
總之,本書既不是「宗教」書籍也不是「佛教」專書,而是敝人在傾聽佛陀這位古聖先賢所遺留的「言行錄」之後,想要從中搜尋出適合生於現代的我們來學習,並且能夠有所助益的工具書。也就是說,佛陀的教誨是幫助芸芸眾生勇渡痛苦長河的木筏,是強而有力的工具。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渡河了。在每段行程的最後,都有鈴木智子小姐精心繪製的四格漫畫,肯定會讓你忍不住會心一笑喔!
前言
「我喜歡為難自己。」
會說出這種話的怪人,在這世界上應該是少之又少吧!
至少就一般正常人來說,主觀的看法應該都會是「我才不想為難自己呢!」才對。
但儘管如此,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往往在不經意之間做出為難自己的事情,像是明知不該生氣卻忍不住動怒、明知沒什麼好擔心卻老是杞人憂天、明知後悔也沒有用卻偏偏想不開,這就是我們的本性—明知不該如此,但就某種意義來說,心靈深處卻潛藏著一股「就是想為難自己」的衝動。
而當我們受到「為難自己」所分泌的不愉快腦內啡的酥麻刺激時,身體雖然會覺得「不喜歡」...
目錄
前言
第1章 調整人際關係
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心靈就不會疲累
Lesson 1
隨時準備接受他人批評
一定有人會對你反感
Lesson 2
成為心態成熟的大人
企求無條件的愛是痛苦的根源
「愛情測驗」無法讓人得到幸福
Lesson 3
衡量與家人之間的距離
試著把家人當成練習對象
Lesson 4
孝順父母
唯有與父母關係良好,才能掙脫來自父母的束縛
Lesson 5
讓另一半放心
找出對方的優點並確實告知
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
Lesson 6
尋覓真正的朋友
當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時,正是改變自己的良機
Lesson 7
與良善的人為伍
真正的邏輯推理指的是心靈清晰無礙
不選「愚昧之人」作為生涯好友或伙伴
Lesson 8
平靜面對分離
愛的渴求只是一種多巴胺的中毒症狀
Lesson 9
防止惡魔入侵
冷靜觀察對方的混亂與苦惱
第2章 馴服焦躁的心
自己做得到的全都確實做好,就不會浮躁不安
Lesson 10
從自己做起
自己沒做到的,不要教訓別人
Lesson 11
戰勝自己
當善意的心出現的時候,予以重視並堅持到底
與其有所求地「給」,不如無條件地「給」來得灑脫自在
Lesson 12
不要說謊
謊言到嘴邊時,記得停頓下來,只選擇觀察性的話
Lesson 13
聰明看待業債
遭逢不如意狀況的時候,就是歸還惡業欠款的良機
Lesson 14
品味孤獨的感覺
互相擁有的幻想產生了種種的弊害
Lesson 15
精進不懈怠
怠惰,是不正視自己的痛苦,放任自己在規避中溫存
Lesson 16
我們是不自由的
以為有選擇的餘地,所以才感到憤怒
Lesson 17
活在當下
「有犒賞才快樂,沒犒賞就痛苦」的危險性
把心思放在眼前的這一秒,累積每一秒的富足
第3章 了解真正的自己
好好認識現在的自己,是不為難自己的第一步
Lesson 18
不予以美化
體會漸趨死亡的事實,放寬自己的胸懷
體認人是「血肉」的組合,調整心裡過多的執著
Lesson 19
觀照身體一切細行
非夢想非空談,認知當下的現實情況
Lesson 20
捨棄對外表的執著
只穿某類喜好的服飾,會僵化你的思考模式
Lesson 21
調息的練習
養成調息的習慣可培養自我的念力
Lesson 22
看清腦中的幻覺
任由欲望侵蝕自己,只會使病情惡化而已
Lesson 23
不執著於我見
過於主張自我,會讓人看不清楚眼前的一切
明明解釋得很簡單清楚了,為何對方接受不了
Lesson 24
拋卻唯我獨尊的心態
不能滿足欲望就全然毀棄
培養不受外界左右的「平常心」
Lesson 25
面對死亡的準備
不妨用慈悲取代傷慟
前言
第1章 調整人際關係
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心靈就不會疲累
Lesson 1
隨時準備接受他人批評
一定有人會對你反感
Lesson 2
成為心態成熟的大人
企求無條件的愛是痛苦的根源
「愛情測驗」無法讓人得到幸福
Lesson 3
衡量與家人之間的距離
試著把家人當成練習對象
Lesson 4
孝順父母
唯有與父母關係良好,才能掙脫來自父母的束縛
Lesson 5
讓另一半放心
找出對方的優點並確實告知
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
Lesson 6
尋覓真正的朋友
當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時,正是改變自己的良機
Lesson 7
與良善的人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