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
定價:NT$ 250
優惠價: 88 折, NT$ 220
本商品已絕版
這是馬頭,還是眼鏡?
文/Anderson
《記憶看見我: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的早年回憶》是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回憶錄」。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說我們在裡面看見大師之如何養成嗎?是透過詩人清澈的童年目光可以看見人類文明史上那個極端的年代嗎?
還是說,「記憶」是什麼?而所謂關於童年,不過是一場場最近又往復被召喚回的夢境?又或者其他,但那會是什麼?
在台灣之前才出的特朗斯特羅默最後兩部詩集結集成的《巨大的謎語》中,譯者也是諾貝爾評選委員的馬悅然在序言中說了一個小故事。特朗斯特羅默在90年代已經中風,只能講「是」、「不是」、「很好」,有一次他去特朗斯特羅默家裡拜訪,看見他突然在紙上畫了一個馬頭,他拿給妻子莫妮卡,莫妮卡這回看不懂他想要什麼。特朗斯特羅默不耐煩地再畫了一個馬頭,「啊」,說,「你要你的眼鏡。」特朗斯特羅默開心地說「很好」。(而源由在於特朗斯特羅默有首詩有一段是這樣的,「我不知道我的頭/向哪邊轉-/以雙重的視野/像一匹馬」)
馬悅然事後問莫妮卡,如果他要眼鏡,為何他不畫一幅眼鏡?莫妮卡回答,托馬斯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個人。
當書中說「最早的記憶多半是抓不到的,僅是敘述的複述,記憶的記憶與突然的高潮所引起的情緒。」這樣的特朗斯特羅默,他寫下的「回憶錄」,真的是紙面上那個馬頭嗎?還是後面深深地埋了一副眼鏡?
《記憶看見我》設定了博物館、小學、戰爭、圖書館、初中、驅邪、拉丁文幾個主題,我們儘管隱約可以讀到一些事件與思考的紀錄,一些相似於通常回憶錄的敘述或抒發,但終究,作者滲入了某種巨大的生存的冰霧,那從早年一直延伸到寫作時的六十歲。
書中是一些這樣的段落:
「我的存在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疾病。世界是一個巨大的醫院,在我面前我看見身體和靈魂變形的人。開著的燈試圖把那些可怕的臉面擋開,可是我有時候打盹,閉著眼睛時,那些可怕的臉面突然逼近我。…..我害怕流進瘋狂中,可是總的來說沒有任何疾病威脅到我。也不是一種疑病---不,叫我害怕的是那病態的全部力量,就像一部電影:一種令人憂鬱的音樂會完全改變一個非常平常的公寓內部。我感覺到病態的全部力量。」
《記憶看見我》這本書,如同記憶或活著,或曾經那樣活著,那本身是一個巨大的謎語。詩人不曾能讓詩缺席,是以即使原來希望更坦白、更正面的書寫,也無法抗拒地任由詩來襲、染上。如果通常讀詩需要更多準備好的心情與空間,這本回憶錄以詩人所舉出的一個個童年事件與花絮,保證了閱讀的流暢和溫暖,但同時,卻也一邊有詩,不斷地流入我們的心裡。
「這還是我經歷的一種痛苦。也許是我最重要的經驗。可是結束了。我認為這是地獄,其實是煉獄。」特朗斯特羅默說。我們也將在一路上的童稚與清澈之後,抵達地理解生命的煉獄。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唯一回憶錄
特朗斯特羅默是詩人的詩人——馬悅然
托馬斯的寫作不存在進步與否的問題——他一出場就已達到了頂峰……——北島
對於托馬斯來說,想到「我的一生」這幾個字,就彷彿看到一顆彗星。如今年逾八十歲的他,位在彗星的尾端;而彗星的頭代表著童年和青春期,也就是決定了生命最重要特徵的階段。這本書,托馬斯回溯過往,就是要說出這段至今引領他繼續走向未來的過去。
從博物館、小學、戰爭、圖書館、初中、驅邪、拉丁文這幾個主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在早年生活的閱讀的興趣、憂鬱症的狀況、遭受罷凌的經驗等。這些標定生命重點的回憶片段,應當都夾帶著無比強烈的情緒,但作者寫來異常冷冽,讓這本「回憶錄」,讀來更像夢境。
本書譯者馬悅然為著名漢學家,亦為諾貝爾獎評審委員,除了讓這本托馬斯的經典著作首次完整問世,並且於附錄撰寫〈托馬斯最早的詩〉,協助讀者理解這段歷史如何銜接上托馬斯後來的詩人生涯,文中並譯出托馬斯第一本詩集出版前所寫的九篇詩作,是理解這位大師最重要的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ömer)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1931年出生於瑞典,23歲時發表首部作品《詩十七首》,轟動了整個瑞典文學界。
特朗斯特羅默的創作圍繞死亡、歷史、記憶和大自然等主題,作品的特色在於獨特的隱喻,凝練的描述與言簡而意繁的組成。《詩十七首》裡第一首詩的頭一行,即為詩人最有名的隱喻之一:「醒來就是從夢中往外跳傘」。台灣詩人李敏勇也曾形容,特朗斯特羅默有典型北方寒冷國家性格,冷靜的觀照自然的神秘。
特朗斯特羅默原來是一個優秀的鋼琴家,自由詩的音樂性很強。除了自由詩和散文詩,他也借用古代羅馬和希臘比較短的格律形式,以及日文的俳句。他使用這些詩律的時候,完全模擬原來的節奏形式。
1990年,因中風而幾乎失去說話能力且右半身癱瘓,但他仍持續創作並用左手彈琴,1996年發表作品《悲傷的鳳尾船》,2004年再推出新作《巨大的謎語》。
2011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得獎原因是:「因為透過他那簡練、透通的意象,我們以嶄新的方式體驗現實。」(“because, through his condensed, translucent images, he gives us fresh access to reality.”)
知名詩人北島曾盛讚:「托馬斯的寫作不存在進步與否的問题——他一出場就已達到了頂峰,後來的寫作只不過是擴展主題豐富音域而已。」(〈特朗斯特羅默:黑暗怎樣焊住靈魂的銀河〉)
特朗斯特羅默一共發表了十二部詩集:《詩十七首》(1954);《路上的秘密》(1954);《未完成的天》(1962);《鐘聲與踪跡》(1966);《黑暗中的視覺》(1970);《小徑》(1973);《東海》(1974);《真理的障礙》(1978);《狂暴的廣場》(1983);《為生者與活者》(1989);《悲傷的鳳尾船》(1996)與《巨大的謎語》(2004)。他的詩已經譯成六十多種語言。
譯者簡介:
馬悅然(Göran Malmqvist)
生於1924年。瑞典漢學家,斯德哥爾摩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瑞典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皇家人文科學院院士與歐洲學院創辦院士。連任兩屆歐洲漢學學會主席。他在漢學研究方面著作多半有關中國方言學:上古、中古和現代的漢語音韻學、語法學、詩律學與中國文學,尤其著重於詩歌歷史的發展。他譯成瑞典文的中國文學上古、中古、近代、現代與當代的著作總計五十冊。他同時也是現代瑞典語著名詩人的英文翻譯者。馬悅然的中文著作包括《俳句一百首》與《另一種鄉愁》。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
優惠價: 88 折, NT$ 220 NT$ 250
本商品已絕版
這是馬頭,還是眼鏡?
文/Anderson
《記憶看見我: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的早年回憶》是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回憶錄」。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說我們在裡面看見大師之如何養成嗎?是透過詩人清澈的童年目光可以看見人類文明史上那個極端的年代嗎?
還是說,「記憶」是什麼?而所謂關於童年,不過是一場場最近又往復被召喚回的夢境?又或者其他,但那會是什麼?
在台灣之前才出的特朗斯特羅默最後兩部詩集結集成的《巨大的謎語》中,譯者也是諾貝爾評選委員的馬悅然在序言中說了一個小故事。特朗斯特羅默在90年代已經中風,只能講「是」、「不是」、「很好」,有一次他去特朗斯特羅默家裡拜訪,看見他突然在紙上畫了一個馬頭,他拿給妻子莫妮卡,莫妮卡這回看不懂他想要什麼。特朗斯特羅默不耐煩地再畫了一個馬頭,「啊」,說,「你要你的眼鏡。」特朗斯特羅默開心地說「很好」。(而源由在於特朗斯特羅默有首詩有一段是這樣的,「我不知道我的頭/向哪邊轉-/以雙重的視野/像一匹馬」)
馬悅然事後問莫妮卡,如果他要眼鏡,為何他不畫一幅眼鏡?莫妮卡回答,托馬斯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個人。
當書中說「最早的記憶多半是抓不到的,僅是敘述的複述,記憶的記憶與突然的高潮所引起的情緒。」這樣的特朗斯特羅默,他寫下的「回憶錄」,真的是紙面上那個馬頭嗎?還是後面深深地埋了一副眼鏡?
《記憶看見我》設定了博物館、小學、戰爭、圖書館、初中、驅邪、拉丁文幾個主題,我們儘管隱約可以讀到一些事件與思考的紀錄,一些相似於通常回憶錄的敘述或抒發,但終究,作者滲入了某種巨大的生存的冰霧,那從早年一直延伸到寫作時的六十歲。
書中是一些這樣的段落:
「我的存在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疾病。世界是一個巨大的醫院,在我面前我看見身體和靈魂變形的人。開著的燈試圖把那些可怕的臉面擋開,可是我有時候打盹,閉著眼睛時,那些可怕的臉面突然逼近我。…..我害怕流進瘋狂中,可是總的來說沒有任何疾病威脅到我。也不是一種疑病---不,叫我害怕的是那病態的全部力量,就像一部電影:一種令人憂鬱的音樂會完全改變一個非常平常的公寓內部。我感覺到病態的全部力量。」
《記憶看見我》這本書,如同記憶或活著,或曾經那樣活著,那本身是一個巨大的謎語。詩人不曾能讓詩缺席,是以即使原來希望更坦白、更正面的書寫,也無法抗拒地任由詩來襲、染上。如果通常讀詩需要更多準備好的心情與空間,這本回憶錄以詩人所舉出的一個個童年事件與花絮,保證了閱讀的流暢和溫暖,但同時,卻也一邊有詩,不斷地流入我們的心裡。
「這還是我經歷的一種痛苦。也許是我最重要的經驗。可是結束了。我認為這是地獄,其實是煉獄。」特朗斯特羅默說。我們也將在一路上的童稚與清澈之後,抵達地理解生命的煉獄。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唯一回憶錄
特朗斯特羅默是詩人的詩人——馬悅然
托馬斯的寫作不存在進步與否的問題——他一出場就已達到了頂峰……——北島
對於托馬斯來說,想到「我的一生」這幾個字,就彷彿看到一顆彗星。如今年逾八十歲的他,位在彗星的尾端;而彗星的頭代表著童年和青春期,也就是決定了生命最重要特徵的階段。這本書,托馬斯回溯過往,就是要說出這段至今引領他繼續走向未來的過去。
從博物館、小學、戰爭、圖書館、初中、驅邪、拉丁文這幾個主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在早年生活的閱讀的興趣、憂鬱症的狀況、遭受罷凌的經驗等。這些標定生命重點的回憶片段,應當都夾帶著無比強烈的情緒,但作者寫來異常冷冽,讓這本「回憶錄」,讀來更像夢境。
本書譯者馬悅然為著名漢學家,亦為諾貝爾獎評審委員,除了讓這本托馬斯的經典著作首次完整問世,並且於附錄撰寫〈托馬斯最早的詩〉,協助讀者理解這段歷史如何銜接上托馬斯後來的詩人生涯,文中並譯出托馬斯第一本詩集出版前所寫的九篇詩作,是理解這位大師最重要的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ömer)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1931年出生於瑞典,23歲時發表首部作品《詩十七首》,轟動了整個瑞典文學界。
特朗斯特羅默的創作圍繞死亡、歷史、記憶和大自然等主題,作品的特色在於獨特的隱喻,凝練的描述與言簡而意繁的組成。《詩十七首》裡第一首詩的頭一行,即為詩人最有名的隱喻之一:「醒來就是從夢中往外跳傘」。台灣詩人李敏勇也曾形容,特朗斯特羅默有典型北方寒冷國家性格,冷靜的觀照自然的神秘。
特朗斯特羅默原來是一個優秀的鋼琴家,自由詩的音樂性很強。除了自由詩和散文詩,他也借用古代羅馬和希臘比較短的格律形式,以及日文的俳句。他使用這些詩律的時候,完全模擬原來的節奏形式。
1990年,因中風而幾乎失去說話能力且右半身癱瘓,但他仍持續創作並用左手彈琴,1996年發表作品《悲傷的鳳尾船》,2004年再推出新作《巨大的謎語》。
2011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得獎原因是:「因為透過他那簡練、透通的意象,我們以嶄新的方式體驗現實。」(“because, through his condensed, translucent images, he gives us fresh access to reality.”)
知名詩人北島曾盛讚:「托馬斯的寫作不存在進步與否的問题——他一出場就已達到了頂峰,後來的寫作只不過是擴展主題豐富音域而已。」(〈特朗斯特羅默:黑暗怎樣焊住靈魂的銀河〉)
特朗斯特羅默一共發表了十二部詩集:《詩十七首》(1954);《路上的秘密》(1954);《未完成的天》(1962);《鐘聲與踪跡》(1966);《黑暗中的視覺》(1970);《小徑》(1973);《東海》(1974);《真理的障礙》(1978);《狂暴的廣場》(1983);《為生者與活者》(1989);《悲傷的鳳尾船》(1996)與《巨大的謎語》(2004)。他的詩已經譯成六十多種語言。
譯者簡介:
馬悅然(Göran Malmqvist)
生於1924年。瑞典漢學家,斯德哥爾摩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瑞典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皇家人文科學院院士與歐洲學院創辦院士。連任兩屆歐洲漢學學會主席。他在漢學研究方面著作多半有關中國方言學:上古、中古和現代的漢語音韻學、語法學、詩律學與中國文學,尤其著重於詩歌歷史的發展。他譯成瑞典文的中國文學上古、中古、近代、現代與當代的著作總計五十冊。他同時也是現代瑞典語著名詩人的英文翻譯者。馬悅然的中文著作包括《俳句一百首》與《另一種鄉愁》。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